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雪後的混凝土壩。 馬喜晨 攝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億,包羅蘇、皖、豫、魯、鄂5省29市的潛力區域整裝待發。

控制流域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0.6萬畝的出山店水庫,生遇其時,成逢其勢,必將在我省乃至我國的生態建設進程中大放異彩。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雪後的混凝土壩。 馬喜晨 攝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億,包羅蘇、皖、豫、魯、鄂5省29市的潛力區域整裝待發。

控制流域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0.6萬畝的出山店水庫,生遇其時,成逢其勢,必將在我省乃至我國的生態建設進程中大放異彩。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源頭,她讓紅色桐柏更添綠。

走進桐柏縣淮源鎮陳莊村,讓人眼前一亮: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四通八達的連戶道路、鮮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鳥蹁躚的荷塘溼地,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近5年,桐柏縣委、縣政府以建設淮河源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統攬,以創建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為載體,大力推進“美麗桐柏”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著力構建城鎮村莊風景如畫、河流溼地清澈如鏡、沿路沿渠林帶如網、山頭坡面綠林如屏的生態體系。

目前,桐柏淮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面積有23萬餘畝,全縣林地面積達1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7%,通道綠化合格率98.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8.3%,生態縣建設各項指標的實際數據,均遠高於省級標準。“出山店水庫建成,將極大滋潤上游區域,老區桐柏將增加更多綠色。”桐柏縣委負責同志表示。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雪後的混凝土壩。 馬喜晨 攝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億,包羅蘇、皖、豫、魯、鄂5省29市的潛力區域整裝待發。

控制流域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0.6萬畝的出山店水庫,生遇其時,成逢其勢,必將在我省乃至我國的生態建設進程中大放異彩。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源頭,她讓紅色桐柏更添綠。

走進桐柏縣淮源鎮陳莊村,讓人眼前一亮: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四通八達的連戶道路、鮮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鳥蹁躚的荷塘溼地,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近5年,桐柏縣委、縣政府以建設淮河源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統攬,以創建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為載體,大力推進“美麗桐柏”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著力構建城鎮村莊風景如畫、河流溼地清澈如鏡、沿路沿渠林帶如網、山頭坡面綠林如屏的生態體系。

目前,桐柏淮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面積有23萬餘畝,全縣林地面積達1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7%,通道綠化合格率98.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8.3%,生態縣建設各項指標的實際數據,均遠高於省級標準。“出山店水庫建成,將極大滋潤上游區域,老區桐柏將增加更多綠色。”桐柏縣委負責同志表示。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信陽,她組成“雙璧”耀豫南。

橫空出世的出山店水庫,將與南灣水庫一起,成為美麗信陽的南北“雙璧”。“一座城市擁有兩座庫容超過10億立方米的水庫,這在國內城市中不多見。”水利部一位專家表示。信陽市在謀劃“四水同治”過程中,將連通兩座大型水庫,為豫南明珠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治淮60年來,信陽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等殊榮。

“出山店水庫建成後,會形成較大庫面,有利於旅遊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李寶亭介紹,“我們還會建設一個大型的魚類繁育基地,保證生物多樣性,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雪後的混凝土壩。 馬喜晨 攝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億,包羅蘇、皖、豫、魯、鄂5省29市的潛力區域整裝待發。

控制流域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0.6萬畝的出山店水庫,生遇其時,成逢其勢,必將在我省乃至我國的生態建設進程中大放異彩。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源頭,她讓紅色桐柏更添綠。

走進桐柏縣淮源鎮陳莊村,讓人眼前一亮: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四通八達的連戶道路、鮮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鳥蹁躚的荷塘溼地,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近5年,桐柏縣委、縣政府以建設淮河源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統攬,以創建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為載體,大力推進“美麗桐柏”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著力構建城鎮村莊風景如畫、河流溼地清澈如鏡、沿路沿渠林帶如網、山頭坡面綠林如屏的生態體系。

目前,桐柏淮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面積有23萬餘畝,全縣林地面積達1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7%,通道綠化合格率98.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8.3%,生態縣建設各項指標的實際數據,均遠高於省級標準。“出山店水庫建成,將極大滋潤上游區域,老區桐柏將增加更多綠色。”桐柏縣委負責同志表示。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信陽,她組成“雙璧”耀豫南。

橫空出世的出山店水庫,將與南灣水庫一起,成為美麗信陽的南北“雙璧”。“一座城市擁有兩座庫容超過10億立方米的水庫,這在國內城市中不多見。”水利部一位專家表示。信陽市在謀劃“四水同治”過程中,將連通兩座大型水庫,為豫南明珠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治淮60年來,信陽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等殊榮。

“出山店水庫建成後,會形成較大庫面,有利於旅遊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李寶亭介紹,“我們還會建設一個大型的魚類繁育基地,保證生物多樣性,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在皖蘇,她平波安瀾惠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出山店水庫,承載的不僅是淮河兩岸人民歲歲平安的安瀾之夢,更是沿岸經濟繁榮發展之夢、美麗宜居的生態之夢。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一句沿淮下游地區的民謠,真實刻畫出了曾經美麗的淮河水飽經滄桑的歷史過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各地的水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出山店水庫的問世,必將加速這一生態優化進程。

水庫建成後,可使下游淮河干流(至王家壩)的防洪標準從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15年一遇以上,配合張灣、袁灣、晏河等水利工程的興建,使下游河道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可保護下游170萬人口和220萬畝耕地,年均減災效益4.3億元。

“淮河兩岸鮮花開,勝利的歌聲唱呀唱起來……”

歷經坎坷的出山店水庫,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落下大閘的同時又開啟大幕,邁進生機勃發的新時代。

大壩巍然聳立,萬頃碧波盪漾,一顆閃耀的鑽石嵌在豫南大地,熠熠生輝。這是河南水利人獻給新中國70華誕的珍貴禮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以求的為民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巖森 歸欣 高長嶺

出山店,信陽市溮河區遊河鄉的一個普通小村莊,落在中原大地47000多個行政村裡,如滄海一粟。但因一項水利工程,這三個字將載入史冊。

她,是千里淮河上的“第一大壩”,一出生就承載著伏波安瀾的重任、造福人民的使命;

她,是沿淮億萬群眾的“念念不忘”,凝聚著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

她,是見證共和國強起來的“一張答卷”,生動註解了何為“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歷史將銘記這一刻:2019年5月23日,出山店水庫大壩落閘蓄水,千年治淮史從此揭開嶄新篇章。

出山記

——跨越60年時空的治淮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工地冬日陽光。 馬喜晨 攝

淮者,中華四瀆,天下七河。和黃河一樣,這是一條神奇瑰麗,又充滿爭議的河。

溫順時,她“佳期如夢”,滋養沿岸萬物生長。“江淮稻糧肥,天下萬民足”,佔中華版圖不足三十分之一的淮河流域,貢獻了全國糧食產量的近五分之一。由是,淮河兒女自豪地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暴烈時,她“侵略如火”,帶來讓人恐懼的災難。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00多年間,平均一年就有一次水災。甚至不少年份淮河兩岸洪澇旱災並存,民間流傳一種無奈的說法:“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千年以降,伏波安瀾的治淮夢想貫穿著華夏文明史。出山店水庫的前世今生,正是這個夢想的濃縮與具象。

1950年夏,淮河再度肆虐,豫皖境內淹地4000餘萬畝,受災群眾超過1300萬人。看到電報的毛澤東心急如焚,在兩個月內四次批示“治淮”,次年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煌煌大幕。

1951年,飽嘗水災之苦的沿淮人民,如同火山爆發一樣,迸發出無可估量的治淮熱情和積極性,“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同出徵”。為保證工程建設,90多萬工農日夜奔走在數千裡的運輸線上;汽車、牛車、獨輪車,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治淮物資從東北、華南運到工地。

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全流域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9座、堤防4600餘公里。在這個艱辛的歷程中,“上蓄中滯下洩”的防洪減災排澇體系也初步形成,但其中的關鍵,是在幹流上游建造一座大型水庫,掐住淮河的“七寸”。而這個“七寸”之地,被歷史和偉人的筆觸定在了出山店:後是桐柏丘陵,前為沖積平原;淮河全程落差200米,從發源地到此處落差就有100米。

一座被歷史和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上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冰與火之歌。 馬喜晨 攝

然而,藍圖“出爐”不易,水庫“出山”更難。在我國水利建設史上,沒有哪座水庫像出山店這樣“命運多舛”,60年,“兩下三上”,歷盡波折。

1959年,出山店水庫首度上馬,數萬民工趕赴工地,帶著鋪蓋、搭起草棚,準備大幹一場,新中國成立後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卻來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北開挖灌溉總渠時,周總理特批了1億斤大米,保證每人每天一斤口糧才建成。”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劉吉勝介紹,“到1960年前後,國家更加困難,已經無法保障大型工程的物資供應了。”

這是水利建設人的遺憾,也讓當地群眾頗為惋惜。毗鄰水庫的張灣村居民、今年71歲的陳廣軍回憶:“我十來歲時,就聽大人講,要修大水庫咧!十里八村的人一見面就提這事兒,個個都歡喜得很。但剛修了沒多久,停工了。後來就慢慢沒動靜了,鄉里幹部說,讓大夥等著就行了,肯定還要建。”

這一等,就是12年。1971年,青年陳廣軍和村民們一起,見證了出山店水庫的二度上馬,卻不曾想到這又是一次遺憾。今年89歲高齡的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原工程師龍振球,參加水庫復建時正值壯年,現在登上新大壩旁邊的北壩頂,他還能準確找到當年自己作業的位置。“我當時負責做爆破方案,和工友們在這兒打下了第一根木樁。”他回憶,“參加淮河治理,大家熱情都很高,工地上熱火朝天。但那年夏天發了一場大水,把附近的鐵路都沖毀了,物資運不進來,前期的一些建設項目也壞了,就又停了。”

1973年,熱鬧喧囂的建設工地重歸沉寂,大水庫成為陳廣軍、龍振球以及更多人的“念念不忘”:出山店,出山店,何時才能“出山”啊?

人民不會忘記,黨和政府更不會忘記。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把出山店水庫重新擺上議事日程;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出山店水庫立項建設;2014年9月,《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覆。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此時的中國,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正鬥志昂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此時的河南,在中部崛起的國家戰略中高歌猛進,GDP總量居中部六省第一,躋身全國前五。

第三次上馬,出山店水庫“兵多將廣、糧多草足”,經濟不再受困於“一斤口糧”——總投資98.7億元,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設計工期48個月;技術不再受制於“一場洪水”——工程主壩、副壩按千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能使下游的防洪標準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千百年來,人民期待淮河安瀾的夢想,終於要變為現實。

十年磨劍,蓄勢待發。2014年11月28日,建設者們在導流明渠工地上挖起第一剷土,夢想啟航: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

伏波記

——鍛造屹立千年的世紀工程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6年3月,出山店水庫混凝土壩段岩基斷層處理。 焦雷 攝

豔陽高照,巨龍臥波。8月6日,記者登上壩頂遠眺,3690米長的出山店水庫大壩,如同一把曠世寶劍橫亙淮河,把洶湧激流攔截在前,將一泓溫潤放行身後。

對於河南,這座水庫意義非比尋常。她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自己建設的唯一一座大(Ⅰ)型水庫,是我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混凝土壩是我省建設的第一座常態大體積混凝土壩。

早在建設之初,建設者們就提出,要把出山店水庫大壩修建成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

“她相當於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小浪底,”面對記者採訪,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局長祝雲憲無比自豪,“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站在百米高的壩頂,記者但覺碧波盪漾,煙波浩渺,大壩後,出閘口上方一副巨型對聯風中獵獵:“不忘初心,情繫出山六十載;一庫清水,獻禮祖國七十年。”

何謂“千年一遇”?千年一遇,針對的是防洪標準中的設計標準,其對應的洪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水庫正常運行下壩前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楊峰介紹,據文字記載,歷史上的淮河洪水以1848年最大,洪峰流量為11700立方米/秒,現在出山店水庫的設計洪水位,對應的最大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相當於13個黃河壺口瀑布‘火力全開’。”楊峰說。

何謂兩個“滴水不漏”?站在壩頂,洩洪閘內水聲如雷鳴,俯視閘底,讓人有些頭暈目眩。閘門一旦關閉,水聲立即消失,閘門下毫無水漬。

“這是我們水利系統的一項技術創新。”楊峰介紹,利用“三維定位技術”,確保了這個7米長、7米寬、70多噸重的大傢伙,安裝時誤差以毫米計。“實際上,我們做到了零誤差,可以說是‘一隻蚊子都飛不過去。’”

混凝土壩內,則藏著另一個“滴水不漏”。從壩後的小側門進入,沿著臺階下到海拔68.5米高程,溫度驟降,專業稱為灌漿廊道,整個廊道長429米,上部呈拱形,高3.5米,寬度可以跑汽車,人像到了地下溶洞,巨大的排風機呼呼作響,如同時有幾十臺空調開足馬力。而在混凝土壩迎水側,水庫已經慢慢蓄水到海拔81米高程,隔著厚厚的混凝土,數以萬噸計的淮河水高懸頭頂,卻不會有一滴滲下來。

“有句老話說,淮河下游‘不設防’。我們在上游做到這兩個‘滴水不漏’,下游才能千秋安瀾。”祝雲憲說。

沿著地下廊道前行,如同行走在迷宮,埋在壩體內的各種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不時露出身影。整個大壩內,安裝了1000多件形形色色最前沿的監測儀器,這些儀器通過光纜彙集到大壩背面的監測房內,對大壩壩體內滲流、變形、沉降和位移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這些監測儀器就像大壩體內的神經網絡,最後匯聚在控制終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對,可以對大壩內部把脈問診。而壩體外的攝像頭,則可以對大壩和周邊全方位監控。”出山店水庫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寶亭說著掏出手機,點擊進入內部管理系統,水庫大壩各個方位的監控畫面一目瞭然。

“智慧大壩”名副其實。除了先進的監控系統,大壩建設還融匯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建築信息模型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在大壩設計之初,就建立起了“數字大壩”,數字化與大壩設計、建設和運行維護各階段深度融合,為大壩建設提供了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壩工程優良率達到92.6%,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創新成果。

“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2018年11月2日,出山店水庫大壩全線貫通。 穆林森 攝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出山店水庫大壩建設的日日夜夜裡,為了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河南水利人攻堅克難,奉獻出智慧和汗水。

出山店所在地地質條件複雜、地基處理難度大。土壩跨越地震液化、軟土、極軟土及一般地基等4種不同基礎,土料場戰線長,黏土含水量大需要百分之百翻晒,施工環境複雜,採砂難度大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建管局委託中國水科院對基礎處理提供技術支撐,優化施工方案。土壩標由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負責施工,項目經理高建濤統籌安排,科學組織施工,2017年11月5日,土壩壩體除導流明渠段外順利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7天完成填築任務;2018年11月,導流明渠段也順利填築至設計高程,標誌著土壩全線到頂。

2016年汛期前一個月,緊張施工中的出山店水庫大壩,迎來了最驚心動魄的時刻。

混凝土壩工地上,在處理大壩四個壩段地基時,發現了兩個影響大壩安全的地質斷層,其中F34斷層最大長度54米、最大深度19米。挖,還是不挖?像動不動手術一樣,困住了視大壩如子女的建設者們。

挖?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僅回填工作就需要35天。不挖?風險更大,一旦蓄水受壓,大壩極可能向後位移,到時候“天都塌了”。

反覆磋商後,祝雲憲一錘定音:挖!所有人都進入了“一級狀態”。混凝土壩施工方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經理魏國宏連夜制定開挖方案,組織人員、機械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爆破巖體,清除石塊;楊峰連夜東進,趕赴河海大學,尋求最先進技術支持。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時來天地皆同力。在水利部專家和河海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基於“降溫收縮灌漿術”的“短間歇快速澆築法”立下奇功,不但將澆築層間歇從7天縮減到1天,還完美解決了混凝土的溫控防裂難題。最終,出山店水庫建管局搶下“婁山關”,在汛期到來前將大壩澆築至設計高程,創造了我省單體水利工程單月澆築混凝土新紀錄。

好在這樣的“驚心動魄”不常有,更多的是建設者們的默默奉獻。

幹了半輩子水利工程的宋家東,把兒子也帶上了“道”,硬生生帶出一個“水利世家”。在出山店工地,兩人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建管局職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地上,和同事們在一起的時間比父母妻子多幾倍;建管局領導說起來是領導,除了操心更多,哪有半點“特權”……就是這樣一群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偉大的世紀工程。

“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治淮相比,現在我們擁有各類現代大型施工機械,告別了人海戰術,運輸土方再不用獨輪車,填築大壩有無人駕駛的智能碾壓機。我們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型機械裝備不斷豐富,是偉大的新時代讓大壩建設變得如此順利。”祝雲憲說。

去年9月,出山店水庫與南水北調、長江三峽等一起,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並以第一名當選“中國水利記憶·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先後獲得全國、淮委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先進集體等13項榮譽稱號。

遷安記

——兼顧水興民富的責任擔當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初見一池碧水。 穆林森 攝

三峽庫區建設,移民百萬,前後持續17年;黃河小浪底庫區,涉及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16.5萬群眾淚別故園,河南舉全省之力以赴……

興修水利,第一要務是移民;而移民,歷來是“天下第一難”。

這個“難”,難在窮家難捨的情愫如何撫慰,難在土地徵遷的緊迫如何應對,難在喬遷新居的幸福如何長久。

2011年的信陽,迎來了出山店開建的喜訊,也面臨著“大難”:淹沒影響溮河、平橋兩區7個鄉鎮(辦事處),44個行政村(居委會);拆遷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淹沒區人口5.83萬人,其中搬遷人口3.87萬;水庫總投資98.7億元,移民資金高達82.95億元,約佔84%,而目前國內水庫移民投資一般佔比四成左右。

如今,回顧出山店的移民歷程,不得不發出讚歎。2014年11月,導流明渠開建前,溮河、平橋兩區120小時內完成徵地1003畝;2017年4月30日汛期來臨之前,庫區85.48米高程以下14343名移民群眾的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同年12月31日前,搬遷群眾“一戶不落”入住安置點……移民群眾、移民幹部、黨委政府勠力同心,書寫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打下了出山店水庫最堅固的“基石”,創造了大型水庫移民的“出山店速度”。

700多個日日夜夜,數百批次的浩蕩搬遷,3萬多人的時空轉換,每一天、每個人、每個場景,都讓我們無法忘懷,都讓我們無限感慨:

——舍小為大,移民群眾最可愛。

面朝淮河,春暖花開。移民金心宏的新家在三官安置區最北邊,緊鄰淮河,距離水庫大壩不足500米。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農家飯店,年收入4萬多元。閒下來的時候,老金喜歡泡一杯毛尖,望著大壩出神。“一開始,我對搬遷多少有點牴觸,但有國才有家,建水庫是為了子孫後代,搬!”

“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這八個字裡,有農耕民族求安穩求太平的最樸素情懷;但當大義來臨,“舍小為大,國家為重”,又成了廣大群眾的最真摯抉擇。

孔莊移民新城,早上的集市熱鬧非凡。談起出山店水庫,70多歲的馮合營老人快人快語:“修水庫是前人栽樹、後人歇陰。”老人原來住在北壩頭附近,有房有田有大院,但當村幹部登門說要修水庫,他二話沒說簽了字;老家在土壩後的移民吳貴銀當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給葬在房後的父母遷墳,“不能耽誤了修水庫”;在遊河鄉老街給鄉親們補鞋20多年的劉增詩,第一反應不是提要求,而是想著“如果工地上哪個小夥子的鞋底壞了,我一定去給他修”……

離開難捨難分的故土,叩別長眠在地下的祖先,含淚拆掉祖輩住過的老屋,親手砍掉自己種下的果樹,忍痛賣掉自己養大的牛羊……在已經搬遷的群眾中,這樣的動人故事數不勝數。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第一次截流。 馬喜晨 攝

——無私奉獻,移民幹部最可敬。

西周初期,周公旦夙夜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溮河區遊河鄉遊河鎮居委會主任陳銀勳萬萬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在這上面跟聖賢“看齊”。

85.48米以下高程居住的群眾首次搬遷那天,老陳每天能接打上百個電話,一碗二兩的熱乾麵,硬是吃了一個多小時。而在前一天晚上,他一戶戶打電話,把各家的房屋分配情況詳細解釋清楚,忙到凌晨三四點才眯了一會兒。

孔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全仁說,自己當時最想做的,是移民結束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有天夜裡冒著大雪,陳全仁到“最難說話”的一戶做工作,從國家政策說到村子前景,從個人感情說到大局意識,終於融化堅冰,第二天順利搬遷。

盧友林,平昌關鎮翟寨村村委會主任,為了村裡安置點建設,一個月跑爛了兩雙鞋;李秀華,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村婦聯主任,前一天受了委屈在家抹眼淚,第二天天不亮又跑到村裡“苦口婆心”;周亞楠和張自,溮河港鎮一對90後黨員“小夫妻”,為了移民工作把婚禮一拖再拖……在宏大的國家行動中,廣大黨員幹部甘當“鋪路石子”,義無反顧奉獻一切。

——求真務實,黨委政府最可靠。

出山店水庫移民這場大考,信陽市首當其衝,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經歷了一次嚴格檢驗。

迎難而上敢擔當——2014年導流明渠開建在即,5天內必須徵地1003畝。信陽市集中力量打硬仗,加強政策宣講,做到公開透明。近百名鄉、村、組黨員幹部走進200多戶村民家中,沒日沒夜地做工作。5天,120小時,1003畝地,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

周密設計立規矩——《河南省出山店水庫工程建設徵地移民安置實施規劃報告》《出山店水庫徵地移民安置工作機制》等短時間內密集出臺,徵地移民工作全市一盤棋;專門組建了出山店水庫移民局,協調徵地移民工作涉及的溮河、平橋兩區及市屬十幾個市直部門,密切配合,全力推進移民工作。

創新方法求實效——土地補償款分配採取的“人五田五”方法(土地補償款一半按移民人口分配,一半按承包的土地分配),就是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的破解之道。安置點房屋如何分配,抓鬮方法也大有講究。平橋區甘岸辦事處孔莊人口較多,該村計劃在房屋分配時,採取村組先抓大鬮、村民再抓小鬮的辦法,確保現場平穩有序。

“三官社區安置移民5000多戶近1.5萬人,搬遷開始前,我們預計會有5%左右的‘釘子戶’,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關要求落實後,只有5戶工作難做。”溮河區移民辦主任塗鳳喜說。

生態記

——守護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雪後的混凝土壩。 馬喜晨 攝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2018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發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規劃面積24.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億,包羅蘇、皖、豫、魯、鄂5省29市的潛力區域整裝待發。

控制流域2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2.5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0.6萬畝的出山店水庫,生遇其時,成逢其勢,必將在我省乃至我國的生態建設進程中大放異彩。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源頭,她讓紅色桐柏更添綠。

走進桐柏縣淮源鎮陳莊村,讓人眼前一亮: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四通八達的連戶道路、鮮花環繞的文化廣場、飛鳥蹁躚的荷塘溼地,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近5年,桐柏縣委、縣政府以建設淮河源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為統攬,以創建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為載體,大力推進“美麗桐柏”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著力構建城鎮村莊風景如畫、河流溼地清澈如鏡、沿路沿渠林帶如網、山頭坡面綠林如屏的生態體系。

目前,桐柏淮河溼地自然保護區面積有23萬餘畝,全縣林地面積達1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7%,通道綠化合格率98.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8.3%,生態縣建設各項指標的實際數據,均遠高於省級標準。“出山店水庫建成,將極大滋潤上游區域,老區桐柏將增加更多綠色。”桐柏縣委負責同志表示。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正式下閘蓄水

在信陽,她組成“雙璧”耀豫南。

橫空出世的出山店水庫,將與南灣水庫一起,成為美麗信陽的南北“雙璧”。“一座城市擁有兩座庫容超過10億立方米的水庫,這在國內城市中不多見。”水利部一位專家表示。信陽市在謀劃“四水同治”過程中,將連通兩座大型水庫,為豫南明珠的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治淮60年來,信陽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等殊榮。

“出山店水庫建成後,會形成較大庫面,有利於旅遊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李寶亭介紹,“我們還會建設一個大型的魚類繁育基地,保證生物多樣性,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出山店水庫近期航拍

在皖蘇,她平波安瀾惠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出山店水庫,承載的不僅是淮河兩岸人民歲歲平安的安瀾之夢,更是沿岸經濟繁榮發展之夢、美麗宜居的生態之夢。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一句沿淮下游地區的民謠,真實刻畫出了曾經美麗的淮河水飽經滄桑的歷史過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各地的水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出山店水庫的問世,必將加速這一生態優化進程。

水庫建成後,可使下游淮河干流(至王家壩)的防洪標準從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15年一遇以上,配合張灣、袁灣、晏河等水利工程的興建,使下游河道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可保護下游170萬人口和220萬畝耕地,年均減災效益4.3億元。

“淮河兩岸鮮花開,勝利的歌聲唱呀唱起來……”

歷經坎坷的出山店水庫,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落下大閘的同時又開啟大幕,邁進生機勃發的新時代。

大壩巍然聳立,萬頃碧波盪漾,一顆閃耀的鑽石嵌在豫南大地,熠熠生輝。這是河南水利人獻給新中國70華誕的珍貴禮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以求的為民初心。

出山店出山了——寫在千里淮河第一壩建成蓄水之際

淮河安瀾 盛世添彩

河南日報評論員

在新中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最大淮河治理工程——出山店水庫下閘蓄水,這是河南水利建設的一大壯舉,凝結著一代代中原兒女的心血、智慧與奉獻,必將載入波瀾壯闊的千年治淮史冊。

水運連著國運。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後漢書·虞詡傳》記載:“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千百年來,伏波安瀾一直是百姓所盼。然而,自黃河奪淮以來,“每淮水盛時,西風激浪,白波如山,淮揚數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數百年矣。”半個多世紀來,出山店水庫歷經“兩下三上”的波折起伏,如今,一庫出山鎖風雨,千里長淮起平湖,這一宏偉的工程背後,蘊藏著深刻的歷史邏輯。

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創造亙古未有的治水奇蹟。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曾感嘆,河患的永難泯除,實在是“國家之法使然,彼斗筲之人焉足責哉!”偉大的黨鑄就強盛的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全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我國水利工程建設也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臨淮崗、小浪底……神州大地上築起了一座座治水豐碑。出山店水庫的勝利竣工,為新中國水利事業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有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才能開闢新時代水利建設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水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河流溼地清澈如鏡,沿路沿渠林帶如網;建設“創新之壩、智慧之壩、美麗之壩、生態之壩”,出山店水庫工程是我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縮影。聚焦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水同治”,提升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能力,一幅幅水清安瀾、人水和諧生態新畫卷正在中原大地次第展開。

只有發揚新時代水利精神,才能鍛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優良水利工程。父子“水利世家”工地標段相連,卻忙得顧不上打招呼;領導除了操心更多,沒有半點“特權”;大壩做到了“千年一遇”和兩個“滴水不漏”,名列“2017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榜首……做人“忠誠、乾淨、擔當”,做事“科學、求實、創新”,新時代水利精神在出山店水庫建設者身上熠熠閃光,為全省各行各業樹立了學習和借鑑的榜樣。

盛世安瀾、水利興邦。千里淮河“第一大壩”巍然矗立,守護著一水碧波、萬家燈火,把最美的歌兒唱給祖國。

編輯:趙霄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