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屏風。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屏風。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老院子。

石碾子還在使用中。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屏風。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老院子。

石碾子還在使用中。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用家傳的寶貝製作餄餎面。

老屋房頂一角。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屏風。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老院子。

石碾子還在使用中。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用家傳的寶貝製作餄餎面。

老屋房頂一角。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白石水庫上游的天鵝湖溼地成為候鳥的“加油站”。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屏風。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薛金財家的老院子。

石碾子還在使用中。商越攝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用家傳的寶貝製作餄餎面。

老屋房頂一角。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白石水庫上游的天鵝湖溼地成為候鳥的“加油站”。

走進北票三巨興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餄餎面

溼地的天鵝大多成雙成對。

核心提示

敦實連綿的石頭圍牆、古樸大方的百年老宅院、飽經風霜的木窗,還有暗藏機關的老門閂、實木透雕的隔扇屏風、早年家傳的榆木餄餎床子,這些都透露出三巨興村村民的勤勞智慧和淳樸。走在村邊土路上,就連道旁吃草的毛驢,也會投來親切淳厚的小眼神兒,跟著你走出好遠。村外,有水庫、天鵝湖……這裡呈現出的是一幅遺世明珠的優美畫卷。

村志

北票市上園鎮三巨興村

三巨興村位於上園鎮北部,屬丘陵山區,東靠遼西第一大人工湖泊白石水庫,轄區總面積25493畝,10個村民組,286戶、809口人,在總村域面積中有耕地4193畝、林地1.57萬畝、草場5600畝。植被覆蓋率98%以上,其中有兩條松樹帶:一條是白道嶺,面積2000餘畝,另一條是廟前山至水泉溝,面積500畝。春季可上山採集苦蔘、桔梗、蒼朮、柴胡等十餘種中藥材,夏季可採摘黃蘑、紅蘑、山棗、山杏、山楂等各類山貨。

村裡土質優良,適合種植五穀雜糧,過去以種植玉米為主,現在有了新思路,計劃種植中藥材,努力打造遼西藥材種植第一村。此外轄區內物產豐富,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珍珠岩、沸石、石膏石、木化玉等,還有山兔、黃羊子、黃鼠狼、松鼠、刺蝟、獾子等野生動物。

這裡有個天鵝湖

三巨興村緊靠白石水庫。沿水庫上溯10公里,有一片汪洋浩瀚的大型溼地——這是位於白石水庫上游的天鵝湖溼地,面積約90平方公里。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東北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棲息地。每年早春3月和初冬11月,約有一萬隻天鵝在這裡遷徙停留,呈現出的是一幅天鵝翔集、雁鴨群飛的優美畫卷。

7月初,記者來到這片平靜遼闊的水域。蘆葦、蒲草等多種水生植物生長茂盛,裡面藏著眾多的鳥兒和魚兒。北票市外宣股股長郭強告訴記者,這裡是遼寧省最大的天鵝遷徙停歇地、天鵝湖溼地,也是多種候鳥的“加油站”。每年進入3月、冰雪還沒有融化的時候,北飛西伯利亞的天鵝就陸續聚集在溼地棲息覓食,停留約40天才飛走。這些舉止優雅、姿態曼妙的白天鵝,吸引來眾多遊人和攝影愛好者駐足欣賞拍照,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有村民告訴記者,因為天鵝是“一夫一妻”制,成雙成對終生相伴,被看作是聖潔純真的象徵,當地人非常珍惜愛護。每年天鵝來的時候,大家都不去打擾它們,只是遠遠欣賞觀看。很多將結婚的女孩特意把拍婚紗照的時間選定在天鵝來停歇的季節,這樣可以拍到優雅美麗的天鵝群。作為婚紗照的背景,也象徵著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如天鵝般生死相守。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據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調查,目前,天鵝湖溼地已經成為東亞至澳大利亞之間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遷途停歇和覓食地,東北地區最大的季節性水鳥樂園。除了天鵝之外,這裡還發現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候鳥黑鸛、東方白鸛、白鶴、丹頂鶴、大鴇以及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大天鵝、灰鶴、白鷺、琵鷺、白額雁等候鳥。

石頭圍牆戴著“牆頭帽”

朝陽北票市上園鎮三巨興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然村,據老人們口口相傳,三巨興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裡四面環山,分佈著平頂山、喇嘛洞山、老虎洞山等,山下有三條小河,分別是張五道河流水、麥地溝流水、高家溝流水,這三條河彙集在三巨興自然屯,然後繼續自南向東北流入大淩河——即今天的白石水庫庫區內。當年有個做燒鍋(酒坊)的大買賣人家,曾請風水先生選址,說這裡“三處水流彙集於此,是百福之地,只看水來,不見水走,買賣一定興旺發達”,故此得名“三聚興”,後寫成三巨興。

北票市上園鎮黨委副書記崔守均告訴記者,三巨興村大約在400多年前開始有人居住,明確記載是在1616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四年,當時,河南山東鬧饑荒,饑民為了生存,四處尋路,聽說東北地大物博,河南順天府門姓和山東濟南府楊姓、張姓、李姓、習姓等家族,分別來到三巨興村安居,現在已是第13代子孫,人口達800多人。

在三巨興村黨支部書記門孝華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傳統村落集中的麥地溝。因為這裡是山地丘陵地貌,先民遵循“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建築理念,將房屋都建在山坡南面,可接納充足的陽光,躲避凜冽的寒風,防止洪水的侵襲,還方便引水灌溉莊稼。記者看到,這裡的民居多是沿著溝谷佈局,一字排開。各家各戶的院落,都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塊壘起來的圍牆,石塊與石塊之間用黃泥找平,錯落有致。

門孝華告訴記者,整齊利落的圍牆都是村民們自己動手,或者鄰居之間互相幫工壘起來的。走在村中土路上,放眼望去,石頭圍牆連綿不斷、古意盎然。指著石頭牆上面的一層泥土和長出來的草,門孝華說,這叫作“牆頭帽”,是把高粱秸稈切碎,和上泥巴,砌在石頭牆上加固,防止雨水將石頭牆澆塌,百年來家家戶戶都沿用這個土辦法,非常有效。

三巨興村村民的住宅都是單進合院,1949年以前的建築以土坯房為主,後來以土石結構為主,最老的建築已經有100多年曆史了。傳統民居多為一間正房兩間廂房式樣,正房光線充足,用來居住,廂房充作倉儲或牲畜圈舍。民居進門便是灶間,兩側正房多為兩代人居室。廂房間數不等,一般2至5間,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和繼承著傳統建築的材料與風格。

木質窗櫺、老式門閂和最傳統的東北民居

走進村民孫秀雲家整齊的小院,此起彼伏的犬吠聲就響了起來。棚架下的三頭毛驢,也極通人性地走出來迎接記者一行。指著一旁的大板車,崔守均說,這裡幾乎家家養毛驢,農耕時用毛驢拉犁杖種地,平時毛驢還能拉大板車運貨。而且毛驢性情溫馴、吃苦耐勞,吃的比牛馬少、身體皮實還不愛得病。記者看到,在院落西廂房,堆滿了用粉碎機打碎的玉米秸稈,都是喂毛驢的草料。現在草木繁盛,新鮮的青草毛驢特別愛吃。在一旁的雞窩裡,還養著十幾只花色的小雞崽,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59歲的孫秀雲熱情地將大家讓進屋。進門的堂屋就是廚房,一邊一個大鍋灶。右手邊的正房是一鋪大炕,住著孫秀雲82歲的老母親。土炕上開滿一溜窗,保證室內日照充分。門孝華提醒記者留意炕上兩扇木質窗櫺:方塊格窗錯落穿插,組成優美的傳統圖案,插接工藝十分考究。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好似鑲在框中掛在牆上的一幅畫。

孫秀雲家的老房子是村裡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築,為彎樑、檁結構,橫牆頂上立著不等高的短柱,自然彎曲的梁木架設在短柱上。樑上架檁,多為原木,檁上再鋪高粱秸稈,最上糊泥,形成弧形屯頂,能夠抵禦大風暴雪。在屋裡抬頭一看,就能見到頂棚捆紮得緊密結實的高粱秸稈,同行的上園鎮黨委宣傳委員張國靜告訴記者,當地村民就地取材,都用高粱秸稈做棚頂加厚,鋪得越厚冬天屋裡越暖和。

孫秀雲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自家的老式大門和上面的門閂:只見她從屋裡面關上兩扇門板,熟練地把門閂橫著插上,然後讓記者原樣把門打開。記者試探著,可怎麼也打不開、挪不動,木質的門閂被反鎖了。“解鈴還須繫鈴人”,孫秀雲把這裡暗藏的機關告訴了記者,原來門閂上藏著個小巧的木質插銷,門閂插上後,插銷很自然地卡住了門板,需要輕輕一抬才能開啟,從中可見傳統建築中隱藏著的精緻和智慧,讓後人不得不佩服。

百年屏風、榆樹菜板和老手藝

隨後記者來到村民薛金財家。薛老漢今年75歲,身板硬朗,總是滿面笑容。他家院落寬敞,7間老屋依山坡而建,地勢很高。走進薛老漢的灶間,是與孫秀雲家相似的格局,不過吸引人的是一個寬大的榆樹菜板,被心靈手巧的薛老漢自己動手,釘了四個腿,活靈活現的樣子。“菜板已經用了七八十年,長年剁菜剁餡的,厚度也由40多釐米減了一半。”薛老漢說。

薛老漢家的傳家寶,是一面老隔扇,有100多年曆史了。隔扇是過去老一輩與少一輩人住一鋪炕時,用來分隔室內空間的屏風。薛老漢告訴記者,“我小的時候,我媽帶我住東頭炕梢,我太奶住西邊炕頭,中間就用這個隔扇隔開。”仔細看這面棕褐色的老隔扇,有一鋪炕寬,高度能頂到房樑,上面的弧形花束圖案環環相扣,佈局均勻,全由實木雕刻,隔扇上面沒有一顆釘子,全是卯榫結構。雖然歷經滄桑,還是能夠感受到當年透雕工藝的精美細緻。

在正房屋內,靠牆擺放著幾代人留下的老式箱子櫃子,還有掛滿一面牆的家人照片鏡框、老式方框鏡子等,充滿歷史感。抬頭看看房頂,也是鋪設著緊密厚實的高粱秸稈。薛老漢領著記者一行走進裡屋,展示自己攢著的木鍬、木叉等老式農具,“現在鐵鍬啥的都很好用,為什麼還用過去的木鍬這些老物件呀?”薛老漢說,咱家的地不多,收的玉米也不太多,秋收後在自家的院子裡就加工了,因為自己家是老宅院,院裡地面還是土地,用早先的木鍬不帶泥土,這些老農具好用著呢。

薛老漢的院子裡,還有一個家傳的石碾子,由碾盤、碾磙和碾杆等組成,還在繼續使用。薛老漢一手扶碾杆,一手拿掃帚,樂呵呵地給記者演示石碾子的用法:“把苞米粒磨成苞米公式子,可好使呢。”如果需要碾的糧食多,常常需要用毛驢,把毛驢套在碾子上,蒙上眼睛,它們就會拉著碾子,不知疲倦地在碾道里轉著走,直到碾米任務完成。

康熙賜名的餄餎面和鄉村特產

餄餎面,吃起來柔韌勁滑,爽口開胃,是朝陽北票一帶的風味麵食小吃。在三巨興村村民孫秀雲家,記者看到她家珍藏的老榆木餄餎床子已經有百年曆史。每逢年節或者喜慶日子,孫秀雲都要拿出家傳的老榆木餄餎床子,給全家老小和親朋好友做一頓香噴噴的餄餎面。

餄餎床子是古老的加工餄餎面的木質機械。孫秀雲告訴記者,她家的餄餎床子是用兩棵碗口粗的榆樹做成,長1.2米左右。在下邊的木頭上挖出一個圓洞,裝上網眼漏孔,在上邊木頭的相應位置裝上木塞。使用前先和麵,把高粱米麵、玉米麵、榆樹皮面混合和好,軟硬適中。然後將餄餎床子放置在大鍋灶上,把和好的麵糰放進底部裝有圓形網眼的腔堂內,運用槓桿原理,壓動上邊的長杆,帶動木塞擠壓麵糰,這樣麵糰就被壓成滾圓的長麵條,直接漏入鍋中的沸水裡煮熟。因為藉助工具,操作簡便,製作起來比家常手擀麵還方便。

做好了面,還需要美味的滷子澆汁。西紅柿、茄子、芸豆、胡蘿蔔、蘑菇、木耳,菜園子裡的菜,都可以做滷,然後放上黃瓜絲、鵪鶉蛋、芝麻,還可以加入肉餡,再放上調料,芥末油、辣椒油之類,紅燒的、海鮮的、清真的、蛋炒的、涼調的……不一而足,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隨意添加。

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起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朝陽北票以及我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小吃。餄餎面古稱“河漏”,據民間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日,康熙在民間尋訪小吃,看到叫賣“河漏”,因為名字古怪,就特別留意,於是命人做好品嚐,其獨特的風味讓康熙帝邊吃邊讚不絕口。但“河漏”這個名字,與治理河道不和諧,康熙皇帝心中不快,便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在薛金財家的院子裡,種著一片紫色的植物。“這是蘇子葉,我們這邊,一般人家都在地裡種點兒留著吃。”薛金財笑著告訴記者,蘇子葉有兩種,一種是白蘇子葉,是綠色的葉子,開白色的花;一種是紫蘇子葉,葉和花都是紫色的,薛家種的是紫蘇子葉,養生入藥大多選用紫蘇子葉。

薛老漢喜歡吃紫蘇子葉結出的蘇子籽,比小米粒還小,上鍋炒熟,再用碾子壓碎,加入鹹鹽,拌菜吃,類似芝麻鹽,鮮香可口,主要是用來補腦、降血脂。蘇子葉還能做拌菜吃,或者用來包黏豆包,不粘鍋。

記者查閱資料,說紫蘇籽油是一種高不飽和度的天然油脂,含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作用不小。

皮薄肉厚、核小甜脆——這是北票特產金絲王大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而正宗金絲王大棗原產地就在上園鎮。崔守均介紹,受獨特自然環境影響,當地盛產的金絲王大棗質地鬆脆、酸甜適口、汁液偏多,外形也大小整齊,色澤深紅,肉厚核小,很受人們歡迎。曾榮獲“遼寧特色經濟林產品”“全國首屆森林食品博覽會金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殊榮。

記者手記

今年6月,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佈,三巨興村因濃郁的風土人情入選,如何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也納入後期發展計劃中。上園鎮副鎮長鄭源向記者講起目前與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保護傳統村落的初步設想:首先要結合危房改造計劃,制定傳統建築的維修方案,並在短期內實施,主要為結構加固、屋面翻新、殘損門窗更換。其次要建設一批提升項目,如建設村落入口標誌性建築物,提升村落的精神面貌,增加村民文化認同和凝聚力,同時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打下基礎。建築物以簡單造型為主,要體現麥地溝、楊家窩鋪石材、木材等建築特點,並展示、介紹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

此外,公共活動空間場地和休憩設施投入建設,為居民提供適宜的活動場地。在居住環境改善方面,需要做的是旱廁改水衝式廁所、燃氣供暖、院落土路面的硬化及街巷衛生改善。

傳統村落的發展目標大多離不開旅遊業。三巨興村將如何引進遊客,如何留住遊客,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除註明外,由張國靜和北票市委宣傳部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