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瀘州味道獨成一脈,但是現在的瀘菜又在哪裡呢?

伊尹開始,廚藝登上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殿堂。一個好的廚師,不僅僅可以烹飪出讓人身心愉悅的美食,他還具備治國富家的本領。

中國是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並不是中國人好吃懶做,反而是因為我們懂得飲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一種對食物有一種特殊的眷戀。在歷史的長河,逐步形成了四大菜系。又有南方精緻,北方豪邁的說法。

一般而言四大菜系分為:

一、四川菜系,簡稱川菜。 代表菜品:回鍋肉,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宮保雞丁,樟茶鴨子等。 二、廣東菜系,簡稱粵菜。 代表菜品:龍虎鬥、脆皮乳豬、咕嚕肉、大良炒鮮奶、潮州火筒燉鮑翅、蠔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雞等。 三、山東菜系,簡稱魯菜。代表菜品:糖醋魚、鍋燒肘子、蔥爆羊肉、蔥扒海蔘、鍋塌豆腐、紅燒海螺、炸蠣黃等。 四、江蘇菜系,簡稱蘇菜。

由淮陽菜、蘇州菜、南京菜等組成。

代表菜品:烤方、淮揚獅子頭、叫花雞、火燒馬鞍橋、松鼠桂魚、鹽水鴨等。

都說瀘州味道獨成一脈,但是現在的瀘菜又在哪裡呢?

川菜則分為川西成都味為代表,以川東重慶味為典範,以川南自貢“鹽幫菜”瀘州“大河幫”等為特色,代表了川菜的最高水平。

瀘州自古就是美食之城,不然怎麼能配得上這出天下第一香的瀘州老窖。很多人只知道味在成都,除了成都人嘴巴刁鑽,還是因為省會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磁場,把四川各地的名廚都匯聚到了蓉城,這樣一來,此消彼長,當然成都的味道獨霸一方。

不過這並不代表只有成都一枝獨秀。省城裡的名廚都來自四面八方。瀘州就有不少。

《江陽竹枝詞》雲:“明清糕點百樣果,瀘南美食賽姑蘇,風味佳餚名京都”。可以想見當年瀘菜的名聲。

據好事者統計瀘菜具有十大風味體系,共計54種烹飪技法,50餘個味型,素有“食在四川,味在瀘州”之美譽。瀘菜風味在歷史上稱為“大河幫小河味”,其風味體系隨瀘菜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

都說瀘州味道獨成一脈,但是現在的瀘菜又在哪裡呢?

瀘味為瀘菜風味體系組成的總稱,是瀘菜味道的總括。瀘味體系包括大眾家常風味、肆市酒樓風味(小煎小炒、乾燒乾煸、火爆火烹風味)、筵席風味、河鮮風味、鄉村九大碗田席風味、瀘酒窖香風味、小米灘火鍋風味、小吃風味、燒烤風味、民族風味等,被譽為瀘菜“十全風味”。

明清時代瀘州菜系如何已經遠去不可考證了,但是有兩個流派在瀘州一直以來,非常有名,一個是劉派,一個就是毛樹雲開創的毛派,基本成形於民國,興盛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八十年代,而且現在瀘州大部分名廚就是毛樹生的弟子,毛樹生已經離世,但是他素有川南活菜譜之稱。可惜現在流派雖然在,但是規矩卻越來越少,人們往往重視太多商業化,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

都說瀘州味道獨成一脈,但是現在的瀘菜又在哪裡呢?

其實在建國之前,瀘菜沒有這麼一說,還是以大河幫小河幫而言,而且基本屬於江湖菜系,就是說,瀘州菜更加民間化,它講究味重,味濃,味醇,家宴和大宴並行,不是一味迎合達官貴人的口味,味全有餘精緻不足。

但是一類官家菜,卻在這上面彌補了不足,不過基本已經失傳了。現在的瀘州廚師推陳出新,在繼承的基礎了也吸收了很多外來菜系的精華,好是好,可惜沒有了自己的特色。

筆者雖然不是廚房人士,難免讓一些專業人士覺得信口雌黃,但是我要說的是,瀘州本來的面目,到底有沒有記得,瀘菜,狹義而言,即瀘州菜,廣義而言是對古代瀘水流域各個地方菜的總稱,即川南菜。所以瀘州菜代表瀘州可以,川南只能說相互融合,自貢也很有特色,不可能我們瀘州一家獨大。

都說瀘州味道獨成一脈,但是現在的瀘菜又在哪裡呢?

毛樹雲

瀘菜的形成與發展同整個近代川菜的形成與發展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在此期間,出現過多位優秀的烹飪大師,如瀘菜毛派創始人毛樹雲,他素有“川南活菜譜”之稱,與一代川菜大師孔道生是師兄弟。

孔道生為成都“榮樂園”創辦人,原四川醫學院營養保健系藍光鑑的嫡傳弟子,他與藍光鑑、張鬆雲二位師傅幾經商擬,反覆研究確定瞭如今的“川菜滿漢全席”菜單。

據說毛樹雲之子毛永康現存其父親筆所寫之瀘菜菜譜數百餘道,然這只是眾多珍貴瀘菜資料中一部分,更多的瀘菜資源還等著後人去復原和傳承。

而且瀘州的名廚不止毛先生一人,他開宗立派自然值得推崇,但是更應該推崇和繼承的不應該是老人的絕佳技藝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