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我不喜歡吃苦瓜、豬肝和肥肉,總覺得苦瓜太苦、豬肝不嫩、肥肉太膩,它們都有一種怪味道,難以下嚥。這三者之間並沒有十分必要的緊密關聯,實在是它們是我童年口味裡“不喜歡”的三大典型代表。當然,首當其衝的便是苦瓜了,我想不明白,苦瓜那麼苦,怎麼也被當做餐桌上的菜餚呢。

其實,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並不好,不是可以隨意挑剔食物的年代。我們七零八零後一代人的童年,尤其是我這樣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山裡娃的童年,物質條件還是相當貧乏的。那時候,父母每年都要挑著糧食去糧所排隊交公糧,糧油米麵得靠糧票購買,一年到頭吃不上一餐肉,過年可以買一套新衣服。夏天有走村的貨郎賣一毛錢一根的冰棍和汽水冰棒,我會拿家裡的玉米去換,看得到和握得到的人民幣基本沒有。父母為了給我們補充營養,總是在家裡隱蔽的角落裡放置老鼠夾,捕到老鼠的時候一家人就歡呼雀躍,燉熟的老鼠肉的味道,似乎並不比雞湯差多少,吃起來亦是滿嘴生香。如今想起來,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那確實是真實的情景,那一鍋老鼠肉是我們童年裡美味的葷菜。

當然,最難忘的還有去挖野菜和撿穀子。大人們出去勞作的時候,村裡的小夥伴們就相約一起到地裡挖野菜,那些野菜的種類繁多,我甚至叫不出名來,每當裝滿一籃框,便覺無比光榮,晚餐煮上一鍋野菜,沒有油,只放了點鹽巴,全家人就吃得很幸福。撿穀子則是在每年秋收後,我們都會揹著編織袋去收割後的地裡巡邏,撿拾玉米或稻穀,運氣好的時候也是能撿上一袋子,補貼家裡的口糧。

所以,即便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我也是拒絕苦瓜的。記憶中,母親會在小菜園子裡種一些黃瓜、苦瓜、南瓜和芥蘭菜,還有幾叢芭蕉樹。那時真的窮,家裡來客人,父親就煮碗麵條撈菜葉當下酒菜,南瓜湯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我平時無事時我就眼巴巴地望著高高的芭蕉樹,希望芭蕉快點成熟,要知道,除了偶爾能在山上撿到一些野草莓或野沙梨之類,芭蕉算是最富貴的水果了。遇到餐桌上只有炒苦瓜的時候,我就只吃白粥,委屈得要掉眼淚。為此,母親和兄妹們常常笑話我,有時候,兄長甚至會在我的飯碗裡悄悄埋幾片苦瓜,等我不注意吃到時苦著臉吐出來,他就在一邊哈哈大笑。

在我看來,那時的生活,真的如同苦瓜一樣苦啊。後來時代變了,生活開始好了,我也漸漸地長大,離家在外求學。整個讀書時期,大概是身體也在生長的緣故,對吃的總是特別渴望。學校飯堂的扣肉,撈到飯裡吃得那個香啊,怎麼吃都不厭倦。有一次看球賽去飯堂晚了,只剩下幾盆苦瓜,無奈只得要了一份,飯堂阿姨又好心地在上面淋了一勺肉汁,看起來香噴噴的,沒曾想吃起來還不錯,從那時起,我對苦瓜沒那麼反感了。

大學畢業的最初,我被分配到了一個偏遠的山區教學點。去報到的那天,轉兩趟班車,又步行半個小時,到深山裡的校區時已過飯點,又飢腸轆轆,當時面對一地荒涼,直接想掉頭走人。隔壁的老教師送來了兩根苦瓜和幾個雞蛋,安慰我說先湊合著吧。那天,我做了一碟苦瓜炒雞蛋,對於二十年都不喜苦瓜的我來說,幾乎不知道怎麼製作這道菜,然而終究是知曉剖開、去瓤、切片,下油烹炒時再把打散的雞蛋倒入。嚴格說來,那樣的程序或許並不正確,但對於我來說,能夠煮熟已是難得,能吃就行。後來漫長的鄉村教師生涯,吃得最多的居然就是苦瓜炒雞蛋,吃著吃著,竟成了最愛吃的一道菜了。

教學點食堂裡的早餐只有肥豬肉粉,我也和學生們一樣,吃得很上癮。特別是大冬天的時候,早晨吃了一碗熱騰騰的肥肉粉,胃裡心裡都暖和得不行。在鄉下,逢年過節或遇到紅白喜事都會殺豬,這樣的事又常有,老師傅們制的扣肉、粉蒸肉、紅燒肉都是一流,吃起來甜美鮮嫩,想起來直流口水。終究,是沒能拒絕肥肉的,和苦瓜一樣,越吃越愛上了。

有一年春節回老家,餐桌上有苦瓜炒牛肉和兩碟去了皮的白切雞,看著那兩碟雞肉,我忍不住紅了眼圈,因為父親知道我從小不吃肥肉,竟細心地剔除了整隻雞的外皮。我知道拔毛、去皮的繁瑣,但我不知道年邁的父親是如何帶著老花鏡、顫抖著手去完成這個過程的。那一刻,只覺得心疼到不行,又溫暖得想哭。母親看我這樣,以為我仍是不喜苦瓜,趕緊給我夾了雞肉,嘮叨地說:“你不吃苦瓜就吃其它的菜啊,多吃點”,我低下頭,用力地眨了眨眼睛,輕輕地說“都吃的、都吃的”。在所有人都無所察覺的時候,我們長大了,父母就老了。很多東西都在改變,而有一些東西卻一直沒變。

至今我仍不知道怎樣種植苦瓜,怎樣才能煮出一道好吃的苦瓜菜品,可是我居然愛吃了。還有肥肉,最喜歡的是川味做法,什麼回鍋肉、紅燒肉,一口肥肉一口飯,實在吃得歡喜。至於沒有花任何筆墨去談的豬肝,對它的感覺,包括不喜到喜歡的經歷,和苦瓜、肥肉大致相同吧。我有個朋友,吃豬肝和肥肉都是切成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巴掌那麼大,去他家吃飯,必有一大盆大片的豬肝,煎熟的豬肝片,居然吃出西餐牛排的感覺,還有遼闊草原上那種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邁。我後來知道多吃豬肝能明目,就不拒絕了。而且在南方,冬天打火鍋時來道豬肝粉腸,蘸著辣醬吃,真的是香脆可口啊!其實每一樣食物,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只是我們沒有去探究,所以不懂罷了。現在懂得,不拒絕,不厭食,不浪費,就是對食物最大的尊重。

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正是中秋之夜,孩子們早早地吃過晚飯,已經在陽臺上擺小桌子,放了月餅和水果,欣喜地等著賞月。在城市蝸居,實在是無處賞月的,但這是習俗,每年的習慣,不曾斷過。滿桌的月餅,我和父母都愛吃伍仁和甜肉餡的,孩子們大多愛吃豆沙和蓮蓉之類。而我清楚記得,小時候我也喜歡豆沙,不喜伍仁。當然,這算是一點題外話吧,但我的孩子們,確乎地和我小時候一樣了,除了不喜歡伍仁,同樣不喜歡苦瓜、豬肝和肥肉。我只能感慨,成長的經歷如此相似啊!這或許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循環吧。

大概,人的口味都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吃的東西,在長大的過程中就愛吃了。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父母什麼都吃,現在自己為人母了,也什麼都吃,不挑食了。就像小時候覺得很苦的苦瓜,其實一點都不苦,反而簡單易炒,而且清涼降火。所謂“酸甜苦辣鹹”,苦是五味不可缺之一,認真烹製,慢慢咀嚼,便能品出它的許多好處來。

生活亦是如此,沒有什麼會一成不變,或許有時陽光,有時風雨;有時歡笑,有時淚水;有有時得意,有時失意;有時甜蜜,有時苦澀。但五味雜陳,這才是生活的本質,不是嗎?歷盡千山萬水,看過世間百態,嚐遍酸甜苦辣,只要我們依然愛著,認真活著,這樣就好。

#我,無條件寫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