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芝麻 香油 齊民要術 雞湯 昆明信息港 2017-07-16
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閒翻《齊民要術》看見缹茄子,忽然一樂,因為廚房正好有茄子,這般,好像能和古人同食了,書裡說:“用子未成者,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渝黑,湯煠去腥氣。細切蔥白,熬油令香,蘇彌好。香醬清,擘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薑末。”

此法有點像紅燒茄子,但茄子焯水卻是頭一回,再者沒有竹刀(老家倒是有,剜野菜),紫蘇倒是長在花盆裡,還是照著它的指導用小砂鍋做了,味道不如想象的好,藉著古氣,亦讓米飯稍稍遭殃。

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有兒歌唱茄子:紫色樹,紫色花,紫花開了結紫瓜。紫瓜柄上長小刺,紫瓜裡面裝芝麻。

聽著,眼前就有畫面。茄子不單是紫的,也有青皮的。形狀也不同,北方的茄子有長有圓,可長的也偏圓。相對來說,南方的茄子苗條多了。

茄子宜嫩吃,等到裡頭有“芝麻”時,沒點脂油蓋不住它的柴味。不過,老茄子可以晾成茄幹。吃時水發,揉搓一會兒,“芝麻”會浮掉,茄乾沒味,但能夠吸味,最見烹調功夫。

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賈母著鳳姐弄點茄鯗給她吃,她吃了說:“別哄我,茄子跑出這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了,只種茄子了。”

風姐介紹說:“把才摘下來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初看到這一節,差不多要運動一下喉結,普通不過的茄子在賈府弄得這麼繁華,著實讓人眼羨,也就在心裡記下了。《禮記》裡說:雖有佳餚,弗食,不得其旨也。後來做了一回,料沒有賈府的足,過程類似,問題是,茄子丁散落成泥。

後來,才明白“鯗”的意思,鳳姐肯定說快了,忘了說,茄丁要晒點半乾才行。

身邊好多人不喜吃茄子,原因是沒味道,其實,沒味道就是味道,清蒸最明顯,原本七葷八素的嘴,忽得此味,殊屬難得,最好不過了。

元代人賈銘在《飲食須知》裡說茄子:蔬中惟此無益。他認為,多食動風氣,發痞疾及瘡疥。虛寒脾弱者勿食。諸病人莫食,患冷人尤忌。秋後食茄損目,女人能傷子宮無孕。

後來研究發現,茄子營養豐富茄,並非無益,只是含有茄鹼,也叫龍葵素,對人體有害,削皮並不能除掉,焯水也不能,可是三兩根茄子的含量微乎其微。

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記有茄子的吃法:吳小谷廣文家,將整茄子削皮,滾水泡去苦汁,豬油炙之。炙時須待泡水乾後,用甜醬水乾煨,甚佳。盧八太爺家,切茄作小塊,不去皮,入油灼微黃,加秋油炮炒,亦佳。是二法者,俱學之而未盡其妙,惟蒸爛劃開,用麻油、米醋拌,則夏間亦頗可食。或煨乾作脯,置盤中。

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茄子的家常做法大多紅燒,我少時吃過一回火燒的,印像深刻。將茄子窖在火塘的紅火灰裡,等水汽哧哧吹灰,給茄子翻個身,再燒。那邊剝了新蒜,搗了,舀在碗裡,加鹽,加醋,等著。等到火灰裡茄子水汽消歇,扒將出來,剝了皮,蘸著汁吃,入口飽滿,隔腹回味,悵然已失。

茄子頗有喜感,除了吃,有時合影還有來喊:一二三,茄子!茄子的餘韻還在嘴角,被定格了。這有點兒意思,至於霜打的茄子,蔫了很正常,不是農戶不收,留個兩個,算是回饋。

茄子的餘韻在嘴角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