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

"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恩師賜名遲小秋

1981年,遲小秋戲校畢業,重視戲曲的地方領導看重她的勤奮刻苦和氣質條件,送她到上海跟著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遲小秋回憶道:“那時候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傳統戲,師傅在上海火得不得了,他正在教4個徒弟,顧不上教我,我就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他手把手教別人,我自己拿個小本子記師傅教的內容。有一天師傅突然說:"那小孩,你走走。"我就走了一遍《鎖麟囊》中的"怕流水"。師傅一看,非常高興,對一旁的弟子誇我:"這個旁聽的孩子比你們學得還好還準確。"於是他便開始教我三出大戲:《鎖麟囊》、《荒山淚》和《竇娥冤》。”

遲小秋說:“一般來說,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老師不會一上來就教這樣的大戲,應該先讓學一些打基礎的戲。但後來我才知道,我讓王老師出乎意料了。他其實幾乎從來沒當著我面誇過我,只是有時用微笑表示對我的認可。但後來我得知,他私下說:"小秋是這塊料兒,將來能成角兒。"我也覺得機會特別難得,特別用心學。在上海那麼多天,沒逛過一次商場,連外灘也沒去過,把時間都用到了跟師傅學戲上。”

1983年,原名遲淑新的遲小秋正式拜王吟秋為師,“遲小秋”這個藝名也是恩師所贈。程硯秋、王吟秋、遲小秋,名字中都含有一個“秋”字,寄託著王吟秋對愛徒的無限希望。“這是師傅認可我是程門弟子,是他的傳人,也飽含著他對我傳承程派藝術的期待。”當時的拜師儀式上,著名戲劇家翁偶虹也到場了。他在看過遲小秋的幾場演出後,贈與她一本書,書上寫著:“遲小秋唱做俱佳,許為程派標準傳人。”

"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恩師賜名遲小秋

1981年,遲小秋戲校畢業,重視戲曲的地方領導看重她的勤奮刻苦和氣質條件,送她到上海跟著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遲小秋回憶道:“那時候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傳統戲,師傅在上海火得不得了,他正在教4個徒弟,顧不上教我,我就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他手把手教別人,我自己拿個小本子記師傅教的內容。有一天師傅突然說:"那小孩,你走走。"我就走了一遍《鎖麟囊》中的"怕流水"。師傅一看,非常高興,對一旁的弟子誇我:"這個旁聽的孩子比你們學得還好還準確。"於是他便開始教我三出大戲:《鎖麟囊》、《荒山淚》和《竇娥冤》。”

遲小秋說:“一般來說,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老師不會一上來就教這樣的大戲,應該先讓學一些打基礎的戲。但後來我才知道,我讓王老師出乎意料了。他其實幾乎從來沒當著我面誇過我,只是有時用微笑表示對我的認可。但後來我得知,他私下說:"小秋是這塊料兒,將來能成角兒。"我也覺得機會特別難得,特別用心學。在上海那麼多天,沒逛過一次商場,連外灘也沒去過,把時間都用到了跟師傅學戲上。”

1983年,原名遲淑新的遲小秋正式拜王吟秋為師,“遲小秋”這個藝名也是恩師所贈。程硯秋、王吟秋、遲小秋,名字中都含有一個“秋”字,寄託著王吟秋對愛徒的無限希望。“這是師傅認可我是程門弟子,是他的傳人,也飽含著他對我傳承程派藝術的期待。”當時的拜師儀式上,著名戲劇家翁偶虹也到場了。他在看過遲小秋的幾場演出後,贈與她一本書,書上寫著:“遲小秋唱做俱佳,許為程派標準傳人。”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遲小秋春晚上演《鎖麟囊》

學藝更是學做人

遲小秋19歲時迎來了藝術生涯中第一個重大轉折點。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鎖麟囊》,她的表演讓評委和觀眾們對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遲小秋也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榮獲此項殊榮的最年輕的演員。“那個時候,我便裝走在大街上,都有觀眾認出我來,找我簽名合影。我到哈爾濱演出,連演12場爆滿,下雨天排隊買票的觀眾讓路上都堵車了。”

遲小秋也經歷過戲曲不景氣的時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們劇團不景氣到連電都沒有了,我每天點著蠟去劇團排練。那個時候我也很失落。周圍很多人談戀愛成家,王老師跟我說:"你三十歲之前不要著急成家。"於是每天練毛筆字修身養性,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周圍沒有藝術氛圍,但我從沒動搖過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的信念。後來調到瀋陽,我和朱強又排了《梁祝》好幾齣戲。希望讓程派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不惑之年時,已為人妻母的遲小秋來到北京,藝術又上了一個臺階。“很多人覺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還以為我整容了。其實我就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對著錄像糾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藝術。”如今,程派藝術再次廣受歡迎,遲小秋也一直活躍在舞臺。“每年都會有好幾十場演出,就《鎖麟囊》這個戲,我都演了一千多場了。”遲小秋說,“到今天,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大劇院的舞臺上,還是在鄉下戶外的野臺子上,我從來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演員,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這也都是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師傅跟我提過兩點要求:一是有了成績不許驕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別擺明星架子,要對得起觀眾,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麼些年,我一直記著他老人家的話,也一直按著他老人家的教誨在做,以後還要繼續做下去。”

"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恩師賜名遲小秋

1981年,遲小秋戲校畢業,重視戲曲的地方領導看重她的勤奮刻苦和氣質條件,送她到上海跟著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遲小秋回憶道:“那時候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傳統戲,師傅在上海火得不得了,他正在教4個徒弟,顧不上教我,我就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他手把手教別人,我自己拿個小本子記師傅教的內容。有一天師傅突然說:"那小孩,你走走。"我就走了一遍《鎖麟囊》中的"怕流水"。師傅一看,非常高興,對一旁的弟子誇我:"這個旁聽的孩子比你們學得還好還準確。"於是他便開始教我三出大戲:《鎖麟囊》、《荒山淚》和《竇娥冤》。”

遲小秋說:“一般來說,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老師不會一上來就教這樣的大戲,應該先讓學一些打基礎的戲。但後來我才知道,我讓王老師出乎意料了。他其實幾乎從來沒當著我面誇過我,只是有時用微笑表示對我的認可。但後來我得知,他私下說:"小秋是這塊料兒,將來能成角兒。"我也覺得機會特別難得,特別用心學。在上海那麼多天,沒逛過一次商場,連外灘也沒去過,把時間都用到了跟師傅學戲上。”

1983年,原名遲淑新的遲小秋正式拜王吟秋為師,“遲小秋”這個藝名也是恩師所贈。程硯秋、王吟秋、遲小秋,名字中都含有一個“秋”字,寄託著王吟秋對愛徒的無限希望。“這是師傅認可我是程門弟子,是他的傳人,也飽含著他對我傳承程派藝術的期待。”當時的拜師儀式上,著名戲劇家翁偶虹也到場了。他在看過遲小秋的幾場演出後,贈與她一本書,書上寫著:“遲小秋唱做俱佳,許為程派標準傳人。”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遲小秋春晚上演《鎖麟囊》

學藝更是學做人

遲小秋19歲時迎來了藝術生涯中第一個重大轉折點。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鎖麟囊》,她的表演讓評委和觀眾們對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遲小秋也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榮獲此項殊榮的最年輕的演員。“那個時候,我便裝走在大街上,都有觀眾認出我來,找我簽名合影。我到哈爾濱演出,連演12場爆滿,下雨天排隊買票的觀眾讓路上都堵車了。”

遲小秋也經歷過戲曲不景氣的時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們劇團不景氣到連電都沒有了,我每天點著蠟去劇團排練。那個時候我也很失落。周圍很多人談戀愛成家,王老師跟我說:"你三十歲之前不要著急成家。"於是每天練毛筆字修身養性,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周圍沒有藝術氛圍,但我從沒動搖過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的信念。後來調到瀋陽,我和朱強又排了《梁祝》好幾齣戲。希望讓程派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不惑之年時,已為人妻母的遲小秋來到北京,藝術又上了一個臺階。“很多人覺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還以為我整容了。其實我就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對著錄像糾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藝術。”如今,程派藝術再次廣受歡迎,遲小秋也一直活躍在舞臺。“每年都會有好幾十場演出,就《鎖麟囊》這個戲,我都演了一千多場了。”遲小秋說,“到今天,我可以對著良心說,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大劇院的舞臺上,還是在鄉下戶外的野臺子上,我從來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演員,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這也都是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師傅跟我提過兩點要求:一是有了成績不許驕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別擺明星架子,要對得起觀眾,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麼些年,我一直記著他老人家的話,也一直按著他老人家的教誨在做,以後還要繼續做下去。”

最怕吃麵條?來看程派傳人遲小秋戲曲軼事

最怕吃麵條

遲小秋講了這樣一件往事。那是她和她的恩師王吟秋的故事。記得在她的師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吟秋家裡學藝的時候,那時學唱《武家坡》和《朱痕跡》,每天中午都在老師家裡吃飯。練功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遲小秋說:“我就把師傅提前買好兩斤並分成八份的切面,拿出一份下到鍋裡煮,煮好後撈到碗裡按照師傅的習慣倒上點醬油,其他什麼東西都不放,然後拌拌就吃了。”

據遲小秋講,那醬油拌麵,和師傅學戲兩個月,天天就吃它,整整吃了兩個月的時間。為什麼天天吃麵,後來遲小秋弄明白了,師傅是為了節省時間,抓緊練功。遲小秋說:“雖然醬油拌麵我吃傷了,但師傅教的功夫我卻學到了。”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