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說話智慧: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論語 國學 孔子 雞湯 易道禪境 易道禪境 2017-08-06

作者:王素絢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是一個人情商的外現。

油嘴滑舌不叫會說話,言過其實只會給人留下不誠懇、沒有信用的印象;八面玲瓏也不叫會說話,如果缺乏一顆真誠的心,表面的“人緣好”其實只是孔子所說的“鄉愿”。

會說話的人,話不一定多,能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更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該說話。

《論語》中就告訴我們,在三種情況下不要輕易說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對過往:成事不說

“成事不說”的意思很好理解: 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強調的是對待過往的態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其中有榮耀、有歡欣,但也會有悔恨、有遺憾,但無論是好是壞,當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之後,便已成過往。

“成事不說”既是對人,也是對己。

對人來說,古人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要總是拿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來揭別人的短,也不要因為別人過去的表現而給人定性。

從對己的角度說,接受已成定局的事實,不要逢人抱怨,不要懊惱自責,否則只會給人留下“祥林嫂”的印象,對於事情並沒有任何幫助。

人生路只有一條,向前走,莫回頭。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對現在:遂事不諫

“遂事不諫”指的是對於別人決定了並且著手做或者已經做完的事,就不要再勸阻了。這透露出一種對待現實的態度。

在事情的謀劃階段,應該要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是當別人、尤其是上級已經拍板了最終的決議之後,就不要再多言了。

如果勸阻的不好,只能顯示自己的愚蠢。

如果勸阻的對,但對方最終卻並沒有聽從你的建議,那隻會顯得對方愚蠢。

而如果這個勸阻的時間是在事情的負面效果出現之後,那就更會讓人認為你是在說風涼話,做“事後諸葛亮”,更是不可取的。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對過錯: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說的是對待錯誤、尤其是他人的錯誤時應有的態度:對於已經過去的錯誤,就不必再予追究了。

既往不咎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智慧。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並非每個犯錯誤的人都是心存惡意。

大部分人都要麼是因為一時疏忽,要麼是因為缺乏經驗或者因為情勢所迫,換個環境、長了經驗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還是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包容。

“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故事:給人留一絲餘地,於己亦是海闊天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