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鱅魚 手工藝 美食 山大王傳媒 2018-12-18

又到了明山水庫取魚的季節,按照慣例路上排隊的卡車都是來自各地的客商,他們有的是熟客,有的即將成為這裡的熟客。明山人的生活離不開鹽田河和白果之間的那條老路,聽說很久以前這是鹽田河鎮出山的必經之路,沿著水庫蜿蜒盤曲,總能讓初來乍到的朋友捏上一把汗。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為了招呼老熟人,明山人準備做新鮮的捶魚,以饗來客。食材是美食的根本,在明山水庫裡盛產的花鰱,就是做捶魚最常見的材料。扁擔挑著兩筐魚,沿著來時的路回家,兩旁候著的卡車師傅和魚販子的目光,一道道地檢閱明山人和他的魚。個頭不大不小,七八斤的魚最適合鄉下人消費,而且取出的魚肉份量夠,面子也足。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經驗是美食的風格,凡是當家的人,都帶著些個人的脾性,融入到做事的動作中,味道的輕重,口感的嚼勁都會有細微的區別。唯一不能變的是對待貴客的心意,魚身上靠背部的裡脊肉,細膩而又鮮美,是花鰱的魚骨與明山6m深的水浪搏擊的產物。七八斤的魚,剝皮,去刺,取裡脊,最能表達農人禮節的就是那2斤魚肉。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配料是美食的態度,這裡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萬能配料就是芍粉,它可以捆住肉裡的鮮味,也能改變肉質的結構。明山人那雙歷經滄桑的手,像是幾種食材的媽媽,傾盡所能地把他們揉捏在一塊,直至血脈相連、靈魂融合。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手藝是美食的靈魂,遵循著先人的教誨,也能隨著性子發揮,時間越長,製作者越能沉浸在其中。農人不喜違和感,只要覺著自己心意盡到了,東西能做出來,就無須談什麼標準。明山人傳承下來的口訣,一斤魚肉四兩粉,祖輩還祕密告訴他,如果不按照這個比例,麵糰和不攏。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工具是美食的陪襯,四斤的菜刀兩把,把魚肉剁得上躥下跳;上了油的老虎鉗,飛快地將魚皮撕扯下來;家裡的大門變成了案板,承載著這一頓美食的鶯歌燕舞;泥巴缽子裡的肉和粉,在十指間飆戲;舀著涼白開的葫蘆瓢,時不時湊個熱鬧;竹篾做的蒸籠,一層又一層地裝著成功的喜悅;小米簸裡的砧板,等著給卷花的麵皮扎頭皮筋。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新鮮是美食的本色,不能只讓客人眼饞,切好的新鮮捶魚放在湯裡打個滾,或者伴著青菜蒜葉一炒,就是一個主菜。圍坐的客人,不管是新的,還是老的,在鄉下人的禮敬中把食物嚥下肚,便忘卻了來時的憂愁,感受到四海為家的情義。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這便是麻城的捶魚,一道老家裡逢年過節都要吃點的,一道貴客來了必定要做的,一道吃完還想帶走的,一道可以在吃的時候感覺到家的傳統美食。不管是製作者的沉浸,還是享用者的陶醉,那份傳承千年的心意,足矣安撫嘈雜世界中那些不安的心。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中華的餐桌文化淵源流長,一頓美食吃下來,放下戒備。遠道而來的客商來時的焦慮,語言不通、擔心被宰、吃喝不便等等情愫,都煙消雲散。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麻城的美食裡面深深融入了孝善二字,撈魚之前祭河神,感恩神明賞賜食材;做捶魚之前祭拜祖先,感謝習俗的傳承;手藝人理當被敬重,食客要給師傅奉茶煙,給師傅端洗手盆;吃美食之前要夾一塊肉丟進灶爐,祈求全家老小的福運;天氣熱的時候,要把桌子擺在堂屋正中央,把客人牽到貴賓的位置,正牆上掛著偉大領袖的畫像,見證著鄉下人的禮節。

風味麻城——似面不是面,捶魚傳千年


天冷的時候,要把吊鍋掛在火塘之上,把最暖和的位置讓給長者和尊者,筷子要多抽幾雙,寓意著客人要常來常往;每逢做美食、辦酒席的時候,燒火的伙伕,總是請的村裡的啞巴,一來是他的本事無人能及,二來是大家對他的關懷,一包好煙,三頓飽食,末了還贈予他幾天的下酒菜,寓意著天下大同。在美食的世界裡沒有階層、沒有身份、沒有江湖的噪雜,有的是天地共好的初心,是農人的悲憫豁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