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記憶是有味道的。

南京人長大了,總喜歡從熟悉的小吃中,掏出些老南京的蛛絲馬跡,逢人就韶韶,重溫那些年的歲月。

爭氣的小店們凡經得住考驗,修成正果,便煉成地道的老字號,自個兒就是響噹噹的名片。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老門東三條營的49號的【黃勤記】,是南京著名的涼粉屆扛把子,存著很多南京娃戒不掉的念想。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裝潢陳舊的小店,堂食7個人嫌多,10個人飽和。

外廚同樣不大,只供兩個人。案臺上,裝好的涼粉小紙碗堆了好幾層,旁邊泡著油豆腐的煮鍋也還溫熱。

牆上風扇悠悠地轉著,屋內有些悶。路過的人有走有停,店裡卻幾乎沒有空蕩的時候。


◆◆年近40歲的“網紅”店

◆◆


當初的老南京,少不了推小車的攤子,拖三輪打游擊,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隨時隨地上演電視劇版速度與激情。

黃勤記自然也不能免俗。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1980年開始營業,到現在將近40年了。最開始是三輪車,後來也有了固定攤位,食客們站著吃涼粉,老闆黃勤見了,也就在註冊商標時皮了一下,提名:黃勤記站著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現在涼粉店從夫子廟挪到老門東,食客們來來去去,換了一撥新血。

店鋪上過電視節目,又加入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赫然是南京名聲在外的“網紅”店了。

◆◆老字號涼粉飄香的祕密

◆◆


“一碗辣的,一碗不辣的,打包哇。”熟客麻溜地說。

黃勤記憑涼粉打天下,綠豆粉釀成,純手工製作,刨子刨出來一條條細粉,飄香十里不是浪得虛名。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阿姨們拿起小碗,一勺醬醋,一勺麻油,一勺沾著蒜泥的什錦小菜,最後酌情加辣,全憑飛舞的手速運功。

別看它生了一副外表寡淡,素雅恬靜的小模樣,拌開了料,格外酸爽,夏乏鬱熱的傍晚,也秒速開胃。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聽說辣椒醬是黃勤記的獨門祕方,自家醃製細磨,酸裡透甜。吸溜粉時舌尖涼絲絲的,滑順潤喉,能被濃郁的調味勾得垂涎。

鹹菜丁中有蘿蔔脆,有時也會是大頭菜、洋姜或者醬瓜,久而久之,挑菜丁也成為了吃涼粉的小樂趣。

眾口難調,淋漓的調味也導致了這碗涼粉的重口味,讓腮幫隱隱發鹹。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涼粉較別家輕薄柔軟,清明透亮,筷子加起來能看見浸滲汁水,活脫脫水晶般的質地。

可有功有過,這樣黃勤記的涼粉少了些耐嚼的勁道,吃到最後甚至齒關發黏,微微膩味。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正不正宗暫且不表,這碗10元,卻只有掌心大小的涼粉,論分量,是無法飽腹的,論價錢,又一丟丟的肉痛。

唉,面上波瀾不興,心中淚牛滿面:曾經一塊一個小圓碗,兩塊長方碗的日子去了哪裡!

◆◆小心燙,雞汁回滷幹來了

◆◆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大鍋把油豆腐熬燉得熟軟,聞著就沁香。

可看著分明是10元,配菜只有一撮汆過了的黃豆芽,上敷層辣醬,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吃雞汁回滷幹,不僅拿著要小心燙,上嘴也不能鬆懈。一涼一熱,吃完涼粉,再吃熱滷幹,胃裡方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油豆腐一戳就爛,是入味了的,橫看有窟窿形成的網格。咬下去,居然有類似爆漿的爆汁感,不慎就容易嗆到,須得撕扯開外皮,再去啜吸其中的雞湯。

湯水乍看雖稀,實則還存留敖散雞架的餘味——這年頭,能找到這種雞汁回滷幹,就和吃到真·牛肉湯味的牛肉麵一樣不易。

可惜中途,漸漸發現它用力過猛,最後一口舌根發齁,險些剎不出車。


◆◆醬味成雙,五香雞蛋回滷幹

◆◆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相比前兩道,五香雞蛋回滷幹更像是加餐或是下酒菜,吃幹食嘛,需帶飲料一起玩,不然噎著多憋屈。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豆乾又嫩又薄,表面有褶皺的紋理。即便po照耽誤了十分鐘左右,掀開它,居然還敷著滷醬汁,沒有黏糊發乾的慘劇。

果不其然,這樣的豆乾嘗著糯軟,醬香入味,但不壓得過重,鹹味適中,所以生鮮。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五香雞蛋的成色不錯,外皮深褐,蛋內白淺,口感軟彈。

尤其是蛋黃,不含腥不沖鼻,咀嚼有些軟綿的沙嘴,滷得熟練又圓潤,告訴你: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安排。

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在南京,黃勤記的名頭是不必特意留意,也會入耳的。

有外地回來直奔家鄉味道,認為它的涼粉三碗不過崗的;也有在老門東兜兜轉轉,恰巧走進店裡一探究竟的。

各花入各眼,對黃勤記的評價褒貶不一,似乎產生了時代的斷層,蹦出個巨大的問號——

實話講,你覺得黃勤記,還值得吃嗎?

來源:南京新鮮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