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語言大學外教全秀貞:我在中國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北京語言大學外教全秀貞:我在中國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全秀貞(中)參加外籍專家招待會

"北京語言大學外教全秀貞:我在中國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全秀貞(中)參加外籍專家招待會

北京語言大學外教全秀貞:我在中國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全秀貞(後排右四)和她的中國學生們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洹星):在中國的教師行列裡有這麼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就是紮根在中國的外籍教師。他們漂洋過海在中國都有哪些經歷?究竟又是什麼“魔力”吸引他們留在這裡。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韓國外教全秀貞的故事,從她的眼中感受中國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變化。

1993年的秋天,全秀貞從首爾來到北京,進入北京語言大學開始學習中文,直到碩士畢業。全秀貞回憶說,記得那時候的北京,大馬路上幾乎沒什麼汽車,輔路上倒是有多得像海潮般的自行車。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手機支付的廣泛應用使大家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方便。“韓國大部分用信用卡,中國這些都不需要,一下子都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所以一下就不用帶現金了,變化我覺得非常大。我剛來的時候,所有系裡的消息都是用郵件來發的,現在全是用微信,其實也只有一個手機,所有的事情都能辦,這個是很發達的一種現象。”

在北京語言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全秀貞曾一度回到了韓國,但她的事業仍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全秀貞說,當時她的老師曾鼓勵她翻譯中國的小說。從此,翻譯中國小說這個願望在她心裡埋下了種子。有一次,她無意間讀到曹文軒的作品《紅瓦》,讀後很受感動,於是決定翻譯這部40餘萬字的作品。經過兩年的努力,全秀貞終於在韓國出版了第一本譯作。“那本書出版之後,我拿著書去見那位老師,她驚訝地說:‘沒想到你真能翻譯出來!’我說:‘是您說我可以的呀?’她笑著說:‘老師對學生都會這麼說的,但是信了這話並且真的去做的,你是第一個!’就這樣,我走上了文學翻譯工作的道路。至今我仍無法忘記第一次看到自己翻譯的書被出版時,我心中湧出的那份激動!”

此後,她從未停止過翻譯工作,目前已經陸陸續續譯出了40多本中國圖書。今年暑假期間,她還帶著自己的翻譯作品到韓國各處去演講,傳播中國文化。

全秀貞說,她是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逐步瞭解中國、適應中國、進而喜歡中國的。為了能及時解決在翻譯中遇到的困難,全秀貞在2012年決定回到母校任教,開始在北京語言大學從事韓語、韓國文學、論文寫作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七年時間,她在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不久前,她的一名學生還在一個全國範圍內的韓語演講比賽中拿到了第一名,這讓她感到格外欣喜。

在她看來,如今中國教育環境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硬件設施的建設上,國際間學生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地位的上升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發現他們對父母親的那種孝敬、孝順的心理非常強烈,(問)有些(中國)學生有機會去國外工作你願意去嗎?很多學生說不願意,這個是在韓國孩子身上看不到的。所以我非常感動,中國孝順的傳統文化還是那麼的強烈(根深蒂固)。”

全秀貞說,從開始教書的那天起,看到學生們在一天一天的進步,感覺就像看到從前的自己。在給學生上課時,也總期許自己要像她之前的中國老師一樣,要有熱情、要認真,這就是她要承擔的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