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什麼是溼熱,祛除溼熱的難點在哪兒,經典解決思路有哪些

什麼是溼熱?

溼熱,就是以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者燥結,小便短黃,舌質偏紅,舌苔偏黃膩,脈象偏於滑、濡為表現的一系列症候群。

溼熱的形成,是外因與內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外因有坐臥溼地,壓力過大,過食香濃,嗜食肥甘,菸酒無度,環境汙染,溼熱病邪侵犯人體等因素;內因則是脾胃運化功能呆滯,容易導致內溼留困。

當外部因素與人體內部環境相互感應,一拍而合,就容易出現溼熱。

身患“溼熱”的人,就如同處於霧濛濛的“氣溫高、溼度高、雨量大、日溫差小、無風或少風”的既溼又熱環境中一樣,人非常不暢快,會表現為頭身重痛,胸悶脘痞,腹脹,噁心欲嘔,舌苔厚膩(白膩或者黃膩)等一系列症狀。

漫談什麼是溼熱,祛除溼熱的難點在哪兒,經典解決思路有哪些

潮溼氤氳的環境是溼熱證的誘因之一

為何溼熱難解?

溼熱這一類疾病,有著病情纏綿難愈,病情長的特點。

為什麼這類疾病纏綿難愈呢?

這是因為,溼與鬱熱本身是一對矛盾體,若你只用“清熱”,那麼或許熱會輕一些,“溼”反而會更重;若你只知祛溼,鬱熱沒有了“溼的制約”,就可能亢盛起來了。

溼熱就像一對蹺蹺板,“溼”與“熱”各坐一邊,你按住左邊,右邊就彈起來,你壓了右邊,左邊就翹上去,治療上容易顧此失彼。

所以,這時無論你只是“清熱”還是僅僅“祛溼”都不太好使。

而且,熱為陽邪,易傷陰液,導致溼熱化燥傷陰,入血動血,進而導致氣隨血脫;溼為陰邪,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陽受損。所以,罹患溼熱的患者,常伴有脾胃虛損,血氣不足,這又使得病情更加纏綿。

“溼熱分解,溼去熱孤”是化解溼熱的經典思路

撰寫《溫病條辨》吳鞠通很早就發現面對“溼熱”,“徒清熱則溼不退,徒祛溼則熱愈熾”,面對這個問題,明清醫家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最終,他們探索出了一套辦法,這就是“溼熱分解,溼去熱孤”。

何為“溼去熱孤”?

就是分解溼熱,先把溼去了,那麼熱也會慢慢消退,所以,先祛溼,再清熱,便成了治療這類疾患的主要辦法之一。

溼本身不是人正常的身體津液,它的本質是“渾濁之水,壞水”,它的存在阻礙了人體正常氣血津液的運行,導致氣津循行受阻,導致“鬱而發熱”,所以,面對溼熱,若患者沒有高熱,則當先祛溼。

用一個類似的比喻就是,點燃油燈後,油越多,燈火越旺,等你把油一抽走後,油去燈滅。

漫談什麼是溼熱,祛除溼熱的難點在哪兒,經典解決思路有哪些

熱去溼孤法的思想:將油抽乾,熱再難借勢

清代溫病學家王士雄是這樣解釋的 “熱得溼而愈熾,溼熱熱而愈橫,溼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溼熱兩合,其病重而速”。因此,治療溼熱之病,當以分解溼熱為宜,常選用滲利之品通陽化溼,使溼去熱孤則熱勢自愈。

如何將“溼去熱孤”思路落地?

有一個方子,最能體現這種思想,此方沒有一味清熱藥物,卻是治療溫邪夾溼、溼重於熱,邪滯三焦、尚在氣分、未傳營分之證的經典,通過它可以窺到“溼去熱孤”法的妙處。

它就是藿樸夏苓湯。

它對應的症候群,最典型的特徵是:

舌苔白膩,脈濡緩,口不渴,身熱不揚,午後熱甚。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身熱不揚,午後發熱,需和陰虛內熱鑑別,陰虛內熱舌紅少苔,而且有五心煩熱之感,和溫溼邪滯留三焦導致的“午後熱甚”是不同的。

既然是溫溼之邪滯留於三焦,那麼,除了上面所說的主症外,還可能出現下面一些症狀:

上焦的症狀:頭痛頭昏、頭重如裹;

中焦的症狀:胸悶嘔惡;

下焦的症狀:大便黏膩、溏瀉不爽。

既然是溫溼之邪留滯於三焦,那麼就要用“分利上中下三焦溼邪,芳香化溼”之法。

所以,藿樸夏苓湯中有三個君藥,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體”。

這三個君藥分別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

杏仁宣通肺氣,再得藿香、豆豉芳香化溼之物,以疏表溼,宣開上焦。

白蔻仁芳香苦辛,和暢中焦、宣通脾胃,又添半夏、厚朴,可燥溼運脾,使脾健以運化水溼而不為溼困。

薏苡仁滲利下焦,輔以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溼,如此,水道暢通,溼有去路。

漫談什麼是溼熱,祛除溼熱的難點在哪兒,經典解決思路有哪些

薏苡仁是一味常被用到祛溼中藥

此方芳化宣上、苦溫暢中、淡滲滲下,不用一味清熱之品,將溼邪恭請出局後,熱勢自挫。

此方將“溼去熱孤”的思想落到了實處,可堪反覆玩味。

祛除溼熱,還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它們的共性是什麼?

面對溼熱,溫病派和傷寒派都各有自己的用藥特點。溫病派,喜歡加用芳香溫化之品,用透法,常用藿香,佩蘭,白蔻仁,草果,蒼朮等等,有溼為陰邪,非溫不化,非芳不達之說。而傷寒派喜歡用通調“三焦水道”之品,例如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就是用生薑促進胃氣內生;麻黃,石膏,白朮促進肌部迴流,推動溼邪經心下→小腸→膀胱這樣的通路被祛除。

此外,清代溫病學家,《溫熱論》的作者,葉天士也有自己化解溼熱的思路,即“通陽”之法。

葉天士指出 “溼勝則陽微”,意思是指溼邪氾濫,陽氣就會虛弱 , 但是,這兒有一個由困陽到耗陽的過程 ,也就是說,初期,“陽氣不減”,只是被“困”住了,後期,陽氣不僅被困,還會因為“消耗”,而變得虛弱。

但是,根本原因是“困”,而不是“陽虛”,這時一味補陽,是沒有用處的。

關鍵還是要通,讓氣機通暢起來,陽不受困,如此“耗陽”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漫談什麼是溼熱,祛除溼熱的難點在哪兒,經典解決思路有哪些

打開窗子,讓陽光和風進來,是祛除溼氣最好的辦法

而通陽的關鍵是,一個是調暢氣機,要調暢氣機,可以用香薷、 藿香 、 薄荷、 大豆黃卷、佩蘭等透發肌表,亦可加桔梗,紫蘇葉,白芷等宣肺行氣。另外一個關鍵則是“導溼邪外出”了。

所謂“導溼邪外出”,最快的辦法就是利小便,所以說 “通陽不在溫 , 而在利小便” 。利小便常用的中藥有,茯苓、 豬苓、 通草 、 薏苡仁、 大腹皮、澤瀉等等,但是,不可為利小便而利小便,利小便的目的是,小便通暢 、 氣機得通,所以應點到為止。

有時,患者又有傷津又有溼邪,兩者其實不矛盾,因為有壞水(溼濁)的存在,好水(津液)就難以暢行。所以,祛溼的同時,可以加一些蘆根 、 白茅根等等,生津利尿,而不助溼。

不過,殊途同歸,無論上述幾種思路,無論“溼去熱孤”,“疏通三焦”法,“透法”,其本質的本質都是讓“溼邪有出路”,而不是一味“祛溼或者清熱”。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得透氣,得通風,打開窗子讓風吹,使氣機流通起來,達到氣通溼化的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