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逐漸興起

一、雍正七年廢除蜑戶一詞,不用再以船為家,登陸居住,魚飯才逐漸流入內陸。

二、漁民販賣海鮮遇到保鮮難題,畢竟當時漁船行速慢,加上沒有冰塊,想到用老方法,把一些“見光死”的魚類,立即生火用海水煮熟,以保住新鮮度。

不曾想漁民愛吃,其他潮汕百姓也對魚飯讚歎不已,被其鮮甜味折服。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逐漸興起

一、雍正七年廢除蜑戶一詞,不用再以船為家,登陸居住,魚飯才逐漸流入內陸。

二、漁民販賣海鮮遇到保鮮難題,畢竟當時漁船行速慢,加上沒有冰塊,想到用老方法,把一些“見光死”的魚類,立即生火用海水煮熟,以保住新鮮度。

不曾想漁民愛吃,其他潮汕百姓也對魚飯讚歎不已,被其鮮甜味折服。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昔日窮苦人們的食物,當今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當今的潮汕地區,不管是在喧鬧的菜市場上,還是街頭巷尾的大排檔,犄角旮旯的小飯館,都能尋覓到魚飯!就連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潮菜館裡,魚飯都甚是受推崇!其中原因,無非有3點。

1、魚飯的種類越來越多。

在潮汕夜糜檔上(粥在潮汕稱為糜)隨處可見,絲毫不誇張的講,從十幾種到百來種。不再僅限於某種特定魚類、或者某種便宜海魚,例如巴浪魚(學名“藍圓鰺”)、花仙(學名“鮐魚”)……

上檔次的也有,例如龍蝦飯,蝦蟹蛤貝等等。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逐漸興起

一、雍正七年廢除蜑戶一詞,不用再以船為家,登陸居住,魚飯才逐漸流入內陸。

二、漁民販賣海鮮遇到保鮮難題,畢竟當時漁船行速慢,加上沒有冰塊,想到用老方法,把一些“見光死”的魚類,立即生火用海水煮熟,以保住新鮮度。

不曾想漁民愛吃,其他潮汕百姓也對魚飯讚歎不已,被其鮮甜味折服。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昔日窮苦人們的食物,當今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當今的潮汕地區,不管是在喧鬧的菜市場上,還是街頭巷尾的大排檔,犄角旮旯的小飯館,都能尋覓到魚飯!就連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潮菜館裡,魚飯都甚是受推崇!其中原因,無非有3點。

1、魚飯的種類越來越多。

在潮汕夜糜檔上(粥在潮汕稱為糜)隨處可見,絲毫不誇張的講,從十幾種到百來種。不再僅限於某種特定魚類、或者某種便宜海魚,例如巴浪魚(學名“藍圓鰺”)、花仙(學名“鮐魚”)……

上檔次的也有,例如龍蝦飯,蝦蟹蛤貝等等。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2、魚飯的講究。

當今的魚飯非昔日般製作,以海水煮魚,那樣未免過於粗糙。如今有專門批量生產魚飯的商家,主要是售賣給餐館,市場上的打冷檔。

其製作規矩,選料尤為重要,甭管是哪種魚,必須突出一個字“鮮”!這與潮汕人嗜鮮如命的飲食文化有關。在《潮州府志》中記載著,所食大半取決於海族,故蠔生、魚生、蝦生……

潮汕人對魚飯的鮮如痴如醉,可能在旁人看了不好了解,認為是海腥味。或許,對於初處接觸魚飯的吃貨,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陳曉卿,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第一次吃魚飯,同樣認為太腥了,但在第二次時,看法已經發現了巨大的變化,戀上這獨特的味道。過後評價:“那種鮮,可能是北方人一輩子都無非體驗的”。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逐漸興起

一、雍正七年廢除蜑戶一詞,不用再以船為家,登陸居住,魚飯才逐漸流入內陸。

二、漁民販賣海鮮遇到保鮮難題,畢竟當時漁船行速慢,加上沒有冰塊,想到用老方法,把一些“見光死”的魚類,立即生火用海水煮熟,以保住新鮮度。

不曾想漁民愛吃,其他潮汕百姓也對魚飯讚歎不已,被其鮮甜味折服。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昔日窮苦人們的食物,當今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當今的潮汕地區,不管是在喧鬧的菜市場上,還是街頭巷尾的大排檔,犄角旮旯的小飯館,都能尋覓到魚飯!就連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潮菜館裡,魚飯都甚是受推崇!其中原因,無非有3點。

1、魚飯的種類越來越多。

在潮汕夜糜檔上(粥在潮汕稱為糜)隨處可見,絲毫不誇張的講,從十幾種到百來種。不再僅限於某種特定魚類、或者某種便宜海魚,例如巴浪魚(學名“藍圓鰺”)、花仙(學名“鮐魚”)……

上檔次的也有,例如龍蝦飯,蝦蟹蛤貝等等。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2、魚飯的講究。

當今的魚飯非昔日般製作,以海水煮魚,那樣未免過於粗糙。如今有專門批量生產魚飯的商家,主要是售賣給餐館,市場上的打冷檔。

其製作規矩,選料尤為重要,甭管是哪種魚,必須突出一個字“鮮”!這與潮汕人嗜鮮如命的飲食文化有關。在《潮州府志》中記載著,所食大半取決於海族,故蠔生、魚生、蝦生……

潮汕人對魚飯的鮮如痴如醉,可能在旁人看了不好了解,認為是海腥味。或許,對於初處接觸魚飯的吃貨,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陳曉卿,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第一次吃魚飯,同樣認為太腥了,但在第二次時,看法已經發現了巨大的變化,戀上這獨特的味道。過後評價:“那種鮮,可能是北方人一輩子都無非體驗的”。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鮮除了自身條件因素之外,還與它的烹飪方式有關。

不用放複雜的配料、調料,只簡單的用少許粗鹽抹擦魚身,醃製片刻。一來是為了魚有底味,不至於淡而不香,二來是為了魚肉收縮變得緊緻,入口體驗感倍增。

碼至入味之後,整齊有規律的放入竹籮裡,由於魚身的粗鹽尚未融化,每一條之間都有一絲間隔的空間,能有效地防止粘連,避免魚皮破損,影響外觀。畢竟一款地道的魚飯,魚皮是富有光澤,油油亮亮,煞是討心!

最後的蒸煮方式,與魚飯的鮮息息相關,其手段跟“白切雞”大致雷同,採用的是“浸泡法”。在特製的大鍋中添水,倒入十分之一比例的鹽,再放姜蔥稍微闢腥,放入竹籮,熄火浸泡十分鐘後,取出傾斜瀝乾水分,自然冷卻後就成了魚飯。

"

題記:如果說哪個地方最會吃魚?全國各地人們勢必爭論不休,誰都不服誰,以表家鄉情懷。若是創個吃魚老饕號榜單,廣東潮汕地區必有一席之地。一來,作為沿海地區,靠海吃海,類積了豐富的烹飪水產經驗。二來,在舊時代當地人嗜魚到何等程度?能把魚當飯吃飽,故此才有魚飯一詞,並非是異地吃貨想象中——魚+米飯的結合物。

所以本文不講哪個地區是吃魚的霸主,只講潮汕人如何吃魚?魚飯流傳千年背後的因素。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起源之路

——把魚當飯,看似奢求,背後是貧困。

在秦朝時代,潮州(當時叫法)劃入南海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山丘平原,又有大江大海,表面上是佔據了資源至高點,實際上卻生存不易。一、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三分畝,二、颱風頻頻關顧,每次颱風的到了,農作物損失慘重,百姓苦不堪言。

唐朝詩人韓愈詩中有寫過:

“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煞依。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在當時,人們對臺風存在誤解,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颱風,不能預知它的動向。封建迷信隨之而來,大修寺廟,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靠近海邊一帶的潮汕人,多數以捕魚為生,經常遠航出海,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更加註重這“儀式”。例在食用魚時,當一面吃完後,不能用筷子夾翻過另一面,更不能口頭表達把魚翻身。認為“翻”字不吉利,漁船與魚的外觀相似,翻魚如同翻船,故而忌諱。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韓愈另外一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裡面也有講過以往潮汕飲食習慣: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所記載的潮汕食性多而廣,山珍野味是其一,蟲蛇鳥獸無所不吃。重中之重便是水產海鮮了,如詩中的章舉指的是章魚,而馬甲柱則是瑤柱。

韓愈真正想表達的是潮汕食物是蠻俗的。

我認為頗有幾分道理,但在當時,由於地理環境等等因素,就地取材不挺正常的嗎!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何況農作物產量低、水產海鮮盛行,低值魚又比大米廉價的情況下,昔日沿海潮汕漁民靠食水產當飯充飢,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詩中有提及過:

《蜑戶》

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

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夜來春漲吞沙觜,急遣兒童斸荻芽。

自笑平生老行路,銀山堆里正浮家。

蜑戶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以前居住在廣東沿海,以船為家,捕魚為生,不能陸居,沒有戶口的漁民。自然而然海鮮就成為了食物主要來源,加上調味料匱乏,通常是簡單的用海水煮魚,不放調料,熟後而吃。

這會魚飯已是成型期了,但還不是最早的起源。據《潮陽縣誌》記載,遠在一千多年前,公元397年,就已經有人遠渡海洋到潮汕達濠,靠煮魚煮鹽為生。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逐漸興起

一、雍正七年廢除蜑戶一詞,不用再以船為家,登陸居住,魚飯才逐漸流入內陸。

二、漁民販賣海鮮遇到保鮮難題,畢竟當時漁船行速慢,加上沒有冰塊,想到用老方法,把一些“見光死”的魚類,立即生火用海水煮熟,以保住新鮮度。

不曾想漁民愛吃,其他潮汕百姓也對魚飯讚歎不已,被其鮮甜味折服。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昔日窮苦人們的食物,當今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當今的潮汕地區,不管是在喧鬧的菜市場上,還是街頭巷尾的大排檔,犄角旮旯的小飯館,都能尋覓到魚飯!就連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潮菜館裡,魚飯都甚是受推崇!其中原因,無非有3點。

1、魚飯的種類越來越多。

在潮汕夜糜檔上(粥在潮汕稱為糜)隨處可見,絲毫不誇張的講,從十幾種到百來種。不再僅限於某種特定魚類、或者某種便宜海魚,例如巴浪魚(學名“藍圓鰺”)、花仙(學名“鮐魚”)……

上檔次的也有,例如龍蝦飯,蝦蟹蛤貝等等。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2、魚飯的講究。

當今的魚飯非昔日般製作,以海水煮魚,那樣未免過於粗糙。如今有專門批量生產魚飯的商家,主要是售賣給餐館,市場上的打冷檔。

其製作規矩,選料尤為重要,甭管是哪種魚,必須突出一個字“鮮”!這與潮汕人嗜鮮如命的飲食文化有關。在《潮州府志》中記載著,所食大半取決於海族,故蠔生、魚生、蝦生……

潮汕人對魚飯的鮮如痴如醉,可能在旁人看了不好了解,認為是海腥味。或許,對於初處接觸魚飯的吃貨,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錯覺。陳曉卿,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第一次吃魚飯,同樣認為太腥了,但在第二次時,看法已經發現了巨大的變化,戀上這獨特的味道。過後評價:“那種鮮,可能是北方人一輩子都無非體驗的”。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魚飯的鮮除了自身條件因素之外,還與它的烹飪方式有關。

不用放複雜的配料、調料,只簡單的用少許粗鹽抹擦魚身,醃製片刻。一來是為了魚有底味,不至於淡而不香,二來是為了魚肉收縮變得緊緻,入口體驗感倍增。

碼至入味之後,整齊有規律的放入竹籮裡,由於魚身的粗鹽尚未融化,每一條之間都有一絲間隔的空間,能有效地防止粘連,避免魚皮破損,影響外觀。畢竟一款地道的魚飯,魚皮是富有光澤,油油亮亮,煞是討心!

最後的蒸煮方式,與魚飯的鮮息息相關,其手段跟“白切雞”大致雷同,採用的是“浸泡法”。在特製的大鍋中添水,倒入十分之一比例的鹽,再放姜蔥稍微闢腥,放入竹籮,熄火浸泡十分鐘後,取出傾斜瀝乾水分,自然冷卻後就成了魚飯。

哪個地方最會吃魚?之潮汕魚飯,穿越千年的古老食物。

3、情感的寄託。

在潮汕人看了魚飯跟米飯兩者皆是尋常食物,卻百吃不膩,若是時隔三五天沒吃,總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

魚飯看似簡單明瞭,但烹飪過程不含糊,如同潮汕人處事簡潔大方,不拖泥帶水。

魚飯擺放規律有致,如同潮汕百姓的團結一致。

魚飯口感先淡而滿嘴留甘香,彷彿是昔日潮汕漁民先苦後甜,迎來了春天。

魚飯大味至淡,把食物本味彰顯得淋漓盡致,如同生活平淡如水,卻有資有味。

或許,這就是魚飯傳承千百年的由來吧!

佘小廚(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