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農村大媽用樹葉包美食,名字怪味道香,一年吃一回
鄉土河南
1/12 每一年的端午節,無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這粽子裡包什麼和用什麼葉子包,不同地區還是有些差異,在河南的魯山地區,人們用槲葉包的槲墜來代替粽子,雖然餡料和粽子相似,但是形狀和味道截然不同。
2/12 農曆四月下旬,村民們都開始上山打槲葉了,槲葉來自槲葉樹,這種樹多生長在向陽的山腳或半山腰,樹本身沒什麼經濟價值,以前多被村民砍去當柴燒,但是它的葉子很神奇,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道。
3/12 這位農村大媽今年打了這一大籮筐,趁著日頭還行,在太陽底下晒了一天,過去沒人稀罕這葉子,如今有商販專門來收了,不過她這是非賣品,專為兒女親戚們準備的。
4/12 晒過的槲葉還要放鍋裡煮上一二十分鐘,消毒的同時葉子更有韌性,然後撈出來放涼水裡清洗乾淨,之後再用剪刀把葉子根部的硬梃子剪去,這樣包的時候就能包的更嚴實。
5/12 包粽子一般用棉線,槲墜也可以用,但是大媽今天準備了更傳統的材料,就是這一把竹筍葉子,劈成小細條條,這樣包出來的槲墜更天然美味。
6/12 槲墜的主料是糯米,再配上紅豆、大棗、花生之類的輔料,糯米在包的前一天晚上已經用涼水泡上。
7/12 在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兩個人開始包槲墜,地上的三個碗裡分別放了糯米、紅豆和蜜棗,粽子大家吃甜味的多,這槲墜也不例外。
8/12 這是一片新鮮的槲葉,按理說葉子不用水煮也能包槲墜,就是會有點兒脆,不好包容易爛,大媽說包幾個這種嚐嚐,一年也就忙這一回。
9/12 這是包好的槲墜,由於葉子的形狀,它正好可以捲成一個圓柱形,而不必像粽子那樣必須包成三稜錐形。
10/12 大媽把這些包好的槲墜拾到鍋裡,足足放了多半鍋,這槲墜和餃子還不一樣,餃子可以想吃就包,槲墜受季節所限,索性一次吃個夠。
11/12 柴灶裡填上槲葉樹樹枝,鍋裡煮上槲墜,這玩意兒很耐煮,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出鍋,過去人們都是晚上前半夜用大火攻,後半夜就不再管了,讓槲墜在蒸汽裡慢慢浸潤。
12/12 經過上山打槲葉、洗槲葉、泡餡兒、包槲墜、煮槲墜,這一鍋美味終於可以開吃了,據大媽講,可能是葉子和長時間煮的原因,槲墜特別耐放,十天半月都不會變質、變味兒。攝影記錄 | 香山(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
2017-05-3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