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
"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常言說眾口難調,尤其是在美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給我們帶來了璀璨的文明,也造就了全國各地人們不一樣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中,要找尋一種大家都喜歡吃的食物實在是太過艱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就是麵條了。

根據我國考古發現,在距今近四千年前已經有了麵條,那時的麵條是用高粱和穀子製成,名稱也不得而知。從漢朝開始,麵條的文字記錄就經常見於史料了。古代的人們,把麵食統稱為“餅”,水煮的麵條被稱為“水引餅”、“湯餅”,那時候的麵條形態不一,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面片,也有的“一尺一斷,形如韭葉”。到了唐宋時期,麵條的種類變得豐富多樣,史書中記載的有過水麵、插肉面、澆頭面等十多種種類,麵條長、瘦的形狀也基本定型,宋人取其字面含義,賦予了麵條福壽綿長的含義,成為了壽誕時常吃的食品,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保留這這個習俗,在過生日時會吃上一碗長壽麵。到了元明清時期,出現了易於保存的掛麵和有著地方特色的各種麵條的做法、吃法,一直流傳至今天。

麵條作為需要用沸水煮食的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著莫大的好處,尤其在食品衛生條件有限的古代,麵條是屬於“安全食品”,從而備受推崇。不僅如此,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麵條這種極為簡單的吃食,也形成了獨有的飲食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

"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常言說眾口難調,尤其是在美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給我們帶來了璀璨的文明,也造就了全國各地人們不一樣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中,要找尋一種大家都喜歡吃的食物實在是太過艱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就是麵條了。

根據我國考古發現,在距今近四千年前已經有了麵條,那時的麵條是用高粱和穀子製成,名稱也不得而知。從漢朝開始,麵條的文字記錄就經常見於史料了。古代的人們,把麵食統稱為“餅”,水煮的麵條被稱為“水引餅”、“湯餅”,那時候的麵條形態不一,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面片,也有的“一尺一斷,形如韭葉”。到了唐宋時期,麵條的種類變得豐富多樣,史書中記載的有過水麵、插肉面、澆頭面等十多種種類,麵條長、瘦的形狀也基本定型,宋人取其字面含義,賦予了麵條福壽綿長的含義,成為了壽誕時常吃的食品,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保留這這個習俗,在過生日時會吃上一碗長壽麵。到了元明清時期,出現了易於保存的掛麵和有著地方特色的各種麵條的做法、吃法,一直流傳至今天。

麵條作為需要用沸水煮食的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著莫大的好處,尤其在食品衛生條件有限的古代,麵條是屬於“安全食品”,從而備受推崇。不僅如此,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麵條這種極為簡單的吃食,也形成了獨有的飲食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每個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麵條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背上行囊,為了生活漂泊,匆忙的腳步跨過無數的城市,或短暫的停留,成為過客;或長期的駐守,漸漸融入,終於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不論哪種,當你初次踏上一座城市的土地時,都會有一種與我無關的感覺,那些陌生的人,那些身邊的事,凌亂與喧囂重重壓來,甚至會讓你忘記掙扎。

陌生感帶來的是目光的怯懦和心中的不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碗麵條。尋找一間街邊的小店,沒有高大輝煌,有的只是家長裡短。煙氣氤氳中,老闆懶散的為你端上點好的麵條,告訴你,筷子自己拿,小菜免費自己夾。貌似不貼心的服務,卻有著家的隨意。抱著盛滿面條的碗,先吹出兩口冷氣,趁著不燙嘴,吸溜著喝上一口熱湯,暖暖的一下肚,緊繃的神經隨之放鬆,舌頭也不再麻木,終於能感覺出酸甜苦辣的滋味。渾身的不自在漸漸平息,吃上一口面,心裡有了底,小飯館裡面不熟悉的方言也變得動聽起來。

每個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麵條,吃的多了,我們就融入了這個城市。起初我們更在意的是麵條中的湯湯水水,總覺得所有的滋味都在其中。當你能叫的出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名,語言上刻意的模仿變成了隨意的交談,就會發現,香濃麵條湯不過是味蕾的調劑,看似無味的麵條才是真正的生活,淡淡的、順滑的、唏哩呼嚕的能填飽肚子。

"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常言說眾口難調,尤其是在美食文化發達的中國。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給我們帶來了璀璨的文明,也造就了全國各地人們不一樣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中,要找尋一種大家都喜歡吃的食物實在是太過艱難。如果有的話,那一定就是麵條了。

根據我國考古發現,在距今近四千年前已經有了麵條,那時的麵條是用高粱和穀子製成,名稱也不得而知。從漢朝開始,麵條的文字記錄就經常見於史料了。古代的人們,把麵食統稱為“餅”,水煮的麵條被稱為“水引餅”、“湯餅”,那時候的麵條形態不一,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面片,也有的“一尺一斷,形如韭葉”。到了唐宋時期,麵條的種類變得豐富多樣,史書中記載的有過水麵、插肉面、澆頭面等十多種種類,麵條長、瘦的形狀也基本定型,宋人取其字面含義,賦予了麵條福壽綿長的含義,成為了壽誕時常吃的食品,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保留這這個習俗,在過生日時會吃上一碗長壽麵。到了元明清時期,出現了易於保存的掛麵和有著地方特色的各種麵條的做法、吃法,一直流傳至今天。

麵條作為需要用沸水煮食的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著莫大的好處,尤其在食品衛生條件有限的古代,麵條是屬於“安全食品”,從而備受推崇。不僅如此,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麵條這種極為簡單的吃食,也形成了獨有的飲食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每個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麵條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背上行囊,為了生活漂泊,匆忙的腳步跨過無數的城市,或短暫的停留,成為過客;或長期的駐守,漸漸融入,終於成為了城市的一部分。不論哪種,當你初次踏上一座城市的土地時,都會有一種與我無關的感覺,那些陌生的人,那些身邊的事,凌亂與喧囂重重壓來,甚至會讓你忘記掙扎。

陌生感帶來的是目光的怯懦和心中的不安。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碗麵條。尋找一間街邊的小店,沒有高大輝煌,有的只是家長裡短。煙氣氤氳中,老闆懶散的為你端上點好的麵條,告訴你,筷子自己拿,小菜免費自己夾。貌似不貼心的服務,卻有著家的隨意。抱著盛滿面條的碗,先吹出兩口冷氣,趁著不燙嘴,吸溜著喝上一口熱湯,暖暖的一下肚,緊繃的神經隨之放鬆,舌頭也不再麻木,終於能感覺出酸甜苦辣的滋味。渾身的不自在漸漸平息,吃上一口面,心裡有了底,小飯館裡面不熟悉的方言也變得動聽起來。

每個城市都有一碗屬於自己的麵條,吃的多了,我們就融入了這個城市。起初我們更在意的是麵條中的湯湯水水,總覺得所有的滋味都在其中。當你能叫的出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名,語言上刻意的模仿變成了隨意的交談,就會發現,香濃麵條湯不過是味蕾的調劑,看似無味的麵條才是真正的生活,淡淡的、順滑的、唏哩呼嚕的能填飽肚子。

味道中的文化之麵條:一個碗盛下了中國人所有的情感

麵條是老母親拴在我們身上回家的線

中國的麵條有千萬種,最好吃的,是家裡的面。

家裡的麵條製作簡單,也沒什麼講究。老母親用個大盆子舀面,和麵,擀麵,切面條,煮麵,盛面,彷彿江湖高手般一氣呵成,澆上滷子,直接上桌。炎夏季節吃麵條,熱騰騰的麵條撈出鍋後,在冒著寒氣的井水中一過,隨便的切些黃瓜絲,拌點水蘿蔔麻醬,紅通通的炸辣椒拌得滿碗,吃的大汗淋淋,渾身通透。在家中吃麵條不需要菜,鹹菜腐乳和母親的囑咐嘮叨就算是佐菜了。

在家裡面吃麵條,不用考慮形象。可以翹起二郎腿窩在沙發裡吃,也可以邊看電視邊吃,想吃大蒜就來一瓣,無需擔心有人嫌棄你的口氣,吃麵條的時候也可以吸溜出聲音,你吃的聲音越大,母親越高興。麵湯不小心撒了出來也沒什麼尷尬,因為我們早已學會無視父母的責備。

記得以前唸書時候,我每次下了晚自習,不管多晚,到了樓下就可以看見家裡面亮著的昏黃燈光。小心翼翼的打開家門,靠在椅子上打盹的母親會猛然間醒來,也不說話,轉身進入廚房,不一會,一碗熱氣騰騰的鋪著香菜和荷包蛋麵條就端了出來,還會有一小盤切成絲的鹹菜疙瘩。我坐在桌前慢慢的吃著,母親在一旁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等我吃完麵條,母親會把鍋裡面剩下的麵湯喝掉,無關貧窮,只是勤儉的習慣。

待到步入社會後,吃飯成為了一種交際手段,年輕的我熱衷於和各色人等在外面吃飯,遇到飯局中有一些所謂的“人物”,便成為了炫耀的資本,總覺的自己快要邁入成功者的行列。我每次醉醺醺晚歸時,母親依舊會給我煮上一碗麵條,靜靜的看著我狼吞虎嚥的吃完,她知道,那些虛情假意的飯,不飽人。

成功終究是沒有成功,歲月的磨礪把我變得成熟。我開始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不再做那些異想天開的美夢,踏踏實實的上班,按部就班的生活,學會了享受平庸。可惜的是,母親已經離開了我,我也再也吃不到媽媽做的那碗麵條了。

都說中國人戀家,其實戀得就是家裡麵食物的味道,不是因為味道有多麼的好,只是因為它們永遠是熱著的,散發著溫暖。而柔柔細細的麵條,是母親手中最結實的線,讓我們不論走到哪裡,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不一樣的麵條中有著同樣的情感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關於麵條的故事,每一種麵條都有著關於人的傳說。現代社會在飲食上沒有了地域的限制,想吃什麼地方的美食也不是特別為難的事情。各種各樣的麵食飯館也遍佈城市的每個角落,刀削麵、燴麵、拉麵、炸醬麵、擔擔麵等麵條可以同時出現在任何地方,味道也和產地相差無幾。

真要想嚐出麵條中的味道,必須要到它出生的地方。我們不是名廚老饕,自然不會為了一碗碗不同的麵條跑遍全國,但如果出去旅行,一定不要忘了吃碗當地的麵條,因為只有在當地,麵條才是有靈魂的,其他地方的可以一概看做是方便食品。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一樣的水,不一樣的面,做出的麵條味道天差地別。

把麵條說的這麼複雜,確實有些矯情。其實麵條的本質還是簡單的,因為它有著我們共同的情感:親情、友情亦或愛情,這些情感最真實,最樸素,它們就像我們祖祖輩輩的人們流下的汗水和淚水,一點一滴的澆灌在土地中,長出了糧食,磨成了面,最後揉成麵條,又吃回到了我們的身體裡,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