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驅車前往梅縣區城東鎮,沿途秀美的田園風光讓人暫時忘記城市的喧囂。駛入玉水村,村道兩旁柚樹環繞,灰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寧靜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

玉水村半數以上的家庭有成員外出做廚,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逾百人,餐飲服務從業者人數超千人,一年帶回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東至上海、西至甘肅、北至黑龍江,遍佈全國27個省份……這個戶籍人口僅2700多人的小村,因廚而興,以廚為榮。

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作為全省首個“廣東廚師之鄉”,在玉水村行走,隱隱約約就飄來了飯香味,筆者一行不禁加快腳步往一家名為“客鄉樂”的飯店走去。“嚐嚐我們村的招牌菜之一廚鄉圓蹄,保證大家吃了還想吃!”大廚郭志輝熱情地招呼,只見食客夾起一塊色澤金黃的豬肉塞進口中,不一會便豎起了大拇指連連稱讚,筆者在一旁看了也饞得直流口水。這道廚鄉圓蹄究竟有多美味?

廚鄉由來

放下挖鏟掌大勺 煤炭村蝶變廚師村

上世紀80年代,玉水村是一個盛產煤礦的村莊,村民主要靠務農和挖煤賺錢謀生。“當年,不少工人晚上收工後,肚子餓得慌,就想著弄點吃的填填肚子,有村民就在自家炒幾道菜招呼工人,後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吃。”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指著村口的地方說,那時候玉水村就有了第一家飯店——橋頭小店。

筆者順著郭國青指的方向望去,這間橋頭小店位於乾淨整潔的村道路口,飯店門面樸素、沒有任何裝修,也沒有開門營業,只有三兩老人坐在門口喝茶聊天。有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曾是玉水村的“揚州夜市”。

“當年每到放工時間,我的店裡就開始熱鬧起來。”今年68歲的郭達清,與廚結緣50載,1982年開起了橋頭小店,現在還是村裡的“廚藝顧問”。他說,姜油雞、五香圓蹄是工人們心裡最好的客家美食。日子久了,這裡也就漸漸成為了工人們的“食堂”。

“我們一家三代人都是廚師,父親是村裡早年的鄉廚,常常承辦村裡的宴席。我從17歲當學徒開始,當過鄉廚、開過小飯店、做過酒店掌勺,這大半輩子都當廚師。”郭達清說。

“上世紀90年代,在礦裡上班每天工資只有3元,而在珠三角等大城市當廚師能多掙好幾倍的錢。”郭達清回憶說,迫於生計,村裡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外出學廚。“我的兩個兒子也入了行,現在也闖出了名堂。小兒子郭科研發的薑蓉雞配方,還被業內人士以180萬元的‘天價’拍下。”郭達清告訴記者,兒子的成功,除了自身家庭的影響,也離不開村子裡的另一名廚師郭開揚。

郭達清口中的郭開揚,被譽為“果木牛扒之父”,他研究發明出第一部果木煙燻烤爐,曾獲得“中國中生代頂尖五十強廚師”等眾多餐飲界獎項。1989年,他隻身前往珠海,從飯堂廚師、餐廳學徒做起,通過不斷鑽研和努力,廚藝越發精進。如今,49歲的郭開揚已經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

21世紀初,村裡的煤礦逐漸關停,玉水村民只能另謀出路。由於廚師行業門檻較低,收入較高,一時間村內興起了“學廚熱”,村民們紛紛放下了挖煤鏟,掌起了大勺。

“現在從玉水村走出去的廚師,八成以上都是通過‘老大哥’郭開揚直接或間接介紹學廚的,不僅是教他們學做客家菜,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守好客家人的文化和傳統。”郭國青笑道,年輕人從學徒做起,三五年後獨當一面,自己也成了師傅,再帶動更多年輕人。就這樣,村裡的廚師越來越多,開始在全國各地的烹飪領域裡嶄露頭角,昔日的“煤炭村”也逐步完成了蝶變。

去年12月22日,玉水村還被廣東省烹飪協會認定為“廣東廚師之鄉”,也是全省首個獲得“廣東廚師之鄉”稱號的地區。

招牌菜餚

圓蹄做法講究且耗時 美食肥而不膩口感好

“阿輝,豬肉送到了,放你家門口!”在客鄉樂飯店,一大早就送來了新鮮豬肉。大廚郭志輝將展現玉水村的招牌菜之一廚鄉圓蹄。據介紹,製作圓蹄的火候和時間極為重要,大火的油炸讓豬肉色澤金黃,慢火的蒸煮可“逼”出蹄內的脂肪,使其豐腴可口。

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郭志輝將新鮮的圓蹄肉洗淨去毛,圓蹄指的是豬的臀部和膝部之間的肘肉。“一定要選用前肘子的圓蹄,肥瘦恰好,加上豬的前肘常運動,肉也比較結實,口感好。”郭志輝將一整塊圓蹄放入開水中煮20分鐘。

“一定要煮透,下一步油炸的時候才不會有過多的血水。”郭志輝解釋道,用開水煮目的在於固定形狀,其次是去除豬騷味和去血水。經過滾水燙過的圓蹄由於毛孔擴張,因此還要對其進行二次去毛。

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接著來到了十分考驗廚藝的環節——油炸圓蹄。“滋滋滋!”圓蹄在滾油中逐漸變色,郭志輝說,這道工序沒有準確的用時,只要將豬皮炸硬,鍋鏟能敲出聲音即可。

只見熱油不斷地往鍋外濺,不一會兒,郭志輝掌勺的右手已經濺滿了油,而他只是拿布擦了擦,便繼續翻炸圓蹄。“一開始學這道菜的時候,最怕這道工序,油碰到手可疼了,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郭志輝笑著說。

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今年29歲的郭志輝從廚已有10年之久,從西餐到中餐,從珠三角回到玉水村,他於去年決定回鄉發展。“如今我們玉水是小有名氣的廚師村,作為這個村的一分子,我應當回來和家鄉共同成長。”郭志輝自信地說道。

只見他不時用鍋鏟敲打豬皮,直到敲出了他想要的感覺,便立即將金黃的圓蹄放入冰水中冷卻。“這一步尤為重要,需要30分鐘的冷卻。”經過冰水的泡發,豬皮會膨脹,這樣吃起來的口感更加有彈性和爽脆,而豬肉也更有嚼勁。

泡發好的圓蹄要切成塊,加入調味料進行翻炒,郭志輝表示調料是這道菜的關鍵。

“首先要用豬油起鍋,放入蝦米、少許鹽、蠔油、生抽、老抽、胡椒粉、白糖,最重要的是放些許我們的客家娘酒。”原來,娘酒可降低豬肉肥膩的口感,適當運用天然的香料來燜制,便可達肥而不膩的效果。

梅州城東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被稱為廚鄉招牌!你吃過嗎?

最後一步,就是將調味翻炒好的圓蹄進行擺盤,加入幾顆完整的香菇墊底,放入蒸鍋內隔水蒸1個小時左右。這樣一道廚鄉圓蹄,工序複雜且耗時久,每一個步驟幾乎都用時20分鐘以上。正是因為烹飪耗時,加上做法講究,這道菜成為了當地的特色菜。據說,玉水村家家戶戶都會做,是喜慶宴席上必上的一道傳統菜。

廚鄉圓蹄展現的不僅僅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同時呈現的是廚鄉人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以及源遠流長的“廚”文化。這裡體現出美食的源遠流長並不只有師徒和家族的傳承,更來自玉水無數普通家庭的用心創造。對於廚鄉玉水村的廚師們來說,真功夫不僅停留於雙手,更藏在代代相傳的匠心中。

弘揚廚藝

廚藝“傳幫帶” 廚師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在玉水村,像郭志輝一樣回鄉創業的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回鄉致富更是在早年郭開揚的帶領下,成為村裡的優良傳統。

一人先致富,不忘“傳幫帶”。“只要是玉水人,我都盡力幫。”郭開揚曾說,外出學廚艱辛,所以有老鄉要幫忙,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在郭開揚的牽引下,村裡不少年輕人也走上了學廚之路,中國創藝菜領軍人物郭科也是他的徒弟之一。

謀求發展的腳步不斷前行。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客家菜師傅”工程,這讓玉水人備感振奮,也找到了方向。“乘著政策的東風,玉水村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郭國青說。

玉水村正圍繞農村勞動力和貧困戶就業創業,通過黨委牽頭、支部推動、黨員示範,以“支部+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發展綠色生態食材生產加工和客家特色農家樂,打造“客家菜廚師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產業鏈。

走在玉水村鋪設好的瀝青路,細細觀賞道路兩旁的杜鵑花,走到村中和村尾,映入眼簾的是玉水廚鄉農家樂和玉水客鄉樂,得益於客家村鎮銀行的“師傅貸”,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困擾,兩間農家餐館在“五一”勞動節前先後試營業幾個星期了,郭國青也搖身一變成了掌勺的廚師,村裡的果農成了餐館的幫手,貧困戶家的綠色食材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據統計,餐廳開業帶動了村裡近20個閒置勞動力就業,拓寬了貧困戶綠色食材、土特產的銷售渠道,吸引了大批城裡人前來品嚐農家美食。這得益於城東鎮科學謀劃、精心制定“廚師之鄉”建設實施方案,除了按時高質量完成“十個一”系列活動的全部內容,目前正在建設的一家大型農家樂將成為玉水村的一大亮點。

“這個農家樂將打造成為梅縣區客家菜師傅實訓基地,預計今年年底建成使用。”郭國青介紹道,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探索出“名企出名廚,名廚帶名徒,名徒聯名企,名徒成名廚”的良性人才培育模式,建設一批高素質的“客家菜師傅”人才隊伍,引導扶持客家菜師傅創業創新、帶動就業。並帶動玉水廚鄉民宿、飲食、特色種養的發展。

“關於人才培訓,還有一個好消息。”郭國青說,6月3日,作為省級粵菜師傅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玉水廚鄉烹飪協會獲得省裡15萬元建設補助資金,用於師資培訓、設施完善、教材開發、科研活動等支出。

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通過行業技能大師的傳、幫、帶,培養技術技能骨幹,在技能攻關、技術革新、技藝傳承等方面為“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發揮積極作用。

在玉水村,一代代廚師除了心口相傳廚藝,更教導他們下一代要秉承對食物的精心鑽研和對細節的極致苛求,用普通的食材化庸常為神奇,用追求極致的匠心延續著一方食味。

【來源】南方日報·梅縣視窗

【記者】汪思婷 黃韜煒

【攝影】袁群華

【視頻】汪思婷

【作者】 汪思婷;黃韜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梅縣視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