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街“二百”大樓為啥缺個角兒(圖)


中街“二百”大樓為啥缺個角兒(圖)


瀋陽第二百貨

繁華的中街之上,儘管現代建築比肩接踵,但最為顯眼的,當屬“瀋陽市第二百貨商店”大樓。然而,匆匆而過的人們可能不留意,這幢歐式風格大樓,竟然缺了一個角兒。咱們這就說說這樓為啥缺個角兒。

黃縣商人絲線起家開設絲房

早年間,鱗次櫛比的四平街(中街)店鋪中,為數最多的當屬“絲房”。為啥?因為那年月兒,沈城內無論大家閨秀、名門貴婦,還是小家碧玉、柴門主婦,全都喜愛針黹女紅、描繪刺繡。如此一來,五彩絲線便成了女人們的搶手貨。

當時,五彩絲線全靠商人們從山東等地販運到沈城,不僅數量有限,並且價格昂貴。商人們看好了沈城這個商機,便紛紛來到沈城,專營五彩絲線生意。早在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山東黃縣(龍口)的單文利、單文興兄弟倆,便來到沈城經營五彩絲線。賺錢之後,他們在四平街(中街)路南租了幾間平房,開辦了手工作坊,一邊生產五彩絲線,一邊販賣,銷量極大,收入頗豐。清代嘉慶年間,單文利的後人買賣越做越大,不僅銷售五彩絲線,還經營布匹、雜貨等商品,成為以商業為主的“絲房”,相當於後來的百貨商店,名為“天合利”。

《奉天通志》“省城商業分類戶數表”記載,當年,四平街(中街)上的“絲房”眾多。奉天(瀋陽)城內,資本萬元以上的“絲房”共42戶,其中的24戶位於四平街(中街)。這24戶“絲房”,開辦時間早、資本雄厚、規模龐大。由於這些“絲房”大多為山東黃縣(龍口)商人創辦,所以當年稱之為“黃縣幫”。“黃縣幫”總共開設了六大字號“絲房”:“天、興、吉、洪、裕、謙”。

六大字號遍佈中街商戰暗伏

“天”字號,始於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有“天合利”、“老天合”、“天合東”、“天合源記”、“天合輔記”等。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單文利的後人單于幹,在四平街(中街)路南五彩絲線手工作坊基礎上,創建了“天合利”絲房。清代咸豐元年(1851年),單念茲在鐘樓(中街路與朝陽街路口)北側開設了“天合東”絲房。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天合利”絲房毀於“日俄戰爭”兵燹。重建復業之後,“天合利”改名為“老天合”絲房。1924年,“老天合”擴建成三層樓房。1929年3月,在“老天合”絲房衚衕口,單少卿新建一幢樓房,立號為“天合輔記”絲房,與此同時,還在“老天合”東院開辦了“天合源記”,專門經營雜貨。

“興”字號,有“興順利”、“興順義”、“興順西”、“興順”4家絲房。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單興順在小東門內開辦了“興順義”絲房。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在四平街(中街)路北,單佐周開設了“興順西”絲房。之後,他又在四平街(中街)東口開辦了“興順”絲房。

“吉”字號,有“吉順昌”、“吉順洪”、“吉順通”、“吉順隆”,均由山東黃縣(龍口)的林慎德擔任“財東”。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四平街(中街)路北,林慎德創辦了“吉順昌”、“吉順洪”兩家絲房。1914年,他又在四平街(中街)路北建造了二層小樓,開辦了“吉順通”絲房。1927年,林慎德將二層小樓翻建成四層大樓,更名為“吉順”絲房。後來,他還在“吉順昌”絲房西鄰,開設了“吉順隆”絲房。

“洪”字號,有“洪順盛”、“洪順茂”兩家絲房。“洪”字號早期經營小雜貨,1925年發展成帶有“買辦”性質的絲房。1929年,在四平街(中街)路北西側,“洪”字號創辦人在“瑞林祥”絲房舊址建造大樓,開辦了“泰和”商店。

“裕”字號,有“裕泰盛”、“裕泰東”兩家絲房。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裕泰盛”絲房在四平街(中街)西側創建;1923年,在四平街(中街)路東“同義和”絲房舊址上,“裕泰盛”絲房老闆開設了“裕泰東”絲房。

“謙”字號,有“謙祥恆”、“謙祥泰”兩家絲房。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謙祥恆”絲房在四平街(中街)路北開張;第二年,“謙祥泰”絲房開業。

六大絲房之外,四平街(中街)上還有“阜豐東”、“天增福”、“福成泰甡記”等多家絲房。

攀比蓋樓爭奪中街商業先機

早年間的城裡四平街(中街),馬路很窄,石子鋪路,南北兩側的店鋪都是平房,但見各種幌子、招牌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眾多店鋪之中的“天合湧”絲房,由於房屋年久失修、低矮破陋,最終虧損倒閉。於是,掌櫃的便與實力雄厚的“吉順昌”、“吉順隆”絲房股東合夥做生意。

1914年,四平街(中街)馬路加寬。他們便在“天合湧”絲房破舊平房基礎上,建造了一座二層樓房,亮出“吉順通”招牌(即“吉順”絲房,如今第二百貨商店前身)。“吉順通”開業後,生意興隆,很快收回建樓成本,並且在同行業之中經濟效益名列前茅。

當年,在四平街(中街)上,“天”字號、“吉”字號兩大絲房集團,無論在經濟實力上,還是社會影響上,都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以致“天”、“吉”兩家明爭暗鬥、競爭激烈。眼見得“吉”字號蓋起“吉順通”絲房樓房,並且財源滾滾來,“天”字號便在四平街(中街)路南,建造了一幢三層樓房,愣是比“吉順通”絲房高出一層。於是,四平街(中街)上出現了一北一南兩幢唱對臺戲般的樓房。“天”字號的舉動果然奏效,三層樓房開業後,每天顧客絡繹不絕,購銷兩旺,“天”字號頓時紅火發達起來。

“天”字號紅火起來,“吉順通”絲房在四平街(中街)上的首席位置受到嚴重衝擊,“吉”字號股東便心一橫、牙一咬,籌借巨資,拆除“吉順通”二層樓房,籌建一座在當年最為講究的四層樓房,不僅比對面“天”字號的三層樓房高出一層,並且外觀裝飾華麗,內裝當年剛剛時興的暖氣、電梯、電風扇等豪華設施。

重金難買小店站位大樓缺角

令“吉”字號股東萬萬沒想到的是,建造四層豪華樓房施工中,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四層樓房的高度,是原有二層樓房的一倍還多,以致佔地面積必須擴大。按照建築施工圖紙要求,新建大樓的基礎範圍,要在原來樓房建築基礎之上,向東側擴展。然而,新建樓房擴展範圍的東南角上,有一爿僅有一間門市平房的小店鋪“同益成”雜貨店,由來自河北的兄弟三人經營。

建樓工期緊迫,“吉”字號股東便不惜重金購買“同益成”雜貨店的地皮。可是,無論如何洽談、協商,“同益成”雜貨店就是不肯出賣地皮。最終,“吉”字號將價格增加到“寸土寸金”的地步,承若要用大洋鋪滿“同益成”雜貨店的地皮面積。然而,面對如此高價誘惑,“同益成”雜貨店仨兄弟硬是不動心,鐵了心不賣地皮。

無可奈何,“吉順通”新建大樓只好躲開“同益成”雜貨店這個頑固的“釘子戶”,建成一座缺少東南角的新式大樓。

歐式大樓先進設施新穎營銷

“吉順通”新樓落成後,改名“吉順”絲房,於1926年開業。“吉順”絲房不僅歐式風格大樓外表引人注目,並且內部環境、設施更是當年一流,上下樓有電梯,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電扇,就連營業人員也全都一改傳統的長衫、瓜皮帽,男營業員西裝革履,女營業員短裙、絲襪,令顧客耳目一新。“吉順”絲房老闆還通過熟人打通關節,重金邀請奉天省省長王永江題寫店名。

“吉順”絲房以零售為主,兼營批發,經營商品有呢絨綢緞、布匹鞋帽、皮毛裘衣、針紡織品,以及乾菜、海味、香燭紙張等日用百貨,員工多達近百人。“吉順”絲房的貨源,除北京、上海、廣州、東北等地的國貨之外,還有不少進口“洋貨”。“吉順”絲房還在相關國家派駐業務員,專門採購緊俏、熱銷的“洋貨”。“吉順”絲房還實行電話訂貨、優惠打折、送貨上門等業務。這些新穎的促銷方式,一時間深受沈城消費者青睞。

“吉順”絲房門庭若市,生意火暴,一舉奪回了四平街(中街)首席商業巨頭的寶座,在激烈的商戰中,異軍突起於眾多商號之中,名頭威震遐邇。當年,沈城商界流傳著“吉隨春夏秋冬轉,順受東西南北財”一說,盛讚“吉順”絲房。

吉順東鄰盛名之下小店興隆

“同益成”雜貨店仨兄弟為何死活不賣地皮?原來,這仨兄弟精明得很。他們深諳“借地生財”之道,打算“吉順通”新樓建成開業之後,他們便“大樹底下好乘涼”,生意一定會越來越紅火,遠比出讓地皮賣上幾個現錢強似千百倍。

果不其然,“吉順”絲房紅紅火火,偏於“吉順”絲房東南一隅的“同益成”雜貨店也沒閒著。仨兄弟在他們出售商品的包裝紙上,印上“吉順絲房東鄰”字樣,藉著“吉順”絲房的名氣,大肆招攬生意,擴大“同益成”雜貨店的影響。不久,“同益成”雜貨店便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四平街(中街)上的“五最”之一:最大的百貨商店“吉順絲房”;最大的鐘表眼鏡店“亨得利”;最大的藥方“天益堂”;最著名的毛筆店“李湛章”;再就是最小的雜貨店“同益成”。

地標建築見證當年中街商戰

“吉順”絲房的新建大樓,觸動了四平街(中街)商家們的經商激情。當年,不少商號隨之相繼建造了兩至三層的營業樓。《奉天通志》記載,1927年,奉天(瀋陽)市政當局出臺了四平街(中街)規劃方案:一、拆除鍾、鼓二樓,馬路由3.5丈拓寬為4.4丈;二、四平街(中街)南、北兩旁的門市房,以“吉順”絲房大樓為基準,一律後退1.1丈,留出人行道;三、各家商號店鋪,或改建新樓,或修飾門面。這項規劃方案,於1928年實施。當年,這項規劃方案一經公佈,立即有人紛紛搶佔四平街(中街)地皮,不久,四平街(中街)便新樓林立,更加繁華。

那年月,瀋陽故宮的鳳凰樓,為瀋陽城裡的最高建築,登斯樓也,則可俯瞰全城。“吉順”絲房大樓建成後,便與瀋陽故宮鳳凰樓南、北遙遙相望,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不僅成為四平街(中街)的地標性建築,還成為當年沈城的一大景觀。

上世紀30年代之後,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壓榨、統治,“吉順”絲房開始走下坡路,生意每況愈下,逐漸蕭條。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偽政權的嚴酷經濟統治變本加厲,致使“吉順”絲房經營陷入困境,最終導致虧損、負債、被迫裁員。瀋陽解放之後,1949年初,瀋陽市百貨公司接收了“吉順”絲房大樓;1951年11月,正式定名為“瀋陽市第二百貨商店”。

如今,“同益成”雜貨店早已不復存在,但中街標誌性建築“瀋陽市第二百貨商店”大樓的那個缺角兒,卻依然講述著那個年代睿智商人們的經營之道,及其四平街(中街)商戰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