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朗讀者 紅樓夢 收藏 十三俞 2019-04-25
《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說小了,它是兩個人的結合;說大了,它是鄉土中國的基座。

喬治·穆爾說,“走遍天涯覓不到你自己所想,回到家你發現它就在那裡。”而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紐帶。

在“家”這個主題裡,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作家樑曉聲的那句話:“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家園,而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涵,又充滿象徵意義的詞。

家天然帶有一種溫度,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修行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倦鳥歸林、落葉歸根,這都是對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尋著的一種歸宿。它隱藏著一個人的缺點,包容著一個人的失敗,同時更生髮著無盡的愛,孕育著嶄新的希望。

關於家,我們有太多複雜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味道

味道,當然不僅僅是指舌尖上能夠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們常說“人生百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聽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會積累成一種特殊的味道。氣質是一種味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品格也是一種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心情有時候也是一種味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有人問,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學作品是什麼?我們可能會想到《紅樓夢》。因為在《紅樓夢》裡既有讓劉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來只雞配著燒的茄鯗;也有元春省親的時候,派專人賞了寶玉的糖蒸酥酪。這些都是能夠在飯桌邊嚐到的味道。

但是《紅樓夢》裡最觸動人心的還是字裡行間的人生況味。《好了歌》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無奈。“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為人處世的一份智慧。“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這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命中註定的愛斷情殤。

味道落到筆上就成了風格,吃進胃裡就成了鄉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輩子都解不開的一個結。就像法國作家法朗士曾經說的:“讓我們盡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們感受到的越多,我們便生活得越長久。”

《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那一天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生命裡不可複製的那一天。就像“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百年孤獨》裡,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回憶。“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是《社戲》裡,魯迅獨特的記憶。

在這個主題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安文彬。作為中英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的總指揮,說起那一天,他熱淚縱橫。1997年7月1日零點零分零秒,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為了那一天,一個民族等待了一百五十年。

我們很容易記住那些波瀾壯闊的、力挽狂瀾的、全新蛻變的“那一天”。但其實無論偉大還是平凡,都會有生命中的某一天,因為它的獨特,被標註在日曆上,它註定了我們是誰。

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著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迴百轉的一枝。你的“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

《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青春

人生有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往往並沒有讀懂它;而當我們能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這首詩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麼美好,在這段不可複製的旅途當中,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記憶。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獨的、不安的,還是歡騰的、熾熱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閃亮的日子。

青春彷彿是一種宣言,它昭示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種姿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青春更是一種勇氣,帶著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來的答案。

雨果曾經說過:“誰虛度了年華,青春就將褪色。”是的,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揮霍的。只有這樣,當有一天我們回首來時路,和那個站在最絢爛的驕陽下、曾經青春的自己告別的時候,我們才可能說:謝謝你,再見!

《朗讀者》開頭文案2,我好喜歡(建議收藏)

如果您喜歡我的分享,請多多點贊,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