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學佛要求真高,我真是太難了!

別慌,有佛法就有辦法!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學佛要求真高,我真是太難了!

別慌,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當然,“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具備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很多,隨起隨滅,就算生起了上述的“菩提心”,也往往一閃而逝,因此祖師大德們又教我們如何將之“安住”。

01 念恩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我們能夠修學佛法是需要很多緣分和福報的,如果沒有佛陀,沒有人能為我們揭示法的奧妙;如果沒有父母,何來聽法的我們?如果沒有師長,則無人傳授知識、解說佛法。

因此佛弟子應時時憶念佛陀、父母、師長、眾生對我們的恩德,以此勉勵自己恆守正念,不退菩提心。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學佛要求真高,我真是太難了!

別慌,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當然,“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具備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很多,隨起隨滅,就算生起了上述的“菩提心”,也往往一閃而逝,因此祖師大德們又教我們如何將之“安住”。

01 念恩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我們能夠修學佛法是需要很多緣分和福報的,如果沒有佛陀,沒有人能為我們揭示法的奧妙;如果沒有父母,何來聽法的我們?如果沒有師長,則無人傳授知識、解說佛法。

因此佛弟子應時時憶念佛陀、父母、師長、眾生對我們的恩德,以此勉勵自己恆守正念,不退菩提心。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02 慚愧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在念恩之餘我們還應懺悔,若非自己累劫來的業障,為何生在末法時代?

當然,如今我們雖然生於末法時代,但仍能有幸聽聞佛法,這得益於往昔佛陀為我們早種善根。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精進修行,才不辜負佛菩薩累劫以來為我們奔走塵勞、以種種方便種下善根。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學佛要求真高,我真是太難了!

別慌,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當然,“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具備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很多,隨起隨滅,就算生起了上述的“菩提心”,也往往一閃而逝,因此祖師大德們又教我們如何將之“安住”。

01 念恩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我們能夠修學佛法是需要很多緣分和福報的,如果沒有佛陀,沒有人能為我們揭示法的奧妙;如果沒有父母,何來聽法的我們?如果沒有師長,則無人傳授知識、解說佛法。

因此佛弟子應時時憶念佛陀、父母、師長、眾生對我們的恩德,以此勉勵自己恆守正念,不退菩提心。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02 慚愧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在念恩之餘我們還應懺悔,若非自己累劫來的業障,為何生在末法時代?

當然,如今我們雖然生於末法時代,但仍能有幸聽聞佛法,這得益於往昔佛陀為我們早種善根。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精進修行,才不辜負佛菩薩累劫以來為我們奔走塵勞、以種種方便種下善根。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03 出離

知曉自己所受善惡業報的由來,就要去積極地懺悔,在此基礎上,更要對造成這一切的貪嗔痴、對自己貪好名聞利益、貪樂物慾、怠於修行的壞習氣產生厭離之心,並由此生出對淨土的嚮往之心。而淨土又該如何去呢?

《無量壽經》如是寫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學佛路上,願共勉之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願諸佛子學佛能具信心,能發正心、真心、大心。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學佛路上,願共勉之。

編輯 | 遠山

參考 |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圓瑛法師、諦閒法師、大安法師開示

圖片 | 網絡、曉峰、儒文

責編 | 明月

圖文皆來源於上海玉佛禪寺,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比丘國的王庭內,羽林軍圍圍繞繞

被鹿妖迷惑的昏君欲請唐僧刨心作藥

變作唐僧的孫悟空當即索刀

一連刨出十幾顆心來:

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

(選自《西遊記》第七十九回)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大師兄一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心,佛弟子也經常會聽到“發心”一說,進而生髮出各式各樣的“菩提心”,本期玉佛講堂,就為大家分享學佛必備的那幾顆心!

01 信心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的建立是學佛的開始,並將貫穿我們學佛的整個過程。

當然,這並非等同於“無腦盲信”,而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當我們剛開始學佛,並不可能對其完全深信,甚至會有些許懷疑,但懷疑並不意味著否定,而是以探求真相的好奇去對它作進一步瞭解,逐步從不信、疑信、淺信到深信。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就像佛陀講解《藥師經》時曾問弟子阿難聽後能否如是信受,不生疑惑;阿難當即表示深信不疑,因為自出家後,自己就一直隨侍佛陀身邊,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行住坐臥,自己都在一旁隨侍,知道佛陀三業清淨,種種行止只為利益眾生,因此對佛法生起不逆的信心。

02 正心

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因動機不同,就會有正心和邪心的區別,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去邪取正。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所謂邪,就是說有些佛弟子學佛就像經營事業,不是為了好名聲就是為了財富,或是為了下輩子能夠獲得福報;所謂正,就是不邪,如果學佛為的不是名聞利養、來世福報,而是為了解脫生死、為成就菩提,那麼就是所謂的“正心”。

03 真心

在正心學佛的基礎上,又因為心的純度而有了真偽的區別。所謂“真”與“偽”,偽就是修行無法堅持,容易放棄,就像登山,前者能堅持登頂,後者僅止於山腰;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此外,“偽心”也指在修行的過程中摻雜名利之心,就像摻水的牛奶,雖然也有一定的營養,但終究無法與“純牛奶”相比。

04 大心

在真心的基礎上,又根據“慈悲”的程度分為“大心”和“小心”。就像被關在一間黑屋子裡,如果我們僅點亮自己的那盞蠟燭,雖然也能照明,但照明的範圍卻很有限;

但如果我們在點亮自己的蠟燭後,用這盞燭火繼續去點亮房間裡的其他蠟燭,整個房間就得以重返光明。我們學佛也是如此,不能只顧著自己受益、自己解脫,也要能利及他人。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以上的幾顆心,“信心”是開啟並貫徹學佛整個階段的關鍵,而後面的三顆心,也是構成傳說中“菩提心”必不可缺的成分。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學佛要求真高,我真是太難了!

別慌,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當然,“菩提心”不是那麼容易具備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很多,隨起隨滅,就算生起了上述的“菩提心”,也往往一閃而逝,因此祖師大德們又教我們如何將之“安住”。

01 念恩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我們能夠修學佛法是需要很多緣分和福報的,如果沒有佛陀,沒有人能為我們揭示法的奧妙;如果沒有父母,何來聽法的我們?如果沒有師長,則無人傳授知識、解說佛法。

因此佛弟子應時時憶念佛陀、父母、師長、眾生對我們的恩德,以此勉勵自己恆守正念,不退菩提心。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02 慚愧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在念恩之餘我們還應懺悔,若非自己累劫來的業障,為何生在末法時代?

當然,如今我們雖然生於末法時代,但仍能有幸聽聞佛法,這得益於往昔佛陀為我們早種善根。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精進修行,才不辜負佛菩薩累劫以來為我們奔走塵勞、以種種方便種下善根。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03 出離

知曉自己所受善惡業報的由來,就要去積極地懺悔,在此基礎上,更要對造成這一切的貪嗔痴、對自己貪好名聞利益、貪樂物慾、怠於修行的壞習氣產生厭離之心,並由此生出對淨土的嚮往之心。而淨土又該如何去呢?

《無量壽經》如是寫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學佛路上,願共勉之

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願諸佛子學佛能具信心,能發正心、真心、大心。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學佛路上,願共勉之。

編輯 | 遠山

參考 |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圓瑛法師、諦閒法師、大安法師開示

圖片 | 網絡、曉峰、儒文

責編 | 明月

圖文皆來源於上海玉佛禪寺,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學佛,你要有這四顆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