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泰國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中,母親通過指導孩子不斷嘗試種豆芽,從失敗到成功,讓孩子實現了第一個夢想。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泰國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中,母親通過指導孩子不斷嘗試種豆芽,從失敗到成功,讓孩子實現了第一個夢想。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前段時候還興起了一種“散養教育”:

旨在給孩子更多空間與自由,不立規矩,不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教育形式,其實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留白。

《媽媽是超人3》裡,霍思燕讓兒子嗯哼做果汁。

在5歲不到的嗯哼的認知裡,果汁就是簡單的“水果+水”。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泰國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中,母親通過指導孩子不斷嘗試種豆芽,從失敗到成功,讓孩子實現了第一個夢想。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前段時候還興起了一種“散養教育”:

旨在給孩子更多空間與自由,不立規矩,不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教育形式,其實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留白。

《媽媽是超人3》裡,霍思燕讓兒子嗯哼做果汁。

在5歲不到的嗯哼的認知裡,果汁就是簡單的“水果+水”。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他拿了櫻桃和藍莓放入杯子中,再加入清水。

本以為大功告成,嚐了一口卻發現不對勁。

霍思燕讓他再次嘗試。

嗯哼思考後提出應該攪拌一下。

"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社長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給他餵食。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帶他買菜逛街。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迴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盡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著一口重重的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凶。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3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鍊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泰國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中,母親通過指導孩子不斷嘗試種豆芽,從失敗到成功,讓孩子實現了第一個夢想。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前段時候還興起了一種“散養教育”:

旨在給孩子更多空間與自由,不立規矩,不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教育形式,其實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留白。

《媽媽是超人3》裡,霍思燕讓兒子嗯哼做果汁。

在5歲不到的嗯哼的認知裡,果汁就是簡單的“水果+水”。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他拿了櫻桃和藍莓放入杯子中,再加入清水。

本以為大功告成,嚐了一口卻發現不對勁。

霍思燕讓他再次嘗試。

嗯哼思考後提出應該攪拌一下。

相比日本人,中國媽媽更喜歡“吃掉”自己的孩子

接受採訪時霍思燕說:當孩子專注一件事時,不管對錯家長都不要去打斷,應該讓他發揮想象力,自己找答案找解決方法。

想要培養一個好孩子,經濟基礎重要,但也不全是。

家長再萬能,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生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6歲規則意識開始形成,這時候他們會開始對外界好奇,開始摸索世界。

家長的存在,就是幫助孩子直視、面對和解決挫折。

“幫著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

一字之差,一念之間,影響的是孩子一生。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談心社(ID:txs163)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