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虛則補之、何來虛不受補

中醫 食療 飲食健康 宇宙 仲易談養生 仲易談養生 2017-08-26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中醫虛則補之、何來虛不受補

從整體講疾病的本質就是虛所造成的。疾病本身即是虛症,雖然很多人表現為實症之象,但究其本質亦是虛症,虛即不足 ,不足卻是宇宙的根本 。這裡我們可以引入熵的概念來解釋下 。熵是由19世紀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是用於討論熱力學的經典理論。熵代表的是無序,而負熵表示的則是有序。汲取負熵,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外界吸收了物質或者能量之後,使系統的熵降低了,變得更加有序。我們的宇宙本身即是從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生命也是由盛到衰,由生到死的過程。因此熵是永遠持續存在的,在時間的單行線上是不可逆的,更何況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宇宙的大集合之中。由有序到無序即是由實趨與虛的過程,人類為了生存,時刻都在通過吸收負熵來克服熵,因此虛是本來就存在的,所謂補,即是人類的負熵行為。所以玻爾茲曼說:“生物為了生存而作的鬥爭既不是為了物質,也不是為了能量,而是為了熵而鬥爭”所以說虛即是熵在增加的狀態。而補即是負熵之舉。因此可能存在補的不得法,但不存在虛不勝補的情況。

虛不受補的誤區

在中醫經典著作及歷代醫家的實踐中,“虛則補之”已是定律。誠然,有的病人,由於病後、產後、手術後等緣故被認定為體虛者,經家人給予滋補食療後,事與願違,有的一補就上火,出現熱症;有的一補就不適,胃口不佳,大便不暢;有的還舊病復發,於是,直呼“虛不受補”。其實,細究因來,不是“不受補”,而是“補不得法”。

中醫虛則補之、何來虛不受補

1.急於求成:常言“病來如山倒,去病如抽絲”有的人經年累月積攢的虛虧,妄求幾日、幾劑便能補回,著實有些樂觀了。

2.補的不靈活:如有肝陽上亢者,常不以單純的鎮陽藥進行調製,往往需加少量柴胡或生麥芽,入肝昇陽以順其勢,再顯益母草、牡蠣等平肝潛陽之效。此因肝為將軍之官,本來衝勁十足,如再一激,必得其反。如太極雲手,順其勢而化之,方保無患。以怒治怒。謬也。

3.是補錯氣血:氣虛或血虛,是很原則的“綱”的問題。中醫在辨證的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中,陰陽放在首位,血就是陰的代表,氣就是陽的代表。一旦補錯,那就是錯了方向。

4.是補錯臟腑:中醫指的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還有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子宮。這些臟腑,不單是指其本身的器官,還包括與其經絡和表裡相關的機能和器官,每個臟腑都有虛耗和病損的可能,這時,需要的是對應的和到位的補益。

5.是補錯時令:有的補品,還要根據氣候溫度來服用,才有利於吸收。

6.是補錯環節:即使上述三項判斷對了,投藥又對準了需補的臟腑,但在具體操作細節中,不慎有錯,也會補不達意。如“過急”——內熱未除,炎症未消,病因或虛因未明等等,就急於進補;“過亂”——同時補幾個臟腑,雜亂無章,主次不分;“過多”——雖有虛,但已有給予補針、補藥、保健品,還餐餐燉補品,令病人連喝開水的機會都沒有;“過濃”——這更常見。“食療”,明明是以食為主,但出於心急,放了很多藥材進去做湯料,燉湯變成燉藥;又或,雖放藥不多,但放了過多的肉,才加少少的水。總之,濃度太高,讓腸胃吸收不了。須知,滴注吊瓶,也要講究濃度的,用生理鹽水稀釋藥物就是這個道理。

解決“虛不受補”的問題,在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後,只要注意兩點就行了。一是與經治醫生溝通了解,明辨虛在哪裡,怎樣輔助食療,用什麼易於入口和吸收的藥材,分量多少;二是要明白食療只是一種輔助的療法,應清淡為宜,並遵從循序漸進方法,試著予之。

治於未虛

《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周易《損》卦正是減損之道的闡述,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減損一點熬夜,就為我們的腎臟留出了一點補足的時間,減損一份執著與妄想就為我們的心靈留出一份寧靜與清澈。如果不利健康的因素有餘了,你還不去主動的減損那麼最終疾病會強制你去減損,所以說履盛滿而不止,必受以損,損而不已當受之以益。

中醫虛則補之、何來虛不受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