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平講少陽病——小柴胡湯證(三)

原創: 餘秋平

來源:餘秋平講中醫經典微信公眾平臺

餘秋平講少陽病——小柴胡湯證(三)

回顧:

小柴胡湯的病機特點有二:一是邪熱鬱結於少陽經。常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心煩”等表現;二是膽熱犯胃,胃虛停飲。輕者,不欲飲食,食難下行;重者,噁心、喜嘔。故治療主以柴胡、黃芩清透少陽鬱熱,生薑、半夏化痰飲,參草棗補胃和中。

餘秋平講少陽病——小柴胡湯證(三)

七大或然症,提示外感之邪,鬱結於少陽經之外,還可以累及肺系、胸心繫、胃腸系、泌尿生殖等多個系統。仲景列舉了七個或然證,只是要告訴大家,少陽病可影響全身多個系統。在辨明少陽鬱火兼胃虛停飲之後,還須根據所兼脈症,考慮可能累及到哪個系統,再據所兼夾的病機而適當加減。其所列七個或然症,也只是示例說明而已。不可完全機械照套。

1、兼“胸中煩而不嘔”:為少陽邪熱,鬱阻於胸,導致胸中痰氣火鬱阻,故加全瓜蔞,以滌痰寬胸、清熱散結。因為無胃虛停飲,所以少陽鬱火,無犯胃致嘔之症,故去苦溫化痰之半夏(因其性溫燥,易燥液助火),因為胃氣不虛,故去升補之人蔘(人蔘雍補,不利於氣結)。

2、兼“渴”:單純的少陽鬱火,灼傷津液,而致口渴者,宜加天花粉,清熱以生津,因半夏辛溫性燥,易助熱燥液,故去之。由於臨床上邪熱傷津致渴者,常兼元氣虛損,氣不升津的因素,故應更加人蔘,益氣生津,以加強止渴。臨床上,如症兼面赤、脣紅幹,舌苔黃幹、高熱、口渴、前額熱甚、右脈滑大等陽明裡熱者,自當以小柴胡湯合白虎加人蔘湯治之。因為白虎加人蔘湯證,張仲景在書中已作單獨闡述,故在此不再贅述。

(關於白虎湯及白虎加人蔘湯證在往後文章中會有詳細講解)

總之,小柴胡湯證兼口渴,臨床常見兩種情況:

(1)少陽鬱火,灼傷津氣:脈症上僅見少陽鬱火證,如左關脈弦滑數有力、口乾苦等,並無明顯的陽明裡熱脈症。故僅加天花粉配人蔘以生津止渴。

(2)兼有陽明裡熱,熱盛津傷:患者常有陽明裡熱之脈症,如右脈滑大、面紅、脣紅、前額燙、全身燙、高燒等,只要見到其中一二個依據即可提示陽明裡熱已起。應以小柴胡湯加石膏或合白虎加人蔘湯治之。

3、兼”腹中痛“:少陽病見腹中痛,為少陽膽邪乘脾之象,必有脾陽內虛之機。因黃芩太過苦寒,極易傷脾陽,故脾陽虛見有腹痛者,宜去黃芩。腹痛拘急者,肝血常虛,血虛則腹肌失養,故易腹痛。

一般地,少陽鬱熱兼太陰脾陽虛證,因患者體弱,機體反應差,往往少陽鬱熱也不太重,故以辛散之柴胡配酸寒之芍藥,足以外透少陽之鬱火。

此外,還應注意腹痛與胃痛不同。

如果少陽證兼有胃痛者,仍可用小柴胡湯治療,不必去黃芩,因為胃痛,只是胃虛寒。如果少陽證兼有腹痛者,則必須去黃芩,加白芍,因為腹痛是有脾陽虛寒,如果誤用黃芩,則易敗脾陽、損腎陽,故而極易出現少陰病的亡陽證。

所以少陽證兼見腹中痛者,一般應去黃芩。如果只是脾陽受損,並無腹痛或下利、手足厥冷者,宜改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

(關於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在後續文章中會有詳細講解)

病案一、胃炎、高血壓案

霞浦市某領導,經朋友介紹來廈門就診,訴有高血壓、胃炎病史多年。胃脘脹痛時作,納呆,飲酒或食油膩後胃脹痛加重,時伴頭昏脹痛,頸部僵硬,口乾苦,大便溏粘不爽,小便可,睡眠可。

脈診:左脈弦小滑,右脈緩滑。

望診:舌質淡紅,苔白膩厚。

觸診:右脅叩痛,心下按之軟,叩診脹不適,有鼓音。

病機分析:

1、左脈弦滑,右脅叩痛,口乾苦,頭昏脹,高血壓,是膽鬱化火,上逆頭目;胃脹時痛,是膽熱犯胃;(小柴胡湯證)

2、右脈緩滑,胃脹,納呆,舌苔白膩厚,飲酒或食油膩則加重,胃部叩診鼓音,提示溼濁不化,中阻氣滯。(平胃散證)

擬方:小柴胡湯合平胃散出入

柴胡10g 黃芩10g 姜半夏15g 生薑10g

炙甘草6g 大棗15g 黨蔘10g 蒼朮10g

厚朴10g 陳皮10g 葛根30g 莪術10g

14劑顆粒劑,溫水沖服,日一劑,分二服

按:方中用小柴胡湯清透少陽鬱火,化痰和胃;合入平胃散,行氣化溼。因長年應酬飲酒,故加入葛根解酒毒;因胃痛時作,病變由氣分累及血分,血絡瘀阻,故加入莪術活血化瘀,解決中焦瘀堵。

二診:一週後胃脹即明顯減輕,胃口好轉,舌苔變為薄白膩,左脈弦小,滑不顯。右脈緩軟,顯示膽經鬱熱好轉,但肝膽血虛夾鬱仍有,脾胃虛弱,痰溼未盡。

改擬:四逆散合歸芍六君子湯出入

醋柴胡5 白芍20 姜半夏10 陳皮5

炙甘草6 枳實5 黨蔘10 蒼朮10

當歸10 茯苓10 葛根15 莪術10

山楂10 蒲公英10

七劑顆粒劑,溫水沖服,日一劑,分二服。

隨訪數月,未見覆發。

4、兼“脅下痞硬”:邪鬱少陽,氣結津停,易生痰結。如果痰氣鬱結於脅下,可見脅下痞硬,或膽囊炎症腫大,或肝脾腫大。故加牡蠣,軟堅化痰結。大棗甘壅,不利於消痰結,故去之。外感新病見肝脾腫大或膽囊腫大,多隻是氣分病痰溼之結,不是血分的瘀結,故不宜加化瘀消癥積藥。

5、兼“心下悸”:少陽鬱火,兼脾陽內虛者,易致三焦氣化不利,脾不運化,心下停飲,而見“心下悸,小便不利”,故去大苦寒之黃芩,慮其苦寒敗脾胃,加茯苓,以利水去飲,寧心定悸。

6、兼“不渴,外有微熱”

少陽病,不見少陽證的往來寒熱,也不見陽明證的高熱,只見“低熱”與“不渴”,說明此為表熱,故加桂枝,解太陽之表邪。

我的經驗是:若兼有鼻塞、流涕、身癢、身痛等表邪未解的見症,輕者加蘇葉,重者加麻黃、葛根,兼散太陽表邪即可,一般不宜加桂枝。除非確認有脾胃虛寒者,可以加桂枝以解表。如兼見發熱高、口渴者,則必兼陽明之裡熱,切不可妄加桂枝,否則必會加重裡熱。

病案二、頭昏咳嗽案

馬某,女,50歲,2018-06-17 初診。

感冒3天,之前兩側鼻塞,流清鼻涕,稍口苦,自服感冒顆粒,四季感冒片,阿莫西林,有數次汗出,改善不明顯,故網上尋診於餘。

刻下:頭暈,目脹,咳嗽有痰,痰黃白難咯。怕風怕冷,汗可。人睏倦。無食慾下降,無噁心嘔吐,二便可。眠可。

既往:曾找我調理睡眠、怕冷問題,當時查其兩脈均沉細弱,以附子湯、真武湯等溫振少陰的方法出入治療,效果明顯。

望診:面色多暗斑,舌偏紅胖大苔薄淨。

脈診、腹診缺如。

病機分析:

1、患者頭暈,目脹,咳嗽有痰,痰色黃白難咯,舌偏紅,辨為少陽鬱火,循經上攻,煉液為痰;

2、雖無食慾下降、噁心嘔吐,但是患者之前數次服藥發汗,刻下有怕風、怕冷,人睏倦,舌胖大,辨有胃虛;

3、既往兩脈均沉細弱,以溫振少陰法治療效佳,辨有少陰陽氣不足的體質。

擬方:小柴胡湯加附子、蘇葉

柴胡24g 黃芩9g 炙甘草9g 姜半夏12g

生薑9g 大棗15g 黨蔘9g 黑順片15g

蘇葉6g

3劑,水煎服,日1劑,分二服

按:主方用小柴胡湯清透少陽,扶助胃氣;加附子照顧少陰體質;考慮患者怕冷,可能有表未解的病機。因患者未有明顯汗出惡風、脾胃虛寒的情況,且脈象缺如難以確認(桂枝湯證常見右脈芤緩、弦芤等),為防止合入桂枝湯後誤增陽明裡熱,故僅加蘇葉防止表閉不開。

2018-06-18 患者因著急上班,2天連服3劑,症狀大減,僅餘少許濃鼻涕,咽略不適。次日自愈。隨訪1周,無不適。

學生姚睿祺醫案

病案三、頭昏咳嗽案

某女,13歲,2018-11-29初診。

昨日開始出現鼻塞,流清鼻涕,無明顯汗出。陣發性咳嗽,無痰,咽喉疼痛明顯,口渴明顯,口苦,咽乾,低燒(體溫37.5攝氏度),寒熱往來,時覺噁心欲嘔,納尚可,大便2日未行。

脈診:兩脈關弦細而滑、稍數,寸細滑,尺偏沉細滑。

望診:脣紅,咽喉稍紅、充血,舌邊尖紅,苔中後黃膩不幹。

觸診:兩太陽穴熱明顯,兩側太陽穴血管搏動明顯增強,手心發燙,雙側頜下、右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壓痛明顯。右肋叩痛明顯,腹軟。

病機分析:

1、左關弦細滑數,咽喉充血疼痛,兩太陽穴熱明顯,兩側太陽穴血管搏動明顯增強,淋巴結腫大壓痛,右肋叩痛,舌邊尖紅,口苦,咽乾,寒熱往來,陣發性咳嗽,大便2日未行,為少陽鬱火上攻;

2、苔中後黃膩,時覺噁心欲嘔,為胃虛停飲;

3、右關細弦滑數,手心燙,口渴,脣紅,兼陽明裡熱津傷;

4、鼻塞,流清鼻涕,不汗出,兼太陽表未解;

5、總結:三陽合病,以少陽為主。治以祛邪扶正,清洩少陽鬱熱為主,兼清陽明裡熱,稍佐宣肺解表。

處方: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桔梗、竹葉、殭蠶、連翹

柴胡24g 黃芩9g 生甘草9g 桔梗9g

天花粉15g 西洋參9g 連翹9g 竹葉6g

殭蠶9g 蘇葉6g 生薑3片 大棗3枚

2劑,水煎服,日1劑

按:方用小柴胡湯清解少陽鬱熱,扶助正氣;加蘇葉配合生薑,宣肺解表;熱勢不高,口渴突出,陽明裡熱不重、津傷明顯,遵加減法去溫燥之半夏,僅餘生薑化飲,加入甘寒之天花粉以生津止渴;佐竹葉、連翹以清熱生津,即有清陽明之意;咽痛明顯,合桔梗湯開宣鬱火;淋巴結多處腫大,鬱火煉液為痰,痰火結聚,故加殭蠶以散痰結。

服完2劑,痊癒,隨訪一週未復發。

學生陳智全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