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

屠龍的一貧如洗,殺豬的富得流油,《廢都》道出了奧祕和真相

在上世紀80年代,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段俚語:“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對等。

按說,拿手術刀、搞原子彈,都是從業門檻、技術含量、知識投入高的行業,應該享受更加高的工資待遇才是。但當時的現實情況是,這些領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獲取報酬,即通常說的“死工資”。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市場搞活、經營自主,藉著這股春風,那些開理髮店、買早點的,只要人勤快,收入遠遠高於那些“吃皇糧”、拿固定工資的人。於是,那些拿手術刀、搞原子彈的人心理上就嚴重失衡了。

這樣的不對等被一些人創編成了俚語,流傳在市井坊間。賈平凹先生在創作他的小說作品《廢都》的時候,就將這些看似粗鄙、俗氣的語言收錄了進去,很是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體現收入不對等的,是《廢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可謂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

屠龍的一貧如洗,殺豬的富得流油,《廢都》道出了奧祕和真相

在上世紀80年代,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段俚語:“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對等。

按說,拿手術刀、搞原子彈,都是從業門檻、技術含量、知識投入高的行業,應該享受更加高的工資待遇才是。但當時的現實情況是,這些領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獲取報酬,即通常說的“死工資”。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市場搞活、經營自主,藉著這股春風,那些開理髮店、買早點的,只要人勤快,收入遠遠高於那些“吃皇糧”、拿固定工資的人。於是,那些拿手術刀、搞原子彈的人心理上就嚴重失衡了。

這樣的不對等被一些人創編成了俚語,流傳在市井坊間。賈平凹先生在創作他的小說作品《廢都》的時候,就將這些看似粗鄙、俗氣的語言收錄了進去,很是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體現收入不對等的,是《廢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可謂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種投入與收入上的嚴重不對等,並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獨有,而是古來有之。古代有兄弟倆上山學藝,老師父問他們:“我有屠龍術、殺豬術,你們想學哪樣?”老大想,這屠龍術聽起來就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當即就表示願意學習屠龍;老二想,哥哥已經學了屠龍術了,我也不必跟哥哥搶飯碗,我就勉為其難,學殺豬吧。

學藝三年,兄弟倆的技術已經大成,就拜別師父下山創業。這老二一下山就生意不斷,一年四季總有人殺豬宰羊,到了臘月更是家家邀請,沒過幾年老二家的日子就富裕了起來,出門嘴角里都流著油。相反,老大學的那門技術雖說聽起來高深莫測、令人敬仰,但世間罕有龍出現,因此老大門可羅雀,無錢可賺,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到了依賴弟弟接濟的地步。

這則傳說,顯然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俚語的古代版。雖說隨著收入分配體制的不斷改良,今天的那些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收入已經明顯提高,而那些相對而言“粗放”的行業收入也迴歸到了合理水平。但這並不代表收入不對等狀況已經徹底消失。

一個影視明星一個作品的片酬,幾乎就等於一個大中型企業半年的經營收入;他們的一次出場費就等於一個普通勞動者半輩子省吃儉用的存款餘額。對於一個普通人,需要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步步為營,刻苦學習,然後才能謀得一個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然而別說那些明星了,即就是那些網紅,唱歌彆扭、說話滿口錯別字,卻動輒每晚數千、數萬的打賞收入。

"

屠龍的一貧如洗,殺豬的富得流油,《廢都》道出了奧祕和真相

在上世紀80年代,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段俚語:“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對等。

按說,拿手術刀、搞原子彈,都是從業門檻、技術含量、知識投入高的行業,應該享受更加高的工資待遇才是。但當時的現實情況是,這些領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獲取報酬,即通常說的“死工資”。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市場搞活、經營自主,藉著這股春風,那些開理髮店、買早點的,只要人勤快,收入遠遠高於那些“吃皇糧”、拿固定工資的人。於是,那些拿手術刀、搞原子彈的人心理上就嚴重失衡了。

這樣的不對等被一些人創編成了俚語,流傳在市井坊間。賈平凹先生在創作他的小說作品《廢都》的時候,就將這些看似粗鄙、俗氣的語言收錄了進去,很是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體現收入不對等的,是《廢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可謂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種投入與收入上的嚴重不對等,並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獨有,而是古來有之。古代有兄弟倆上山學藝,老師父問他們:“我有屠龍術、殺豬術,你們想學哪樣?”老大想,這屠龍術聽起來就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當即就表示願意學習屠龍;老二想,哥哥已經學了屠龍術了,我也不必跟哥哥搶飯碗,我就勉為其難,學殺豬吧。

學藝三年,兄弟倆的技術已經大成,就拜別師父下山創業。這老二一下山就生意不斷,一年四季總有人殺豬宰羊,到了臘月更是家家邀請,沒過幾年老二家的日子就富裕了起來,出門嘴角里都流著油。相反,老大學的那門技術雖說聽起來高深莫測、令人敬仰,但世間罕有龍出現,因此老大門可羅雀,無錢可賺,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到了依賴弟弟接濟的地步。

這則傳說,顯然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俚語的古代版。雖說隨著收入分配體制的不斷改良,今天的那些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收入已經明顯提高,而那些相對而言“粗放”的行業收入也迴歸到了合理水平。但這並不代表收入不對等狀況已經徹底消失。

一個影視明星一個作品的片酬,幾乎就等於一個大中型企業半年的經營收入;他們的一次出場費就等於一個普通勞動者半輩子省吃儉用的存款餘額。對於一個普通人,需要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步步為營,刻苦學習,然後才能謀得一個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然而別說那些明星了,即就是那些網紅,唱歌彆扭、說話滿口錯別字,卻動輒每晚數千、數萬的打賞收入。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顯然會加劇人們的心理失衡。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他們憑什麼比我收入高?”但心理失衡歸心理失衡,千萬不能因此而著急上火。因為這種常人看來的不公平,不但符合社會規則、經濟規律,而且隱藏著自然法則的重大奧祕,完全契合天地大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曾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多出了的東西會自動流動到欠缺的地方,這是不可阻擋的自然法則。而天地間最能體現這種“天道”的就是水,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善若水”。水總是從高處(也就是突出、“有餘”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流向低處(凹陷、“不足”的)。水不斷地契合天道流動的結果是什麼呢?按照《道德經》的說法,就是匯聚成江海,成為“百穀之王”。

人世間的財富其實就恰好和水擁有同樣的特性。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原理”其實就是對《道德經》中那句“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法則的現代版詮釋。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越是稀缺的東西就越容易引發關注,越是被關注,就越容易獲得財富。

而那些難以令人信服、看似莫名其妙的的高收入者,就恰好契合了“稀缺性原理”。殺豬的市場需求大,反過來殺豬者就成了稀缺資源,所以他生意興隆、嘴角流油;龍是罕見的,幾乎沒有市場需求,相對的擁有屠龍術的人就成了“多餘”的職業,毫無稀缺性可言。

"

屠龍的一貧如洗,殺豬的富得流油,《廢都》道出了奧祕和真相

在上世紀80年代,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段俚語:“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對等。

按說,拿手術刀、搞原子彈,都是從業門檻、技術含量、知識投入高的行業,應該享受更加高的工資待遇才是。但當時的現實情況是,這些領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獲取報酬,即通常說的“死工資”。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市場搞活、經營自主,藉著這股春風,那些開理髮店、買早點的,只要人勤快,收入遠遠高於那些“吃皇糧”、拿固定工資的人。於是,那些拿手術刀、搞原子彈的人心理上就嚴重失衡了。

這樣的不對等被一些人創編成了俚語,流傳在市井坊間。賈平凹先生在創作他的小說作品《廢都》的時候,就將這些看似粗鄙、俗氣的語言收錄了進去,很是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體現收入不對等的,是《廢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可謂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種投入與收入上的嚴重不對等,並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獨有,而是古來有之。古代有兄弟倆上山學藝,老師父問他們:“我有屠龍術、殺豬術,你們想學哪樣?”老大想,這屠龍術聽起來就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當即就表示願意學習屠龍;老二想,哥哥已經學了屠龍術了,我也不必跟哥哥搶飯碗,我就勉為其難,學殺豬吧。

學藝三年,兄弟倆的技術已經大成,就拜別師父下山創業。這老二一下山就生意不斷,一年四季總有人殺豬宰羊,到了臘月更是家家邀請,沒過幾年老二家的日子就富裕了起來,出門嘴角里都流著油。相反,老大學的那門技術雖說聽起來高深莫測、令人敬仰,但世間罕有龍出現,因此老大門可羅雀,無錢可賺,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到了依賴弟弟接濟的地步。

這則傳說,顯然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俚語的古代版。雖說隨著收入分配體制的不斷改良,今天的那些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收入已經明顯提高,而那些相對而言“粗放”的行業收入也迴歸到了合理水平。但這並不代表收入不對等狀況已經徹底消失。

一個影視明星一個作品的片酬,幾乎就等於一個大中型企業半年的經營收入;他們的一次出場費就等於一個普通勞動者半輩子省吃儉用的存款餘額。對於一個普通人,需要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步步為營,刻苦學習,然後才能謀得一個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然而別說那些明星了,即就是那些網紅,唱歌彆扭、說話滿口錯別字,卻動輒每晚數千、數萬的打賞收入。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顯然會加劇人們的心理失衡。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他們憑什麼比我收入高?”但心理失衡歸心理失衡,千萬不能因此而著急上火。因為這種常人看來的不公平,不但符合社會規則、經濟規律,而且隱藏著自然法則的重大奧祕,完全契合天地大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曾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多出了的東西會自動流動到欠缺的地方,這是不可阻擋的自然法則。而天地間最能體現這種“天道”的就是水,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善若水”。水總是從高處(也就是突出、“有餘”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流向低處(凹陷、“不足”的)。水不斷地契合天道流動的結果是什麼呢?按照《道德經》的說法,就是匯聚成江海,成為“百穀之王”。

人世間的財富其實就恰好和水擁有同樣的特性。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原理”其實就是對《道德經》中那句“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法則的現代版詮釋。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越是稀缺的東西就越容易引發關注,越是被關注,就越容易獲得財富。

而那些難以令人信服、看似莫名其妙的的高收入者,就恰好契合了“稀缺性原理”。殺豬的市場需求大,反過來殺豬者就成了稀缺資源,所以他生意興隆、嘴角流油;龍是罕見的,幾乎沒有市場需求,相對的擁有屠龍術的人就成了“多餘”的職業,毫無稀缺性可言。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上世紀80年代,社會正處在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思想也正處在革故鼎新的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農抑商”等觀念依然佔據著相當多的人們的頭腦。一些苦活、髒活、累活很少有人願意去幹,但這些行業的市場需求量往往是無法估量的,於是那些第一批敢於拋棄老觀念的人就成了稀缺資源,因此很快就發了財。

那些明星以及當前正如日中天的網紅們,他們的高收入也是完全符合“稀缺性原理”的。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長相漂亮帥氣。愛美之心人皆有,對美的追求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文化,這是人類的一個永恆屬性。統計學顯示,人群中出現美女、帥哥的概率是萬分之五,一個人如果天生就相貌俏麗英俊、玉樹臨風、器宇不凡,這本身就已經是稀缺資源,被人們喜歡、傾慕、追捧,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自然而然,毫不稀奇。

當然會有人質疑,為什麼有的明星或網紅並沒有自己長得漂亮,為什麼人家會紅、會發大財?因為人家有演技,這演技是在人們尚未看到的時候就刻苦訓練、反覆練習,以致爐火純青、演啥像啥的。當然還有一批不但不漂亮,而且相當醜的明星或網紅,他們的熱度甚至超過那些既有顏值也有演技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同樣是醜人或者樣貌平庸的人,但人家醜得有個性、有特色,醜出了境界、醜出了水平,醜出了轟動效應。例如當年曾經相當走紅的小品大師陳佩斯,人家的模樣身段,往舞臺上一站,什麼動作都不用做,什麼臺詞都不用說,本身就立即充滿了幽默感和喜劇感。還有那個皮膚黝黑的宋小寶,被人譽為“黑出了國際範”。

"

屠龍的一貧如洗,殺豬的富得流油,《廢都》道出了奧祕和真相

在上世紀80年代,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段俚語:“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其中的“不如”指的是收入上的不對等。

按說,拿手術刀、搞原子彈,都是從業門檻、技術含量、知識投入高的行業,應該享受更加高的工資待遇才是。但當時的現實情況是,這些領域的人往往是按照國家的工資標準獲取報酬,即通常說的“死工資”。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市場搞活、經營自主,藉著這股春風,那些開理髮店、買早點的,只要人勤快,收入遠遠高於那些“吃皇糧”、拿固定工資的人。於是,那些拿手術刀、搞原子彈的人心理上就嚴重失衡了。

這樣的不對等被一些人創編成了俚語,流傳在市井坊間。賈平凹先生在創作他的小說作品《廢都》的時候,就將這些看似粗鄙、俗氣的語言收錄了進去,很是為作品增色不少。而更能體現收入不對等的,是《廢都》中引用的那句:“三等人是演員,扭扭屁股就賺錢”,可謂活色生香,辣味十足。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種投入與收入上的嚴重不對等,並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獨有,而是古來有之。古代有兄弟倆上山學藝,老師父問他們:“我有屠龍術、殺豬術,你們想學哪樣?”老大想,這屠龍術聽起來就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當即就表示願意學習屠龍;老二想,哥哥已經學了屠龍術了,我也不必跟哥哥搶飯碗,我就勉為其難,學殺豬吧。

學藝三年,兄弟倆的技術已經大成,就拜別師父下山創業。這老二一下山就生意不斷,一年四季總有人殺豬宰羊,到了臘月更是家家邀請,沒過幾年老二家的日子就富裕了起來,出門嘴角里都流著油。相反,老大學的那門技術雖說聽起來高深莫測、令人敬仰,但世間罕有龍出現,因此老大門可羅雀,無錢可賺,日子過得一貧如洗,到了依賴弟弟接濟的地步。

這則傳說,顯然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俚語的古代版。雖說隨著收入分配體制的不斷改良,今天的那些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收入已經明顯提高,而那些相對而言“粗放”的行業收入也迴歸到了合理水平。但這並不代表收入不對等狀況已經徹底消失。

一個影視明星一個作品的片酬,幾乎就等於一個大中型企業半年的經營收入;他們的一次出場費就等於一個普通勞動者半輩子省吃儉用的存款餘額。對於一個普通人,需要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步步為營,刻苦學習,然後才能謀得一個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然而別說那些明星了,即就是那些網紅,唱歌彆扭、說話滿口錯別字,卻動輒每晚數千、數萬的打賞收入。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這顯然會加劇人們的心理失衡。很多人都會發出疑問:“他們憑什麼比我收入高?”但心理失衡歸心理失衡,千萬不能因此而著急上火。因為這種常人看來的不公平,不但符合社會規則、經濟規律,而且隱藏著自然法則的重大奧祕,完全契合天地大道。

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曾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多出了的東西會自動流動到欠缺的地方,這是不可阻擋的自然法則。而天地間最能體現這種“天道”的就是水,所以老子才會說“上善若水”。水總是從高處(也就是突出、“有餘”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流向低處(凹陷、“不足”的)。水不斷地契合天道流動的結果是什麼呢?按照《道德經》的說法,就是匯聚成江海,成為“百穀之王”。

人世間的財富其實就恰好和水擁有同樣的特性。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原理”其實就是對《道德經》中那句“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法則的現代版詮釋。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越是稀缺的東西就越容易引發關注,越是被關注,就越容易獲得財富。

而那些難以令人信服、看似莫名其妙的的高收入者,就恰好契合了“稀缺性原理”。殺豬的市場需求大,反過來殺豬者就成了稀缺資源,所以他生意興隆、嘴角流油;龍是罕見的,幾乎沒有市場需求,相對的擁有屠龍術的人就成了“多餘”的職業,毫無稀缺性可言。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上世紀80年代,社會正處在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思想也正處在革故鼎新的時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農抑商”等觀念依然佔據著相當多的人們的頭腦。一些苦活、髒活、累活很少有人願意去幹,但這些行業的市場需求量往往是無法估量的,於是那些第一批敢於拋棄老觀念的人就成了稀缺資源,因此很快就發了財。

那些明星以及當前正如日中天的網紅們,他們的高收入也是完全符合“稀缺性原理”的。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長相漂亮帥氣。愛美之心人皆有,對美的追求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文化,這是人類的一個永恆屬性。統計學顯示,人群中出現美女、帥哥的概率是萬分之五,一個人如果天生就相貌俏麗英俊、玉樹臨風、器宇不凡,這本身就已經是稀缺資源,被人們喜歡、傾慕、追捧,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自然而然,毫不稀奇。

當然會有人質疑,為什麼有的明星或網紅並沒有自己長得漂亮,為什麼人家會紅、會發大財?因為人家有演技,這演技是在人們尚未看到的時候就刻苦訓練、反覆練習,以致爐火純青、演啥像啥的。當然還有一批不但不漂亮,而且相當醜的明星或網紅,他們的熱度甚至超過那些既有顏值也有演技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同樣是醜人或者樣貌平庸的人,但人家醜得有個性、有特色,醜出了境界、醜出了水平,醜出了轟動效應。例如當年曾經相當走紅的小品大師陳佩斯,人家的模樣身段,往舞臺上一站,什麼動作都不用做,什麼臺詞都不用說,本身就立即充滿了幽默感和喜劇感。還有那個皮膚黝黑的宋小寶,被人譽為“黑出了國際範”。

《廢都》裡一段俚語,粗鄙且市井氣十足,但卻道出了世間重大奧祕

美就美到傾國傾城,醜就醜到天下無敵,要麼就演技精湛、功力深厚,無人匹敵;甚至醜到極致也就是美。不論憑藉任何特色、特長混跡江湖,但若要出人頭地,就需要將自己的特長髮揮到最高水平。單論種種特色或特長,擁有的人不在少數,但能夠晉級到最高水平的人是罕見的。好比爬山,爬山的人很多,但越到山頂,人數就越少,競爭就越小。

“一招鮮,吃遍天”,貴在讓這一招要“鮮”起來,無人可比、獨步江湖。到了這個地步,美也罷醜也罷,演技精湛也罷粗陋也罷,總能因為滿足了人們的審美、娛樂、獵奇需求而擁有龐大的社會需求。這就是明星、網紅界的稀缺性原理。

稀缺性原理作為契合天道的規則,是適用於任何職業、行業、領域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行業都可以出狀元,但要讓自己從事的行業價值最大化,得須將自己的行業做到“狀元”的水平。就拿讀書來說,九年義務教育,完成初中教育是稀鬆平常的事;大學院校擴招,路遇幾個大學本科學生也毫無驚喜感;即便是研究生在當前也幾乎讓人產生一種“泯然眾人矣”的錯覺。

所以那些總拿讀書時長、學歷說事的人,完全可以拋棄心中的不平衡感。也不是說讀書無用,而是你真正還沒有把書讀好。倘若你讀到博士,讀到成為某一個行業、領域的專家、權威,甚至在領域內有了自己的創新、成果、貢獻,那就“物以稀為貴”了,到了這個時候“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俚語,就完全不適用你了。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