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東坡肉,”老饕“蘇東坡的美食愛好還有哪些?

古語道"君子遠庖廚",文人墨客素來好雅緻,可是我們的大文豪蘇軾對於這樣被視為俗物的東西卻絲毫不避諱,甚至親自發掘食材和食譜,並以此為樂,這正是他瀟灑自在,遨遊世間的可愛之處,也是他不拘禮節,肆意人生的可敬之處。如今我們透過他留下的詩文和菜藝也能體悟到一種別樣的樂趣,作為"吃貨"的共鳴會讓我們更加覺得這位東坡先生平易可親。

1.豬肉

豬肉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詩裡講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東坡肉"了,蘇東坡無論是詩詞文的創作還是繪畫書法文學理論的成就都是舉世矚目,開天闢地的,但是他的貢獻我覺得怎麼著還得加上這麼一項,畢竟這是在今天的餐桌上仍然活躍並且深受南北喜愛的名菜。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蘇軾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做的這件好事,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再從詩歌本身來看,全詩通俗易懂,就算是普通老百姓讀了也能知道做豬肉的一些基本方法,即少水慢燉,用柴火灶煙慢慢煨著,不去催它,等待火候足了,自然味道極美,就是這樣樸實無華的語言卻能讓我們垂涎三尺,足可見蘇軾寫作之高明,更見得"東坡肉"本身滋味之好,我想試吃過的應該都戀戀不忘這種酥軟不膩,鮮彈可口的味道,而且這裡還闡述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開始所提到的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卻輕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都不肯吃,暗含社會的等級差距,直視現實面臨的問題,此外又提到因為貧困人家不會煮所以才想教其烹煮,這是一種人文關懷和平等主義,並沒有因為是貧賤人家就去輕視,正如他沒有因為庖廚是俗物就去遠離,像他自己曾說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蘇東坡的偉大不僅在乎他創作上的成就,更在乎於他偉大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豁達灑脫是我們精神力量的源泉,最後他又說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語氣之詼諧可愛讓我們忍俊不禁,也讓我們對蘇軾更有親近和真實感,彷彿就是一個站在我們面前普普通通的任性的"吃貨老頭"

再補充一條蘇軾對豬肉愛的深沉的例子,豬肉在當時並不是受重視甚至是摒棄的,唐孫思邈就曾發表言論"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對此蘇軾卻不在意,在《答畢仲舉書》中,他甚至寫道:"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僕之所學,豬肉也,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僕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意思是你的學識好比龍肉,我的學問好比豬肉,豬龍之間雖然有差別,但是你整日說龍肉,不如我吃豬肉既美味又管飽呢,用豬肉來比作自己的學問並不是對豬肉的不認可,反而是誇讚豬肉的實在美味,也是對畢仲舉的一種不屑和反諷。

除了東坡肉,”老饕“蘇東坡的美食愛好還有哪些?

2.魚,筍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由題目可知這是蘇軾初到黃州所作,按說受"烏臺詩案"的影響被貶於此,應該是落魄又失意的,但是開頭一句就是"自笑平生為口忙",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吃貨沒錯了,長江肥美鮮嫩的魚,山間香脆的竹筍很快沖淡了這份失落感,樂觀、率真的吃貨的本性躍然於紙上,好不瀟灑快活,自得趣意!還有"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這句蘇軾特別有名的詩句中也帶有春筍,由此可見得他對筍也是非常喜愛的。

除了東坡肉,”老饕“蘇東坡的美食愛好還有哪些?

3.荔枝

食荔枝二首

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謂將軍數。今歲大熟,賞啖之餘,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將軍大樹旁。

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

爛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

分甘遍鈴下,也到黑衣郎。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繼"烏臺詩案"後再次以"譏斥先朝"之罪被貶惠州,但是於蘇軾而言無論多麼荒涼偏僻也阻擋不了他對生活的熱情,何況他又愛上了一種新的食物——荔枝,先不論一日吃"三百顆"是否屬實,能夠願意為此"長作嶺南人"也足見得他的愛不釋手了,而且不只這一處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歡,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專門用擬人、幻比喻、用典等多種手法對荔枝進行描寫"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還有《贈曇秀》中:"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子何時丹。"《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我們甚至可以從其中體會到他從內心深處對荔枝的呼喚,怎麼花都怎麼繁茂了,荔枝什麼時候才能熟呢!真是可愛到犯規的東坡!

4.橘子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這首《浣溪沙》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品嚐香橘有感而作此詞,這裡的青黃就是指的橘子,經過一夜的霜凍,菊花凋落,荷花枯萎,但是橘子的葉子和橘子卻在林子裡光彩奪目。除了看上去光彩照人,之後又用"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來形容橘子的味道,溢滿的芳香惹人驚歎,橘汁水交雜在脣齒間好像清泉流過,剝過橘子的吳姬的手三日還久久留香不去,這樣的吃貨體驗加上這樣的文學才氣當真是絕配!

除了東坡肉,”老饕“蘇東坡的美食愛好還有哪些?

5.河豚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是北宋擅詩畫的一位僧人,在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為其作畫《春江晚景》題詩兩首,蘇軾的學生張耒曾在《明道雜誌》中記載用蔞蒿、荻筍、菘菜三物烹煮同河豚一起烹飪最為適宜,所以蘇軾由"蔞蒿滿地蘆芽短"聯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可是只有吃貨才有的覺悟,不僅愛吃,還會吃,懂吃。北宋孫奕在《示兒編》中記載蘇軾愛好河豚的逸聞,雖不知真假,讀來也讓人哭笑不得:"東坡居常州,頗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於烹是魚者,輒招東坡享之。婦孺傾室聚於屏後,欲聞一語品題。東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後集者失望相顧。東坡忽投箸大聲嘆曰:'值得一死於是!'"喜愛河豚到了死了也值得的地步,到底是什麼味道真是釣人胃口啊,試問如此接地氣的蘇軾又有誰會不愛呢?

6.其他

蘇軾在吃上面的所作的學問還遠遠不只這些,其實並不比文學上的學問遜色,而且他還喜歡獵奇試新,這可是現在許多"吃貨"所沒有的"吃貨素養",這裡再稍舉幾例。

"庭鬆偃蓋如醉,夏雨新涼似秋。有客高吟擁鼻,無人共吃饅頭。"(饅頭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徐州特產,蝴蝶饊子

"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老鼠,蝙蝠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殺一羊。骨間亦有微肉,煮熟熱灑漉,隨意用酒薄點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摘剔牙綮,如蟹鰲逸味。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飽芻豢滅齒而不得骨,欺復知此味哉?此雖戲語,極可施用。但為眾狗待哺者不悅耳。"(羊蠍子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豬肉,螃蟹,櫻桃蜜,杏仁糕,蛤蜊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已傾潘子錯注水,更覓君家為甚酥。"(酥油餅

此外在酒粥湯等等上面蘇東坡還有許多心得不勝枚舉,他的"吃貨精神"不但在於他愛好和精通製作,也熱衷於嘗試和發現美食,並專門為美食寫詩作詞,對更多的人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可謂是文人當中最有覺悟的"吃貨","吃貨"當中最有文化的先鋒領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