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敏感期 睡眠 發現佩奇 沫沫的靜好歲月 2019-09-19
"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幼兒園的年齡,不過是3歲左右。3歲左右的寶寶,即便是膽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哪個孩子就是天生膽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長與變化,尤其是3歲之前寶寶的變化,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引導。

所以,家長與其擔心、緊張孩子膽怯、懦弱,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獨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當孩子能夠確定、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表現的好不好,無論自己是否會“闖了禍”、“犯了錯”……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嫌棄她、拋棄她,她才能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她才會愛自己、有自信、有勇氣!

不是嗎?

說到底,正是因為父母的無知教育,才會讓寶寶格外的懦弱、膽怯,乃至悲觀。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幼兒園的年齡,不過是3歲左右。3歲左右的寶寶,即便是膽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哪個孩子就是天生膽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長與變化,尤其是3歲之前寶寶的變化,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引導。

所以,家長與其擔心、緊張孩子膽怯、懦弱,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獨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當孩子能夠確定、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表現的好不好,無論自己是否會“闖了禍”、“犯了錯”……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嫌棄她、拋棄她,她才能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她才會愛自己、有自信、有勇氣!

不是嗎?

說到底,正是因為父母的無知教育,才會讓寶寶格外的懦弱、膽怯,乃至悲觀。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一:不懂得接納孩子】

這位網友的小寶寶遇到的問題,我家小寶也遇到過。只不過不是鞦韆,而是小轉椅。

當時我家小寶就坐在小轉椅上,而且小轉椅還有另外兩個位置是空閒的。但是有一個比小寶大一點的孩子過來,非要坐到小寶的那個小轉椅上,直接要小寶趕緊起來讓給他。

我當時在旁邊看著,沒有出聲。小寶看了看這個孩子,立即站起來把轉椅讓了出來。自己走到滑梯的地方,開始玩滑梯。

我等著他滑下來,故意問他:怎麼不玩小轉椅了?

小寶說:“有個小哥哥要玩,我就讓給他了!”

我繼續問:“你不是很喜歡玩嗎?為什麼要讓給小哥哥呢?”

小寶說:“我本來就坐夠了,正好他要坐,我就讓給他唄!而且,我也不喜歡和他玩。”

“為什麼?”

“那個小哥哥其實很不懂禮貌,我不喜歡他!”

其實,小寶並不是膽怯,只是想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和三觀不一的人一起玩罷了。

那麼,網友家的那個小女孩,是不是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才想要把鞦韆讓出去呢?

另外,對於孩子來講,當她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急忙把本屬於自己的讓出來,想要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因為那裡才是她認為最安全的港灣。

可是,爸爸媽媽卻無視她本能的反應,更無法接納她恐懼不安的內心,選擇了更為激烈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奪”回自己的權利,要不,回家就被關到陽臺反省!

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該有多麼的無助、恐懼和孤單啊!

孩子為什麼不可以膽小、害怕、羞澀?為什麼一定就要堅強、勇敢或者不能吃虧?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自己的寶寶真的就是天生膽小、懦弱,父母真的就會拋棄她、不管她了嗎?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這樣做的。

那麼為什麼家長總是會放下自己的初衷,用一些慣性思維和對孩子的期盼,暫時矇蔽了自己的內心,做出很多為愛預設條件的行為呢?

“如果你不……(按照家長的要求或者期盼做事)我就會……(各種懲罰)”,往往是家長脫口而出的很常見的句子,但是對孩子的傷害卻不是一般的大啊!

當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就會恐懼、無助、缺乏安全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起來放在自我內在成長和構建上。他們往往會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討愛、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試探、證明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整日在惴惴然中度過,哪裡會有什麼安全感?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幼兒園的年齡,不過是3歲左右。3歲左右的寶寶,即便是膽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哪個孩子就是天生膽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長與變化,尤其是3歲之前寶寶的變化,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引導。

所以,家長與其擔心、緊張孩子膽怯、懦弱,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獨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當孩子能夠確定、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表現的好不好,無論自己是否會“闖了禍”、“犯了錯”……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嫌棄她、拋棄她,她才能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她才會愛自己、有自信、有勇氣!

不是嗎?

說到底,正是因為父母的無知教育,才會讓寶寶格外的懦弱、膽怯,乃至悲觀。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一:不懂得接納孩子】

這位網友的小寶寶遇到的問題,我家小寶也遇到過。只不過不是鞦韆,而是小轉椅。

當時我家小寶就坐在小轉椅上,而且小轉椅還有另外兩個位置是空閒的。但是有一個比小寶大一點的孩子過來,非要坐到小寶的那個小轉椅上,直接要小寶趕緊起來讓給他。

我當時在旁邊看著,沒有出聲。小寶看了看這個孩子,立即站起來把轉椅讓了出來。自己走到滑梯的地方,開始玩滑梯。

我等著他滑下來,故意問他:怎麼不玩小轉椅了?

小寶說:“有個小哥哥要玩,我就讓給他了!”

我繼續問:“你不是很喜歡玩嗎?為什麼要讓給小哥哥呢?”

小寶說:“我本來就坐夠了,正好他要坐,我就讓給他唄!而且,我也不喜歡和他玩。”

“為什麼?”

“那個小哥哥其實很不懂禮貌,我不喜歡他!”

其實,小寶並不是膽怯,只是想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和三觀不一的人一起玩罷了。

那麼,網友家的那個小女孩,是不是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才想要把鞦韆讓出去呢?

另外,對於孩子來講,當她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急忙把本屬於自己的讓出來,想要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因為那裡才是她認為最安全的港灣。

可是,爸爸媽媽卻無視她本能的反應,更無法接納她恐懼不安的內心,選擇了更為激烈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奪”回自己的權利,要不,回家就被關到陽臺反省!

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該有多麼的無助、恐懼和孤單啊!

孩子為什麼不可以膽小、害怕、羞澀?為什麼一定就要堅強、勇敢或者不能吃虧?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自己的寶寶真的就是天生膽小、懦弱,父母真的就會拋棄她、不管她了嗎?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這樣做的。

那麼為什麼家長總是會放下自己的初衷,用一些慣性思維和對孩子的期盼,暫時矇蔽了自己的內心,做出很多為愛預設條件的行為呢?

“如果你不……(按照家長的要求或者期盼做事)我就會……(各種懲罰)”,往往是家長脫口而出的很常見的句子,但是對孩子的傷害卻不是一般的大啊!

當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就會恐懼、無助、缺乏安全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起來放在自我內在成長和構建上。他們往往會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討愛、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試探、證明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整日在惴惴然中度過,哪裡會有什麼安全感?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二:家長是“欺負”孩子的始作俑者】

關於網友的寶寶主動把鞦韆讓給別人的事件來講,除了膽怯或缺乏自信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物權意識”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在孩子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建立物權觀的階段,沒有很好渡過。

寶寶在兩歲左右是就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很多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叛逆”的行為,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是2-3歲。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眼裡,自己東西就是自己的,而且不喜歡與他人分享,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些行為在家長們眼裡都是不正確的、沒禮貌的,雖然這是孩子在建立你、我、他三者關係,確立物權關係的必經過程。

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寶寶的家長們要耐心,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樣也有助於寶寶個性的發展。

如果當孩子說一些東西是“我的”的時候,總被家長批評、否定,有可能造成孩子物權意識模糊,且孩子也會因為總被家長凶、斥責、受到否定,而會變的更膽小、不知所措、沒有安全感。

正是因為家長的這種無知行為,孩子也會形成兩種極端:要麼越來越膽小,在外面也是常被別的孩子“欺負”;要麼就是學會父母的行為方式,出去總“欺負”別的孩子,對人喊叫、斥責。

愛孩子要清楚的讓孩子感受到。每天起床、睡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時都可以對孩子表達出來:“媽媽愛你”、“寶貝早上好”、“晚安寶貝,做個好夢~”、“幼兒園玩開心點,等下午放學時媽媽會準時出現在你面前,接你回家”……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幼兒園的年齡,不過是3歲左右。3歲左右的寶寶,即便是膽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哪個孩子就是天生膽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長與變化,尤其是3歲之前寶寶的變化,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引導。

所以,家長與其擔心、緊張孩子膽怯、懦弱,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獨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當孩子能夠確定、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表現的好不好,無論自己是否會“闖了禍”、“犯了錯”……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嫌棄她、拋棄她,她才能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她才會愛自己、有自信、有勇氣!

不是嗎?

說到底,正是因為父母的無知教育,才會讓寶寶格外的懦弱、膽怯,乃至悲觀。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一:不懂得接納孩子】

這位網友的小寶寶遇到的問題,我家小寶也遇到過。只不過不是鞦韆,而是小轉椅。

當時我家小寶就坐在小轉椅上,而且小轉椅還有另外兩個位置是空閒的。但是有一個比小寶大一點的孩子過來,非要坐到小寶的那個小轉椅上,直接要小寶趕緊起來讓給他。

我當時在旁邊看著,沒有出聲。小寶看了看這個孩子,立即站起來把轉椅讓了出來。自己走到滑梯的地方,開始玩滑梯。

我等著他滑下來,故意問他:怎麼不玩小轉椅了?

小寶說:“有個小哥哥要玩,我就讓給他了!”

我繼續問:“你不是很喜歡玩嗎?為什麼要讓給小哥哥呢?”

小寶說:“我本來就坐夠了,正好他要坐,我就讓給他唄!而且,我也不喜歡和他玩。”

“為什麼?”

“那個小哥哥其實很不懂禮貌,我不喜歡他!”

其實,小寶並不是膽怯,只是想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和三觀不一的人一起玩罷了。

那麼,網友家的那個小女孩,是不是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才想要把鞦韆讓出去呢?

另外,對於孩子來講,當她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急忙把本屬於自己的讓出來,想要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因為那裡才是她認為最安全的港灣。

可是,爸爸媽媽卻無視她本能的反應,更無法接納她恐懼不安的內心,選擇了更為激烈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奪”回自己的權利,要不,回家就被關到陽臺反省!

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該有多麼的無助、恐懼和孤單啊!

孩子為什麼不可以膽小、害怕、羞澀?為什麼一定就要堅強、勇敢或者不能吃虧?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自己的寶寶真的就是天生膽小、懦弱,父母真的就會拋棄她、不管她了嗎?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這樣做的。

那麼為什麼家長總是會放下自己的初衷,用一些慣性思維和對孩子的期盼,暫時矇蔽了自己的內心,做出很多為愛預設條件的行為呢?

“如果你不……(按照家長的要求或者期盼做事)我就會……(各種懲罰)”,往往是家長脫口而出的很常見的句子,但是對孩子的傷害卻不是一般的大啊!

當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就會恐懼、無助、缺乏安全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起來放在自我內在成長和構建上。他們往往會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討愛、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試探、證明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整日在惴惴然中度過,哪裡會有什麼安全感?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二:家長是“欺負”孩子的始作俑者】

關於網友的寶寶主動把鞦韆讓給別人的事件來講,除了膽怯或缺乏自信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物權意識”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在孩子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建立物權觀的階段,沒有很好渡過。

寶寶在兩歲左右是就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很多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叛逆”的行為,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是2-3歲。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眼裡,自己東西就是自己的,而且不喜歡與他人分享,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些行為在家長們眼裡都是不正確的、沒禮貌的,雖然這是孩子在建立你、我、他三者關係,確立物權關係的必經過程。

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寶寶的家長們要耐心,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樣也有助於寶寶個性的發展。

如果當孩子說一些東西是“我的”的時候,總被家長批評、否定,有可能造成孩子物權意識模糊,且孩子也會因為總被家長凶、斥責、受到否定,而會變的更膽小、不知所措、沒有安全感。

正是因為家長的這種無知行為,孩子也會形成兩種極端:要麼越來越膽小,在外面也是常被別的孩子“欺負”;要麼就是學會父母的行為方式,出去總“欺負”別的孩子,對人喊叫、斥責。

愛孩子要清楚的讓孩子感受到。每天起床、睡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時都可以對孩子表達出來:“媽媽愛你”、“寶貝早上好”、“晚安寶貝,做個好夢~”、“幼兒園玩開心點,等下午放學時媽媽會準時出現在你面前,接你回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三:擅自為孩子貼各種標籤】

網友形容說說裡的孩子“從小膽小害羞見人不敢說話”,其實這就是給孩子貼了個標籤。即便是孩子的確有這樣的行為出現,但絕不是家長與他人的談資。

幼小的孩子常常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父母及成人對孩子的評論影響非常大。

我接觸到最為明顯的貼標籤的例子是我曾經還是老師的時候,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場景:

當時學校裡一位新老師因為孩子上課打鬧不配合她的教學而請家長過來。孩子的媽媽談及孩子就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憤憤模樣,把孩子的一切說的很不堪,比如不愛寫作業,不愛看書,愛玩遊戲,愛頂嘴,不好管……

其實,這位媽媽已經無形中給孩子貼瞭如此之多的標籤,把孩子否定的一塌糊塗。而站在旁邊的老師也頻頻點頭,和家長很有“共同語言”的感覺。

這個孩子大約十歲左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無所謂的站在那裡,偶爾翻個白眼兒給自己的媽媽。

當時我就直接走上前,對家長和老師說:“其實有時候玩遊戲也是一種學習,頂嘴時孩子的腦子在飛速的運轉。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然後又拍了拍那個孩子的肩膀,對他說:“寶貝兒你先去班裡呆一會兒,寫寫作業看看書。等下媽媽和老師就過去了。”孩子感激的看了我一眼,匆匆的進了教室。

這時我和我們老師站在一起,面對孩子的媽媽說:“您對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兒對孩子進行無數的否定。否定太多,孩子也就真的被否定掉了!您看關於孩子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私下裡談。而現在,不妨多發掘孩子的優點,給他建立足夠的自信心!”

老師立馬也明白了我的意思,當下和家長溝通了孩子在班裡的成長,肯定了孩子的成績。雖然淘氣,但是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

此後那個孩子但凡在學校裡看見我,總是遠遠地就衝我跑過來,給我打招呼問好。我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信任和依賴。

類似這樣的否定標籤,對於孩子來講應該是屢見不鮮的。

從小我們就會站在成人的立場上,頂著“愛”的光環,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給他們立下無數的規矩,對他們說了無數的“不”: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年齡越大,這些“不”就越多!

當他們因為好奇、因為調皮、因為童真,違反了我們的規矩,我們就會搖頭說這個孩子太淘氣、這個孩子不聽話、這個孩子太愛動……等等一系列的標籤迎面撲來,打得孩子暈頭轉向摸不著北。

可怕的是最後居然慢慢的就承認了我們貼的標籤:我就是這樣的孩子!熟不知,家長更希望你不是這樣的孩子!

"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有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家裡的寶寶太懦弱了。

眼瞅著到了幼兒園,總是會心不由己的擔心她會受欺負。孩子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勇敢、堅強一些,在對待寶寶的各種問題上,難免會著急且嚴厲。

就拿過中秋節時的一件事說,那天帶著寶寶出去兒童樂園玩,本來是自己的寶寶先開始玩鞦韆的,可是別的孩子一開始搶,自己的寶寶就趕緊把鞦韆讓給別的小朋友了,連申辯一聲都不敢。

孩子的爸爸氣壞了,讓她去繼續玩鞦韆,可是寶寶就是不去,寧願不玩,也不敢爭取一下自己本該有的權利。

最後大家非常不開心的回到家裡之後,孩子爸爸就對孩子實施了懲罰:把她關在了陽臺上反省5分鐘。孩子嚇壞了,哭得撕心裂肺,可是為了孩子好,也沒有讓她出來。

現在寶寶變得格外的纏著媽媽,除了媽媽之外不要家裡任何人,簡直是寸步不離的拉著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一樣,就是上洗手間也要一起;晚上睡覺的時候除了會驚醒大哭,還一定要緊緊的拉著媽媽的手才好。

說實話,我看著網友的留言,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這位小寶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上幼兒園的年齡,不過是3歲左右。3歲左右的寶寶,即便是膽怯一些、害羞一些、懦弱一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哪個孩子就是天生膽大、勇敢、智慧的呢?

孩子一切的成長與變化,尤其是3歲之前寶寶的變化,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引導。

所以,家長與其擔心、緊張孩子膽怯、懦弱,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信我,但凡勇敢、獨立的孩子,一定是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

只有當孩子能夠確定、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愛,也就是無論自己表現的好不好,無論自己是否會“闖了禍”、“犯了錯”……爸爸媽媽都不會不要她,嫌棄她、拋棄她,她才能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她才會愛自己、有自信、有勇氣!

不是嗎?

說到底,正是因為父母的無知教育,才會讓寶寶格外的懦弱、膽怯,乃至悲觀。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一:不懂得接納孩子】

這位網友的小寶寶遇到的問題,我家小寶也遇到過。只不過不是鞦韆,而是小轉椅。

當時我家小寶就坐在小轉椅上,而且小轉椅還有另外兩個位置是空閒的。但是有一個比小寶大一點的孩子過來,非要坐到小寶的那個小轉椅上,直接要小寶趕緊起來讓給他。

我當時在旁邊看著,沒有出聲。小寶看了看這個孩子,立即站起來把轉椅讓了出來。自己走到滑梯的地方,開始玩滑梯。

我等著他滑下來,故意問他:怎麼不玩小轉椅了?

小寶說:“有個小哥哥要玩,我就讓給他了!”

我繼續問:“你不是很喜歡玩嗎?為什麼要讓給小哥哥呢?”

小寶說:“我本來就坐夠了,正好他要坐,我就讓給他唄!而且,我也不喜歡和他玩。”

“為什麼?”

“那個小哥哥其實很不懂禮貌,我不喜歡他!”

其實,小寶並不是膽怯,只是想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和三觀不一的人一起玩罷了。

那麼,網友家的那個小女孩,是不是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才想要把鞦韆讓出去呢?

另外,對於孩子來講,當她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急忙把本屬於自己的讓出來,想要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因為那裡才是她認為最安全的港灣。

可是,爸爸媽媽卻無視她本能的反應,更無法接納她恐懼不安的內心,選擇了更為激烈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奪”回自己的權利,要不,回家就被關到陽臺反省!

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該有多麼的無助、恐懼和孤單啊!

孩子為什麼不可以膽小、害怕、羞澀?為什麼一定就要堅強、勇敢或者不能吃虧?

換一個角度說,如果自己的寶寶真的就是天生膽小、懦弱,父母真的就會拋棄她、不管她了嗎?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會這樣做的。

那麼為什麼家長總是會放下自己的初衷,用一些慣性思維和對孩子的期盼,暫時矇蔽了自己的內心,做出很多為愛預設條件的行為呢?

“如果你不……(按照家長的要求或者期盼做事)我就會……(各種懲罰)”,往往是家長脫口而出的很常見的句子,但是對孩子的傷害卻不是一般的大啊!

當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就會恐懼、無助、缺乏安全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起來放在自我內在成長和構建上。他們往往會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討愛、去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試探、證明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整日在惴惴然中度過,哪裡會有什麼安全感?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二:家長是“欺負”孩子的始作俑者】

關於網友的寶寶主動把鞦韆讓給別人的事件來講,除了膽怯或缺乏自信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物權意識”出了問題。

也就是說,在孩子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建立物權觀的階段,沒有很好渡過。

寶寶在兩歲左右是就會出現不順從和執拗的行為,很多家長認為這是一種“叛逆”的行為,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敏感期的突出表現。

自我意識敏感期從1-2歲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是2-3歲。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眼裡,自己東西就是自己的,而且不喜歡與他人分享,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些行為在家長們眼裡都是不正確的、沒禮貌的,雖然這是孩子在建立你、我、他三者關係,確立物權關係的必經過程。

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寶寶的家長們要耐心,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樣也有助於寶寶個性的發展。

如果當孩子說一些東西是“我的”的時候,總被家長批評、否定,有可能造成孩子物權意識模糊,且孩子也會因為總被家長凶、斥責、受到否定,而會變的更膽小、不知所措、沒有安全感。

正是因為家長的這種無知行為,孩子也會形成兩種極端:要麼越來越膽小,在外面也是常被別的孩子“欺負”;要麼就是學會父母的行為方式,出去總“欺負”別的孩子,對人喊叫、斥責。

愛孩子要清楚的讓孩子感受到。每天起床、睡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時都可以對孩子表達出來:“媽媽愛你”、“寶貝早上好”、“晚安寶貝,做個好夢~”、“幼兒園玩開心點,等下午放學時媽媽會準時出現在你面前,接你回家”……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無知教育三:擅自為孩子貼各種標籤】

網友形容說說裡的孩子“從小膽小害羞見人不敢說話”,其實這就是給孩子貼了個標籤。即便是孩子的確有這樣的行為出現,但絕不是家長與他人的談資。

幼小的孩子常常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父母及成人對孩子的評論影響非常大。

我接觸到最為明顯的貼標籤的例子是我曾經還是老師的時候,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場景:

當時學校裡一位新老師因為孩子上課打鬧不配合她的教學而請家長過來。孩子的媽媽談及孩子就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憤憤模樣,把孩子的一切說的很不堪,比如不愛寫作業,不愛看書,愛玩遊戲,愛頂嘴,不好管……

其實,這位媽媽已經無形中給孩子貼瞭如此之多的標籤,把孩子否定的一塌糊塗。而站在旁邊的老師也頻頻點頭,和家長很有“共同語言”的感覺。

這個孩子大約十歲左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無所謂的站在那裡,偶爾翻個白眼兒給自己的媽媽。

當時我就直接走上前,對家長和老師說:“其實有時候玩遊戲也是一種學習,頂嘴時孩子的腦子在飛速的運轉。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然後又拍了拍那個孩子的肩膀,對他說:“寶貝兒你先去班裡呆一會兒,寫寫作業看看書。等下媽媽和老師就過去了。”孩子感激的看了我一眼,匆匆的進了教室。

這時我和我們老師站在一起,面對孩子的媽媽說:“您對孩子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兒對孩子進行無數的否定。否定太多,孩子也就真的被否定掉了!您看關於孩子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私下裡談。而現在,不妨多發掘孩子的優點,給他建立足夠的自信心!”

老師立馬也明白了我的意思,當下和家長溝通了孩子在班裡的成長,肯定了孩子的成績。雖然淘氣,但是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

此後那個孩子但凡在學校裡看見我,總是遠遠地就衝我跑過來,給我打招呼問好。我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信任和依賴。

類似這樣的否定標籤,對於孩子來講應該是屢見不鮮的。

從小我們就會站在成人的立場上,頂著“愛”的光環,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給他們立下無數的規矩,對他們說了無數的“不”: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年齡越大,這些“不”就越多!

當他們因為好奇、因為調皮、因為童真,違反了我們的規矩,我們就會搖頭說這個孩子太淘氣、這個孩子不聽話、這個孩子太愛動……等等一系列的標籤迎面撲來,打得孩子暈頭轉向摸不著北。

可怕的是最後居然慢慢的就承認了我們貼的標籤:我就是這樣的孩子!熟不知,家長更希望你不是這樣的孩子!

父母要好好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式去愛;莫要讓自己的教育太無知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孩子6歲前是安全感構建和完善的重要時期,而3歲以前更是尤為重要!

安全感於個人來說就好比蓋樓的地基,只有當孩子很好的建立起安全感,堅信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是可愛的,有存在價值的,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安全的……他們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量投入到內在的自我成長與構建上,才能有動力、勇氣和毅力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所以,做父母的有必要常常進行反思和檢查,要好好的愛孩子,更要用對的方法去愛;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