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環以外的一個涮肉館,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就為這一口兒~

涮羊肉 火鍋 麻辣火鍋 排骨 木卜 2017-06-08

北京五環以外的一個涮肉館,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就為這一口兒~

提到老北京的涮羊肉,還是挺想多說幾句的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沒有“火鍋”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涮羊肉”,或者“羊肉鍋子”

之所以如此,可能和北京涮羊肉歷史形成有關: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讚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摘自【百度百科】

扯遠了,無論哪種來歷,可以看的出來,北京的涮羊肉一開始就是單純的羊肉火鍋,也是最主要區別於四川麻辣火鍋、雲南臘排骨火鍋、潮汕牛肉丸火鍋的地方,其他幾種火鍋湯底非常重要,大部分食材的香味都來源於火鍋湯底,但是北京涮羊肉則不然,湯底隨意加點蔥姜輔料,放幾個海米、幾片紫菜提提味兒即可,如果說今天什麼輔料都沒有,一鍋白水直接涮也是可以的。那麼既然湯底沒有味道,味道主要來自於哪裡呢?其實很簡單,基本上都來自調料,調料的調法也是各家都不相同,如果我自己做的話,基本上是:麻醬用水瀉開、韭菜花、腐乳、鹽、糖、少量胡椒粉、耗油、蝦油、香油、香菜、香蔥、辣椒油,調料準備好後,涮羊肉的食材也非常關鍵,一般我們吃四川麻辣鍋時,關注的更多是辣度,很少關注食材的新鮮度,因為重油重料已經把味道遮蓋了,吃不太出食材的好壞,涮羊肉則不然,白水煮過,肉的部位、新鮮度、老嫩都可以吃的出來,所以真正涮羊肉的肉放在嘴裡要求入口即化,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再說涮羊肉的食材種類,可以說和四川火鍋比起來,種類很少,我記得小時候家裡吃涮羊肉,食材不過四樣:羊肉、豆腐、白菜、粉絲,如果沒有吃飽,可以下一點麵條,或者買幾個燒餅當作主食,菜品少主要是由於北方冬天天冷,沒什麼蔬菜可吃,當然現在大不一樣了,各種食材也都是可以涮的。

說了半天終於說到了今天的主角,北京的涮肉館子成千上萬,比較有名的連鎖像陽坊涮肉,還分“勝利”、“大都”兩家,近些日子很火的“聚寶源”,鼓樓很有特色的“丁卯”,遙遠東方的“常營三兄弟”,我今天介紹的是北京西南方的一家館子,避免廣告嫌疑,還是不提店名,位置在西南五環外,這一帶其實倒退些年還是以農村為主,相對城裡面要荒涼一些,這家館子可以稱得上是獨樹一幟,飯館外牆都是竹子的,佔地面積上說一千平米以上,食材新鮮、價格低廉、分量很足,隨便一盤大白菜,都是一整顆白菜劈開端上來。

點了一些他家招牌的:羊上腦,手切肉,肥牛等等,您還別說,真的是入口即化,這麼好的食材尋遍北京城的館子都是不好找的,您各位會吃的都知道,肉類食材的好壞,有時候不是光進貨渠道好,食材新鮮就可以的,需要運氣來碰,可能同樣產地同樣年齡的兩隻羊,吃起來口感就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家前後去了四五次,每次都不會失望,也是實屬難得。

最後說幾句不足:夏天屋裡還可以,不算太熱,冬天四面漏風,實在有點冷啊,建議老闆改善改善屋內環境。

北京五環以外的一個涮肉館,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就為這一口兒~

北京五環以外的一個涮肉館,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就為這一口兒~

北京五環以外的一個涮肉館,很多人開車幾十公里就為這一口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