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日常副食以新鮮蔬菜和醃菜、乾菜為主,再加以少量肉食。晉西北夏秋兩季多食用自產的南瓜、豆角、蘿蔔、菠菜等,冬季則食用自家醃製的鹹菜、酸菜或晒制的蘿蔔絲、南瓜條等乾菜。一般用馬鈴薯加酸白菜共燴一鍋,配撈飯食用。若待客,則把山藥用油煎,加豆腐粉條、青菜、烤肉等,稱“肉燴菜”,一些地方也稱“混混菜”,配蒸饃食用。平定、陽泉一帶群眾喜醃製豆葉菜佐餐。豆腐是山西民間最普遍的常用食品,過去人們大多是自己磨了豆漿做,有的人家則拿自己的豆子去別人家換豆腐吃;如今,民間分工日益細化,城鎮中隨時可以購買到豆腐等製品,鄉村中除了少數人家自做豆腐之外,大多都在集市菜場購買。

山西民間十分流行粉條,各地因物產不同而有綠豆粉、豌豆粉、馬鈴薯粉、紅薯粉等不同原料製作的粉條,又以其形狀差異而區分為寬粉條、細粉條、粉絲、粉皮等。

民間極少吃整雞、整兔之類,大都要斬成小塊,與其他配菜一起燉了食用;在食物不充裕的年代裡,人們把少許雞肉撕成肉絲與其它菜餚涼拌在一起食用,一隻雞要食用好多頓。過去除河畔湖邊居民外,農村一般很少吃魚。現在,逢年過節、婚喪宴席都要買魚,取“富貴有餘”之意。至少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山西許多地方的百姓有忌食雄雞的風俗,這種風俗尤以山鄉民間濃烈。當時,有北京赴山西農村插隊青年寫文章,對山西鄉民不食雄雞的風習很不理解。據分析,山西鄉民歷史上長期不食雄雞的原因,是認為雄雞有冠、司晨以報人類,是為信義之禽;其五色羽毛,則為禮儀之表;山西民間歷來尊行禮義,長期保守忠厚之風,是不忍食雄雞的主要心理原因。

百姓食用蔬菜以白蘿蔔、紅蘿蔔、白菜、茴子白、茄子、西葫蘆、南瓜、豆角、黃瓜、西紅柿、辣椒、芥菜、菠菜、芹菜、蓮菜、蒜薹等為常用菜。近幾十年來,許多外來菜蔬品種逐漸進入城鎮市場,而在更多的地方仍然保持著原有約飲食習俗。

馬鈴薯在山西民間既可代替糧,又可代替菜。山西人稱馬鈴薯為“土豆”、“山藥蛋”,把它看作“農家一寶”。山藥蛋,學名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明代中葉傳入中國,大約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引入山西。據《植物名實圖考》載:“山西種之為田,俗稱山藥蛋,尤碩大,花白色。”山藥蛋在山西的常年種植面積達300多萬畝,主要分佈在缺水少肥的晉北、晉西北的丘陵山區。

燒、烤山藥蛋、是晉北老百姓桌上常見的佳餚。熟山藥蛋剝皮後與莜麵或其他雜麵摻勻,捏成橢圓形蒸熟,晉北稱為“山藥圪蛋”。用生山藥蛋絲同雜麵粉和調味品攪拌勻,或蒸熟,或以食油炒食,晉北、晉西北稱為“塊壘”,晉中稱為“撥爛子”。生山藥蛋絲和入莜麵中,擀片切條蒸熟,晉北通稱“山藥條”,代縣則稱為“猴腳板”。類似的吃法還有“菜囤囤”、“蒸撈飯”等多種。

呂梁山區嵐縣把山藥蛋用鐵製的“磨擦擦”磨成糊狀,擠去水後加少量麵粉和勻,有蒸、煮、壓河撈、包餃子、攤涼皮等十幾種吃法。晉東南一帶有名的“和子飯”,是以山藥蛋塊(或條)和豆菜類煮入小米粥中、富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山藥蛋和豬肉、粉條、豆腐、白菜等雜燴而成的“大燴菜”,幾乎遍佈山西各地的餐桌,尤以晉北、晉西北的燴菜有名氣。純粹用山藥蛋燒製而成的“土豆泥”,可根據各人愛好而做成不同色香味的菜餚。至於炒山藥絲,已成為考評廚師的“必修課”,簡單一個菜,廚師的刀功、火候功夫以及佐味、起鍋等技藝盡見其中。山西各地餐桌上的“尖椒土豆絲”已成為經久不衰的傳統保留菜餚。

在山西民間家庭的炒菜中,山藥蛋可以同各種肉類、蔬菜配伍,或切成條,或切成塊,或切成片,均能盡情盡理,相得益彰。在呂梁和太原婁煩等地民間,如果沒有山藥蛋簡直就沒法做飯,山藥蛋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一日無的食物。婁煩山區有20多種山藥蛋美食,其中最有名的是“炒山藥”和“活捉山藥絲”是婁煩人招待賓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山藥蛋還可以製做成粉條、粉皮、粉絲、澱粉等產品,為山藥蛋食品系列增添了無窮韻味。

製作山藥蛋食品而創造的加工工具在山西民間家庭中隨處可見。去皮、剜芽、擦泥、切片、切丁,以及擠壓、敲搗、捶打、攪拌、過濾等等各色工具、炊具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的就地取材精心製做,有的改裝借用,形形色色,林林總總。

醃菜和乾菜是過去冬、春兩季農家常用菜。每年秋菜上場,除一部分大白菜、馬鈴薯、白蘿蔔、紅蘿蔔下窖貯存外,忻州、太原一帶習慣將蘿蔔葉子、芥菜、雪裡蕻菜葉子等洗淨,開水一焯放入甕中,加鹽、花椒、茴香等佐料,葉子上面放一塊壓菜石,經發酵後,便成為清淡可口的酸菜。一些地方還把鹹菜經切絲、蒸、晒、焐等工藝,製成多種多樣的風味小菜,如平定的豆葉菜,定襄的老鹹菜以及太原醬菜、雪裡蕻等。

山西地域冬、春缺菜,故人們此時多食乾菜。乾菜大多由新鮮蔬菜經日晒後而成。如蘿蔔乾、茄子幹、南瓜幹、西葫蘆幹(條)、幹豆角等。山西最有名的乾菜是五臺山的蘑菇,中條山的猴頭,大同的黃花菜和管涔山的銀盤蘑。銀盤蘑產於管涔山的自然森林,呈乳白色,幹後呈黃色。大同黃花菜又叫金針,亦稱萱草,為多年生宿根植物,於含苞未放時採回其花瓣,蒸熟晒乾,可作配菜或制湯用。山西南部,亦稱河東,民性喜辣,日常食俗以“辣子”為大宗,尤其是吃饃,哪怕沒有其他菜餚,只要有一碟“油辣子”便可吃得香噴噴的,有一首流傳全境的晉南民謠說:“房子朝天蓋(一面坡的高房頂),出門帶布袋(自帶乾糧,饃)愛系紅褲帶,擦屎用土塊,抱娃談戀爰(民間盛行娃娃親),亂彈吼起來(地方戲特色),飯鍋粘爐臺(大鐵鍋一般不移動),男人不出外(很少有人外出謀生),光吃辣子不吃菜(有了辣椒就可以不吃別的菜了),凳子不坐蹲起來(男人們喜歡蹲而不喜歡坐)。”此外還有一句民謠說“辣子就饃美呔呔”,都說到了當地吃饃與吃辣的食俗。

山西民俗之山西家常飯(日常副食)

柳林碗脫

山西民俗之山西家常飯(日常副食)

涼拌甜苣(晉中)

山西民俗之山西家常飯(日常副食)

杏仁涼拌苦菜

山西民俗之山西家常飯(日常副食)

臘八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