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糕:元江人的味覺記憶'

元江 小吃 李詠梅 雞蛋 元江縣 酸漿 美食 糕點 玉溪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2019-08-27
""朵朵糕:元江人的味覺記憶

朵朵糕,因用棍子戳著進行翻烤製作而得名。

元江是一個休閒旅遊城市,更是一個讓人盡享美味小吃的城市。麻脆、米花、籠粑、彎根等美食數不勝數。朵朵糕,既是一道能在街頭巷尾尋到的民間美食,又是一道家喻戶曉、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它歷史悠久,以酥鬆潤滑、甜中微酸的口感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元江縣文化館工作人員柴雲告訴記者,朵朵糕在元江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不單本地人喜歡吃,熟悉元江的外地人也愛吃。有的手藝人在自己家門前擺個小攤,也有的推著三輪車做起生意來,大街小巷,很多家在做朵朵糕,賣價從一塊五毛到兩元一個不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口感,最有名氣的要數李詠梅。

63歲的李詠梅,從三分錢一個的賣價開始做起,到今年她的朵朵糕買到一塊五毛錢一個,是一個有著近30年朵朵糕製作經驗的手藝人。在她的攤位前,一邊與她聊天,一邊欣賞她嫻熟地給顧客做朵朵糕的畫面,更能引人犯饞。

製作朵朵糕的模子是一種高5釐米、直徑8釐米的茶杯狀的無蓋鐵盒。二三十個模子一起放在燒烤架子上,用木炭灰底下的炭火慢慢加熱。只見李詠梅將頭晚發酵過的米漿與適量的小蘇打、雞蛋、白糖一起調勻,放一邊備用。在燒熱的模子裡逐個加入熟油,待油溫上來,再逐個舀入米漿。一盒盒米漿逐漸升溫,從底部和邊緣開始,乳白的液狀慢慢凝固,變為淡黃,就可以聞到香味了。李詠梅拿起一根30釐米左右的棍子朝著一個個朵朵糕中間戳進去,進行翻面。幾十個朵朵糕,在她手裡打滾似的都被翻了個身,清一色的橙黃透著焦香。別看這簡單的一個動作,記者進行嘗試時硬是折騰了幾次,把朵朵糕給弄壞了,才將其中的一個翻轉過來。被翻面的朵朵糕有型、有色,李詠梅一邊等待升溫,一邊還要往剛翻過來的朵朵糕上澆油。完成定型的朵朵糕與平日裡常見的雞蛋糕外形相似,一個個黃澄澄的朵朵糕被逐個戳起來放進盤子後,就可以裝袋了。“給我裝6個。”一個顧客說。李詠梅一邊收著錢,一邊給顧客裝著朵朵糕,另一頭又在為下一輪烘烤做起準備,動作麻利得一點都看不出年紀。

剛出爐的朵朵糕,帶著熱氣,集色、香、味為一體,一口咬下去,雖然燙,但是外皮酥脆,裡面嫩滑,甜中帶點微酸,不燥不膩,香軟可口。跟平日裡嚐到的酸漿餅口感有幾分相似,但朵朵糕表皮焦香酥脆,中間如豆腐腦般嫩滑,比酸漿餅解饞過癮。

至於朵朵糕的名字由來,一位排隊的顧客指著李詠梅手裡用於翻身烘烤的細棍告訴記者,跟這棍子有關。因為每次給朵朵糕翻身都需要用細棍來戳,而在元江方言裡,“戳”念“duó”,與“朵”諧音,於是就有了“朵朵糕”的名字。

據李詠梅介紹,早在兒童時期,她隨家人從山區搬進城裡,第一次嚐到了朵朵糕,就被這種美味的糕點饞住了。當時想,長大以後我要做朵朵糕,天天都可以吃。後來李詠梅特意向鄰居長輩學習了製作技術,開始了擺攤售賣,也並非一開始就能做得好,都是逐步摸索出來的,一做就做了近30年。

製作朵朵糕的工序看似簡單,做熟一個僅需要兩分鐘,但是卻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從選米、泡米、磨漿、發酵,到配料、煎烙,每個環節都要用心。天氣熱的時候頭天晚上磨好的米漿發酵七八個小時就可以,天氣涼的時候需要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在第二天早上製作前可根據口感喜好,加入適量的白糖等配料進行調製。朵朵糕的口感和成型的好壞與米漿的稀稠度以及木炭煎烤等有關。

李詠梅說,最初做的朵朵糕是不放雞蛋的,後來進行創新放雞蛋進去,大家都說更好吃。做成一手美味的朵朵糕後,李詠梅的生意相對穩定,最多的時候,一早上能賣400多個。由於元江老城區拆遷,李詠梅的攤點從老城區搬到新城區,生意受到些影響,喜歡她手藝的人得跑很遠才能找到她的攤位。李詠梅說,自己帶出來了幾十個徒弟,他們都在賣朵朵糕。

元江顧客刀英說:“朵朵糕,這個味道在很多元江人的記憶中是從小陪伴到老,應該算一種味覺記憶了。我自己吃了近四十年,雖然它只是民間小吃,但是它的味道很地道,攜帶方便,價格又實惠,我每次路過都要捎上幾個。”

吃著朵朵糕,親眼看見朵朵糕的製作過程,感受著元江人的味覺記憶,此時的朵朵糕給人的味蕾體驗就更加不同尋常了。(玉溪日報記者 沈傑)

編輯:何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