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補,那到底是為什麼要補?補什麼?怎麼補?看看就知道!

為什麼要補

有些人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勁,而有些人精神不振,動則疲憊不堪;有的人抵抗力強.一年四季不得病,而有的人長年生病,經久不愈;有的老年人白髮童頸,紅光滿面,步履輕盈,而有的人則未老先衰,弓背彎腰,步伐蹣跚。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

造成這些差別的主要原因是腎臟的鍵康與人體正氣有密切關係。當腎虛正氣平足、體質虛弱時,就可出現精神不振、疲憊不堪、抵抗力差,容易得病、立病不愈、未老先衰等現象,通常人們稱為"體虛"。

為了改變“虛”的現象,就用“補”的方法。所以“補”是針對“虛”而言的。臨床上,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的現象,都可以用補法治療。用補法治療體虛,達到人體正氣充足、祛病強身、抗衰防老、延年益壽,這就稱為“進補”,又稱“調補”。補法一般包括藥補和食補,如淮山(山藥)、棗、姜、羊肉、蜜糖(蜂蜜)、薏米……等,稱為“藥用食物”,古代又有“藥食同源”之說,所以不能把藥補與食補二者截然分開。

“虛”的現象可以表現出多種症狀,統稱為“虛證”,中醫根據這些症狀的不同特點,又把他們分為氣虛、血虎、陰虛和陽虛四種不同類型。所以在進補時一定要針對虛證不同的類型,應用不同的補藥,也就是“辯證論治”的方法,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釀成不必要的後果。因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補,或者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用某些對症的補藥,才能收到調補的效果。

人人都想補,那到底是為什麼要補?補什麼?怎麼補?看看就知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 氣虛證

面色蒼白、精神不振、懶於說話、聲音低微、容易出汗(自汗)、頭暈心悸、舌淡等。如果出現脫肛及子宮下垂等症狀,就叫做“氣虛下陷”。常用的補氣藥有黨蔘、黃芪、白朮、茯苓、炙乾草、黃精、紅棗(大棗)等。

  • 血虛證

面色無華、口脣指甲發白、頭昏眼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舌質淡等。常用的補血藥有熟地、白芍、當歸、首烏、阿膠、桑椹子、桂圓肉(幹龍眼肉)等。

陰虛證

頭暈耳鳴、口乾咽燥、手掌足心發熱、午後發熱(潮熱)、夜間容易出汗(盜汗)、失眠多夢、腰痠遺精、舌質紅等。常用的養陰藥有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玉竹、沙蔘、龜板、鱉甲等。

  • 陽虛證

形寒怕冷、四肢不溫、精神不振、大便糖稀、腰痠腿疼、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常用的養陽藥有熟地、菟絲子、當歸、山藥、枸杞、杜仲、山茱萸、鹿角膠、肉桂、熟附子。

掌握辯證施補的原則

所謂“辯證施補就是在進補時必須先要辯證。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哪個臟腑有虛損,這時再投用補藥,才能達到有的放矢。中草藥有寒、熱、溫、涼等不同的藥性,補藥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寒涼的補藥對陰虛內熱的人比較相宜; 溫熱的補藥則對陰虛內寒的人更為合適。當然臨床上也可見到氣陰兩虛、氣血兩虛、陰陽兩虛,甚至陰陽氣血俱虛的情況,這時進補往往可以寒熱並用。另外還有一類補藥,藥性比較平和,既不偏寒,也不偏熱,無論寒證、熱證、陰虛、陽虛均可服用,即使是一般體質較差的人為了強身健體,也可服用,不必顧忌。這是一類藥大都有補益氣的作用。

人人都想補,那到底是為什麼要補?補什麼?怎麼補?看看就知道!

望聞問切,八綱辯證

防止用藥過偏

不善於進補的人,往往一見到虛證,立即就大補特補,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能把身體補好。殊不知運用補藥也要做到恰到好處,一味峻補,是收不到效果的。

因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二者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一方不足或過盛都會產生疾病,嚴重的甚至可導致死亡。我們運用進補的方法主要在於糾正陰或陽的不足或遼盛,使其重新恢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臨床上一些病人吃補藥後產生反效果,例如陽虛怕冷的人服了溫陽藥後,可能產生大便乾結,口乾舌紅,口脣生瘡,甚至鼻子出血等熱象,這就是溫陽藥用得太過了,應該減少其劑量或者在溫陽藥中加入一些養陰藥,以減少其溫熱藥性。

同時在進補時還要注意處方的配伍,密切注意脾胃的功能變化,如果運化失常,補藥再好,也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因此在進補時必須同時配以陳皮、木香等理氣、行氣之品,以達到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的目的。

注意劑型和服法

中藥的劑型有丸、散、膏、丹、湯劑和安瓿口服液等。

一般進補多以湯劑為主,每劑藥可煎二次,煎的時間可稍長一些,先前沸,然後以文火煎熬1~1.5小時左右。由於是補藥,幫可以在早晨空腹及晚上臨睡前各服一次。因煎藥要花費許多時間,所以有些怕麻煩的人多喜歡以安瓿口服液來代替湯劑,但因品種較少,針對性也較差,所以藥效一般不及湯劑,但其優點是服用方便,對於長期服藥者較為相宜。在服用湯劑的基礎上,也可用丸劑、散劑來代替,其優點與安瓿口服液相似。冬季由於天氣寒冷,便於藥物保存,故多以補膏進補。

人人都想補,那到底是為什麼要補?補什麼?怎麼補?看看就知道!

膏方養生

有些藥物的服法較特殊,如蛤蚧多采取焙乾研粉吞服的方法,一般不入湯劑。

進補的禁忌

因為多數人進補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的,只要遵從醫囑便可。進補期間如果突然感冒或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時,就應暫停服用,待感冒或等到感染性疾病痊癒後再服。

怎樣合理進補

補法有兩種含義:一是通過進補治療疾病。採用中醫的望、聞、問、切的四診手段,結合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進行分析歸納,在中醫學中通常稱之為“辯證診治”。屬於虛象的才施用補法治療,補法中又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以及氣血同補、陰陽同補之別。二是通過進補增加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其延年益壽。但在進補時,亦要結合人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進補,即“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才能取得就有的效果。

辨別虛實真假

顧名思義,進補是補其虛,補其不足,無虛象和不足症狀者就不須進補。但症狀往往有真虛假實和假虛真實的假象,使人難以辨析清楚,例如:有人自覺頭痛乏力、精神不振、胸部悶脹不舒、飲食不佳、大便數日不通、小便短黃赤、舌苔膩,便認為自己很虛,服用十全大補膏、雙龍補膏等來滋補,然而卻越補胃口越不好,精神越不振,以致臥床不起。症狀是由於溼濁之邪,應用健脾胃的藥物,患者自服補膏,等於火上澆油、助邪傷正,而導致症狀加重。有人表現為面紅目赤、時時烘熱汗出、心煩易怒、頭暈耳鳴、腰痠腿軟、足跟痛、口喝舌紅,這主要是肝腎不足,陰虛火旺,水不濟火,肝腸上亢的結果,是假實真虛的證候,應服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每日三次,每次3克。如當補反攻,則造成虛則更虛,病上加病。因此,在進補時務必辨清虛實之真假。

掌握脾胃功能

進食後,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變化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這就是脾胃的功能。中醫學稱之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同樣,藥物也要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輸送到全身而發揮治療作用。因此進補時一定要了解到脾胃的功能。如在進補氣藥時,要兼用些陳皮、木香等行氣之品以防壅滯,不然氣滯不行,則胸腹脹滿不舒,影響脾胃的運化;在進養血藥時,須忌滋膩。因為養身藥如熟地、阿膠等都是味厚粘膩之品,所以同時兼用砂仁、冠仁等芳香醒胃之品,以防過於粘膩呆胃;在進滋陰藥時,須忌黃連、黃柏等苦寒藥,因過於苦寒亦會呆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

掌握適當的劑量

每個人的胃口有大有小,消化吸收功能有好有壞,進補的劑量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如手術大出血後氣血大傷,正氣欲脫者需峻補,用藥精,劑量大,才能力專效大。如獨蔘湯:人蔘30克,濃煎後,分1~2次飲服,這是急救時的用量。如對慢性病或急性病的緩解階段時則用平補,藥力不宜過猛,使緩緩圖功,可用人蔘3~9克,濃煎後分1~2次飲服。

人人都想補,那到底是為什麼要補?補什麼?怎麼補?看看就知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哪些常用的補法

由於中藥的藥性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寒與涼,熱與溫性質均相似,只是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涼性藥比寒性藥稍緩,溫性藥比熱性藥稍遜,所以往往寒涼藥並稱,溫熱藥並提。根據藥性的不同,按藥性分為溫補、清補、平補三種。

  • 溫補法

又叫“補陽法”,是運用溫熱藥對陽虛者進行補益的一種方法。根據臟腑辯證,陽虛者又有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的不同,也可出現心腎陽虛、脾腎陽虛的現象。心陽虛有心悸、頭昏、胸悶、肢冷等特徵,用藥以附子、桂枝等為主。脾陽虛有大便溏薄、食後脹滿、腹部冷痛、四肢不溫等特徵,用藥以乾薑、高良薑、蓽撥等為主。腎陽虛有腰腿酥軟、滑精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手足不溫等特徵,用藥以葫蘆巴、巴戟肉、肉蓯蓉、仙靈脾等為主,甚則可用鹿角膠、鹿茸等。上述藥物均屬溫補腎陽的柔劑,用之無傷陰的弊端。也有用附子、肉桂等為主的,這屬溫腎剛劑,主要適用於真陽欲脫的危重證候,以回陽救逆。

  • 清補法

是應用寒涼藥對陽虛者進行補益的一種方法。具有清熱滋陰生津的作用。根據臟腑辯證,陰虛者又有心陰虛、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等不同。也可以出現心腎陰虛、肝腎陰虛的現象。心陰虛以心煩不眠、舌紅等為特徵,用藥以生地、白芍、五味子、炙甘草、淮小麥加清心火之黃連、蓮子心等為主。胃陰虛以食慾不振、大便乾結、口乾舌燥等為特徵,用藥以南北沙蔘、麥冬、百合、玉竹等為主。肝陰虛以頭暈頭痛、四肢麻木、舌紅少津等為特徵,用藥以枸杞子、生地、白芍、沙蔘等為主。腎陰虛以腰腿酥軟、頭昏耳鳴、或有遺精、口乾舌紅等特徵,用藥以熟地、玄蔘、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等為主。

  • 平補法

是應用藥性比較平和的藥物對一般弱證進行補益的一種方法。這此藥物大都屬於補氣、補血之品,所以適應症比較廣,大凡一般體虛,年老氣血不足者均可服用,無偏寒、偏熱之嫌。此外,根據藥量的大小、療程的長短可分為峻補與緩補兩種。

為什麼一般要在冬季進補

人們往往習慣在冬季進補,這是因為冬季氣候嚴寒,自然界的動植物均處於收藏蟄伏的狀態。人也同樣順應著自然界的變化,進入冬藏季節。正像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所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又說:“冬三月者為封藏。”也就是說一到冬三月,正是養精蓄銳的大好時期。這時人的皮膚肌腠比較緻密,出汗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就容易貯藏起來。況且在冬季,人的食慾也比較旺盛,所以正是進補的最好季節,冬至以後尤為相宜。

冬季進補還包含著“預防”的意思,即通過進補,預防疾病的發生,以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正像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所說:“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也就是說在冬季通過進補,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到春天就不會患溫病(發熱病的一種)。反之,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會“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正是中醫“治未病”,也即預防為本的意思。

冬季進補多以膏滋為主,因為膏滋是把藥液高度濃縮後製成,體積小,服用方便,又便於長時間服用。由於膏滋由滋補藥組成,天熱容易變質,在冬季便於保存,這也是冬季進補的原因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