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在《舌尖上的中國》裡,6分鐘的鏡頭,讓諾鄧和諾鄧火腿火了一把。諾鄧是雲南最古的歷史名村、雲南最早的經濟特區,早在2005年就已被評為“中國最具旅遊價值的古村落”,但由於種種原因,諾鄧古村至今鮮有人至,未進行成規模的商業化開發。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村,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南端的雲南省雲龍縣,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交通便利,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也是雲南省最早的史籍《蠻書》記載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稱不變的村邑,因此,又被稱為“千年白族村”。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的滄桑變換,這座滇西北大山深處的小小村落卻始終保持獨特的風貌。諾鄧現存眾多的古建築和人文古蹟,融匯漢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華文化為一體,生動展示了中國民間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文化思想。其保存之完整、集中,在雲南以至國內都是十分罕見的。

古村風貌

村中現代民居建築不多見,以明、清兩朝建築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為主。諾北山坡的民居在海拔1900米到2300米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層起而上,街巷村道縱橫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鋪就,三步一階、五步一臺。100多座依山構建、風格典雅的古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分佈於山坡之上。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村民居建築式樣基本與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築佈局,但由於依山而建,構思奇巧變化,風格也呈多樣性。無論是四合院,還是“三方一照壁”式結構,都結合山形地勢特徵設計,因而諾鄧村民居建築又呈千姿百態的外觀。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古村依山而建,因此建議步行遊覽,還可以租驢子騎上在村子裡遊覽。遊走在村落裡,多為明清風貌的黃泥土坯房,可見寺廟、牌坊、會館、祠堂等建築,村內現保留著60多座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40多座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和20多座古廟宇等公共建築以及5000多米的街巷村道,包括萬壽宮、玉皇閣、龍王廟、古江西會館、黃姓家族的題名坊等古建築,此外還有百年以上的古木200餘株。

諾鄧村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萬壽宮。據記載。萬壽宮為元代建築,其時是外省客商的會館,到明初,將會館改作寺廟,原稱“祝壽寺”,現存明代碑記有詩:“朝賀明時習拜舞,萬年祝壽聽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廟名為“萬壽宮”。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玉皇閣建築群宏偉壯觀,閣前的櫺星門是滇西現存最大的古木牌坊。周邊古木參天,老樹虯枝,尤其是風景價值頗高的黃連木,樹高多達三、四十米,最老的樹齡已800餘年,春夏之季,綠蔭濃郁,一到秋來,樹葉紅黃相間,色彩斑斕,接著就是一片“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尊孔習俗相當濃郁,不僅有建築精巧的文廟,還依然保留三牲祭孔的傳統。諾鄧祭孔活動在從明代時開始盛行,距今已經幾百年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祭孔必須用牛、羊、豬獻祭。當天參祭人員都要吃牛肉,以表示每個人都得到孔子的恩賜。這就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太牢之禮”和“飲福受胙”,在古代祭祀中,太牢之禮是最為隆重的。

千年鹽井

諾鄧也稱“諾鄧井”,“井”就是鹽井。根據雲南史料記載,雲南井礦鹽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早在唐代,《蠻書》中已經對諾鄧有明確記載,這裡最遲在唐朝就已經鑿井製鹽,是以鹽井為生存依託的典型村落。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井鹽因鹽質優良,味道純正而遠近聞名。鹽商情願加價搶購,使諾鄧井鹽一度成為滇西茶馬古道上可以流通互市的重要商品,形成以鹽為主的一條特殊古道——鹽馬古道,諾鄧由此成為通往滇西各地鹽馬古道的軸心地。古代諾鄧的“茶馬古道”,東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衝,西接六庫片馬,北連蘭坪麗江,四方商賈雲集,百業昌盛。

村中千年古鹽井就在山腳,保存較完整的,還有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是研究雲南古代鹽業經濟文化的寶貴活教材。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在當地,熬鹽多以自家手工製作為主,較為艱苦。村民早早地到村內千年古鹽井取滷水,滷水經過24小時的沉澱之後,用大鍋加熱熬製15個小時,形成鹽結晶,得到諾鄧井鹽,散鹽經過手工搓揉變細,再經拓壓成型之後就成了坨鹽。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鹽井出產的鹽,含鉀量高,卻不含碘。如此特殊的成分構成,讓諾鄧鹽即使放多了,味道也不會發苦。諾鄧火腿是用從這口井中提取的鹽製成的,所以才會有淡淡的清特殊香。外地人到諾鄧,就算不買火腿,也會帶些鹽回去。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在鹽滷下沉澱的泥漿也是製作火腿的寶貝,據說這種稀泥有保鮮、增香和防蟲的作用。“雲龍一大怪,諾鄧火腿敷著泥巴賣。”正因這特有的生產原料以及獨特傳統的生產加工流程,造就諾鄧鹽泥火腿的獨特美味。

諾鄧火腿

得益於千年鹽井出產的優質鹽,諾鄧火腿風味難以複製,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白族醃臘製品的風格。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裡有諾鄧火腿,因此諾鄧才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其實,在諾鄧千年白族古村,火腿的醃製歷史始於唐、盛於宋,南詔時期就已經是宮廷貢品,在前清就經“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火腿要醃製三年才真正成熟,三年以上的甚至可以生吃,滋味相當醇厚。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每年隆冬臘月,當地白族人家家戶戶忙著宰殺肥豬製作火腿。每家都有製作火腿的風俗,也有自己的訣竅,唯一不變的便是都使用有著千年歷史的井鹽。村民們家裡都會有一間晾掛火腿的房間,可以走進任何一家購買,而在諾鄧只有經過2年以上風乾的火腿才會用於出售。

生吃火腿,這座千年白族村因舌尖上的中國出名,現在卻少有人去

諾鄧距離昆明五百多公里,可先從昆明到大理遊玩,再從大理快速客運站坐中巴到雲龍前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