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米了嗎?

你知道嗎?一碗飯是4400粒米,每吃一碗飯相當於吃下三四叢稻子。人一天只吃兩碗米飯,一年就要吃掉55公斤大米,相當於一個成年女人的體重。像張大千每天吃6碗米飯,84歲時,已吃13797公斤大米,相當於4.6公頃的稻田產出,差不多是7個足球場。中國人自古的精耕細作,使得60公斤谷種可收穫10000公斤谷糧,才養活了眾多的中國人。“鄉下沒有泥腿,城裡餓死油嘴。”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稻穀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糙米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胚芽米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白米

今天,你吃的哪種米食?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蒸米飯

福建廈門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貴州堂安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凍米糕

山東菏澤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米粉

福建泉州安溪縣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米糕

福建泉州永春縣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米漿粿

福建龍巖漳平市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紅龜粿

福建泉州永春縣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米酒

湖北孝感

米有米的美,

農事有農事的美。

你只有種過了田,

才知道中國傳統精耕細作多麼了不起。

經過一個冬天,地是硬的,首先要犁地。你知道嗎,犁才是中國第一大發明。西漢時,我國人就發明了鞍形與菱形鐵鏵犁,豎形的鐵鏵將犁開的土翻到兩邊,壓住了雜草化為綠肥,露出的泥土晒到太陽成為熟土。西漢《氾勝之書》:“春地氣通,可耕堅硬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 中國的犁在沒有增加農業投入的情況下,讓生土變熟,化草為肥,多麼巧妙。這樣的犁鏵,西方一直沒有發明,中國領先了2000多年,才養活了這麼多人口。直到11世紀,西方犁才出現泥土翻板,還是木頭做的;18世紀,中國式犁才從遠東傳入歐洲;直到美國傑斐遜總統發明了傑斐遜犁,才有了與我國相似的步犁。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耕地要牛。在唐代,中國人發明了曲轅犁,一人一牛就可以耕田了。西方直到17世紀,耕田還普遍需要4頭牛,甚至6頭牛。古印度牛車是套在牛角上的,古羅馬是套在牛脖子上的,勒得牛口吐白沫。只有中國人根據牛的生理特點,發明了弧形的牛軛,讓牛輕鬆地用肩來拉犁。牛軛發明源自中國人的同情心,儒家文化的“仁”是推及動物的。漢代甚至有“殺牛者棄市”的規定,任意殺耕牛者要償命的。有了牛軛與曲轅犁,唐朝農業興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犁完地還要用耙、耖。耙上有一排刀子,人站上面,有壓力給它,將地切割成一條條的。接下就要耖地了。耖是木條下一排鐵齒,把結成小塊的土也扒碎了。然後再用碌碡滾地,碌碡有點像陽桃。用這些工具,中國農夫把泥一直打到很細。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戧(疑)

我國傳統農業對土壤有深刻理解與智慧。比如《呂氏春秋》裡就講,土壤“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這其實和《黃帝內經》中說人“不平則病”是一個道理。地“肥者欲棘”,而不是像西方一樣,一味讓土地“肥者更肥”。中國人講平衡,我們的老祖宗更高明。

米食是國家強大的根本因素,是古代的“高科技”,鐵鏵犁造就了強漢,曲轅犁成就了盛唐。種過水稻的人知道,水是關鍵,“水過田肥”,水利因此而起。鄭國渠將秦地40000頃鹼性土洗淨,化為良田; 花了73年修建的都江堰讓四川成為“ 天府之國”,水利打下的農業根基使大秦帝國有實力統一中國。中國文化高峰——宋代的根基也在農業。兩宋300年間,共留下1046件水利工程,一年平均工程數量比隋唐多三倍,比兩漢多30倍。北宋,每年江南運送500萬石米糧到京師;南宋雖半壁江山,仍依江南而稱世界首富之國。宋人雅緻文化功績,確是建在豐實米倉之上。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搭筢子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打稻機軲子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夾子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木扁擔、籮筐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掀盤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升子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老風車

只有自己種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裡、精彩在哪裡。你知道中國人的“水平”從哪兒來嗎?整完地,地要磨平。水越放越多,水田最平整,不平整一看就知道,早晚水澄靜,看得最清楚。天光照下來,水田映著天光就像面大鏡子,仔細一看,這邊怎麼顏色濃一點?——就知道不平了。農夫其實順應自然,他很有“水平”,很公平。

犁地時要和牛配合好,一邊吆喝:

喝喝油——向 前

咦咦咦——左轉彎

喔喔喔——右轉彎

一邊拉繩點醒牛,特別是拐彎時,一不小心就犁到人家田裡去了。把犁時重心很難掌握,全靠農夫一雙手,加上壓力,往前走時,勢如破竹,掌控的人只要控制平衡與深度。所以把犁時要“中正”,不中正是沒有辦法使工具的,這就回到中正氣脈 。我們中國人農作是化到工作、化到生活裡去的。

耕作需要心力時間,形成農夫勤勞、忍耐的性格;種米無投機性,形成安靜、中庸的哲學。農夫要與土地共存,仁愛,和平。家是農業單位,故倡孝道。一首農諺道盡中國農夫的特性:

莫入州衙與縣衙,勸君勤儉作天涯。

池塘積水須防旱,田地勤耕足養家。

教子教孫兼教藝,栽塘栽柘少栽花。

閒是閒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

中國人惜物,相信賤米報應。傳說有一對貧窮婆媳,媳婦每天將白米飯讓給瞎眼的婆婆,自己吃胡瓜子充飢。一天婆婆知道了,心痛好媳婦,兩個人你爭我搶胡瓜子,一定要讓對方吃白米飯。情急之下,媳婦將胡瓜子潑出門外。正好雷公巡行,誤以為媳婦拋棄白米飯,就一雷將媳婦劈死了。玉皇大帝知道雷公誤殺後,封孝女為雷母,雷公出巡,她都以明鏡照亮人間,免得誤殺好人。

民間深信這個故事,認為谷可晒,白米不可晒,如一定要晒,匾中要放一根木炭或筷子,黑白分明,讓雷公看清並非拋棄白米,不是糟蹋糧食。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老人家常讓孩子把碗中最後一粒米吃盡。如今的孩子何曾知道,老人家的用心,是對勞作的愛惜,是我們中國人的溫情。

米食文化普育百姓的性格,更在精神層面提升了民族的高度。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嘉禾

傳統思想中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在自然秩序與人間秩序之間獲得一個動態的平衡,這種思路與悠久的農業傳統是密切相關的。錢穆先生去世前最後的口述《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認為這個貢獻就是“天人合一觀”。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中國人追求一份天與人融合無間的安詳之美。

所謂以農立國,幾無異於以“ 和平” 立國,所以中國在數千年文化的傳播上,強調“王道”而不是“霸道”。絕不像西方的文化傳播往往與商業結合,商業又以武力開其先端。審察近代世界的種種禍亂與自然環境的被破壞,大多數是由重商的強國所促成,此時此刻,回顧中國人在長時間內所積累的智慧,是分外可貴的。

無論人類未來的文明如何發展,農業所生產的糧食仍是一切的根本,中國人追求人生幸福與和平的理念亦不會有所改變。

中國人不應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氣息,而該把持著文化上的理想,就像老農夫種稻谷一般,耐心地下種,等待,今天一粒谷,明年將結成有幾百粒谷的穗。有朝一日,這顆種子將擴充,散於全宇宙。

——《中國米食》

【農耕文化】今天,你吃米了嗎?

《米》

左靖 主編

中信出版社·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5月

摘自《新京報書評週刊》

好米推薦:南方米營養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