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很重要 市場更關鍵

畜牧業 鱖魚 農業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17-04-30

聽說美國人就是因為鯉魚有著太多的小刺而不吃鯉魚導致亞洲鯉魚氾濫成災,從小生活在江南水鄉、吃著各種美味水產品長大的我是很難體會不吃有小刺的魚的歪果仁的痛。在我的理解裡,越是鮮美的品種都有著豐富的小刺,來到北方生活後,能夠嫻熟的將小刺從魚肉裡分離讓我每每在餐桌上獨享美食。

我們稱為小刺的東西實際上是魚類的肌間刺,或者叫肌間骨。近期據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一個團隊從人工雌核發育群體中篩選到了生長髮育正常的無肌間刺草魚突變體,證明了肌間刺並不是草魚身體支撐和運動所必需的,用現代生物技術可以人工培育淡水主養魚類的無肌間刺品種。這真是喜歡吃魚卻又怕卡刺的同學們的福音。

在中國傳統的魚類養殖中,青、草、鰱、鱅、鯉、鯽、鯿都有很多小刺,大概是因為這樣的一些品種都比較好養,養出的魚比較大,而且在物質比較緊缺的時代符合市場的需求,那些沒小刺的魚比如黃顙魚、鱖魚、虹鱒魚,海產的魚,譬如鱈魚、黃花魚、比目魚類,好吃而且刺軟。然而這些魚一般養殖成本較高,或者嬌氣不好養,在產量上難以與常見的7大主養魚相比。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的主體日趨年輕化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選擇這些刺少、個體更小的水產品上,常規的大魚已經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至少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三五好友聚餐會點上一條几斤重的大魚上桌。

我國淡水魚類約800多種,約有250種左右有經濟價值。其中產量高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類約40多種,主要有:鰉魚(西北鯉科無鱗)、鱘魚(史氏鱘、匙吻鱘)、白鱘、團頭魴、長春鯿、鯉魚、鯽魚、鰣魚、節蝦虎魚(幼魚俗稱春魚)、泥鰍、黃鱔、太湖新銀魚、公魚、大銀魚、鮭魚(大馬哈魚)、草魚、鰱魚、鱅魚、青魚、鱖魚、鯰魚、黃顙魚、烏鱧(黑魚、才魚)、南方大口鯰、長吻鮠、鰻魚(鰻鱺)、河豚等等,另外還有虹鱒魚、羅非魚、淡水白鯧、淡水鯊魚、革鬍子鯰、斑點叉尾鮰、大口黑鱸、巴西鯛魚等國外引進的品種。

海水主要養殖魚類品種主要有河魨、真鯛、黑鯛、鯛、馬面魨、半滑舌蹋、鰻鱺、梭魚、鱸魚、大菱鮃(多寶魚)、石斑魚、大黃魚、小黃魚、石首魚、比目魚、跳跳魚(彈塗魚)等。

如何從這麼多的品類裡找出發展走勢更好的魚,是每個養殖戶最為關心的問題。

近年來傳統的四大家魚在為人民菜籃子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一直量增價跌,雖然進入2017年以來出現大幅度回升,休漁期對淡水市場價格影響也在慢慢擴大,2017年沿海休漁從往年6月1日提前至5月1日,同時由原來的3個月延長至4個月,加上存塘量減少和禽流感等因素,今年傳統淡水魚價格上漲空間明顯。但是綜合分析其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退漁還湖、產業結構調整、修復生態等多方面,同時作為不能自然越冬的品種,每年10—11月由於產品供大於求,價格往往跳水。隨著水產科技的提高,北方大力發展淡水養殖,現在是南苗北運多、而每年低檔魚北運逐漸減少。

一些名優魚如加洲鱸、鱖魚等價格雖然都存著市場調整的週期性,近幾年雖然有波動,但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價格優勢。相比較而言,抗風險能力更強。

中國人口眾多,改革開放初期養殖的盈利機會是滿足“量”的需求。而今天,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與日俱增,對消費有了更高的品質需求,今天很多的養殖者,生產依然是以數量和成本為導向,這其中的盈利的空間必然有限。大路貨永遠只能是微利,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商界的鐵律。而需求一旦疲軟、行情小幅變化,就容易虧本。

面對不斷髮展的新形勢,養殖戶必須轉變傳統漁業經營理念,從“漁——貿”的習慣向“貿——工——漁”轉變。增加產品文化含量,實施品牌戰略。樹立與提升企業、產品形象的價值,在知名度提升的同時,提升美譽度,獲取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雙豐收。轉變傳統養殖的品種,從養殖低檔、低值、低效益的品種向名、優、新品種、出口型養殖品種轉變。拓展產品市場,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銷售方式。轉變傳統的養殖模式,即從年頭放養、年尾收穫的傳統方式向適時放養、適時上市轉變,以避開每年水產品價低時期集中出售產品。

看來,小刺很重要,但是最終能夠給予養殖戶創造價值的,還是市場啊。

【作者:陳偉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