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靈臺位於黃土高原的東部,素有“隴東糧倉”美稱。以“糧倉”中的優質小麥麵粉做出的靈臺手工面,又叫“龍鬚麵”,是隴東飲食文化中的一道奇葩。相傳周文王伐密凱旋築臺祭天,東海龍王途經大喜,口水流下即成“達溪河”(“大喜河”諧音),龍鬚浸入河水變成麵條,萬民食用共享太平,由此演變為靈臺手工面,俗稱“涎水面”、“龍鬚麵”。靈臺手工面以細、香、柔、長著稱,有時又衍生出“寬”的特點。手工面主要以面、佐料、湯配臵而成即可食用,以靈臺酸湯麵為正宗。在西北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主食。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王效傑(靈臺手工面傳承人)——靈臺縣邵寨鎮東郭村東郭人家總經理

靈臺手工面的“優質”源自講究的做法,正宗手工面的製作必須經過以下八道工序:和麵、擀麵、切面、煮麵、炒臊子、拌涼菜、調湯、澆湯等。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1、和麵——將溫的鹼水摻入盆中的麵糰,鹼水邊滲入邊攪拌,把所成軟面反覆揉搓和勻,柔韌、軟硬度合適後,裝入盆中,蓋上蓋子,在盆中回性幾分鐘便好。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2、擀麵——將麵糰放在案板上,反覆揉搓,用拳頭將麵糰壓成餅狀,把麵餅卷在細長的擀杖上,反覆滾動碾壓,完畢之後將擀杖抽出,案邊便留下薄而均勻的面“皮”。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3、切面——將面一正一反疊成四寸寬的一沓子,用切面刀(長約一尺五寸)根據需要,切成寬窄不一的麵條,倘需要特細的麵條,須用特製的刀精細得“犁”開。據說“刀把式”(切面高手)切出的最細的面能穿過針鼻,說法雖然誇張,但卻精準地描述了手工面“細”的特色。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4、拌涼菜——將各種野菜或蔬菜放入開水中炸熟,困幹水分,放入佐料,熟一定分量的食用油,伴入即可。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5、炒臊子——臊子有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主要用料以食用油、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紅蘿蔔等以及多種調味品混合爆炒而成。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6、調湯——做法是:鍋內倒入適量清油,拌以蔥花、薑末炒之,趁熱加以食醋、待白煙冒起,根據需要再加清水,然後再放入鹽、醬油、味精、醋等調料,大火燒開,即可澆面。湯的特點——湯以酸、辣、爨、汪著稱。口感舒美,香氣溢人,鮮口味長。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7、煮麵——將面下到沸水的鍋裡,勻稱的麵條如花綻放,又有一番情調,“下到鍋裡蓮花轉,挑上筷子一條線”一句打油詩傳神的描述了面在鍋中、筷頭舒展的樣子。用笊籬將熟面撈入涼水盆中,稱為“冰面”,能起到熟面撈出後不粘連一塊的效果。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8、澆湯——把調好的湯澆入碗中,使面入味。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靈臺手工面有五大特點:

1、面質特點——面質薄如紙,細如線,入口爽滑,酸辣適中,以白、細、薄、筋、光而聞名。即為民間流傳的“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九字歌特色。“下在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一根線”。靈臺手工面柔軟耐嚼,做法精緻,獨具一格。

2、民俗特色——靈臺手工面因配色不同,可做成白、綠、黃、紅四色面,俗稱“福祿壽喜”面,用純精粉做的白色面、用綠菜做的綠色面、用雞蛋黃做的黃色面、用肉食動物血做的紅色面(也叫血條)。

3、場合定位——靈臺手工面因吃法和場合不同,也有講究。老年人過壽吃的面叫“長壽麵”,正月初一吃的面叫“過年面”,麥子割完吃的面叫“掛鐮面”,姑娘結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試刀面”,用酸湯做的叫“酸湯麵”,用大肉臊子做佐料的叫“臊子面。

4、佐料特色——夏秋季節多用青菜炒成的“面料子”也叫“面臊子”,一碗麵看上去白底綠菜紅花,煞是好看,調人胃口;冬春季節則用碎肉塊炒就的“肉料子”也叫“肉臊子”,香味撲鼻。

5、觀感特色——做湯的醋必須是味酸咂舌的陳年釀醋,且色要正。醋、醬油、辣子油以最佳的配分做出酸嚅嚅、辣簌簌的酸湯。細長的面和多彩的湯相得益彰,面料子、麵條、麵湯分層而陳,從上而下粉紅、乳白、深紅顏色有致,光一看就胃口大開。這時你需要吸口氣,筷頭輕挑,咕嚕嚕一氣吸完,你會發現碗底沒有面渣渣,且後味無窮。

民俗|來,吃一碗咱靈臺手工面

出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來源:平涼文化

編輯:傅 娟

審核:曹鵬偉

投稿:[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