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北方人的拍黃瓜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鮮”中的最後一鮮並非蒜苗,而是黃瓜。無錫人吃黃瓜一般是拌了吃的,把黃瓜一破為二,除去中間的瓜子瓤,帶皮切成薄片,用鹽醃過,加糖、醋、味精和細蔥拌了,再淋點香油吊味,盛在瓷碟裡非常好看,翠綠與剔透相間,層層疊疊擠在一起,猶如精緻的“木耳花邊”,入口更是清爽鮮嫩。

無錫蒜苗和莧菜的燒法,應該與外地差別不多,莧菜就是加點鹽和大蒜頭,用油炒過,燒熟;蒜苗除了清炒,還有炒肉絲,燒肉,搭了肉燒就會加點醬油和糖了。蠶豆的燒法卻與外地大有差別。連如今在菜場賣菜的外地菜販都知道,無錫人買蠶豆必定要用到小蔥,於是會主動加送一把小蔥。無錫人通常燒蠶豆,是清炒的,用油爆過,就加了水、鹽和糖燜燒,出鍋時必加一把切細的蔥花。從小吃到大,偶爾在外地吃蠶豆,哪怕是蘇州、常州、上海或者浙江,都覺得味道不怎麼到位,不如無錫,這大約就是所謂“家鄉的味道”吧!

立夏時的無錫並不算太熱,過了時間,“三鮮”也就變成了尋常蔬菜,吃過一陣就落市了。隨後,抱籽蝦驚豔登場,一般是在6月初就可以吃到。這時恰逢河蝦繁殖期間,公蝦身體雄壯,母蝦滿腹蝦籽,而且滿腦蝦膏。賣蝦人會把公蝦母蝦清清楚楚的分開,母蝦的價格會比公蝦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無錫人吃抱籽蝦,從來不用紅燒或油爆,必定是酒煮,即用少量清水加花雕酒、鹽、生薑和小蔥燒煮,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抱籽蝦的原汁原味的“鮮”。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北方人的拍黃瓜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鮮”中的最後一鮮並非蒜苗,而是黃瓜。無錫人吃黃瓜一般是拌了吃的,把黃瓜一破為二,除去中間的瓜子瓤,帶皮切成薄片,用鹽醃過,加糖、醋、味精和細蔥拌了,再淋點香油吊味,盛在瓷碟裡非常好看,翠綠與剔透相間,層層疊疊擠在一起,猶如精緻的“木耳花邊”,入口更是清爽鮮嫩。

無錫蒜苗和莧菜的燒法,應該與外地差別不多,莧菜就是加點鹽和大蒜頭,用油炒過,燒熟;蒜苗除了清炒,還有炒肉絲,燒肉,搭了肉燒就會加點醬油和糖了。蠶豆的燒法卻與外地大有差別。連如今在菜場賣菜的外地菜販都知道,無錫人買蠶豆必定要用到小蔥,於是會主動加送一把小蔥。無錫人通常燒蠶豆,是清炒的,用油爆過,就加了水、鹽和糖燜燒,出鍋時必加一把切細的蔥花。從小吃到大,偶爾在外地吃蠶豆,哪怕是蘇州、常州、上海或者浙江,都覺得味道不怎麼到位,不如無錫,這大約就是所謂“家鄉的味道”吧!

立夏時的無錫並不算太熱,過了時間,“三鮮”也就變成了尋常蔬菜,吃過一陣就落市了。隨後,抱籽蝦驚豔登場,一般是在6月初就可以吃到。這時恰逢河蝦繁殖期間,公蝦身體雄壯,母蝦滿腹蝦籽,而且滿腦蝦膏。賣蝦人會把公蝦母蝦清清楚楚的分開,母蝦的價格會比公蝦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無錫人吃抱籽蝦,從來不用紅燒或油爆,必定是酒煮,即用少量清水加花雕酒、鹽、生薑和小蔥燒煮,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抱籽蝦的原汁原味的“鮮”。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蘇式三蝦面

著名的蘇式三蝦面也就在這個時間裡開賣了。三蝦面本是蘇州麵館的經典精品,無錫也有少數麵館有的賣,價格最高的一碗三蝦面賣到近200元,一般也要100多元。三蝦面不是一碗麵三兩蝦、三隻蝦、三種蝦,而是把一種蝦一分為三,拆開了弄到一碗麵裡,是一種特別費功夫的面。因為要把抱籽蝦的蝦肉、蝦籽和蝦膏分開,所用河蝦只是三四釐米長的小蝦,可以想見,剝出二三兩蝦要花多少功夫。無論從價格還是出品看,三蝦面是一種充滿了貴族生活情趣的美味,而且因為季節和價格所限,不可能無限制供給,也不可能大範圍消費,這也是為何三蝦面流行於蘇州,只是影響到無錫的緣由。

略晚於抱籽蝦,茭白上市了。茭白古稱“菰”,原本是一種結果實似米的作物,叫做菰米,是“六穀”之一,古人用菰米做飯,稱為“雕胡飯”。唐人詩中多次出現“雕胡飯”的詞句。《西京雜記》記載: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李白有詩句: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郭沫若沒弄懂,在書裡說這是女主人跪著進來給“胡坐”著的客人上飯,郭沫若解釋:胡坐,是一種跪坐的姿勢,這是胡人的坐法。這是一個與茭白相關的笑話。宋代文豪蘇東坡是對茭白特別喜歡的。後來茭白染上一種黑粉病,再也不會結果為菰米,變成了一種水生蔬菜。以前,別地的茭白可能在七八月份上市,但無錫茭白卻在六月後期就上市了。無錫茭白一直是茭白中的品牌,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北京人都託人帶購無錫茭白,那時無錫企業的採購員出差帶點茭白過去,會讓對方的接待人員喜不勝收。

茭白的確是上蒼賜予的一種美味,營養豐富,嫩白肥美,可以與各種食材搭配,比如茭白炒肉絲、炒肉片、炒雞片、炒雞蛋、炒毛豆,也可以燒在紅燒肉裡、排骨湯裡、魚湯裡。老無錫的一道經典菜“無錫老燒蛋”,就是用茭白搭配雞蛋燒成,雞蛋可以先炒,或者煎成荷包蛋,然後與切片或切塊的茭白燜燒,加生抽、冰油、糖調味,如果哪家號稱無錫本幫菜館卻做不了這道菜,那一定不算正宗。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北方人的拍黃瓜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鮮”中的最後一鮮並非蒜苗,而是黃瓜。無錫人吃黃瓜一般是拌了吃的,把黃瓜一破為二,除去中間的瓜子瓤,帶皮切成薄片,用鹽醃過,加糖、醋、味精和細蔥拌了,再淋點香油吊味,盛在瓷碟裡非常好看,翠綠與剔透相間,層層疊疊擠在一起,猶如精緻的“木耳花邊”,入口更是清爽鮮嫩。

無錫蒜苗和莧菜的燒法,應該與外地差別不多,莧菜就是加點鹽和大蒜頭,用油炒過,燒熟;蒜苗除了清炒,還有炒肉絲,燒肉,搭了肉燒就會加點醬油和糖了。蠶豆的燒法卻與外地大有差別。連如今在菜場賣菜的外地菜販都知道,無錫人買蠶豆必定要用到小蔥,於是會主動加送一把小蔥。無錫人通常燒蠶豆,是清炒的,用油爆過,就加了水、鹽和糖燜燒,出鍋時必加一把切細的蔥花。從小吃到大,偶爾在外地吃蠶豆,哪怕是蘇州、常州、上海或者浙江,都覺得味道不怎麼到位,不如無錫,這大約就是所謂“家鄉的味道”吧!

立夏時的無錫並不算太熱,過了時間,“三鮮”也就變成了尋常蔬菜,吃過一陣就落市了。隨後,抱籽蝦驚豔登場,一般是在6月初就可以吃到。這時恰逢河蝦繁殖期間,公蝦身體雄壯,母蝦滿腹蝦籽,而且滿腦蝦膏。賣蝦人會把公蝦母蝦清清楚楚的分開,母蝦的價格會比公蝦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無錫人吃抱籽蝦,從來不用紅燒或油爆,必定是酒煮,即用少量清水加花雕酒、鹽、生薑和小蔥燒煮,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抱籽蝦的原汁原味的“鮮”。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蘇式三蝦面

著名的蘇式三蝦面也就在這個時間裡開賣了。三蝦面本是蘇州麵館的經典精品,無錫也有少數麵館有的賣,價格最高的一碗三蝦面賣到近200元,一般也要100多元。三蝦面不是一碗麵三兩蝦、三隻蝦、三種蝦,而是把一種蝦一分為三,拆開了弄到一碗麵裡,是一種特別費功夫的面。因為要把抱籽蝦的蝦肉、蝦籽和蝦膏分開,所用河蝦只是三四釐米長的小蝦,可以想見,剝出二三兩蝦要花多少功夫。無論從價格還是出品看,三蝦面是一種充滿了貴族生活情趣的美味,而且因為季節和價格所限,不可能無限制供給,也不可能大範圍消費,這也是為何三蝦面流行於蘇州,只是影響到無錫的緣由。

略晚於抱籽蝦,茭白上市了。茭白古稱“菰”,原本是一種結果實似米的作物,叫做菰米,是“六穀”之一,古人用菰米做飯,稱為“雕胡飯”。唐人詩中多次出現“雕胡飯”的詞句。《西京雜記》記載: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李白有詩句: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郭沫若沒弄懂,在書裡說這是女主人跪著進來給“胡坐”著的客人上飯,郭沫若解釋:胡坐,是一種跪坐的姿勢,這是胡人的坐法。這是一個與茭白相關的笑話。宋代文豪蘇東坡是對茭白特別喜歡的。後來茭白染上一種黑粉病,再也不會結果為菰米,變成了一種水生蔬菜。以前,別地的茭白可能在七八月份上市,但無錫茭白卻在六月後期就上市了。無錫茭白一直是茭白中的品牌,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北京人都託人帶購無錫茭白,那時無錫企業的採購員出差帶點茭白過去,會讓對方的接待人員喜不勝收。

茭白的確是上蒼賜予的一種美味,營養豐富,嫩白肥美,可以與各種食材搭配,比如茭白炒肉絲、炒肉片、炒雞片、炒雞蛋、炒毛豆,也可以燒在紅燒肉裡、排骨湯裡、魚湯裡。老無錫的一道經典菜“無錫老燒蛋”,就是用茭白搭配雞蛋燒成,雞蛋可以先炒,或者煎成荷包蛋,然後與切片或切塊的茭白燜燒,加生抽、冰油、糖調味,如果哪家號稱無錫本幫菜館卻做不了這道菜,那一定不算正宗。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無錫茭白

我印象最深的是祖母燒的油燜茭白。油燜茭白做法簡單,只需將茭白切成片或轉刀塊,下油鍋爆炒,加入生抽、冰油、糖,略燜燒片刻,起鍋時撒上一些香蔥細末和味精增香調味,就成為一道口味上乘的美味。祖母則少用尋常醬油,常用蝦子醬油,這蝦籽是抱籽蝦上市期間一點點收集積攢的,再用上好的醬油熬了,裝瓶待用。用蝦籽醬油燒出的油燜茭白,每一塊茭白上都會沾上許多蝦籽,吃入口中,蝦籽的鮮美,茭白的肥嫩和蔥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特別讓人難以忘懷。每年茭白上市,我總會想起祖母的那道蝦籽油燜茭白,祖母去後再也不曾吃過了。

茭白炒毛豆是老無錫餐桌上常見的家常菜之一。茭白是切成丁的,與大毛豆一起炒,綠白相間,很是好看,如果放些肉丁,就變成了一道待客的葷菜。毛豆是老無錫夏季的傳統美味。毛豆可以用清水煮,也可以與許多食材搭配,絲瓜炒毛豆,肉末炒毛豆,豆腐鹹菜蒸毛豆,都好吃。毛豆本身是一種很鮮的食材,鯽魚湯裡放一把毛豆,奶白的湯,碧綠的豆,好看又好吃。老無錫的夏季,一碗鹹菜燒毛豆很常見,既可以佐正餐,也可搭泡飯,放那兒二三天不會變質。

老無錫比較獨特的是“熗毛豆”,做法很簡單,剪去毛豆殼的兩端,洗乾淨,用清水加鹽、少許花椒和八角,煮熟就可以了。傍晚走進老無錫的小巷小弄,可以看見人家在門口放了小桌子吃晚飯,一碗“熗毛豆”經常是男主人最好的搭酒菜,一口老酒,幾莢毛豆,吃得津津有味。考究的人家會把毛豆熗熟之後,放入糟滷浸泡一下,那就變成糟毛豆了,味道更加鮮美。外婆家在無錫梅村,外婆每年在邊角地上種一些毛豆,收了一時吃不完,就做成“熗毛豆”,放在大竹匾裡晒乾,藏在吊籃裡,等我放暑假去玩,就一大把一大把的抓給我吃。那“熗毛豆乾”的鮮香味道,至今想起來都會讓我加快唾液分泌。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北方人的拍黃瓜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鮮”中的最後一鮮並非蒜苗,而是黃瓜。無錫人吃黃瓜一般是拌了吃的,把黃瓜一破為二,除去中間的瓜子瓤,帶皮切成薄片,用鹽醃過,加糖、醋、味精和細蔥拌了,再淋點香油吊味,盛在瓷碟裡非常好看,翠綠與剔透相間,層層疊疊擠在一起,猶如精緻的“木耳花邊”,入口更是清爽鮮嫩。

無錫蒜苗和莧菜的燒法,應該與外地差別不多,莧菜就是加點鹽和大蒜頭,用油炒過,燒熟;蒜苗除了清炒,還有炒肉絲,燒肉,搭了肉燒就會加點醬油和糖了。蠶豆的燒法卻與外地大有差別。連如今在菜場賣菜的外地菜販都知道,無錫人買蠶豆必定要用到小蔥,於是會主動加送一把小蔥。無錫人通常燒蠶豆,是清炒的,用油爆過,就加了水、鹽和糖燜燒,出鍋時必加一把切細的蔥花。從小吃到大,偶爾在外地吃蠶豆,哪怕是蘇州、常州、上海或者浙江,都覺得味道不怎麼到位,不如無錫,這大約就是所謂“家鄉的味道”吧!

立夏時的無錫並不算太熱,過了時間,“三鮮”也就變成了尋常蔬菜,吃過一陣就落市了。隨後,抱籽蝦驚豔登場,一般是在6月初就可以吃到。這時恰逢河蝦繁殖期間,公蝦身體雄壯,母蝦滿腹蝦籽,而且滿腦蝦膏。賣蝦人會把公蝦母蝦清清楚楚的分開,母蝦的價格會比公蝦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無錫人吃抱籽蝦,從來不用紅燒或油爆,必定是酒煮,即用少量清水加花雕酒、鹽、生薑和小蔥燒煮,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抱籽蝦的原汁原味的“鮮”。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蘇式三蝦面

著名的蘇式三蝦面也就在這個時間裡開賣了。三蝦面本是蘇州麵館的經典精品,無錫也有少數麵館有的賣,價格最高的一碗三蝦面賣到近200元,一般也要100多元。三蝦面不是一碗麵三兩蝦、三隻蝦、三種蝦,而是把一種蝦一分為三,拆開了弄到一碗麵裡,是一種特別費功夫的面。因為要把抱籽蝦的蝦肉、蝦籽和蝦膏分開,所用河蝦只是三四釐米長的小蝦,可以想見,剝出二三兩蝦要花多少功夫。無論從價格還是出品看,三蝦面是一種充滿了貴族生活情趣的美味,而且因為季節和價格所限,不可能無限制供給,也不可能大範圍消費,這也是為何三蝦面流行於蘇州,只是影響到無錫的緣由。

略晚於抱籽蝦,茭白上市了。茭白古稱“菰”,原本是一種結果實似米的作物,叫做菰米,是“六穀”之一,古人用菰米做飯,稱為“雕胡飯”。唐人詩中多次出現“雕胡飯”的詞句。《西京雜記》記載: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李白有詩句: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郭沫若沒弄懂,在書裡說這是女主人跪著進來給“胡坐”著的客人上飯,郭沫若解釋:胡坐,是一種跪坐的姿勢,這是胡人的坐法。這是一個與茭白相關的笑話。宋代文豪蘇東坡是對茭白特別喜歡的。後來茭白染上一種黑粉病,再也不會結果為菰米,變成了一種水生蔬菜。以前,別地的茭白可能在七八月份上市,但無錫茭白卻在六月後期就上市了。無錫茭白一直是茭白中的品牌,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北京人都託人帶購無錫茭白,那時無錫企業的採購員出差帶點茭白過去,會讓對方的接待人員喜不勝收。

茭白的確是上蒼賜予的一種美味,營養豐富,嫩白肥美,可以與各種食材搭配,比如茭白炒肉絲、炒肉片、炒雞片、炒雞蛋、炒毛豆,也可以燒在紅燒肉裡、排骨湯裡、魚湯裡。老無錫的一道經典菜“無錫老燒蛋”,就是用茭白搭配雞蛋燒成,雞蛋可以先炒,或者煎成荷包蛋,然後與切片或切塊的茭白燜燒,加生抽、冰油、糖調味,如果哪家號稱無錫本幫菜館卻做不了這道菜,那一定不算正宗。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無錫茭白

我印象最深的是祖母燒的油燜茭白。油燜茭白做法簡單,只需將茭白切成片或轉刀塊,下油鍋爆炒,加入生抽、冰油、糖,略燜燒片刻,起鍋時撒上一些香蔥細末和味精增香調味,就成為一道口味上乘的美味。祖母則少用尋常醬油,常用蝦子醬油,這蝦籽是抱籽蝦上市期間一點點收集積攢的,再用上好的醬油熬了,裝瓶待用。用蝦籽醬油燒出的油燜茭白,每一塊茭白上都會沾上許多蝦籽,吃入口中,蝦籽的鮮美,茭白的肥嫩和蔥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特別讓人難以忘懷。每年茭白上市,我總會想起祖母的那道蝦籽油燜茭白,祖母去後再也不曾吃過了。

茭白炒毛豆是老無錫餐桌上常見的家常菜之一。茭白是切成丁的,與大毛豆一起炒,綠白相間,很是好看,如果放些肉丁,就變成了一道待客的葷菜。毛豆是老無錫夏季的傳統美味。毛豆可以用清水煮,也可以與許多食材搭配,絲瓜炒毛豆,肉末炒毛豆,豆腐鹹菜蒸毛豆,都好吃。毛豆本身是一種很鮮的食材,鯽魚湯裡放一把毛豆,奶白的湯,碧綠的豆,好看又好吃。老無錫的夏季,一碗鹹菜燒毛豆很常見,既可以佐正餐,也可搭泡飯,放那兒二三天不會變質。

老無錫比較獨特的是“熗毛豆”,做法很簡單,剪去毛豆殼的兩端,洗乾淨,用清水加鹽、少許花椒和八角,煮熟就可以了。傍晚走進老無錫的小巷小弄,可以看見人家在門口放了小桌子吃晚飯,一碗“熗毛豆”經常是男主人最好的搭酒菜,一口老酒,幾莢毛豆,吃得津津有味。考究的人家會把毛豆熗熟之後,放入糟滷浸泡一下,那就變成糟毛豆了,味道更加鮮美。外婆家在無錫梅村,外婆每年在邊角地上種一些毛豆,收了一時吃不完,就做成“熗毛豆”,放在大竹匾裡晒乾,藏在吊籃裡,等我放暑假去玩,就一大把一大把的抓給我吃。那“熗毛豆乾”的鮮香味道,至今想起來都會讓我加快唾液分泌。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鹽水熗毛豆

提起糟滷,就會想到老無錫夏季的時令美味“糟貨”。“糟貨”有蔬菜有葷菜,蔬菜不多,就糟毛豆糟麵筋糟素雞等幾樣,葷菜就多了:糟肉,糟魚,糟蝦,糟豬肝,糟豬肚,糟豬舌,糟雞爪,糟鴨掌……對於老無錫人,似乎只要是白煮的葷菜都可以用來糟。“糟貨”不難做,煮熟燉好的食材放入糟滷浸泡一些時間,調整好鹹淡鮮頭,就可以上桌了。許多人家會自己做“糟貨”,而熟食店裡則會應時賣“糟貨”。老無錫的熟菜店如陸稿薦等夏季一般都賣“糟貨”,而規模最大的“糟貨”賣家是當時名聲很響的“三陽南北貨商店”,二樓的熟菜櫃檯,每天都會有人排著隊買“糟貨”。三陽店裡的糟鵝很受歡迎。無錫人夏天不太吃鴨子,愛吃嫩鵝。春天孵育的小鵝,長到夏季被稱為新鵝,肥嫩鮮美,清燉了,再用糟滷泡過,愈加好味道。那時三陽還賣一種鹽水鵝,五毛錢可以裝搪瓷茶杯大半杯,多要些鵝湯,回去燒碗冬瓜湯,既省事又可口。可惜現在無錫已經沒有賣本地鹽水鵝了,滿大街都是賣揚州老鵝的。百年老店“王興記”保留著夏季“糟貨”櫃檯,這可謂老無錫流韻之一吧。

現在許多保健科普專家都在說鹹魚鹹肉屬於不健康食材,但在老無錫那會兒,鹹魚無疑是普通人家夏季的美味。那時無錫人吃的鹹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醃青魚,一種是醃黃魚。青魚是過年醃下的,也有人家是醃的草魚,醃得相當鹹,晒乾了,用高度白酒泡了,密封在罈子裡。黃魚則是開春漁汛時節醃下的,那時大黃魚滿天世界,賣得很便宜,無錫人會買不少,醃了晒乾,也用高度白酒泡著,密封在罈子裡。到了七八月份開壇,取出鹹魚塊清蒸,這時,小巷裡,小院裡,都瀰漫著那種欲臭還香的鹹魚味。蒸熟的鹹魚硬香耐嚼,鹹鮮可口,非常下飯。男孩子們下午做完暑假作業,去附近小河裡遊個泳,回家盛一碗冷飯,淘一些湯滷,挾一塊鹹魚,個個吃得滿臉放光。

"

吳歌原創/吳說餐飲

出太陽了,黃梅雨季難得的晴朗,趕緊直奔小菜場,想去買些抱籽蝦來吃。到了熟識的水產攤上,卻看見只有基圍蝦和臺灣蝦,老闆說:這時節抱籽蝦很少了,價錢要七八十元一斤,換吃臺灣蝦吧。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羅氏沼蝦

靜下心一想,對啊,無錫人6月份開始吃抱籽蝦,到了7月中旬,就過了抱籽蝦的季節,輪到羅氏沼蝦耀武揚威地出場了。羅氏沼蝦原產東南亞一帶,後來引進中國養殖,被習稱為臺灣蝦,以前大約在八九月份上市,現在技術成熟了,上市時間提前到了7月份。

一盆被我燒成湘味的油爆羅氏沼蝦,加一罐德國黑啤,慢慢地讓我回想起老無錫那些傳統的夏季美味。

無錫地處江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春夏秋冬,各有美味。不時不食,應時而食,是“蘇菜”特點,當然也是無錫人的特點,老無錫的夏季因此有了一些與其他三季不同的美味。

無錫有“立夏見三鮮”的說法,到了立夏的日子,無錫人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三樣蔬菜:蠶豆,莧菜,蒜苗,“鮮”則是指它們的新鮮上市,這三樣菜都是時新菜,新蠶豆,新莧菜,新蒜苗,過了一些時間就慢慢的老了。近幾年,無錫的新蠶豆可以賣到20元一斤,老蠶豆則會跌倒5元三斤。所謂“三鮮”,就是吃那個新鮮氣,而在老無錫那會兒,背後還藏著個家境貧富的差別,經濟差一點的城裡人家是不會緊趕著“見三鮮”高價吃新鮮的,唯有那些殷實富足的人家,才會在立夏那天有“三鮮”同時出現在自家餐桌上。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北方人的拍黃瓜

還有一種說法是,“三鮮”中的最後一鮮並非蒜苗,而是黃瓜。無錫人吃黃瓜一般是拌了吃的,把黃瓜一破為二,除去中間的瓜子瓤,帶皮切成薄片,用鹽醃過,加糖、醋、味精和細蔥拌了,再淋點香油吊味,盛在瓷碟裡非常好看,翠綠與剔透相間,層層疊疊擠在一起,猶如精緻的“木耳花邊”,入口更是清爽鮮嫩。

無錫蒜苗和莧菜的燒法,應該與外地差別不多,莧菜就是加點鹽和大蒜頭,用油炒過,燒熟;蒜苗除了清炒,還有炒肉絲,燒肉,搭了肉燒就會加點醬油和糖了。蠶豆的燒法卻與外地大有差別。連如今在菜場賣菜的外地菜販都知道,無錫人買蠶豆必定要用到小蔥,於是會主動加送一把小蔥。無錫人通常燒蠶豆,是清炒的,用油爆過,就加了水、鹽和糖燜燒,出鍋時必加一把切細的蔥花。從小吃到大,偶爾在外地吃蠶豆,哪怕是蘇州、常州、上海或者浙江,都覺得味道不怎麼到位,不如無錫,這大約就是所謂“家鄉的味道”吧!

立夏時的無錫並不算太熱,過了時間,“三鮮”也就變成了尋常蔬菜,吃過一陣就落市了。隨後,抱籽蝦驚豔登場,一般是在6月初就可以吃到。這時恰逢河蝦繁殖期間,公蝦身體雄壯,母蝦滿腹蝦籽,而且滿腦蝦膏。賣蝦人會把公蝦母蝦清清楚楚的分開,母蝦的價格會比公蝦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無錫人吃抱籽蝦,從來不用紅燒或油爆,必定是酒煮,即用少量清水加花雕酒、鹽、生薑和小蔥燒煮,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抱籽蝦的原汁原味的“鮮”。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蘇式三蝦面

著名的蘇式三蝦面也就在這個時間裡開賣了。三蝦面本是蘇州麵館的經典精品,無錫也有少數麵館有的賣,價格最高的一碗三蝦面賣到近200元,一般也要100多元。三蝦面不是一碗麵三兩蝦、三隻蝦、三種蝦,而是把一種蝦一分為三,拆開了弄到一碗麵裡,是一種特別費功夫的面。因為要把抱籽蝦的蝦肉、蝦籽和蝦膏分開,所用河蝦只是三四釐米長的小蝦,可以想見,剝出二三兩蝦要花多少功夫。無論從價格還是出品看,三蝦面是一種充滿了貴族生活情趣的美味,而且因為季節和價格所限,不可能無限制供給,也不可能大範圍消費,這也是為何三蝦面流行於蘇州,只是影響到無錫的緣由。

略晚於抱籽蝦,茭白上市了。茭白古稱“菰”,原本是一種結果實似米的作物,叫做菰米,是“六穀”之一,古人用菰米做飯,稱為“雕胡飯”。唐人詩中多次出現“雕胡飯”的詞句。《西京雜記》記載: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李白有詩句: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郭沫若沒弄懂,在書裡說這是女主人跪著進來給“胡坐”著的客人上飯,郭沫若解釋:胡坐,是一種跪坐的姿勢,這是胡人的坐法。這是一個與茭白相關的笑話。宋代文豪蘇東坡是對茭白特別喜歡的。後來茭白染上一種黑粉病,再也不會結果為菰米,變成了一種水生蔬菜。以前,別地的茭白可能在七八月份上市,但無錫茭白卻在六月後期就上市了。無錫茭白一直是茭白中的品牌,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北京人都託人帶購無錫茭白,那時無錫企業的採購員出差帶點茭白過去,會讓對方的接待人員喜不勝收。

茭白的確是上蒼賜予的一種美味,營養豐富,嫩白肥美,可以與各種食材搭配,比如茭白炒肉絲、炒肉片、炒雞片、炒雞蛋、炒毛豆,也可以燒在紅燒肉裡、排骨湯裡、魚湯裡。老無錫的一道經典菜“無錫老燒蛋”,就是用茭白搭配雞蛋燒成,雞蛋可以先炒,或者煎成荷包蛋,然後與切片或切塊的茭白燜燒,加生抽、冰油、糖調味,如果哪家號稱無錫本幫菜館卻做不了這道菜,那一定不算正宗。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無錫茭白

我印象最深的是祖母燒的油燜茭白。油燜茭白做法簡單,只需將茭白切成片或轉刀塊,下油鍋爆炒,加入生抽、冰油、糖,略燜燒片刻,起鍋時撒上一些香蔥細末和味精增香調味,就成為一道口味上乘的美味。祖母則少用尋常醬油,常用蝦子醬油,這蝦籽是抱籽蝦上市期間一點點收集積攢的,再用上好的醬油熬了,裝瓶待用。用蝦籽醬油燒出的油燜茭白,每一塊茭白上都會沾上許多蝦籽,吃入口中,蝦籽的鮮美,茭白的肥嫩和蔥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特別讓人難以忘懷。每年茭白上市,我總會想起祖母的那道蝦籽油燜茭白,祖母去後再也不曾吃過了。

茭白炒毛豆是老無錫餐桌上常見的家常菜之一。茭白是切成丁的,與大毛豆一起炒,綠白相間,很是好看,如果放些肉丁,就變成了一道待客的葷菜。毛豆是老無錫夏季的傳統美味。毛豆可以用清水煮,也可以與許多食材搭配,絲瓜炒毛豆,肉末炒毛豆,豆腐鹹菜蒸毛豆,都好吃。毛豆本身是一種很鮮的食材,鯽魚湯裡放一把毛豆,奶白的湯,碧綠的豆,好看又好吃。老無錫的夏季,一碗鹹菜燒毛豆很常見,既可以佐正餐,也可搭泡飯,放那兒二三天不會變質。

老無錫比較獨特的是“熗毛豆”,做法很簡單,剪去毛豆殼的兩端,洗乾淨,用清水加鹽、少許花椒和八角,煮熟就可以了。傍晚走進老無錫的小巷小弄,可以看見人家在門口放了小桌子吃晚飯,一碗“熗毛豆”經常是男主人最好的搭酒菜,一口老酒,幾莢毛豆,吃得津津有味。考究的人家會把毛豆熗熟之後,放入糟滷浸泡一下,那就變成糟毛豆了,味道更加鮮美。外婆家在無錫梅村,外婆每年在邊角地上種一些毛豆,收了一時吃不完,就做成“熗毛豆”,放在大竹匾裡晒乾,藏在吊籃裡,等我放暑假去玩,就一大把一大把的抓給我吃。那“熗毛豆乾”的鮮香味道,至今想起來都會讓我加快唾液分泌。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鹽水熗毛豆

提起糟滷,就會想到老無錫夏季的時令美味“糟貨”。“糟貨”有蔬菜有葷菜,蔬菜不多,就糟毛豆糟麵筋糟素雞等幾樣,葷菜就多了:糟肉,糟魚,糟蝦,糟豬肝,糟豬肚,糟豬舌,糟雞爪,糟鴨掌……對於老無錫人,似乎只要是白煮的葷菜都可以用來糟。“糟貨”不難做,煮熟燉好的食材放入糟滷浸泡一些時間,調整好鹹淡鮮頭,就可以上桌了。許多人家會自己做“糟貨”,而熟食店裡則會應時賣“糟貨”。老無錫的熟菜店如陸稿薦等夏季一般都賣“糟貨”,而規模最大的“糟貨”賣家是當時名聲很響的“三陽南北貨商店”,二樓的熟菜櫃檯,每天都會有人排著隊買“糟貨”。三陽店裡的糟鵝很受歡迎。無錫人夏天不太吃鴨子,愛吃嫩鵝。春天孵育的小鵝,長到夏季被稱為新鵝,肥嫩鮮美,清燉了,再用糟滷泡過,愈加好味道。那時三陽還賣一種鹽水鵝,五毛錢可以裝搪瓷茶杯大半杯,多要些鵝湯,回去燒碗冬瓜湯,既省事又可口。可惜現在無錫已經沒有賣本地鹽水鵝了,滿大街都是賣揚州老鵝的。百年老店“王興記”保留著夏季“糟貨”櫃檯,這可謂老無錫流韻之一吧。

現在許多保健科普專家都在說鹹魚鹹肉屬於不健康食材,但在老無錫那會兒,鹹魚無疑是普通人家夏季的美味。那時無錫人吃的鹹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醃青魚,一種是醃黃魚。青魚是過年醃下的,也有人家是醃的草魚,醃得相當鹹,晒乾了,用高度白酒泡了,密封在罈子裡。黃魚則是開春漁汛時節醃下的,那時大黃魚滿天世界,賣得很便宜,無錫人會買不少,醃了晒乾,也用高度白酒泡著,密封在罈子裡。到了七八月份開壇,取出鹹魚塊清蒸,這時,小巷裡,小院裡,都瀰漫著那種欲臭還香的鹹魚味。蒸熟的鹹魚硬香耐嚼,鹹鮮可口,非常下飯。男孩子們下午做完暑假作業,去附近小河裡遊個泳,回家盛一碗冷飯,淘一些湯滷,挾一塊鹹魚,個個吃得滿臉放光。

回想老無錫夏季的那些家常美味

清蒸醃青魚

與昔日小夥伴們聚會,聊聊老無錫的美味,總是有說不完的好吃,比如,親手去小河裡抓來的串條魚、鰟鮍魚,放在油鍋裡炸了,撒點椒鹽,那味道啊,現在是想吃也吃不到了;還有西瓜皮,內外兩面都刨乾淨了,只取中間一層,用鹽醃一下,沖洗,切成小片,加生抽、味精和麻油調味,新鮮脆爽,無論搭泡飯還是搭老酒,都堪稱一絕;再有鹹菜豆瓣湯,老蠶豆剝成的豆瓣,與鹹菜一起在熱油鍋裡炒了,加水燒成湯,如果鹹菜品質好,再淋上點麻油,那一定鮮美得很。一位小夥伴說,那時家裡窮,放不起麻油,鹹菜豆瓣加水就是美味了,經常半碗鹹菜豆瓣湯,就可以搭兩碗飯……當夏季過去的時候,下一檔秋季美味就會接踵而來。

每個地方都藏著許多美味,每個時段都流行許多美味,每個人的心中都記憶著許多美味,每個人可能對各種美味感覺不盡一樣,但是,有一種味道可能會感染許多人,那就是文化的味道,就如我說的這些老無錫的夏季美味,它們可能已經不被當代人認為如何美味,卻會依然保持著意味深長……

吳歌,文史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副教授,專欄撰稿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