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1942年3月,“大德意志”步兵團接到撤往後方休整擴編為師級建制的命令,因為收到統帥部與希特勒的雙重關注該師不但獲得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補充而且一個得到了裝甲團的補充(裝甲車為主以及少量輕型偵查坦克),擴編之後的“大德意志”師基本完成摩托化師的升級。

1942年6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剛剛完成升級的該師成為第6集團軍主力對蘇聯沃羅涅日方向的第40集團軍發動強襲,該區域是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此處的戰鬥從戰役開始就已經處於白熱化。

該師剛剛補充進來的裝甲力量在此次進攻中發揮了強大的突進作用,缺乏有效防禦武器的蘇軍陣地很快在該師的突襲下被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近在眼前子殘忍的巷戰即將開始。

此時幸運之手再次降臨該師,因為初期作戰損失過大被前線指揮部從前線替換休整留作了集團軍預備隊放在戰術後方,而正是這一命令挽救了這支部隊。在8個月之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跟隨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一起共約91000名德軍士兵被蘇軍俘獲,而最後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多人。

1943年1月,該師獲得了“虎I”型坦克的補充並組建了重型裝甲連,雖然數量只夠裝備兩個連(有記錄為9輛,有記錄是7輛,只能搭配III/IV型坦克使用),但是對於一直飽受蘇軍KV系列重坦克“教育”的“大德意志”師終於有了自己的“拳頭”武器,這大大提升了德軍的士氣。1943年2月,堪稱防禦戰役奇蹟的“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大德意志”師開往前線根據防禦大師曼斯坦因的戰術計劃聯合大名鼎鼎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對進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動反衝擊。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1942年3月,“大德意志”步兵團接到撤往後方休整擴編為師級建制的命令,因為收到統帥部與希特勒的雙重關注該師不但獲得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補充而且一個得到了裝甲團的補充(裝甲車為主以及少量輕型偵查坦克),擴編之後的“大德意志”師基本完成摩托化師的升級。

1942年6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剛剛完成升級的該師成為第6集團軍主力對蘇聯沃羅涅日方向的第40集團軍發動強襲,該區域是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此處的戰鬥從戰役開始就已經處於白熱化。

該師剛剛補充進來的裝甲力量在此次進攻中發揮了強大的突進作用,缺乏有效防禦武器的蘇軍陣地很快在該師的突襲下被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近在眼前子殘忍的巷戰即將開始。

此時幸運之手再次降臨該師,因為初期作戰損失過大被前線指揮部從前線替換休整留作了集團軍預備隊放在戰術後方,而正是這一命令挽救了這支部隊。在8個月之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跟隨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一起共約91000名德軍士兵被蘇軍俘獲,而最後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多人。

1943年1月,該師獲得了“虎I”型坦克的補充並組建了重型裝甲連,雖然數量只夠裝備兩個連(有記錄為9輛,有記錄是7輛,只能搭配III/IV型坦克使用),但是對於一直飽受蘇軍KV系列重坦克“教育”的“大德意志”師終於有了自己的“拳頭”武器,這大大提升了德軍的士氣。1943年2月,堪稱防禦戰役奇蹟的“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大德意志”師開往前線根據防禦大師曼斯坦因的戰術計劃聯合大名鼎鼎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對進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動反衝擊。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該師曾防守哈爾科夫城,在戰役過程中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該師需要主動放棄該城迂迴包圍突入哈爾科夫區域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恰在此時希特勒乘專機造訪了這座紅軍刺刀抵在鼻子底下的哈爾科夫城,他的到來差一點改變了該師的戰術部署(希特勒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防守哈爾科夫),但好在曼斯坦因說服了希特勒,否則該師難免又是一場生死之戰。

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大德意志”師聯合黨衛軍第2軍(由黨衛軍“希特勒旗隊”師與黨衛軍“帝國”師組成;骷髏師參加了哈爾科夫戰役並一戰成名,但該師在防禦陣地未參與迂迴包圍)迂迴包圍了突入哈爾科夫城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依靠裝甲部隊的優勢力量(蘇軍西南方面軍此戰之前損失已經很大補充不足)順利包圍了蘇軍,在曼斯坦因“華麗的右鉤拳”的重擊之下,蘇軍付出了5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剛剛被蘇軍收回的哈爾科夫被德軍重新佔領。

1943年6月,東線以及處於極其被動的局面而整個德國都在戰爭的巨大壓力下勉強支撐,“大德意志”師獲得了難得的休整補充,在後方區域該師補充了部分裝甲車以及少量坦克,該師正式升級成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好運並未就此結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裝甲大碰撞”的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稱之為“堡壘”行動),該師獲得了“黑豹”坦克的支援,雖然只有5輛坦克,但是在“裝甲火力就是底氣”的東線戰場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有文章提及該師補充了斐迪南殲擊車,但並沒有可信服的官方記錄)。

7月5日凌晨,庫爾斯克戰役正式打響,“大德意志”師作為戰術突襲力量首批加入對蘇軍的進攻,但是戰役對於德軍來說並不順利,預先已經獲取德軍進攻情報的蘇軍對德軍進行了炮火反準備(在敵軍進攻時的炮火準備之前首先發動炮火襲擊打亂敵軍進攻準備)對集結中的該師以及其他德軍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在接下來的進攻中,該師在蘇軍的反坦克地雷與隱藏的反坦克陣地周旋,雖然憑藉裝甲優勢突破了蘇軍的防線,但該師的損失已經使其無法繼續前進。

此時的希特勒也猶豫不決,“堡壘”行動的損失以及蘇軍驚人的補充能力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終於希特勒下達了終止“堡壘”行動的命令“大德意志”師撤出了以巨大代價換取的戰略目標托馬洛夫卡,庫爾斯克戰役以德軍的失敗為結果結束。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1942年3月,“大德意志”步兵團接到撤往後方休整擴編為師級建制的命令,因為收到統帥部與希特勒的雙重關注該師不但獲得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補充而且一個得到了裝甲團的補充(裝甲車為主以及少量輕型偵查坦克),擴編之後的“大德意志”師基本完成摩托化師的升級。

1942年6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剛剛完成升級的該師成為第6集團軍主力對蘇聯沃羅涅日方向的第40集團軍發動強襲,該區域是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此處的戰鬥從戰役開始就已經處於白熱化。

該師剛剛補充進來的裝甲力量在此次進攻中發揮了強大的突進作用,缺乏有效防禦武器的蘇軍陣地很快在該師的突襲下被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近在眼前子殘忍的巷戰即將開始。

此時幸運之手再次降臨該師,因為初期作戰損失過大被前線指揮部從前線替換休整留作了集團軍預備隊放在戰術後方,而正是這一命令挽救了這支部隊。在8個月之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跟隨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一起共約91000名德軍士兵被蘇軍俘獲,而最後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多人。

1943年1月,該師獲得了“虎I”型坦克的補充並組建了重型裝甲連,雖然數量只夠裝備兩個連(有記錄為9輛,有記錄是7輛,只能搭配III/IV型坦克使用),但是對於一直飽受蘇軍KV系列重坦克“教育”的“大德意志”師終於有了自己的“拳頭”武器,這大大提升了德軍的士氣。1943年2月,堪稱防禦戰役奇蹟的“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大德意志”師開往前線根據防禦大師曼斯坦因的戰術計劃聯合大名鼎鼎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對進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動反衝擊。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該師曾防守哈爾科夫城,在戰役過程中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該師需要主動放棄該城迂迴包圍突入哈爾科夫區域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恰在此時希特勒乘專機造訪了這座紅軍刺刀抵在鼻子底下的哈爾科夫城,他的到來差一點改變了該師的戰術部署(希特勒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防守哈爾科夫),但好在曼斯坦因說服了希特勒,否則該師難免又是一場生死之戰。

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大德意志”師聯合黨衛軍第2軍(由黨衛軍“希特勒旗隊”師與黨衛軍“帝國”師組成;骷髏師參加了哈爾科夫戰役並一戰成名,但該師在防禦陣地未參與迂迴包圍)迂迴包圍了突入哈爾科夫城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依靠裝甲部隊的優勢力量(蘇軍西南方面軍此戰之前損失已經很大補充不足)順利包圍了蘇軍,在曼斯坦因“華麗的右鉤拳”的重擊之下,蘇軍付出了5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剛剛被蘇軍收回的哈爾科夫被德軍重新佔領。

1943年6月,東線以及處於極其被動的局面而整個德國都在戰爭的巨大壓力下勉強支撐,“大德意志”師獲得了難得的休整補充,在後方區域該師補充了部分裝甲車以及少量坦克,該師正式升級成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好運並未就此結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裝甲大碰撞”的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稱之為“堡壘”行動),該師獲得了“黑豹”坦克的支援,雖然只有5輛坦克,但是在“裝甲火力就是底氣”的東線戰場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有文章提及該師補充了斐迪南殲擊車,但並沒有可信服的官方記錄)。

7月5日凌晨,庫爾斯克戰役正式打響,“大德意志”師作為戰術突襲力量首批加入對蘇軍的進攻,但是戰役對於德軍來說並不順利,預先已經獲取德軍進攻情報的蘇軍對德軍進行了炮火反準備(在敵軍進攻時的炮火準備之前首先發動炮火襲擊打亂敵軍進攻準備)對集結中的該師以及其他德軍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在接下來的進攻中,該師在蘇軍的反坦克地雷與隱藏的反坦克陣地周旋,雖然憑藉裝甲優勢突破了蘇軍的防線,但該師的損失已經使其無法繼續前進。

此時的希特勒也猶豫不決,“堡壘”行動的損失以及蘇軍驚人的補充能力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終於希特勒下達了終止“堡壘”行動的命令“大德意志”師撤出了以巨大代價換取的戰略目標托馬洛夫卡,庫爾斯克戰役以德軍的失敗為結果結束。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戰場救火隊—

此後面對陷入越發被動的東線戰場,該師成為了德軍前線指揮部的“戰場救火隊”先後參加了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以及在“十次斯大林突擊”(蘇軍發動的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系列不間斷的戰略性進攻動作)戰役中頻繁作戰。

1944年初,該師獲得了一定的裝甲部隊的補充提高了戰鬥力,此時的東線局勢德軍已經處於完全的被動局面,但並不表示該師在被動的局面中毫無作為,在德軍為數不多的被動反擊中,該師曾經以凌厲的反擊為蘇軍統帥科涅夫“好好的上了一課”。

1944年4月,在羅馬尼亞的北部戰場,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過分自信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攻該師防守的特爾古—弗魯莫斯防線。面對蘇軍冒進的裝甲集團該師會同大名鼎鼎的黨衛軍骷髏利用“豹”式中型坦克的機動優勢採取積極機動防禦引誘敵軍進入伏擊陣地然後聚集殲滅的戰法,在為期一個月的左右的防禦戰中該師以極其微弱的代價(一般說法是該師損失坦克10輛,但該數字是減去被擊傷坦克修理後重新使用的數量)擊毀了蘇軍超過350輛坦克和200輛裝甲車(該數字有一定水分,當時的第2方面軍也是連續作戰損耗極大而且該師會同其他部隊聯合作戰,該師的戰鬥記錄應該有所誇大,當然這也是後方納粹宣傳機器的宣傳需要。)但是此戰切切實實的打殘了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成為科涅夫的恥辱之戰而指揮德軍作戰的“大德意志”師師長曼託菲爾則一戰成名,他的“閃電防禦戰”也被軍迷所熟知。

1944年8月,“大德意志”師被送往立陶宛方向進攻被蘇軍戰局的戰略重鎮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戰鬥命令,從東普魯士倉促趕到前線的該師按照戰場要求被拆分為兩個部分配合其他部隊對該城發動進攻。

蘇軍在該城部署了較強的戰鬥力量,雖然該師拼盡全力擊垮了蘇軍防禦力量重新佔領了該城,但是該師在戰鬥中損失十分嚴重,剛剛補充完畢的“大德意志”師經此戰不得不再次退往後方休整。值得注意的是,該師的損失甚至驚動了希特勒,他對該師在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損失大為光火,師長曼託菲爾差一點被降職,不過最終商討的結果是,戰鬥計劃來自於希特勒本人師長曼託菲爾只是“很無辜”的執行者,為了避免尷尬希特勒為師長曼託菲爾升了官,當然其本人確實是有指揮才能。

1944年9月,該師原裝甲團團長卡爾.洛倫茲接替曼託菲爾出任“大德意志”師最後一任師長,原師長曼託菲爾被希特勒越級晉升為第5裝甲集團軍指揮官。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1942年3月,“大德意志”步兵團接到撤往後方休整擴編為師級建制的命令,因為收到統帥部與希特勒的雙重關注該師不但獲得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補充而且一個得到了裝甲團的補充(裝甲車為主以及少量輕型偵查坦克),擴編之後的“大德意志”師基本完成摩托化師的升級。

1942年6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剛剛完成升級的該師成為第6集團軍主力對蘇聯沃羅涅日方向的第40集團軍發動強襲,該區域是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此處的戰鬥從戰役開始就已經處於白熱化。

該師剛剛補充進來的裝甲力量在此次進攻中發揮了強大的突進作用,缺乏有效防禦武器的蘇軍陣地很快在該師的突襲下被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近在眼前子殘忍的巷戰即將開始。

此時幸運之手再次降臨該師,因為初期作戰損失過大被前線指揮部從前線替換休整留作了集團軍預備隊放在戰術後方,而正是這一命令挽救了這支部隊。在8個月之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跟隨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一起共約91000名德軍士兵被蘇軍俘獲,而最後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多人。

1943年1月,該師獲得了“虎I”型坦克的補充並組建了重型裝甲連,雖然數量只夠裝備兩個連(有記錄為9輛,有記錄是7輛,只能搭配III/IV型坦克使用),但是對於一直飽受蘇軍KV系列重坦克“教育”的“大德意志”師終於有了自己的“拳頭”武器,這大大提升了德軍的士氣。1943年2月,堪稱防禦戰役奇蹟的“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大德意志”師開往前線根據防禦大師曼斯坦因的戰術計劃聯合大名鼎鼎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對進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動反衝擊。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該師曾防守哈爾科夫城,在戰役過程中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該師需要主動放棄該城迂迴包圍突入哈爾科夫區域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恰在此時希特勒乘專機造訪了這座紅軍刺刀抵在鼻子底下的哈爾科夫城,他的到來差一點改變了該師的戰術部署(希特勒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防守哈爾科夫),但好在曼斯坦因說服了希特勒,否則該師難免又是一場生死之戰。

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大德意志”師聯合黨衛軍第2軍(由黨衛軍“希特勒旗隊”師與黨衛軍“帝國”師組成;骷髏師參加了哈爾科夫戰役並一戰成名,但該師在防禦陣地未參與迂迴包圍)迂迴包圍了突入哈爾科夫城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依靠裝甲部隊的優勢力量(蘇軍西南方面軍此戰之前損失已經很大補充不足)順利包圍了蘇軍,在曼斯坦因“華麗的右鉤拳”的重擊之下,蘇軍付出了5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剛剛被蘇軍收回的哈爾科夫被德軍重新佔領。

1943年6月,東線以及處於極其被動的局面而整個德國都在戰爭的巨大壓力下勉強支撐,“大德意志”師獲得了難得的休整補充,在後方區域該師補充了部分裝甲車以及少量坦克,該師正式升級成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好運並未就此結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裝甲大碰撞”的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稱之為“堡壘”行動),該師獲得了“黑豹”坦克的支援,雖然只有5輛坦克,但是在“裝甲火力就是底氣”的東線戰場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有文章提及該師補充了斐迪南殲擊車,但並沒有可信服的官方記錄)。

7月5日凌晨,庫爾斯克戰役正式打響,“大德意志”師作為戰術突襲力量首批加入對蘇軍的進攻,但是戰役對於德軍來說並不順利,預先已經獲取德軍進攻情報的蘇軍對德軍進行了炮火反準備(在敵軍進攻時的炮火準備之前首先發動炮火襲擊打亂敵軍進攻準備)對集結中的該師以及其他德軍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在接下來的進攻中,該師在蘇軍的反坦克地雷與隱藏的反坦克陣地周旋,雖然憑藉裝甲優勢突破了蘇軍的防線,但該師的損失已經使其無法繼續前進。

此時的希特勒也猶豫不決,“堡壘”行動的損失以及蘇軍驚人的補充能力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終於希特勒下達了終止“堡壘”行動的命令“大德意志”師撤出了以巨大代價換取的戰略目標托馬洛夫卡,庫爾斯克戰役以德軍的失敗為結果結束。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戰場救火隊—

此後面對陷入越發被動的東線戰場,該師成為了德軍前線指揮部的“戰場救火隊”先後參加了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以及在“十次斯大林突擊”(蘇軍發動的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系列不間斷的戰略性進攻動作)戰役中頻繁作戰。

1944年初,該師獲得了一定的裝甲部隊的補充提高了戰鬥力,此時的東線局勢德軍已經處於完全的被動局面,但並不表示該師在被動的局面中毫無作為,在德軍為數不多的被動反擊中,該師曾經以凌厲的反擊為蘇軍統帥科涅夫“好好的上了一課”。

1944年4月,在羅馬尼亞的北部戰場,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過分自信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攻該師防守的特爾古—弗魯莫斯防線。面對蘇軍冒進的裝甲集團該師會同大名鼎鼎的黨衛軍骷髏利用“豹”式中型坦克的機動優勢採取積極機動防禦引誘敵軍進入伏擊陣地然後聚集殲滅的戰法,在為期一個月的左右的防禦戰中該師以極其微弱的代價(一般說法是該師損失坦克10輛,但該數字是減去被擊傷坦克修理後重新使用的數量)擊毀了蘇軍超過350輛坦克和200輛裝甲車(該數字有一定水分,當時的第2方面軍也是連續作戰損耗極大而且該師會同其他部隊聯合作戰,該師的戰鬥記錄應該有所誇大,當然這也是後方納粹宣傳機器的宣傳需要。)但是此戰切切實實的打殘了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成為科涅夫的恥辱之戰而指揮德軍作戰的“大德意志”師師長曼託菲爾則一戰成名,他的“閃電防禦戰”也被軍迷所熟知。

1944年8月,“大德意志”師被送往立陶宛方向進攻被蘇軍戰局的戰略重鎮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戰鬥命令,從東普魯士倉促趕到前線的該師按照戰場要求被拆分為兩個部分配合其他部隊對該城發動進攻。

蘇軍在該城部署了較強的戰鬥力量,雖然該師拼盡全力擊垮了蘇軍防禦力量重新佔領了該城,但是該師在戰鬥中損失十分嚴重,剛剛補充完畢的“大德意志”師經此戰不得不再次退往後方休整。值得注意的是,該師的損失甚至驚動了希特勒,他對該師在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損失大為光火,師長曼託菲爾差一點被降職,不過最終商討的結果是,戰鬥計劃來自於希特勒本人師長曼託菲爾只是“很無辜”的執行者,為了避免尷尬希特勒為師長曼託菲爾升了官,當然其本人確實是有指揮才能。

1944年9月,該師原裝甲團團長卡爾.洛倫茲接替曼託菲爾出任“大德意志”師最後一任師長,原師長曼託菲爾被希特勒越級晉升為第5裝甲集團軍指揮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最後時刻—

1944年11月,面對蘇軍在東線發動的凌厲攻勢,德軍一退再退終於退回了德國本土。作為“戰場救火隊”的“大德意志”師也回到了東普魯士,此時的該師已經不是當初出征時的精銳力量,老兵消耗殆盡裝備破損不堪。

不過德軍統帥部並沒有忘記這支榮耀部隊,在裝備極度匱乏 1944年底該師獲得了難能可貴的補充甚至擴充(因為希特勒在戰爭中後期不信任國防軍因此戰爭末期很多重要的裝甲裝備都優先補給黨衛軍師)。

在裝甲力量上該師保持著原有的坦克編制補充了一定能夠數量的“豹”式中型坦克以及數量極少的“虎”式坦克,該師的裝甲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回覆;在戰鬥力上該師不僅獲得了大量人員補充進行了擴編(人員多來自傷病歸隊的士兵,不回原部隊轉而補充進“大德意志”師)而且還新增了勃蘭登堡裝甲擲彈兵師(經過查詢初步判斷該師與大名鼎鼎的“勃蘭登堡”特種部隊並沒有聯繫是另一支部隊)

經過補充“大德意志”擲彈兵師升級為“大德意志”裝甲軍,由“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和“勃蘭登堡”裝甲擲彈兵師組成。但是很快該軍被分開部署,“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留在了普魯士應對蘇軍的鋼鐵洪流而勃蘭登堡師則被派往了裡曼茲斯塔特配合其他德軍部隊協同作戰。

1945年3月,雖然“大德意志”師依然在頑強抵抗堅守陣地,但是面對糟糕至極的戰局該師已經無力迴天,戰鬥堅持到當月中旬,該師的人員損失已經超過5000人,坦克僅剩個位數而且極端缺乏燃料,戰鬥力已經迫近臨界點。

3月下旬,該師損失了最後的坦克力量,缺乏補給的該師不得不從陣地撤退,但是很快戰鬥命令下達,該師再沒有獲得有效補充的情況下再次投入當時還是德國領土的皮勞地區繼續苦戰。

1945年5月,該師剩餘部隊向蘇軍投降,該師的歷史自此終結。

"

如果用一支部隊來代表二戰德軍,你會選擇哪一支部隊?

也許很多二戰軍迷會將這份“代表”賦予於黨衛軍部隊,比如“帝國利刃-黨衛軍第2帝國師”或者是“戰場死神-黨衛軍第3骷髏師”又或者是“北歐惡魔-第5維京師”,這些在黨衛軍的序列中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部隊,他們的戰鬥意志可以代表絕大部分的二戰德軍部隊,但是有沒有更合適的部隊呢?比如國防軍中的那支部隊。

筆者認為在黨衛軍部隊之外國防軍的序列中有著戰鬥力同樣強悍的部隊,他們或許更適合作為二戰德軍的代表。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初步建立—

1921年7月,在德國柏林組建了一支名為“總部警備隊”(Kommando der Wachtruppe)“的團級建制部隊駐紮在首都柏林,該部隊成立初期的任務是負責應對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動盪的社會局面。

因為收到一戰《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陸軍數量的限制“總部警備隊”的成員並不是由部隊招募,而是從德國當時僅有的7個師中(凡爾賽條約限制10萬人)各抽調一個連共同組成,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也讓這支團級建制的“警備”部隊成為當時德國最具有融合性的部隊。

“總部警備隊”在柏林駐守了二十三年,成立於德國社會最動盪時期,也親歷了納粹黨從一名不文到執掌德國政治最高權利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總部警備隊”在納粹黨上臺之後並未銷聲匿跡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

1933年1月,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開始執掌德國政權,德國陸軍也自此開始走向巔峰。一年之後,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總部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警備隊”(Wachtruppe Berlin)並增加至8個連的建制規模,兵力幾乎與一個團相當。

1935年3月,希特勒借口法國違反《凡爾賽條約》(有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歷史,法國無奈之下為納粹擴軍提供了藉口)直接打破歐洲對德國的兵力限制在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兩年之後“柏林警備隊”更名為“柏林衛戍團”,從早期的“隊”更名為現在的“團”,雖然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在規模上並未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團建制”的名稱升級確實解鎖了許多“操作空間”為後期入駐德國國防軍打下基礎。

1939年4月,“柏林衛戍團”再次改名為“大德意志”步兵團(Infantry Regiment Grossdeutschland),並且不再執行原有的輪流調換的服役制度而是轉為招募固定兵員服役,該團正式從警備性質的衛戍部隊升級成為戰鬥部隊。而“大德意志”這個番號也自此讓整個歐洲所銘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首次參戰—

1940年5月“大德意志”團參加法國戰役,該團配屬於德軍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順利突破馬奇諾防線,此後該團遭遇法軍頑強抵抗在斯通尼高地附近與防守該處的法軍部隊展開激烈戰鬥,雖然法軍堅持作戰但該團在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以較小的傷亡代價再次擊破法軍防線。

5月下旬,該團挺進至法國阿拉斯地區佈防,此時敦刻爾克包圍圈已經形成,英法聯軍為了打破包圍對德軍防線發動強有力的反擊,而“大德意志”團防禦的阿拉斯地區成為英法軍隊進攻的主要方向。

英法聯軍集結力量對阿拉斯地區發動反擊,面對英法聯軍的優勢反擊,該團一度陷入苦戰,為了穩定防線該團幾乎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戰鬥力量。幸運的是在該團最艱難的時候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群飛臨戰場,在強大的空中打擊的支援下該團成功的防守了陣地挫敗了英法聯軍的最後的突破計劃。

此戰之後該團配合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橫掃法國境內直至法國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該團進駐法國巴黎成為巴黎佔領軍,這份殊榮可不是任何一支部隊有可以享有的。

1941年4月,一直在為“海獅計劃”訓練準備的“大德意志”團從西線轉移至東線為即將而來的“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做準備。

在進攻蘇聯之前的間隙,“大德意志”團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的戰鬥,但該戰鬥十分短暫,入侵南斯拉夫僅用了11天(1941年4月6日-4月17日),該團也只有三天的戰鬥記錄,這也成為該團進入東線之後最輕鬆的戰役(在該師倖存人員為數不多的回憶錄中,有提及這場短暫的戰役但幾乎都是與蘇聯戰爭做比較的形式出現)。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鏖戰東線—

1941年6月22日,蘇聯戰爭戰爭開始,“大德意志”步兵團跟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繞過佈列斯特要塞嚮明斯克方向快速推進並迅速佔領戰略要點明斯克形成對蘇軍的何為態勢。

6月29日,德軍在比亞韋斯托克以東地域會合,明斯克包圍圈形成,德軍首戰大獲全勝,而“大德意志”團也隨著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刷了一大波經驗”。

1941年8月23日,“大德意志”團參加了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配合強大的德軍裝甲集團包圍、殲滅、俘虜了蘇軍西南方面軍70多萬人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這是該團在“明斯克戰役”之後有一次“刷經驗”之戰。

在前兩次大型保衛戰中因為裝甲力量,包括坦克部隊以及摩托化部隊是戰役主力而當時僅為步兵師的“大德意志”團而言承擔的任務要輕許多,但是戰況依然是激烈的。

1941年10 月,秉承“出來混當然是要還的”戰爭規則,經過明斯克戰役與基輔戰役的順利之後,“大德意志”團進入了殘酷的莫斯科戰場。從包圍到被蘇軍反擊在歷時4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團承受著天氣與蘇軍的雙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該團不得不放棄之前的進攻計劃轉入防禦作戰,但即便如此嚴寒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依然讓該團付出了嚴重損失。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1942年3月,“大德意志”步兵團接到撤往後方休整擴編為師級建制的命令,因為收到統帥部與希特勒的雙重關注該師不但獲得了一個步兵團的兵力補充而且一個得到了裝甲團的補充(裝甲車為主以及少量輕型偵查坦克),擴編之後的“大德意志”師基本完成摩托化師的升級。

1942年6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剛剛完成升級的該師成為第6集團軍主力對蘇聯沃羅涅日方向的第40集團軍發動強襲,該區域是斯大林格勒的門戶,此處的戰鬥從戰役開始就已經處於白熱化。

該師剛剛補充進來的裝甲力量在此次進攻中發揮了強大的突進作用,缺乏有效防禦武器的蘇軍陣地很快在該師的突襲下被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近在眼前子殘忍的巷戰即將開始。

此時幸運之手再次降臨該師,因為初期作戰損失過大被前線指揮部從前線替換休整留作了集團軍預備隊放在戰術後方,而正是這一命令挽救了這支部隊。在8個月之後,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跟隨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一起共約91000名德軍士兵被蘇軍俘獲,而最後活著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多人。

1943年1月,該師獲得了“虎I”型坦克的補充並組建了重型裝甲連,雖然數量只夠裝備兩個連(有記錄為9輛,有記錄是7輛,只能搭配III/IV型坦克使用),但是對於一直飽受蘇軍KV系列重坦克“教育”的“大德意志”師終於有了自己的“拳頭”武器,這大大提升了德軍的士氣。1943年2月,堪稱防禦戰役奇蹟的“哈爾科夫”戰役打響,“大德意志”師開往前線根據防禦大師曼斯坦因的戰術計劃聯合大名鼎鼎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對進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動反衝擊。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該師曾防守哈爾科夫城,在戰役過程中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該師需要主動放棄該城迂迴包圍突入哈爾科夫區域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恰在此時希特勒乘專機造訪了這座紅軍刺刀抵在鼻子底下的哈爾科夫城,他的到來差一點改變了該師的戰術部署(希特勒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防守哈爾科夫),但好在曼斯坦因說服了希特勒,否則該師難免又是一場生死之戰。

根據曼斯坦因的計劃“大德意志”師聯合黨衛軍第2軍(由黨衛軍“希特勒旗隊”師與黨衛軍“帝國”師組成;骷髏師參加了哈爾科夫戰役並一戰成名,但該師在防禦陣地未參與迂迴包圍)迂迴包圍了突入哈爾科夫城的蘇軍西南方面軍,依靠裝甲部隊的優勢力量(蘇軍西南方面軍此戰之前損失已經很大補充不足)順利包圍了蘇軍,在曼斯坦因“華麗的右鉤拳”的重擊之下,蘇軍付出了52000多人的傷亡代價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剛剛被蘇軍收回的哈爾科夫被德軍重新佔領。

1943年6月,東線以及處於極其被動的局面而整個德國都在戰爭的巨大壓力下勉強支撐,“大德意志”師獲得了難得的休整補充,在後方區域該師補充了部分裝甲車以及少量坦克,該師正式升級成為“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好運並未就此結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裝甲大碰撞”的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稱之為“堡壘”行動),該師獲得了“黑豹”坦克的支援,雖然只有5輛坦克,但是在“裝甲火力就是底氣”的東線戰場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有文章提及該師補充了斐迪南殲擊車,但並沒有可信服的官方記錄)。

7月5日凌晨,庫爾斯克戰役正式打響,“大德意志”師作為戰術突襲力量首批加入對蘇軍的進攻,但是戰役對於德軍來說並不順利,預先已經獲取德軍進攻情報的蘇軍對德軍進行了炮火反準備(在敵軍進攻時的炮火準備之前首先發動炮火襲擊打亂敵軍進攻準備)對集結中的該師以及其他德軍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在接下來的進攻中,該師在蘇軍的反坦克地雷與隱藏的反坦克陣地周旋,雖然憑藉裝甲優勢突破了蘇軍的防線,但該師的損失已經使其無法繼續前進。

此時的希特勒也猶豫不決,“堡壘”行動的損失以及蘇軍驚人的補充能力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困擾,終於希特勒下達了終止“堡壘”行動的命令“大德意志”師撤出了以巨大代價換取的戰略目標托馬洛夫卡,庫爾斯克戰役以德軍的失敗為結果結束。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戰場救火隊—

此後面對陷入越發被動的東線戰場,該師成為了德軍前線指揮部的“戰場救火隊”先後參加了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以及在“十次斯大林突擊”(蘇軍發動的在蘇德戰線的十個方向先後實施的一系列不間斷的戰略性進攻動作)戰役中頻繁作戰。

1944年初,該師獲得了一定的裝甲部隊的補充提高了戰鬥力,此時的東線局勢德軍已經處於完全的被動局面,但並不表示該師在被動的局面中毫無作為,在德軍為數不多的被動反擊中,該師曾經以凌厲的反擊為蘇軍統帥科涅夫“好好的上了一課”。

1944年4月,在羅馬尼亞的北部戰場,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過分自信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進攻該師防守的特爾古—弗魯莫斯防線。面對蘇軍冒進的裝甲集團該師會同大名鼎鼎的黨衛軍骷髏利用“豹”式中型坦克的機動優勢採取積極機動防禦引誘敵軍進入伏擊陣地然後聚集殲滅的戰法,在為期一個月的左右的防禦戰中該師以極其微弱的代價(一般說法是該師損失坦克10輛,但該數字是減去被擊傷坦克修理後重新使用的數量)擊毀了蘇軍超過350輛坦克和200輛裝甲車(該數字有一定水分,當時的第2方面軍也是連續作戰損耗極大而且該師會同其他部隊聯合作戰,該師的戰鬥記錄應該有所誇大,當然這也是後方納粹宣傳機器的宣傳需要。)但是此戰切切實實的打殘了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成為科涅夫的恥辱之戰而指揮德軍作戰的“大德意志”師師長曼託菲爾則一戰成名,他的“閃電防禦戰”也被軍迷所熟知。

1944年8月,“大德意志”師被送往立陶宛方向進攻被蘇軍戰局的戰略重鎮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戰鬥命令,從東普魯士倉促趕到前線的該師按照戰場要求被拆分為兩個部分配合其他部隊對該城發動進攻。

蘇軍在該城部署了較強的戰鬥力量,雖然該師拼盡全力擊垮了蘇軍防禦力量重新佔領了該城,但是該師在戰鬥中損失十分嚴重,剛剛補充完畢的“大德意志”師經此戰不得不再次退往後方休整。值得注意的是,該師的損失甚至驚動了希特勒,他對該師在維爾卡維什斯基的損失大為光火,師長曼託菲爾差一點被降職,不過最終商討的結果是,戰鬥計劃來自於希特勒本人師長曼託菲爾只是“很無辜”的執行者,為了避免尷尬希特勒為師長曼託菲爾升了官,當然其本人確實是有指揮才能。

1944年9月,該師原裝甲團團長卡爾.洛倫茲接替曼託菲爾出任“大德意志”師最後一任師長,原師長曼託菲爾被希特勒越級晉升為第5裝甲集團軍指揮官。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最後時刻—

1944年11月,面對蘇軍在東線發動的凌厲攻勢,德軍一退再退終於退回了德國本土。作為“戰場救火隊”的“大德意志”師也回到了東普魯士,此時的該師已經不是當初出征時的精銳力量,老兵消耗殆盡裝備破損不堪。

不過德軍統帥部並沒有忘記這支榮耀部隊,在裝備極度匱乏 1944年底該師獲得了難能可貴的補充甚至擴充(因為希特勒在戰爭中後期不信任國防軍因此戰爭末期很多重要的裝甲裝備都優先補給黨衛軍師)。

在裝甲力量上該師保持著原有的坦克編制補充了一定能夠數量的“豹”式中型坦克以及數量極少的“虎”式坦克,該師的裝甲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回覆;在戰鬥力上該師不僅獲得了大量人員補充進行了擴編(人員多來自傷病歸隊的士兵,不回原部隊轉而補充進“大德意志”師)而且還新增了勃蘭登堡裝甲擲彈兵師(經過查詢初步判斷該師與大名鼎鼎的“勃蘭登堡”特種部隊並沒有聯繫是另一支部隊)

經過補充“大德意志”擲彈兵師升級為“大德意志”裝甲軍,由“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和“勃蘭登堡”裝甲擲彈兵師組成。但是很快該軍被分開部署,“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留在了普魯士應對蘇軍的鋼鐵洪流而勃蘭登堡師則被派往了裡曼茲斯塔特配合其他德軍部隊協同作戰。

1945年3月,雖然“大德意志”師依然在頑強抵抗堅守陣地,但是面對糟糕至極的戰局該師已經無力迴天,戰鬥堅持到當月中旬,該師的人員損失已經超過5000人,坦克僅剩個位數而且極端缺乏燃料,戰鬥力已經迫近臨界點。

3月下旬,該師損失了最後的坦克力量,缺乏補給的該師不得不從陣地撤退,但是很快戰鬥命令下達,該師再沒有獲得有效補充的情況下再次投入當時還是德國領土的皮勞地區繼續苦戰。

1945年5月,該師剩餘部隊向蘇軍投降,該師的歷史自此終結。

二戰最具代表性的德軍部隊,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榮譽與職責—

“我們的榮譽就是全心全意忠於我們的職責!”——“大德意志”師師長曼託菲爾。

這是對該師最直接的評價也是最貼切的評價,作為德軍國防軍在二戰中歷史最為悠久的諸多部隊之一(一戰之後的7個師加上該部隊前身“警備隊”),他經歷了二戰前期的混亂以後納粹上臺後的狂熱並最終打完了整個二戰;作為一個戰鬥力強悍的部隊,該師被最高統帥部稱為“德軍消防隊”,能夠獲此殊榮足見該師的戰鬥力不一般;當然該師也在整個二戰損失慘重,據統計該師在二戰的陣亡總人數超過5萬人,最後投降活到戰後的該師不足6000人,可以說該部隊為德國付出巨大。

“大德意志”師經歷了德國在一戰之後的虛弱時期,參加了法國戰役、蘇聯戰役,在順境中斬獲頗豐在逆境中也曾絕地反擊,裝備過國防軍最優勢的“虎”式坦克兵強“坦”壯但也曾數次在蘇軍凌厲的衝擊下瀕臨覆滅。

二戰的德軍也曾經理一戰之後的虛弱並在納粹的狂熱刺激下瘋狂強大到影響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但最終在瀰漫的硝煙中走向毀滅,如果說用一支部隊詮釋二戰德軍,個人覺得應該沒有比“大德意志”師更適合的部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