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薰豆腐

豆腐 孔子 國學 論語 南方都市報 2017-05-22
曲阜薰豆腐

食 貨志

翟傑(教師)

在我的故鄉山東曲阜城東北四公里處,有一座洙泗書院。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在此一邊刪詩書、定禮樂、系周易,一邊聚徒講學。這座講堂所在的村子,被命名為“書院村”。書院村不僅因為坐擁這座儒家書院的祖庭而聲名遠播,還因為幾乎家家戶戶會做薰豆腐而名揚周邊。

據說從前有韓家兄弟兩個,都以做豆腐為生。有一年遇上連陰天,老二做的豆腐一多半沒賣出去。為防止變質,他就切了切放在箅子上晾著。但在燒火時,不注意把箅子燒著了,上面的豆腐有的燒煳了,有的薰黃了。韓家人不捨得扔掉,就把那些薰黃而未糊的豆腐放在鹽水裡煮了煮,一吃覺得味道很不尋常,便送給“老客戶”衍聖公品嚐。衍聖公也覺味美,薰豆腐由此誕生。

我從小隨父母遷於書院村居住。小時去夥伴家玩,經常遇見其家裡大人在做薰豆腐。先將切好的長寬約五六釐米、厚約二釐米的豆腐塊整齊地碼放在刷過食油的鐵篦子上,然後再在上面搭上一層鐵篦子,白嫩嫩的豆腐就被夾在中間了。第二層的鐵篦子下面是鋪好的鋸末(末狀木屑)。現在有專門的鋸末機,以前可沒這麼方便,做薰豆腐不可或缺的鋸末要專門向傢俱廠討要。點燃的鋸末並不出現明火,而是冒出一縷縷輕煙,炙烤著豆腐塊的底面。十幾分鍾之後,兩個人小心地將鐵篦子翻過來,再烤已經抹好油的另一面。如此反覆數次,待豆腐呈棕黃色,就可以取下放在水裡浸泡了。浸泡數小時,第二天放在推車上,或直接送到餐館食堂,或到其他村子沿街叫賣。為了方便控制浸泡的時長又不耽誤第二天出售,豆腐一般在下午進行熏製,所以,黃昏時分,整個村莊都被浸在輕煙薄霧裡,並散發出濃郁的木香。

做好的薰豆腐可直接食用,表層結實,裡面細白鮮嫩,味道微苦,但這種苦不是純苦,而是苦中帶香。我最喜歡的是用芫荽炒薰豆腐,再配以紅辣椒相佐,幾種味道結合在一起,咬上一口,便脣齒留香,讓人忍不住想吃第二口。

現在曲阜流行最廣的吃法是“豆腐鍋”。集市邊上,一口大鍋正冒著熱氣,薰豆腐在五花肉以及桂皮、辣椒、茴香等佐料的燉煮之下,散發出陣陣香氣。五毛錢一塊兒,用小碟盛好,最後澆幾勺新熬製的辣椒醬,真令人回味無窮。如果你有雅興,再啜一口孔府家酒,辣味與香味在舌尖共舞,活脫脫賽過神仙。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見他在飲食方面追求的是簡樸而平凡,薰豆腐本身的特質恰恰符合孔子的這種觀點。

如今在曲阜,無論是高規格的宴席還是道路兩旁的小吃攤,隨處都能尋見薰豆腐的影兒。各路賓客祭拜孔子先師之餘,又在悠遠深邃的《論語》聲中品嚐薰豆腐等特色美食,然後同時帶著心靈的薰陶與脣齒間的餘香,奔向世界各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