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舌尖上的許昌”第1期】

500多年菜品傳承,許昌此美食曾在央視播出‖老家許昌

文‖俎姜華

【前言】

“舌尖上的許昌”是“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開闢的新欄目,旨在推廣宣傳許昌境內的特色美食,一道菜,一種味道,一位好廚師,一個傳統老店,都可能成為我們文字的主人公,而我們,就是想真實記錄下這些主人公前臺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您的美食也需要展現自身的獨特之處,那麼請在文後留言或直接發信息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今天,我們呈現給大家的,是許昌哪個婦孺皆知的美食老店呢?

今年許昌市四年級期末考試試卷的第一題是看圖填空題,其中有三個問題與禹州有關:

禹州在許昌的什麼方向?別名叫什麼?地方特產是什麼?

第三題答案是禹州粉條,這個肯定錯不了。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呢?這與我的一段記憶有關。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對粉條的印象特別深。一到春節,朋友圈裡推銷粉條的就特別多,大路上沿街叫賣的更是絡繹不絕,而且都特別標註是禹州粉條。

我那時就特別好奇,難道其它地方不生產粉條嗎?粉條的原料是紅薯,許昌種紅薯的也特別多,製作粉條的也不少,為什麼單單禹州的粉條名號叫得這麼響?

經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走訪,才知曉其中的原因。原來禹州的土質適宜紅薯生長,紅薯種植面積大,這個地方種植的紅薯製作的粉條色澤黃亮、韌性好,拉力足,口感細膩,入口爽滑,讓人食之難忘。

用粉條作為原料製作的菜餚有很多,像豬肉燉粉條、雜燴菜、螞蟻上樹等,都少不了粉條的身影。父親每年都要買很多粉條,到了春節和古會,就是他施展廚藝、大顯身手的好時候。

父親愛做扣碗:小酥肉、紅燒肉、雞塊、甜米……這些菜餚需要在客人到來之前提前弄好。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客人微醺之時,一碗碗熱氣騰騰、泛著誘人香氣的菜餚上桌了。

剛出籠的小酥肉、回鍋肉彌散著豬肉特有的清香,顏色紅白相間,再加上綠綠的蔥花和香菜,讓人垂涎欲滴。

父親做的每一道扣碗菜都能讓客人嘖嘖稱讚,他很有一種飯店大廚的成就感。

親朋好友有事沒事都愛到我家來串門,有時到了飯點也磨磨嘰嘰不走,說白了就是想吃父親做的扣碗,父親只好到廚房裡忙活一通,蒸碗未熟,那瀰漫的香氣早把大家的口水誘出來了。


父親年齡越來越大,去飯店招待客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反倒挺懷念那時候幾個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論地的場景,大家品嚐著父親用心做出的菜餚,大快朵頤,其樂融融。

我們慢慢長大了,生活慢慢變好了,可童年的味道哪去了?

父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全家去飯店為父親過生日,在一碗碗小酥肉、大肉皮端上來時,父親顯得很激動。他連聲讚歎真好真好,想不到在這個飯店還能吃出熟悉的家鄉味道……

那絲絲清香,也彌散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粒粒甜米,又芬芳了我成長的歷程。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讓我找到童年感覺的地方——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並不是只有十三碗菜餚,十三取的是“一生”之意,寓意一生平安幸福。

這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把每一樣食材甚至是普通的粉條都做到了極致。能在頗有影響的央視美食紀錄片《味道》中播出,十三碗的“絕”自然讓人津津樂道。

提起十三碗,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巡視禹州,地方官員要招待,可讓皇帝吃什麼呢?吃慣山珍海味的皇帝要是因為招待不週降罪下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這時有個下屬說,咱們這裡辦紅白喜事時弄的十三碗,倒很有咱們禹州的特色,實在不行就用這招待吧。萬般無奈,地方官只好給皇帝安排了十三碗,不料吃慣了美味佳餚的皇帝對從沒吃過的十三碗讚不絕口,還對地方官進行了一番賞賜。

"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舌尖上的許昌”第1期】

500多年菜品傳承,許昌此美食曾在央視播出‖老家許昌

文‖俎姜華

【前言】

“舌尖上的許昌”是“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開闢的新欄目,旨在推廣宣傳許昌境內的特色美食,一道菜,一種味道,一位好廚師,一個傳統老店,都可能成為我們文字的主人公,而我們,就是想真實記錄下這些主人公前臺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您的美食也需要展現自身的獨特之處,那麼請在文後留言或直接發信息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今天,我們呈現給大家的,是許昌哪個婦孺皆知的美食老店呢?

今年許昌市四年級期末考試試卷的第一題是看圖填空題,其中有三個問題與禹州有關:

禹州在許昌的什麼方向?別名叫什麼?地方特產是什麼?

第三題答案是禹州粉條,這個肯定錯不了。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呢?這與我的一段記憶有關。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對粉條的印象特別深。一到春節,朋友圈裡推銷粉條的就特別多,大路上沿街叫賣的更是絡繹不絕,而且都特別標註是禹州粉條。

我那時就特別好奇,難道其它地方不生產粉條嗎?粉條的原料是紅薯,許昌種紅薯的也特別多,製作粉條的也不少,為什麼單單禹州的粉條名號叫得這麼響?

經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走訪,才知曉其中的原因。原來禹州的土質適宜紅薯生長,紅薯種植面積大,這個地方種植的紅薯製作的粉條色澤黃亮、韌性好,拉力足,口感細膩,入口爽滑,讓人食之難忘。

用粉條作為原料製作的菜餚有很多,像豬肉燉粉條、雜燴菜、螞蟻上樹等,都少不了粉條的身影。父親每年都要買很多粉條,到了春節和古會,就是他施展廚藝、大顯身手的好時候。

父親愛做扣碗:小酥肉、紅燒肉、雞塊、甜米……這些菜餚需要在客人到來之前提前弄好。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客人微醺之時,一碗碗熱氣騰騰、泛著誘人香氣的菜餚上桌了。

剛出籠的小酥肉、回鍋肉彌散著豬肉特有的清香,顏色紅白相間,再加上綠綠的蔥花和香菜,讓人垂涎欲滴。

父親做的每一道扣碗菜都能讓客人嘖嘖稱讚,他很有一種飯店大廚的成就感。

親朋好友有事沒事都愛到我家來串門,有時到了飯點也磨磨嘰嘰不走,說白了就是想吃父親做的扣碗,父親只好到廚房裡忙活一通,蒸碗未熟,那瀰漫的香氣早把大家的口水誘出來了。


父親年齡越來越大,去飯店招待客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反倒挺懷念那時候幾個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論地的場景,大家品嚐著父親用心做出的菜餚,大快朵頤,其樂融融。

我們慢慢長大了,生活慢慢變好了,可童年的味道哪去了?

父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全家去飯店為父親過生日,在一碗碗小酥肉、大肉皮端上來時,父親顯得很激動。他連聲讚歎真好真好,想不到在這個飯店還能吃出熟悉的家鄉味道……

那絲絲清香,也彌散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粒粒甜米,又芬芳了我成長的歷程。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讓我找到童年感覺的地方——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並不是只有十三碗菜餚,十三取的是“一生”之意,寓意一生平安幸福。

這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把每一樣食材甚至是普通的粉條都做到了極致。能在頗有影響的央視美食紀錄片《味道》中播出,十三碗的“絕”自然讓人津津樂道。

提起十三碗,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巡視禹州,地方官員要招待,可讓皇帝吃什麼呢?吃慣山珍海味的皇帝要是因為招待不週降罪下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這時有個下屬說,咱們這裡辦紅白喜事時弄的十三碗,倒很有咱們禹州的特色,實在不行就用這招待吧。萬般無奈,地方官只好給皇帝安排了十三碗,不料吃慣了美味佳餚的皇帝對從沒吃過的十三碗讚不絕口,還對地方官進行了一番賞賜。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皇帝品味禹州十三碗的佳話有待考究,然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已為世人認可。作為豫菜系列,十三碗的食材有豬肉、豆腐、燜子、粉條等,精益求精的師傅們在細節上特別下功夫。對溫度的調試,對刀工的研磨,對火候的把控……他們盡心盡力讓每一道菜品都傳承生活的味道,讓一勺、一筷、一羹、一湯都傳遞幸福的感覺。


十三碗很講究上菜的順序。

頭碗雞,二碗魚,三碗上的大肉皮。

這頭碗雞裡的雞,可不是雞肉,而是豬肉的裡脊。選用裡脊肉,豬排骨,配的是高湯,把二指寬的裡脊肉裹上澱粉過油,上籠蒸熟,衝湯而成。頭道菜寓意吉祥如意。

二碗魚中的魚也不是真正的魚,而是用豆腐碎、雞蛋、玉米粉加工成的魚形麵食,寓意年年有餘。

大肉皮選用的是上好的豬前肘子,煮至六成熟,切塊過油,燜子打底上籠屜蒸熟後衝湯而成。

除此之外,還有條子肉、小酥肉、蒜菜、甜米、合籠春捲、山楂湯、雞蛋湯等。

條子肉用的是五花肉蒸至半熟,切片放進籠裡蒸至酥爛,肥而不膩。

小酥肉是上好的前腿拌上禹州紅薯粉子蒸熟。

合籠春捲選用的是烙饃包裹肉餡,過油上籠衝湯而成。

山楂湯用野山楂配上禹州特產銀梅可樂,酸甜可口,解膩消食。

在甜米上來後,往往還上來一碗清水,這是涮湯匙的,為了防止甜鹹串味,千萬不要當成甜水喝掉呀!

民間俗語有“涼菜十三個,熱菜一十八。主菜十三碗,媳婦娶到家”的說法,也說明十三碗在民間的重要性。

十三碗講究葷素搭配,甜鹹交味。在酸甜苦辣的味道里感受生活和人生的苦辣酸甜,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

當代社會,做人要求是待人以誠、與人為善,大廚做菜要的是用心做事、用心做菜。張師傅在十三碗的後廚幹了七八年,對每一道菜都是精益求精,挑選最優質的食材,最純正的調料,他做出來的飯菜吃起來味道鮮美、口感純正,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在十三碗古色古香的大門兩邊,寫有這樣一幅對聯:“鄉情鄉意濃,粗茶淡飯香。”看到此,眼前,就會浮現出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父老鄉親的一顰一笑來,心靈深處那熟悉的味道也慢慢升騰開來……

"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舌尖上的許昌”第1期】

500多年菜品傳承,許昌此美食曾在央視播出‖老家許昌

文‖俎姜華

【前言】

“舌尖上的許昌”是“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開闢的新欄目,旨在推廣宣傳許昌境內的特色美食,一道菜,一種味道,一位好廚師,一個傳統老店,都可能成為我們文字的主人公,而我們,就是想真實記錄下這些主人公前臺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您的美食也需要展現自身的獨特之處,那麼請在文後留言或直接發信息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今天,我們呈現給大家的,是許昌哪個婦孺皆知的美食老店呢?

今年許昌市四年級期末考試試卷的第一題是看圖填空題,其中有三個問題與禹州有關:

禹州在許昌的什麼方向?別名叫什麼?地方特產是什麼?

第三題答案是禹州粉條,這個肯定錯不了。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呢?這與我的一段記憶有關。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對粉條的印象特別深。一到春節,朋友圈裡推銷粉條的就特別多,大路上沿街叫賣的更是絡繹不絕,而且都特別標註是禹州粉條。

我那時就特別好奇,難道其它地方不生產粉條嗎?粉條的原料是紅薯,許昌種紅薯的也特別多,製作粉條的也不少,為什麼單單禹州的粉條名號叫得這麼響?

經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走訪,才知曉其中的原因。原來禹州的土質適宜紅薯生長,紅薯種植面積大,這個地方種植的紅薯製作的粉條色澤黃亮、韌性好,拉力足,口感細膩,入口爽滑,讓人食之難忘。

用粉條作為原料製作的菜餚有很多,像豬肉燉粉條、雜燴菜、螞蟻上樹等,都少不了粉條的身影。父親每年都要買很多粉條,到了春節和古會,就是他施展廚藝、大顯身手的好時候。

父親愛做扣碗:小酥肉、紅燒肉、雞塊、甜米……這些菜餚需要在客人到來之前提前弄好。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客人微醺之時,一碗碗熱氣騰騰、泛著誘人香氣的菜餚上桌了。

剛出籠的小酥肉、回鍋肉彌散著豬肉特有的清香,顏色紅白相間,再加上綠綠的蔥花和香菜,讓人垂涎欲滴。

父親做的每一道扣碗菜都能讓客人嘖嘖稱讚,他很有一種飯店大廚的成就感。

親朋好友有事沒事都愛到我家來串門,有時到了飯點也磨磨嘰嘰不走,說白了就是想吃父親做的扣碗,父親只好到廚房裡忙活一通,蒸碗未熟,那瀰漫的香氣早把大家的口水誘出來了。


父親年齡越來越大,去飯店招待客人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反倒挺懷念那時候幾個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論地的場景,大家品嚐著父親用心做出的菜餚,大快朵頤,其樂融融。

我們慢慢長大了,生活慢慢變好了,可童年的味道哪去了?

父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全家去飯店為父親過生日,在一碗碗小酥肉、大肉皮端上來時,父親顯得很激動。他連聲讚歎真好真好,想不到在這個飯店還能吃出熟悉的家鄉味道……

那絲絲清香,也彌散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粒粒甜米,又芬芳了我成長的歷程。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讓我找到童年感覺的地方——禹州十三碗。

禹州十三碗,並不是只有十三碗菜餚,十三取的是“一生”之意,寓意一生平安幸福。

這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把每一樣食材甚至是普通的粉條都做到了極致。能在頗有影響的央視美食紀錄片《味道》中播出,十三碗的“絕”自然讓人津津樂道。

提起十三碗,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巡視禹州,地方官員要招待,可讓皇帝吃什麼呢?吃慣山珍海味的皇帝要是因為招待不週降罪下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這時有個下屬說,咱們這裡辦紅白喜事時弄的十三碗,倒很有咱們禹州的特色,實在不行就用這招待吧。萬般無奈,地方官只好給皇帝安排了十三碗,不料吃慣了美味佳餚的皇帝對從沒吃過的十三碗讚不絕口,還對地方官進行了一番賞賜。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皇帝品味禹州十三碗的佳話有待考究,然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已為世人認可。作為豫菜系列,十三碗的食材有豬肉、豆腐、燜子、粉條等,精益求精的師傅們在細節上特別下功夫。對溫度的調試,對刀工的研磨,對火候的把控……他們盡心盡力讓每一道菜品都傳承生活的味道,讓一勺、一筷、一羹、一湯都傳遞幸福的感覺。


十三碗很講究上菜的順序。

頭碗雞,二碗魚,三碗上的大肉皮。

這頭碗雞裡的雞,可不是雞肉,而是豬肉的裡脊。選用裡脊肉,豬排骨,配的是高湯,把二指寬的裡脊肉裹上澱粉過油,上籠蒸熟,衝湯而成。頭道菜寓意吉祥如意。

二碗魚中的魚也不是真正的魚,而是用豆腐碎、雞蛋、玉米粉加工成的魚形麵食,寓意年年有餘。

大肉皮選用的是上好的豬前肘子,煮至六成熟,切塊過油,燜子打底上籠屜蒸熟後衝湯而成。

除此之外,還有條子肉、小酥肉、蒜菜、甜米、合籠春捲、山楂湯、雞蛋湯等。

條子肉用的是五花肉蒸至半熟,切片放進籠裡蒸至酥爛,肥而不膩。

小酥肉是上好的前腿拌上禹州紅薯粉子蒸熟。

合籠春捲選用的是烙饃包裹肉餡,過油上籠衝湯而成。

山楂湯用野山楂配上禹州特產銀梅可樂,酸甜可口,解膩消食。

在甜米上來後,往往還上來一碗清水,這是涮湯匙的,為了防止甜鹹串味,千萬不要當成甜水喝掉呀!

民間俗語有“涼菜十三個,熱菜一十八。主菜十三碗,媳婦娶到家”的說法,也說明十三碗在民間的重要性。

十三碗講究葷素搭配,甜鹹交味。在酸甜苦辣的味道里感受生活和人生的苦辣酸甜,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

當代社會,做人要求是待人以誠、與人為善,大廚做菜要的是用心做事、用心做菜。張師傅在十三碗的後廚幹了七八年,對每一道菜都是精益求精,挑選最優質的食材,最純正的調料,他做出來的飯菜吃起來味道鮮美、口感純正,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在十三碗古色古香的大門兩邊,寫有這樣一幅對聯:“鄉情鄉意濃,粗茶淡飯香。”看到此,眼前,就會浮現出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父老鄉親的一顰一笑來,心靈深處那熟悉的味道也慢慢升騰開來……

500多年菜品傳承,我在許昌此店吃出家鄉久違的味道

【作者簡介】俎姜華,河南許昌人,許昌市詩詞學會會員,許昌市示範區尚集鎮一中教師,作品散見於報刊網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