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兒時的端午時節,是一個將將好的一年的開端。一年的水稻秧子剛剛好分種結束,旱地裡的玉米也安靜的躺在溼潤的土裡,南方的農人們引來了一年之初的一場小休閒。雖說盛傳的端午節的來源是屈原的投江,但是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勞動人民對待生活的儀式感。將這裡作為一個小結,開啟一段難得的閒暇時光。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但凡是中國人的節日,少不了的就是儀式感這一詞。我們往往有專門的吃食,有專門的文娛,有專門的儀式......儘管在當今社會,這些傳統節日不再傳統。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大抵就是最不能忘記的那一抹粽香,是龍舟隊伍路過時鑼鼓喧天的非凡熱鬧,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湊熱鬧的。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平時並不愛吃粽子,但是端午卻一定要吃上一口的。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現在的粽子大多五花八門,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那一口還是外婆包的粽子。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區別於現在的大肉粽,我小時候吃的是尖尖的,陀螺狀的三角粽,沒有任何調味,只是透著糯米和粽葉的清香。也不像現在吃粽子,講究一點的也是放在碟子裡,刀叉齊備的強行營造一個儀式感的氛圍。那時候的粽子呀,一定是你饞了好久好久,期待了好久好久的“糖果”。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端午之前,忙碌的農人們已經在幹農活時路過的小道上一眼瞅見了幾棵長勢喜人的粽葉樹,心裡已經盤算著要哪天來摘粽葉才長得大小合適,又不會被別人捷足先登。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在端午的前一天,就要把前幾天就準備好的糯米洗淨,用山泉水浸泡一晚上。那時候的糯米是需要提前準備好的,那時候自己家種的糯谷,要挑個天氣好的日子送到碾米房脫殼,那時候的科技呀還不同於今天的,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到如今白花花的大米。脫殼結束後,外婆會用篩子篩選沒有完全脫殼的漏網之魚,還要用二號的篩子把碎成兩半的米粒兒篩出來。這才最後得到用於製作粽子的糯米,保證每一顆米粒的大小均勻,飽滿瑩亮。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一切的準備只待端午那天,天一亮外婆就會開始忙碌。泡了一夜的糯米變得有了一定的鬆軟度,泡了一夜的粽葉右邊的綠意瑩瑩,一組剪得長短適中的白棉線也已經就位,一隻筷子,一張凳子,一個人,然後就是一隻只節日的吉祥物開始誕生。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經常性,粽葉是不夠用的,這時候我就派上用場了,一般外婆會派我們這些小不點,去看看粽葉樹上是否還有些什麼漏網之魚,摘一些新鮮的粽葉來搶救一下多出來的糯米,所以這時候葉子小點也是沒有關係的。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剛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撕開粽衣就是白白胖胖的粽子,只有糯米和粽葉的清香,只有淡淡的甜,和回憶一樣。我們都在徒手撕開,燙得左右手不停的換著拿,隨意的站在房前屋後,趁著熱氣咬上一口,這就算是完成了整個端午的儀式感。

那時候我們沒有太多的選項,不會糾結粽子是吃甜還是吃鹹。看別人划龍舟只會想著總有一天我也要去劃一回,並不一定的認為要拿到第一才是成功。總之,看到大門上掛的艾草和菖蒲,就知道那是端午,就知道在晚上可以偷偷的喝到一口雄黃酒,辛辣嗆嗓子眼,並不好喝,但是那是端午的味道,是小孩子眼中大人的味道。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彷彿喝一口酒,就偷偷做了一回大人......這是我童年裡關於端午最具儀式感的事。

現在的端午,我唯一還關注的也就是吃粽子這一件事了吧。但是甜的,鹹的,不論是肉粽還是蜜棗我都再也無法一口吃出一個端午。哪怕是再次咬一口清水粽,也只是食一口寡淡,再無端午的風格。我家門口已經不掛艾草和菖蒲了,雄黃酒我也是不喝了,賽龍舟我也不在嚮往了......我的粽子也變成了躺在精緻餐盤,佐以刀叉的吃食,彷彿不只是粽子失去了熱度,而是連我的心也失去了那份熱度。

那些年外婆包的粽子,大概好吃到屈原的棺材板板都壓不住了


而我,對於端午的儀式感彷彿變成了,懷念過去的味道,懷念外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