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臘肉是用鹽來醃製的,而臘汁肉則是陳湯燜煮。

”臘汁肉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之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臘肉是用鹽來醃製的,而臘汁肉則是陳湯燜煮。

”臘汁肉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之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飲食文化專家王子輝教授就曾經指出:“開水加調料的湯煮出的肉味淡,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也愈佳。”

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誕生於物質匱乏時代的肉夾饃,相比它會比較重油重味,因為它需要達到裹腹的效果。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臘肉是用鹽來醃製的,而臘汁肉則是陳湯燜煮。

”臘汁肉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之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飲食文化專家王子輝教授就曾經指出:“開水加調料的湯煮出的肉味淡,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也愈佳。”

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誕生於物質匱乏時代的肉夾饃,相比它會比較重油重味,因為它需要達到裹腹的效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王子輝教授筆下所描繪的吃肉夾饃之行狀:“用中心空虛的白吉饃(俗稱兩張皮)夾上臘汁肉,饃吸納了臘汁肉的醇香,臘汁肉的油又滲入饃中,咬在嘴裡,那濃醇酥香的滋味,立即滲入你的每一根味覺神經,隨之瀰漫於全身心,綿遠悠長,數日不絕……”

後來,肉夾饃中的“饃”可以夾任何東西,被外國人戲稱為“東方漢堡或者三明治”。早先的土豆絲綠豆芽;簡易的豆腐皮淋芝麻醬;相當抗餓的豆腐串加雞蛋,現在在西安的某些地區,肉夾饃裡夾的是加了孜然和胡椒的牛肉。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臘肉是用鹽來醃製的,而臘汁肉則是陳湯燜煮。

”臘汁肉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之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飲食文化專家王子輝教授就曾經指出:“開水加調料的湯煮出的肉味淡,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也愈佳。”

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誕生於物質匱乏時代的肉夾饃,相比它會比較重油重味,因為它需要達到裹腹的效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王子輝教授筆下所描繪的吃肉夾饃之行狀:“用中心空虛的白吉饃(俗稱兩張皮)夾上臘汁肉,饃吸納了臘汁肉的醇香,臘汁肉的油又滲入饃中,咬在嘴裡,那濃醇酥香的滋味,立即滲入你的每一根味覺神經,隨之瀰漫於全身心,綿遠悠長,數日不絕……”

後來,肉夾饃中的“饃”可以夾任何東西,被外國人戲稱為“東方漢堡或者三明治”。早先的土豆絲綠豆芽;簡易的豆腐皮淋芝麻醬;相當抗餓的豆腐串加雞蛋,現在在西安的某些地區,肉夾饃裡夾的是加了孜然和胡椒的牛肉。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但對於我們這樣的“中國胃”來說,我們習慣了食物熱吃,喜歡吃各種帶著肥膩相間,帶著油水的小食。比起寡淡和健康,可能我們選擇了豐富,熱烈,高脂,雖然可能它並不太健康,但能帶給我們解決飢餓時的滿足和快樂。

再說回開頭我點的那個外賣,六塊錢的肉夾饃,最失敗的大概是肉量上。

肉夾饃店裡臘汁肉的價格,大約38/斤,在買肉時一般情況下服務員會把肥,瘦,皮搭在一起賣。通常在十元左右的肉夾饃,裡面的肉可能不到一兩。所以六塊錢的肉夾饃,自然肉少得可憐。

"

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忽然出現在我們的外賣清單裡。這類廉價,好吃,充滿地域特色的食物,能讓我們體面有儀式感地吃完一頓午餐。

比如,今天中午我就點了一份完美的“三秦套餐”:肉夾饃,冰峰和一份涼皮。其中肉夾饃和涼皮,算得上是陝西門面美食的兩大支柱。除了三秦套餐這樣的搭配,很多當地人吃肉夾饃的時候還都搭配一碗哨子面。

但同事很快嘲笑了我,他告訴我你這六塊錢的肉夾饃,真的不能叫做肉夾饃,因為一眼看去,肉太乾巴巴,沒有湯汁。那麼一個體面的肉夾饃,應該是什麼樣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1.是肉夾饃,還是饃夾肉?

八百里秦川匯長安,陝西關中有著最為悠久的文明史,也傳承了對於麵食最長久的喜愛。

據史載,將肉切碎夾在用小麥粉製成的圓餅中食用,這一飲食風俗在初唐時便已非常普遍,民間亦有唐太宗李世民在關中門戶潼關,品嚐“潼關肉夾於饃”的美味後盛讚不已,久而久之得名“肉夾饃”的傳說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製作方式已經成熟了,大家現在吃的肉夾饃製作方法就是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肉夾饃是中國陝西省漢族特色食物之一。在陝西地區最有名的相信要數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其次還有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等多種形式。

不過像我這樣的外省人聽說肉夾饃,都會有一個疑問,因為“肉”怎麼能夾在“饃”裡面呢?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強調的作用。

賈平凹的臘汁肉中也寫過這樣一段話: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是饃夾了肉,偏稱肉夾了饃,買主為了強調肉美,也便顧不得語言的規範了,奇怪的是這個明顯錯誤的名稱全體食用者皆承認,可見肉美的威力了。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著肉夾饃已在陝西的美食江湖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一個體面的肉夾饃

市面上的肉夾饃,各式各樣,而判定一個肉夾饃的標準,就如名字一樣,只有肉和饃兩者。

先來說用來夾肉的饃。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按照辭書的詮釋,饃應該是指饅頭,但西安人所說的的臘汁肉夾饃裡的饃,卻是指發麵燒餅。它的全名叫作白吉饃,起根發苗之處在陝西省彬縣的北極鎮。

白驥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正宗白吉饃講究的是用老面酵頭髮面,揉鹼中和酸度;外型是金邊銀圈菊花心;傳統的白吉饃還要用炭火烤制,製作要用到三扇鏊,燒木炭,小火慢慢烤烙,才能成就所謂的"鐵圈邊、菊花心",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剛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而且饃的外形和圖案,讓你感到它就是一個漢朝的瓦當。

饃的口感是平淡的,因為這樣才能凸顯出肉的醇香。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而白吉饃的傳入西安,應該與商旅活動形成的人流、物流相關,來自北極鎮的白吉饃和西安土生土長的臘汁肉相結合,才誕生了肉夾饃。

而饃夾著的臘汁肉,和我們所想的臘肉並不同。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臘肉是用鹽來醃製的,而臘汁肉則是陳湯燜煮。

”臘汁肉並不是臘肉,臘肉鹽醃,它則是湯煮。湯,陳湯,一年兩年,三代人四代人,年代愈久味愈醇色愈佳;煮,肉入湯鍋,肉皮朝上,加紹酒、食鹽、冰糖、蔥段、姜塊、大茴、桂皮、草果,大火燒開,小火轉燜,水開圓卻不翻浪。“

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之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飲食文化專家王子輝教授就曾經指出:“開水加調料的湯煮出的肉味淡,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也愈佳。”

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誕生於物質匱乏時代的肉夾饃,相比它會比較重油重味,因為它需要達到裹腹的效果。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王子輝教授筆下所描繪的吃肉夾饃之行狀:“用中心空虛的白吉饃(俗稱兩張皮)夾上臘汁肉,饃吸納了臘汁肉的醇香,臘汁肉的油又滲入饃中,咬在嘴裡,那濃醇酥香的滋味,立即滲入你的每一根味覺神經,隨之瀰漫於全身心,綿遠悠長,數日不絕……”

後來,肉夾饃中的“饃”可以夾任何東西,被外國人戲稱為“東方漢堡或者三明治”。早先的土豆絲綠豆芽;簡易的豆腐皮淋芝麻醬;相當抗餓的豆腐串加雞蛋,現在在西安的某些地區,肉夾饃裡夾的是加了孜然和胡椒的牛肉。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但對於我們這樣的“中國胃”來說,我們習慣了食物熱吃,喜歡吃各種帶著肥膩相間,帶著油水的小食。比起寡淡和健康,可能我們選擇了豐富,熱烈,高脂,雖然可能它並不太健康,但能帶給我們解決飢餓時的滿足和快樂。

再說回開頭我點的那個外賣,六塊錢的肉夾饃,最失敗的大概是肉量上。

肉夾饃店裡臘汁肉的價格,大約38/斤,在買肉時一般情況下服務員會把肥,瘦,皮搭在一起賣。通常在十元左右的肉夾饃,裡面的肉可能不到一兩。所以六塊錢的肉夾饃,自然肉少得可憐。

六塊錢的肉夾饃,傷害了我這樣的外地人……

如果想吃土豪版肉夾饃,可以去西安。肉和饃都可以單點,想要多少肉都可以,你可以點一份肉夾滿整個白吉饃,那體驗,可真棒。

現在肉夾饃在其他國家也大受歡迎。比如,商人Jason Wang在美國開了一家名為“西安名吃”的連鎖餐廳,而肉夾饃是店中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現在美國共有十多家“西安名吃”小吃店,每年能吸引大約14萬食客慕名而來,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Time Out》雜誌還將“西安名吃”評為美國最佳中餐館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