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麥子泡”


在渭南眾多的小吃中,澄城麥子泡可謂是非常獨特的了,和渭南城區的豆腐泡一樣,它也僅限於澄城北部的馮原、善化、劉家窪等地區,在其他地方甚少有賣。它是澄城北部農家慶典待客之佳餚。

久聞其大名,但一直沒有見識過。前段時間去澄城採訪,慕名去縣城六路的一家小店裡品嚐了一番。接過盛著麥子泡的青花瓷碗一看,麥子泡的外觀和平時吃的渭北農家的大燴菜非常相似,濃濃的肉湯上邊漂著一層紅紅的辣椒油,辛辣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平日裡是最怵辣椒和大油的,但為了品嚐最正宗的麥子泡,我只好“迎難而上”了。硬著頭皮撥弄著碗裡的麥仁、涼粉塊、白豆腐片、油炸豆腐絲、素丸子,還有最出彩的豬血塊和豬大腸,吃到嘴裡並沒有感到什麼異樣,卻別有一番滋味,頓覺得湯汁寬厚、煎旺噴香、口味鮮濃、風味俱佳。


澄城“麥子泡”


與羊肉泡、豆腐泡要泡燒餅或烙餅不同的是,吃麥子泡要配剛出籠的蒸饃的。軟軟的大白蒸饃掰成大塊泡進熱騰騰的麥子泡裡,頓時吸進了紅油,一下子變得鮮紅透亮起來,又去膩又好看。再配上幾個清爽的小菜,紅紅綠綠的,看起來都令人賞心悅目,食慾大振。

澄城自古以來主產小麥,所以製作簡單、口感香辣的麥子泡就成了大多數老百姓的最愛。據民間傳說,當年唐玄宗李世民在黃龍山下澄城縣北的良周村行宮,曾用此膳,食用後讚不絕口,並將其列入宮廷食譜。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正月二十三,豬油麥子泡棗山,吃了就上遮路庵,送走神和仙,今年保平安。”棗山,就是澄城人正月初一獻給灶王的鑲了大棗、形如小山的蒸饃,到正月二十三,人們煮上麥子飯,把棗山掰碎了泡著吃,寓意吉祥祈求平安。

其實這普普通通的麥子泡,在當地還流傳著一段它同帝王的佳話呢。話說當年劉秀落難時飢渴難耐,鄉野村姑殷梨花正好給在地裡幹活的家人送飯,看見劉秀這般光景,便將飯罐捧給他。劉秀飢不擇食,揭開罐子一下子就把原本送給兩人吃的麥子泡餑餑一口氣吃完,當即發誓以後要報答殷梨花的救命之恩。劉秀當了皇帝后,宮裡幾十個御廚做的山珍海味都不合他的胃口,突然想起當年吃的麥子泡餑餑了,御廚奉命立即去做,但劉秀怎麼也吃不出當年的滋味來。一怒之下,便將廚師推下去斬了。眾大臣一看一連斬了幾人,皇上依然吃得不滿足,便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到了當年的殷梨花。大臣們將殷梨花親手做的麥子泡餑餑捧給劉秀。誰知劉秀只用鼻子一聞,就大發雷霆,喝令要把廚子斬首。眾人下跪道:“斬不得,斬不得呀!這飯不是別人熬的,乃是皇上當年落難時,救您的那個殷梨花親手做的。”皇上傳令殷梨花來見,左右上下打量一番,她確確實實是當年救過命的姑娘。皇上奇怪地問:“你為什麼做不出當年那樣好吃的麥子泡餑餑?”梨花不慌不忙地說:“皇上,當年那麥子泡餑餑是粗麥仁做的,你吃是香的;如今這稀飯是細麥仁做的,你卻說不香。這不是如今的飯不香,而是你當年肚子飢。等你餓上三天,再來吃民女做的飯,如若不香,你就殺我剮我,小女子也毫無怨言!”皇上聽了,恍然大悟,想到自己錯斬了那些廚師,一時間追悔莫及。

聽著傳說吃著美食,的確是件很愜意的事情。吃得酣暢時,順便和精幹麻利的老闆娘聊了起來。她說,麥子泡歷來都是澄城人最喜歡吃的美食。在澄城北部農村接待客人的第一頓飯必是麥子泡,叫做“開鍋麥子”,每到逢年過節、每遇紅白喜事也都必吃麥子泡。他們的小店只出售麥子泡,天天顧客盈門,中午兩點以前就銷售一空。在外工作、求學的澄城人,一回到家鄉就迫不及待地趕來吃麥子泡,以解思鄉之苦。


澄城“麥子泡”


問及麥子泡的“往事”,老闆娘說,麥子泡究竟興起於哪個朝代,她也說不清楚,反正祖祖輩輩都這麼吃。過去家境窘困的人家只把涼粉和豆腐放在辣子湯裡煮沸就吃,富裕一些的在湯里加進豬油,在料裡增加些豬血和豬下水,這種改變使麥子泡成為了一種美食,慢慢地就這麼延續了下來。她小時候在農村,每到逢年過節或者有人家過事,第一天的正席吃完之後,村裡人都能吃上麥子泡的。用煮過肉的湯水煮上一大鍋大麥仁,然後將先前扯席中的大肉、豆腐、涼粉等都挑揀出來,先後倒進鍋裡,加上上不得席面的豬血和豬下水等一些食材,再調上大油辣子,一大鍋熱氣騰騰、紅火香辣的麥子泡就大功告成。幫忙的人舀一碗麥子泡就著蒸饃,湯醇厚菜飄香,吃得方便快捷,吃得酣暢淋漓。幾番下來,主事人家採買的食物都能被吃得乾乾淨淨,沒有絲毫浪費。“其實你現在吃的已經是改良過的麥子泡了,為了迎合城裡人的口味,我們添加了木耳、海帶之類的,再撒上香菜末和蔥花等,食材多了,味道就和農村的有所不同。農村的正宗的麥子泡裡一般只有大肉片和豆腐塊加上大油和辣椒。”她如是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孕育一方風土民情,醇厚濃郁的麥子泡以其獨特的風味而日久彌香,而鍾愛它們的澄城百姓亦如它們一樣質樸無華、生生不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