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用夏枯草、菊葉三大特色

□ 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對藥之用,以中藥兩味,而達方劑之妙。夏枯草、菊葉是臨床常用清熱瀉火藥,其配伍成對,又有何妙用值得探究發掘。筆者查閱葉天士醫案中二藥的配伍應用,辨析其用藥特色與臨證思考。

夏枯草功效

夏枯草為脣形科植物夏枯草的乾燥果穗,其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明目的功效,主治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乳癖、乳癰、乳房腫痛等。《中華藥典》載夏枯草臨床用量為9~15克。因其味辛故能散肝經鬱熱,因其性寒故能清肝膽之火。然而,夏枯草應用並不侷限於清肝熱,《本草綱目》載夏枯草單用可治療血崩、赤白帶下等婦科疾病;《本草崇原》謂夏枯草單用能治療腳腫、溼痺。因夏枯草採收於夏季,故本草書籍多謂其稟純陽之性,但性寒而無涼遏之弊。《本草經解》謂:“夏枯草可代柴胡升發,可代甘菊清肝。”

菊葉功效

菊葉為菊科植物菊的葉,其味辛、甘,性平,歸肝經,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頭風目眩,疔瘡癰腫。《食療本草》謂其:“主頭風,目眩,淚出,去煩熱,利五臟”,故能除內熱;《本草求原》言:“(菊葉)清肺,平肝膽。治五疔、疳疔毒、癰疽、惡瘡”,能清利肺臟,治療各種外科疔瘡疾病。菊花為藥食兩用之品,菊葉亦如是,陶弘景言:“葉可作羹食者”。內服多以6~15克為用,外用則多以生品搗爛外敷。

葉天士用夏枯草、菊葉特色

夏枯草與菊葉同用有清熱瀉火,清肝明目,散結解毒的功效。葉天士臨證應用夏枯草、菊葉藥對十分廣泛。夏枯草、菊葉對藥被用於癍痧疹瘰、鬱證、頭痛、耳聾、耳鳴、目痛、齒痛、喉痺、瘡瘍等病。葉天士用此藥對有三大特色。

取性味之用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菊葉味辛、甘,性平,二藥相合辛涼散邪,苦寒清熱。華德元言:“內熱宜清涼者,如腦熱鼻淵,用羚羊、山梔、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葉、苦丁茶等類,苦辛涼散鬱之法也”;鄒時乘謂:“如少陽相火上鬱,耳聾聤脹者,用鮮荷葉、苦丁茶、青菊葉、夏枯草、蔓荊子、黑山梔、羚羊角、丹皮,辛涼味薄之藥,清少陽鬱熱,兼清氣熱為主”,故將夏枯草、菊葉歸屬於辛涼薄味藥範疇。葉天士言:“夫東垣昇陽散火,丹溪總治諸鬱,鹹取苦辛為法。”此說明確了辛苦治法的應用及源流。夏枯草、菊葉配伍即是辛苦治法的代表,有解鬱、散熱、清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分熱證。

法象用藥

質地輕薄的藥入上焦。夏枯草和菊葉皆草本植株位居上者,故葉天士多用夏枯草、菊葉清上焦熱。

專病對藥

菊葉、夏枯草皆歸肝經,有清火、散熱、解鬱的功效。肝鬱可化火,火為熱之極,陽亢則生風,風可助火勢,肝鬱、肝陽、肝熱、肝火、肝風五者多相依為病,夏枯草、菊葉對藥可清肝熱、平肝陽、洩肝火,為清洩肝膽專用對藥。

驗案舉隅

李,二七,發瘰熱腫,獨現正面。每遇九、十月大發,五、六月漸愈,七八年來如是。因思夏令陽氣宣越,營衛流行無間,秋冬氣凜外薄,氣血凝滯,此溼熱漫無發洩,乃少陽木火之鬱,及陽明蘊蒸之溼,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涼,佐以苦寒。俾陽分鬱熱得疏,庶幾發作勢緩。膽火胃溼鬱蒸。

夏枯草、鮮菊葉、苦丁茶、鮮荷葉邊、羚羊角、黑梔皮、鬱金、苡仁。《臨證指南醫案·癍痧疹瘰》

此案葉氏辨病屬瘰癧,辨證為膽火胃溼鬱蒸,然此案出奇之處在於遷延年久,病發有時,且能自愈。葉氏承《內經》《傷寒》理論,重視天人相應,於時氣論見解獨到,認為病甚之時、病解之時、病緩之時,皆是病與時氣合與不合之明證。葉氏言秋冬收藏,氣斂於內,且外感寒涼,氣機出入失調,木鬱而化火,則病甚於平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夏三月……使氣得發洩。”夏季陽氣洩越,則氣得外達,病可得解。葉氏言“少陽木火之鬱,及陽明蘊蒸之溼”主次分明,可知少陽之鬱為主要病機,立法辛涼疏散,苦寒清熱,以夏枯草、鮮菊葉、苦丁茶、鮮荷葉邊、羚羊角、黑梔皮辛涼清解。病及血分,故以鬱金開鬱活血,清熱涼營。陽明溼熱為患,以薏苡仁通胃陽,除溼熱。中藥兩味曰對,三味稱角,夏枯草、菊葉、苦丁茶為葉氏常用清熱解鬱的角藥。《臨證指南醫案》共有7處用方載夏枯草、菊葉、苦丁茶角藥,而此三味加荷葉,則清瀉之力更勝,兼有昇陽祛溼之功,為葉氏所常用。立方把握主要矛盾,以專病專藥或符合辨證的藥物組合等為核心基礎,根據症狀,隨症加味,這種“守”與“變”的組方思維是葉氏特色。

鮑氏,秋風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

連翹、薄荷、黃芩、山梔、夏枯草、青菊葉、苦丁茶、桑皮《臨證指南醫案·目》

《醫碥》曰:“燥為肺金之化,秋令也。”燥邪為病,秋季多發,易傷津耗氣,易襲肺臟。燥邪的寒熱陰陽屬性各家爭議頗多,《素問玄機原病式》載:“金燥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溼,而反同於風熱火也”;《溫病條辨》言:“燥屬小寒”;張景岳雲:“燥為陽者因於火,燥為陰者發於寒”,燥分陰燥,陽燥。葉氏言:“秋風化燥,上焦受邪”,明確此病病因為風燥,病機屬風燥傷肺,從“目赤珠痛”可知此為陽燥。“輕劑”用藥為葉氏治療上焦的特色,葉氏言“輕則治上”,此案夏枯草、薄荷等皆為質輕升散之品,屬“輕劑”範疇。葉氏辨證立法疏風清燥,其藥為可分為“散”“清”兩大類,方中以薄荷、苦丁茶、菊葉、夏枯草等葉、穗疏風祛燥,解表散邪;以連翹、黃芩、山梔、桑皮等果實、根莖清熱除燥,洩上焦熱,全方輕劑為主,清散並行。方中夏枯草、菊葉質輕能散,為上焦氣分熱證專用對藥。

暑熱鬱於少陽。頭脹偏左,齒痛。

苦丁茶、大連軺、赤芍藥、菊花葉、黑梔皮、夏枯花《未刻本葉氏醫案》

葉氏此案但言病機與主症,寥寥數語,言簡意賅。此案為暑熱鬱於少陽,主症偏左頭脹、齒痛。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及足少陽膽經,少陽為樞,居半表半里,為人身內外樞機,葉氏立法清裡解表。肝膽相表裡,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方中苦丁茶、菊葉、夏枯花清解肝膽鬱熱,夏枯草多以穗為用,然亦有全草應用者。葉氏此處言夏枯花,強調所用夏枯草為果穗。《醫林纂要》謂夏枯草有“解暑”之功,於暑熱最合。梔子有三色,生者色紅,炒者色黃,炭者色黑;梔子有三用,梔皮、梔仁和全梔,此處黑梔皮為梔子去仁取皮,炒焦或炒炭,以色黑為度者,功能清三焦之熱,而偏於外達熱邪。少陽為多氣少血之經,赤芍、連翹清營血分熱,且連翹清輕上浮,能治上焦諸熱,解暑熱之邪。葉氏立方隨少陽多氣少血特點,以氣藥為主,佐以血藥;明膽經、三焦經之性,以解表清裡,宣暢內外,清洩三焦為法;參以暑熱升散之性,以清解透邪為要,兼顧全面,立法組方。

葉天士臨證把握夏枯草、菊葉清、散兩大特點,運用靈活。然葉案中很少論述二藥用量,筆者認為若以清熱為主,病偏於裡,則夏枯草用量略重,最大劑量可達20克;若以散熱為主,病偏於表,則菊葉用量略重,最小劑量為6克,如無菊葉,甘菊、杭菊、白菊可替代,但不可用野菊花。臨證應用此對藥當以辨證組方為依據,不可拘泥於一家之言。(姚鵬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