'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看著母親嫻熟的技巧,麻利的動作,白生生的麵條在雙手間跳躍飛舞,由粗變細由短變長,感覺在很輕鬆的勞動狀態中就把一碗扯麵做成了。我想,這豈止是一碗扯麵條,這是母親用心和真誠,在為兒女長大成人的高興與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與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動。

高平扯麵,還隱含著越拽親情越濃,越拉感情越深的質樸情懷。在這扯扯拽拽中,一條由家鄉味編織出來的紐帶,帶著濃濃的老味道讓人永難忘懷。

高平扯麵,也有人喜歡做成寬的吃,形如褲腰帶,吃時更筋道更有嚼勁兒,這種扯麵適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輕人吃。人們編順口溜來形容:“和麵兩拳搋,面片刀犁開,兩手一扯拽,形似褲腰帶。”

在古代,扯麵有多種稱謂:“湯餅”、“長命面”、“長壽麵”、“撦麵條”(撦是扯字的異體)等。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看著母親嫻熟的技巧,麻利的動作,白生生的麵條在雙手間跳躍飛舞,由粗變細由短變長,感覺在很輕鬆的勞動狀態中就把一碗扯麵做成了。我想,這豈止是一碗扯麵條,這是母親用心和真誠,在為兒女長大成人的高興與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與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動。

高平扯麵,還隱含著越拽親情越濃,越拉感情越深的質樸情懷。在這扯扯拽拽中,一條由家鄉味編織出來的紐帶,帶著濃濃的老味道讓人永難忘懷。

高平扯麵,也有人喜歡做成寬的吃,形如褲腰帶,吃時更筋道更有嚼勁兒,這種扯麵適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輕人吃。人們編順口溜來形容:“和麵兩拳搋,面片刀犁開,兩手一扯拽,形似褲腰帶。”

在古代,扯麵有多種稱謂:“湯餅”、“長命面”、“長壽麵”、“撦麵條”(撦是扯字的異體)等。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喜吃拉麵,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猗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明皇李隆基在未登基前,曾任潞州別駕多年。據傳,他曾多次到高平巡視並悼念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冤死的趙軍將士。每到此地,他總喜食高平人做的,根長條細,柔軟筋道,爽滑利口的湯餅。返回潞州後他也總是念念不忘高平這種有特色的飯食,即使後來當了皇帝,君臨天下,也時常命御廚給他做長平湯餅吃,以解思念上黨之念。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看著母親嫻熟的技巧,麻利的動作,白生生的麵條在雙手間跳躍飛舞,由粗變細由短變長,感覺在很輕鬆的勞動狀態中就把一碗扯麵做成了。我想,這豈止是一碗扯麵條,這是母親用心和真誠,在為兒女長大成人的高興與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與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動。

高平扯麵,還隱含著越拽親情越濃,越拉感情越深的質樸情懷。在這扯扯拽拽中,一條由家鄉味編織出來的紐帶,帶著濃濃的老味道讓人永難忘懷。

高平扯麵,也有人喜歡做成寬的吃,形如褲腰帶,吃時更筋道更有嚼勁兒,這種扯麵適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輕人吃。人們編順口溜來形容:“和麵兩拳搋,面片刀犁開,兩手一扯拽,形似褲腰帶。”

在古代,扯麵有多種稱謂:“湯餅”、“長命面”、“長壽麵”、“撦麵條”(撦是扯字的異體)等。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喜吃拉麵,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猗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明皇李隆基在未登基前,曾任潞州別駕多年。據傳,他曾多次到高平巡視並悼念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冤死的趙軍將士。每到此地,他總喜食高平人做的,根長條細,柔軟筋道,爽滑利口的湯餅。返回潞州後他也總是念念不忘高平這種有特色的飯食,即使後來當了皇帝,君臨天下,也時常命御廚給他做長平湯餅吃,以解思念上黨之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載:“用少鹽入水和麵,揉勻,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覆一宿餘,分切如巨擘,折以兩手撦長,纏絡於直指、中指、無名指之間皆為細條。先入沸湯,隨撦隨煮。視其熟而浮者,先取之”。除不放鹽外,這不就是今天高平扯麵的生動寫照嗎?

民國時期,高平城飲食業生意興隆。據《城南村志》載:“1945年以前,……在南關正街開設飯館的主要有郜隨則的拉麵鋪、祁保孩的餄餎鋪……”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看著母親嫻熟的技巧,麻利的動作,白生生的麵條在雙手間跳躍飛舞,由粗變細由短變長,感覺在很輕鬆的勞動狀態中就把一碗扯麵做成了。我想,這豈止是一碗扯麵條,這是母親用心和真誠,在為兒女長大成人的高興與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與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動。

高平扯麵,還隱含著越拽親情越濃,越拉感情越深的質樸情懷。在這扯扯拽拽中,一條由家鄉味編織出來的紐帶,帶著濃濃的老味道讓人永難忘懷。

高平扯麵,也有人喜歡做成寬的吃,形如褲腰帶,吃時更筋道更有嚼勁兒,這種扯麵適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輕人吃。人們編順口溜來形容:“和麵兩拳搋,面片刀犁開,兩手一扯拽,形似褲腰帶。”

在古代,扯麵有多種稱謂:“湯餅”、“長命面”、“長壽麵”、“撦麵條”(撦是扯字的異體)等。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喜吃拉麵,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猗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明皇李隆基在未登基前,曾任潞州別駕多年。據傳,他曾多次到高平巡視並悼念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冤死的趙軍將士。每到此地,他總喜食高平人做的,根長條細,柔軟筋道,爽滑利口的湯餅。返回潞州後他也總是念念不忘高平這種有特色的飯食,即使後來當了皇帝,君臨天下,也時常命御廚給他做長平湯餅吃,以解思念上黨之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載:“用少鹽入水和麵,揉勻,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覆一宿餘,分切如巨擘,折以兩手撦長,纏絡於直指、中指、無名指之間皆為細條。先入沸湯,隨撦隨煮。視其熟而浮者,先取之”。除不放鹽外,這不就是今天高平扯麵的生動寫照嗎?

民國時期,高平城飲食業生意興隆。據《城南村志》載:“1945年以前,……在南關正街開設飯館的主要有郜隨則的拉麵鋪、祁保孩的餄餎鋪……”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在老人生日這天,午餐多以扯麵、蒸餃為主食,再搭配炒菜、湯食,當然少不了一瓶杏花村汾酒“作陪”了。這是祖輩傳下的風俗習慣。扯麵謂之長壽麵,蒸餃謂之接運氣交好運。民謠:“餃子配酒,越喝越有。生日吃扯麵,高壽又康健。”這是每個人都期盼的。

能做好一碗高平扯麵,最能顯示一位農家主婦身懷廚藝,善於持家的賢能本領。

巧手接力有傳人,飯裡飯外品人生。如今,在高平不論高檔酒店、小巷飯館,還是農家廚房,不乏做扯麵的巧婦高手,我妻子就是其中之一,頗有母親做飯的味道。

"

高平扯麵,又稱拉麵、圪址、刀圪(割)離,是高平頗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又是一種招待貴客、親人的高級飯。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據《高平縣誌》載:“歷史上,高平飲食以粗糧為主……歲時節日,飯食具有傳統習俗。待客一般吃水餃、拉麵、餡餅(俗稱裡圪抓)等。”

高平為丘陵地區,平川少,山坡溝叉地多,農作物種植多以玉茭、高粱、穀子、為主,小麥、豆類次之且產量低。蔬菜更少,多以低窪地,河邊小塊地種植各類菜蔬;豆角南瓜多以玉茭地穀子地帶種為主。靠天吃飯,旱澇不保。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土地仍然由生產小隊統一經營生產,人均所分口糧,年150公斤左右(玉米帶圪碌、穀物帶殼且含水成分較多),仍是不富裕。且以粗糧為主,小麥很少。平常過日子是吃不上白麵的。只有稀客貴客新女婿來了才能吃上。當然,上門給兒女牽線搭橋,巧舌如簧的媒人(對媒婆、媒漢的統稱)也能吃上一頓白麵飯。童謠:“媒人老婆兒喝揪片,姑舅姨姨擀麵條,女婿來了吃扯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大概是1979年暑期,大姐郜運朵與姐夫郭冀唐結婚不久,姐夫在省城財經學院(現財大)任教,趁放暑假有時間,大姐在省機械施工公司財務科任職,責任心強,工作忙,是專門請了幾天假,兩人坐火車從太原回來看望父母。家裡早在半月前接到了大姐的來信,說要回家轉一趟,具體日期未定。新女婿第一次來高平,父母都很高興,趕緊整理房子,準備招待他們吃的東西。母親把剛分到家不多的新小麥拿出了一些,淘洗乾淨稍微晾晒水分後,讓三姐去村東大隊機磨房加工成麵粉,特意交待三姐把頭羅麵粉與二羅麵粉三羅麵粉(即黑麵)分離出來,二羅面可與三羅麵粉混合另裝。三姐心裡明白,頭羅白麵是用來招待大姐及大姐夫的。因當時麥子分的很少,這是母親的無奈之舉。

七月下旬的一天,大姐與姐夫兩人從西陽火車站下車後走了八里多土路回到了家。雖說所帶東西不多但也有兩個挎包,一個黃色帆布大提包,提包很沉,裡面裝的都是太原產的餅乾、罐頭、糖果等食品,還有衣料等東西。大熱天,兩人累的滿頭大汗,父母很是心疼。直怨他們也不稍個信,好讓三姐與我騎自行車去接。大姐笑嘻嘻的說:“我們一路上看看田園風景也挺好的,不很累!回家累也高興。”其實,大姐知道我和三姐剛學會騎自行車,擔心路上不安全,故只好“自圓其說”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我們住的是新建起的三間西屋,南屋兩間土坯房是廚房兼放農具和糧食的地方,靠前牆窗戶的地方也有一盤連灶火的土炕,人多時也能休息。夏天住西屋很是涼爽舒適的。

當他們一進家門,姐夫直說還是鄉下空氣好,環境清新舒適,不像在城市那樣汙染嚴重,悶熱難受。他們洗漱完畢,不多時母親就做好了豆角雞蛋海帶粉條臊子扯麵。大姐夫直說好吃!大姐說還是母親做的飯味道好,特別是扯麵,我得多吃點。母親做的扯麵條長、細勻,湯清味鮮,柔韌爽口,別有風味。

母親能做好一碗扯麵,是多年生活磨練出來的。她常說:“要想做的扯麵嚼著筋道好吃,除必須有好白麵外,主要是和麵很關鍵。”我在廚房剝蔥搗蒜時,見過母親做扯麵的過程。和麵時不放鹽、鹼,用清水(冬天溫水、春夏秋涼水)先和成麵糰,再左手扶盆右手握成拳頭蘸上水使勁搋麵,邊用力搋邊蘸水,手搋麵時會發出一種嘰嘰嘰嘰的聲音,這是水與面在融合過程中產生氣體時,發出的歡樂之聲,唱出的祝福之歌。雖說聲音不大但格外好聽。待搋的面光、盆光、手光後,用帶潮溼的白布苫住,餳二三十分鐘,取出放在案板上摔、拽、拉、扯,在空中旋轉繞成麻花狀,如此反覆,再揉成麵糰,揉至細膩光滑,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薄片,在用刀切成指頭寬的條形,雙手取五六根,手指各捏麵條兩頭一拽,再繞指對摺起來一扯,在案板上輕輕一摔,再對摺一扯,原來只有五六根的麵條,在這扯拽摔中,瞬間已成一把又長又細又圓的麵條了,入沸水鍋稍煮漂浮即熟,撈入碗中放臊子就可以食用了。吃時淋上少許陳醋、香油,再佐以或蒜瓣或辣椒或韭花或蒜苗絲等,味道更好了。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看著母親嫻熟的技巧,麻利的動作,白生生的麵條在雙手間跳躍飛舞,由粗變細由短變長,感覺在很輕鬆的勞動狀態中就把一碗扯麵做成了。我想,這豈止是一碗扯麵條,這是母親用心和真誠,在為兒女長大成人的高興與幸福中,所含的一片真情與祝福。不由得令人感動。

高平扯麵,還隱含著越拽親情越濃,越拉感情越深的質樸情懷。在這扯扯拽拽中,一條由家鄉味編織出來的紐帶,帶著濃濃的老味道讓人永難忘懷。

高平扯麵,也有人喜歡做成寬的吃,形如褲腰帶,吃時更筋道更有嚼勁兒,這種扯麵適合牙好胃口好的年輕人吃。人們編順口溜來形容:“和麵兩拳搋,面片刀犁開,兩手一扯拽,形似褲腰帶。”

在古代,扯麵有多種稱謂:“湯餅”、“長命面”、“長壽麵”、“撦麵條”(撦是扯字的異體)等。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喜吃拉麵,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猗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明皇李隆基在未登基前,曾任潞州別駕多年。據傳,他曾多次到高平巡視並悼念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冤死的趙軍將士。每到此地,他總喜食高平人做的,根長條細,柔軟筋道,爽滑利口的湯餅。返回潞州後他也總是念念不忘高平這種有特色的飯食,即使後來當了皇帝,君臨天下,也時常命御廚給他做長平湯餅吃,以解思念上黨之念。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明代宋詡《宋氏養生部》載:“用少鹽入水和麵,揉勻,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覆一宿餘,分切如巨擘,折以兩手撦長,纏絡於直指、中指、無名指之間皆為細條。先入沸湯,隨撦隨煮。視其熟而浮者,先取之”。除不放鹽外,這不就是今天高平扯麵的生動寫照嗎?

民國時期,高平城飲食業生意興隆。據《城南村志》載:“1945年以前,……在南關正街開設飯館的主要有郜隨則的拉麵鋪、祁保孩的餄餎鋪……”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高平人在老人生日這天,午餐多以扯麵、蒸餃為主食,再搭配炒菜、湯食,當然少不了一瓶杏花村汾酒“作陪”了。這是祖輩傳下的風俗習慣。扯麵謂之長壽麵,蒸餃謂之接運氣交好運。民謠:“餃子配酒,越喝越有。生日吃扯麵,高壽又康健。”這是每個人都期盼的。

能做好一碗高平扯麵,最能顯示一位農家主婦身懷廚藝,善於持家的賢能本領。

巧手接力有傳人,飯裡飯外品人生。如今,在高平不論高檔酒店、小巷飯館,還是農家廚房,不乏做扯麵的巧婦高手,我妻子就是其中之一,頗有母親做飯的味道。

山西的這道麵食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讓人垂涎欲滴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高平扯麵也不再是招待客人的高級餐飯,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最喜歡的一種特色美食了。

高平扯麵既是一道食品,又是一種味道。美味的誕生和傳承需要堅守的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