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愛:“我要死了”

癌症 雞湯 早報網 2017-04-28

李熙愛:“我要死了”

“我要死了。”

這句話經常從我外婆口中說出,相信好些老人家也愛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外婆近年來身體大不如前,雙腳經常麻痺或疼痛。母親、阿姨和舅舅都想盡辦法,帶她看不同的醫生、吃各種補品,為的就是改善她的情況。但是,外婆卻消極面對,每次說:“都要死了,做這些幹嘛?”我每次只能回答她:“哪裡會?你還好好的。”

不是不敢談死亡,而是覺得不應該以那麼消極的方式談死亡。

大家都沒放棄她

外婆的“人生態度”處處影響她的日常生活。鼓勵她在家找東西做、寫寫書法或多讀報紙,她會以一句“反正都要死了”來打發我們;醫生要她回家積極做物理治療,但外婆做幾次就不做了。大家都還沒放棄她,她早已先放棄自己。

幾個星期前,我訪問一名68歲癌症病患,只知道她幾年前被診斷患第三期癌症。她打扮得非常時髦,完全不像癌症病人,很有活力。當我問起她目前病情如何,她毫不猶豫,向我伸出四根手指,微笑對我說:“第四期癌症。”我當下被震住,不知該如何反應。除了沒料到活潑的她病情已惡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迴應她的笑容。

通常聽到“末期癌症”這個恐怖詞彙,心情自然會下沉,可是坐在我眼前的人卻笑著看我,若我用沉默來回應她的笑容,這樣太對不起她的堅強了吧?以某種角度來看,兩人說的都有“要死了”的含義,但心境卻截然不同。一個人生活有沒有價值,或許就決定了他對人生的態度。若只是一天天“等日子”,再積極的人應該也會覺得生活沒意義,提不起勁來。

那位癌症病患的生活很充實,就算是進行化療的那幾小時,也會把握機會鼓勵其他病人。在家,她會在彩繪本上色或玩手機遊戲。她跟我說,每天都有太多東西要去做,時間根本不夠用。

另一頭,外婆其實並非整天愁眉苦臉,每次有人來看她時,她不說,但看得出她開心得多。或許老人家的觀念是自己沒價值了,不想麻煩他人,所以才一直把“死”當口頭禪。

別讓人生留下遺憾

步入晚年,人已退休,沒牽掛也不需忙碌,這樣的“空虛”狀態,很容易使人跌入黑暗深淵,提早把自己推向生命盡頭。但國人越來越長命,“空虛”時間只會越漫長,到頭來會發現,盡頭比想象中還遙遠。等待的那幾十年,若拿給年輕的自己揮霍,早已成就了很多大事、嚐盡各種生活。

這幾十年的時間,是不能被忽視的。因此,社會各個組織都很注重年長者的社交生活,到處不缺乏樂齡活動日間中心,及與年長者交友的義工活動。除了避免他們寂寞,更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寶”,能有豐富人生歷練與人分享。

李顯龍總理在最近的“義助樂齡聯盟”活動上表示,年長者必須和社區內的年輕人互動,而社會必須照顧好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社會中有價值的國民(valued citizen)。

年長者千萬別貶低自己,只要還活著,就能選擇自己要過怎麼樣的人生。忙忙碌碌過完精彩一生,別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留下空白、留下遺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