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
"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學濂先生是我的小學校長,不相見已40餘年了,形象也已模糊,但許多往事還彷彿如昨,終生難忘。

我是上世紀70年生人,6歲入學於我們莊上的小學--徐莊小學。學校只有四個教室,一至四年級,一年級一班,記得當時共有六七個老師,而其中只有劉學濂先生是上級教育部門派來的公辦教師,其他幾位都是從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來的,叫民辦教師,工資大概由生源所在的幾個生產隊解決。

既然是唯一的一個公辦老師,劉學濂先生自然是本校的校長,他的家雖然就在離學校約有十餘里的鄰村,但當時的公辦老師都有吃派飯的待遇,他平時並不回家,每頓飯都到生產隊長安排的各個學生家裡去吃。

我對劉學濂先生第一次的印象,便是他到我家吃飯的情景。那時,我還沒有上學,是由於三姐正在上小學,他才被派到我家吃飯的。

那一天,娘早早到地裡摘了些青辣子回來,又從掛在房樑上的罐子裡摸出兩個雞蛋來,專門為劉先生做我們平時根本吃不上的烙饃卷菜,烙饃是純麥面,菜是青辣子炒雞蛋。但娘只烙6張烙饃,也只有劉先生才能吃得,而我們全家人還是蜀黍糝糊糊就熬南瓜。

娘為劉先生做飯時,我如一隻嗅見腥氣兒的貓,一趟趟往灶間出溜,娘自然明白,但她並不理我,全當沒有看見。

待到中午放學了,劉先生扯著三姐回來,在上窯裡的桌旁坐定,娘熱情地把熱騰騰的烙饃和香噴噴的雞蛋菜端上去,我跟過去,走到門口,心有些怯,就扶著門框歪著頭偷偷地往裡看。


"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學濂先生是我的小學校長,不相見已40餘年了,形象也已模糊,但許多往事還彷彿如昨,終生難忘。

我是上世紀70年生人,6歲入學於我們莊上的小學--徐莊小學。學校只有四個教室,一至四年級,一年級一班,記得當時共有六七個老師,而其中只有劉學濂先生是上級教育部門派來的公辦教師,其他幾位都是從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來的,叫民辦教師,工資大概由生源所在的幾個生產隊解決。

既然是唯一的一個公辦老師,劉學濂先生自然是本校的校長,他的家雖然就在離學校約有十餘里的鄰村,但當時的公辦老師都有吃派飯的待遇,他平時並不回家,每頓飯都到生產隊長安排的各個學生家裡去吃。

我對劉學濂先生第一次的印象,便是他到我家吃飯的情景。那時,我還沒有上學,是由於三姐正在上小學,他才被派到我家吃飯的。

那一天,娘早早到地裡摘了些青辣子回來,又從掛在房樑上的罐子裡摸出兩個雞蛋來,專門為劉先生做我們平時根本吃不上的烙饃卷菜,烙饃是純麥面,菜是青辣子炒雞蛋。但娘只烙6張烙饃,也只有劉先生才能吃得,而我們全家人還是蜀黍糝糊糊就熬南瓜。

娘為劉先生做飯時,我如一隻嗅見腥氣兒的貓,一趟趟往灶間出溜,娘自然明白,但她並不理我,全當沒有看見。

待到中午放學了,劉先生扯著三姐回來,在上窯裡的桌旁坐定,娘熱情地把熱騰騰的烙饃和香噴噴的雞蛋菜端上去,我跟過去,走到門口,心有些怯,就扶著門框歪著頭偷偷地往裡看。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先生給娘寒喧了兩句,說沒必要做這麼特別。然後就慢慢地拿起一張烙饃,夾了一大筷子金黃的炒雞蛋放進去,認真地捲起來……可就在我心中的饞蟲急而無奈地看著他送入口中時,他卻突然扭頭朝我微笑著說:“娃子,來,咱們一塊兒吃,這是我先給你卷的。”

娘這才發現了門口的我,一邊生氣地瞪著我,一邊慌忙說:“劉老師,別管他,您吃您的。”誰想劉先生並不聽,儘管地站起來,把我拉到身邊,一邊把卷好的饃的放到了手上,一邊說“我來了,就把我當家里人,都吃一樣的飯,不然,讓孩子看著,不好。”

娘看我已接過來放到了嘴裡,很尷尬地說:“這孩子,太不懂事!”

後邊的事兒,我除了記得少年時代最好吃的就是那天的烙饃卷菜外,我還清晰地記得,劉老師還問了我年齡,然後摸著我的腦袋說,等上學了,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有出息了,啥都能吃到。

這話對劉老師,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卻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它幾乎成了我整個少年時代學習的動力,每天的學習似乎就為了長大能像劉老師那樣天天“吃派飯”。


"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學濂先生是我的小學校長,不相見已40餘年了,形象也已模糊,但許多往事還彷彿如昨,終生難忘。

我是上世紀70年生人,6歲入學於我們莊上的小學--徐莊小學。學校只有四個教室,一至四年級,一年級一班,記得當時共有六七個老師,而其中只有劉學濂先生是上級教育部門派來的公辦教師,其他幾位都是從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來的,叫民辦教師,工資大概由生源所在的幾個生產隊解決。

既然是唯一的一個公辦老師,劉學濂先生自然是本校的校長,他的家雖然就在離學校約有十餘里的鄰村,但當時的公辦老師都有吃派飯的待遇,他平時並不回家,每頓飯都到生產隊長安排的各個學生家裡去吃。

我對劉學濂先生第一次的印象,便是他到我家吃飯的情景。那時,我還沒有上學,是由於三姐正在上小學,他才被派到我家吃飯的。

那一天,娘早早到地裡摘了些青辣子回來,又從掛在房樑上的罐子裡摸出兩個雞蛋來,專門為劉先生做我們平時根本吃不上的烙饃卷菜,烙饃是純麥面,菜是青辣子炒雞蛋。但娘只烙6張烙饃,也只有劉先生才能吃得,而我們全家人還是蜀黍糝糊糊就熬南瓜。

娘為劉先生做飯時,我如一隻嗅見腥氣兒的貓,一趟趟往灶間出溜,娘自然明白,但她並不理我,全當沒有看見。

待到中午放學了,劉先生扯著三姐回來,在上窯裡的桌旁坐定,娘熱情地把熱騰騰的烙饃和香噴噴的雞蛋菜端上去,我跟過去,走到門口,心有些怯,就扶著門框歪著頭偷偷地往裡看。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先生給娘寒喧了兩句,說沒必要做這麼特別。然後就慢慢地拿起一張烙饃,夾了一大筷子金黃的炒雞蛋放進去,認真地捲起來……可就在我心中的饞蟲急而無奈地看著他送入口中時,他卻突然扭頭朝我微笑著說:“娃子,來,咱們一塊兒吃,這是我先給你卷的。”

娘這才發現了門口的我,一邊生氣地瞪著我,一邊慌忙說:“劉老師,別管他,您吃您的。”誰想劉先生並不聽,儘管地站起來,把我拉到身邊,一邊把卷好的饃的放到了手上,一邊說“我來了,就把我當家里人,都吃一樣的飯,不然,讓孩子看著,不好。”

娘看我已接過來放到了嘴裡,很尷尬地說:“這孩子,太不懂事!”

後邊的事兒,我除了記得少年時代最好吃的就是那天的烙饃卷菜外,我還清晰地記得,劉老師還問了我年齡,然後摸著我的腦袋說,等上學了,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有出息了,啥都能吃到。

這話對劉老師,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卻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它幾乎成了我整個少年時代學習的動力,每天的學習似乎就為了長大能像劉老師那樣天天“吃派飯”。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我上學後,劉學濂老師連續三四年級都擔任了我的班主任,他嚴厲而慈祥,我還清晰地記得在一篇登山作文中,我在最後寫道“我邁著矯健的步伐回家了。”他在後邊批註道,爬了一天的山,步伐咋可能“矯健”呢?應為“高高興興回家了。”

後來,我從母親那裡知道,劉老師本不該來我們這樣小小的學校教書的,只是家裡成分不好,他的父親是地主,解放後被槍斃了,解放前我北山的姑父就一直在他家當長工。

母親說,有一年,村裡組織“憶苦思甜會”,讓姑父講在地主家受壓迫剝削的事,結果姑父講著講著就跑題了,說“主家”待他是如何如何地好,農忙時“主家”吃窩窩頭,而讓他吃蔥花烙油饃,且說著說著就哭起來,讓主持會的村幹部哭笑不得。

雖出身不好,雖因此不能到更大舞臺上施展才華,但劉老師似乎並不在乎這些。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光裡,看到的他,永遠都那麼樂觀、勤奮。每天你不管到學校有多早,都會看到他在校園裡不停轉悠、向老師學生問好的情景。有時,他看到某個孩子沒有洗臉,就會大聲地喊過去,讓你在他早備好的一盆溫水裡洗一洗再進教室。他被派到各家各戶吃飯,又極像各家的一分子,哪家孩子該上學了,哪家的孩子交學費有困難、哪家的家長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上學等等,他都瞭如指掌,他都提前做工作,力爭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學濂先生是我的小學校長,不相見已40餘年了,形象也已模糊,但許多往事還彷彿如昨,終生難忘。

我是上世紀70年生人,6歲入學於我們莊上的小學--徐莊小學。學校只有四個教室,一至四年級,一年級一班,記得當時共有六七個老師,而其中只有劉學濂先生是上級教育部門派來的公辦教師,其他幾位都是從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來的,叫民辦教師,工資大概由生源所在的幾個生產隊解決。

既然是唯一的一個公辦老師,劉學濂先生自然是本校的校長,他的家雖然就在離學校約有十餘里的鄰村,但當時的公辦老師都有吃派飯的待遇,他平時並不回家,每頓飯都到生產隊長安排的各個學生家裡去吃。

我對劉學濂先生第一次的印象,便是他到我家吃飯的情景。那時,我還沒有上學,是由於三姐正在上小學,他才被派到我家吃飯的。

那一天,娘早早到地裡摘了些青辣子回來,又從掛在房樑上的罐子裡摸出兩個雞蛋來,專門為劉先生做我們平時根本吃不上的烙饃卷菜,烙饃是純麥面,菜是青辣子炒雞蛋。但娘只烙6張烙饃,也只有劉先生才能吃得,而我們全家人還是蜀黍糝糊糊就熬南瓜。

娘為劉先生做飯時,我如一隻嗅見腥氣兒的貓,一趟趟往灶間出溜,娘自然明白,但她並不理我,全當沒有看見。

待到中午放學了,劉先生扯著三姐回來,在上窯裡的桌旁坐定,娘熱情地把熱騰騰的烙饃和香噴噴的雞蛋菜端上去,我跟過去,走到門口,心有些怯,就扶著門框歪著頭偷偷地往裡看。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先生給娘寒喧了兩句,說沒必要做這麼特別。然後就慢慢地拿起一張烙饃,夾了一大筷子金黃的炒雞蛋放進去,認真地捲起來……可就在我心中的饞蟲急而無奈地看著他送入口中時,他卻突然扭頭朝我微笑著說:“娃子,來,咱們一塊兒吃,這是我先給你卷的。”

娘這才發現了門口的我,一邊生氣地瞪著我,一邊慌忙說:“劉老師,別管他,您吃您的。”誰想劉先生並不聽,儘管地站起來,把我拉到身邊,一邊把卷好的饃的放到了手上,一邊說“我來了,就把我當家里人,都吃一樣的飯,不然,讓孩子看著,不好。”

娘看我已接過來放到了嘴裡,很尷尬地說:“這孩子,太不懂事!”

後邊的事兒,我除了記得少年時代最好吃的就是那天的烙饃卷菜外,我還清晰地記得,劉老師還問了我年齡,然後摸著我的腦袋說,等上學了,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有出息了,啥都能吃到。

這話對劉老師,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卻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它幾乎成了我整個少年時代學習的動力,每天的學習似乎就為了長大能像劉老師那樣天天“吃派飯”。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我上學後,劉學濂老師連續三四年級都擔任了我的班主任,他嚴厲而慈祥,我還清晰地記得在一篇登山作文中,我在最後寫道“我邁著矯健的步伐回家了。”他在後邊批註道,爬了一天的山,步伐咋可能“矯健”呢?應為“高高興興回家了。”

後來,我從母親那裡知道,劉老師本不該來我們這樣小小的學校教書的,只是家裡成分不好,他的父親是地主,解放後被槍斃了,解放前我北山的姑父就一直在他家當長工。

母親說,有一年,村裡組織“憶苦思甜會”,讓姑父講在地主家受壓迫剝削的事,結果姑父講著講著就跑題了,說“主家”待他是如何如何地好,農忙時“主家”吃窩窩頭,而讓他吃蔥花烙油饃,且說著說著就哭起來,讓主持會的村幹部哭笑不得。

雖出身不好,雖因此不能到更大舞臺上施展才華,但劉老師似乎並不在乎這些。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光裡,看到的他,永遠都那麼樂觀、勤奮。每天你不管到學校有多早,都會看到他在校園裡不停轉悠、向老師學生問好的情景。有時,他看到某個孩子沒有洗臉,就會大聲地喊過去,讓你在他早備好的一盆溫水裡洗一洗再進教室。他被派到各家各戶吃飯,又極像各家的一分子,哪家孩子該上學了,哪家的孩子交學費有困難、哪家的家長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上學等等,他都瞭如指掌,他都提前做工作,力爭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轉眼,已近半個世紀了,我已不記得劉老師是什麼時候離開了徐莊小學,這所學校也早因農村學校整合而廢棄,後成危房而被夷為平地,如今已不見了蹤影,當年從這個學校走出的孩子們也都如我一樣,早已長大成人,在各個地方為生活而奔波。但我想,只要是那些年在這裡上過小學的,不管優秀普通,也不管為官為商為民,他們肯定都不會忘記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這位在無數個教師中名不見經傳,但對我家鄉這片土地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劉學濂老師。

劉老師,真是大不敬,這麼多年,我沒有再聯繫過您一次,也不知您今天的情況,按我的記憶,您如今應是百歲左右的老人了,願天佑吾師,長壽康健!

也願全天下的老師們,健康平安!


"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學濂先生是我的小學校長,不相見已40餘年了,形象也已模糊,但許多往事還彷彿如昨,終生難忘。

我是上世紀70年生人,6歲入學於我們莊上的小學--徐莊小學。學校只有四個教室,一至四年級,一年級一班,記得當時共有六七個老師,而其中只有劉學濂先生是上級教育部門派來的公辦教師,其他幾位都是從當地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挑選來的,叫民辦教師,工資大概由生源所在的幾個生產隊解決。

既然是唯一的一個公辦老師,劉學濂先生自然是本校的校長,他的家雖然就在離學校約有十餘里的鄰村,但當時的公辦老師都有吃派飯的待遇,他平時並不回家,每頓飯都到生產隊長安排的各個學生家裡去吃。

我對劉學濂先生第一次的印象,便是他到我家吃飯的情景。那時,我還沒有上學,是由於三姐正在上小學,他才被派到我家吃飯的。

那一天,娘早早到地裡摘了些青辣子回來,又從掛在房樑上的罐子裡摸出兩個雞蛋來,專門為劉先生做我們平時根本吃不上的烙饃卷菜,烙饃是純麥面,菜是青辣子炒雞蛋。但娘只烙6張烙饃,也只有劉先生才能吃得,而我們全家人還是蜀黍糝糊糊就熬南瓜。

娘為劉先生做飯時,我如一隻嗅見腥氣兒的貓,一趟趟往灶間出溜,娘自然明白,但她並不理我,全當沒有看見。

待到中午放學了,劉先生扯著三姐回來,在上窯裡的桌旁坐定,娘熱情地把熱騰騰的烙饃和香噴噴的雞蛋菜端上去,我跟過去,走到門口,心有些怯,就扶著門框歪著頭偷偷地往裡看。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劉先生給娘寒喧了兩句,說沒必要做這麼特別。然後就慢慢地拿起一張烙饃,夾了一大筷子金黃的炒雞蛋放進去,認真地捲起來……可就在我心中的饞蟲急而無奈地看著他送入口中時,他卻突然扭頭朝我微笑著說:“娃子,來,咱們一塊兒吃,這是我先給你卷的。”

娘這才發現了門口的我,一邊生氣地瞪著我,一邊慌忙說:“劉老師,別管他,您吃您的。”誰想劉先生並不聽,儘管地站起來,把我拉到身邊,一邊把卷好的饃的放到了手上,一邊說“我來了,就把我當家里人,都吃一樣的飯,不然,讓孩子看著,不好。”

娘看我已接過來放到了嘴裡,很尷尬地說:“這孩子,太不懂事!”

後邊的事兒,我除了記得少年時代最好吃的就是那天的烙饃卷菜外,我還清晰地記得,劉老師還問了我年齡,然後摸著我的腦袋說,等上學了,好好學習,將來長大有出息了,啥都能吃到。

這話對劉老師,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卻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它幾乎成了我整個少年時代學習的動力,每天的學習似乎就為了長大能像劉老師那樣天天“吃派飯”。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我上學後,劉學濂老師連續三四年級都擔任了我的班主任,他嚴厲而慈祥,我還清晰地記得在一篇登山作文中,我在最後寫道“我邁著矯健的步伐回家了。”他在後邊批註道,爬了一天的山,步伐咋可能“矯健”呢?應為“高高興興回家了。”

後來,我從母親那裡知道,劉老師本不該來我們這樣小小的學校教書的,只是家裡成分不好,他的父親是地主,解放後被槍斃了,解放前我北山的姑父就一直在他家當長工。

母親說,有一年,村裡組織“憶苦思甜會”,讓姑父講在地主家受壓迫剝削的事,結果姑父講著講著就跑題了,說“主家”待他是如何如何地好,農忙時“主家”吃窩窩頭,而讓他吃蔥花烙油饃,且說著說著就哭起來,讓主持會的村幹部哭笑不得。

雖出身不好,雖因此不能到更大舞臺上施展才華,但劉老師似乎並不在乎這些。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光裡,看到的他,永遠都那麼樂觀、勤奮。每天你不管到學校有多早,都會看到他在校園裡不停轉悠、向老師學生問好的情景。有時,他看到某個孩子沒有洗臉,就會大聲地喊過去,讓你在他早備好的一盆溫水裡洗一洗再進教室。他被派到各家各戶吃飯,又極像各家的一分子,哪家孩子該上學了,哪家的孩子交學費有困難、哪家的家長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上學等等,他都瞭如指掌,他都提前做工作,力爭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轉眼,已近半個世紀了,我已不記得劉老師是什麼時候離開了徐莊小學,這所學校也早因農村學校整合而廢棄,後成危房而被夷為平地,如今已不見了蹤影,當年從這個學校走出的孩子們也都如我一樣,早已長大成人,在各個地方為生活而奔波。但我想,只要是那些年在這裡上過小學的,不管優秀普通,也不管為官為商為民,他們肯定都不會忘記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這位在無數個教師中名不見經傳,但對我家鄉這片土地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劉學濂老師。

劉老師,真是大不敬,這麼多年,我沒有再聯繫過您一次,也不知您今天的情況,按我的記憶,您如今應是百歲左右的老人了,願天佑吾師,長壽康健!

也願全天下的老師們,健康平安!


教師節,懷念到我家吃過派飯,對我家鄉有著開智啟蒙意義的大先生


作者簡介:趙呆子,原名張國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詩歌、小說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