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當時有些不好意思和宣一說,下次再來家裡吃飯,我一定要請回你那一餐。但我始終沒有請回他那一餐,後來宣一在國外病逝,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電話那頭的葉怡蘭聲音突然低沉。

沒有請回那一餐成了遺憾,但在兩人的記憶裡,一起在家吃飯的光景依然清晰、溫存於心。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當時有些不好意思和宣一說,下次再來家裡吃飯,我一定要請回你那一餐。但我始終沒有請回他那一餐,後來宣一在國外病逝,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電話那頭的葉怡蘭聲音突然低沉。

沒有請回那一餐成了遺憾,但在兩人的記憶裡,一起在家吃飯的光景依然清晰、溫存於心。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我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最長情的,無論過了多久,再次吃到那一口曾經的味道,心裡沉澱的故事又會重新湧上心頭。和老友一起在家吃飯的模樣,還有專屬於童年的味道記憶。

小時候外婆最喜歡燉葉怡蘭愛吃的藥膳,知道她喜歡吃杏仁豆腐,每年夏天,都特意送到家裡並囑咐:“這是給怡蘭的,弟弟妹妹都沒有哦。”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當時有些不好意思和宣一說,下次再來家裡吃飯,我一定要請回你那一餐。但我始終沒有請回他那一餐,後來宣一在國外病逝,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電話那頭的葉怡蘭聲音突然低沉。

沒有請回那一餐成了遺憾,但在兩人的記憶裡,一起在家吃飯的光景依然清晰、溫存於心。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我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最長情的,無論過了多久,再次吃到那一口曾經的味道,心裡沉澱的故事又會重新湧上心頭。和老友一起在家吃飯的模樣,還有專屬於童年的味道記憶。

小時候外婆最喜歡燉葉怡蘭愛吃的藥膳,知道她喜歡吃杏仁豆腐,每年夏天,都特意送到家裡並囑咐:“這是給怡蘭的,弟弟妹妹都沒有哦。”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後來她在臺北定居,想起從前的味道也會親自下廚,故人不在,但食物之味伴隨的記憶會一直彌留。

其實越是日常的小事,越顯得彌足珍貴。最溫暖的記憶,也一定和食物有關。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當時有些不好意思和宣一說,下次再來家裡吃飯,我一定要請回你那一餐。但我始終沒有請回他那一餐,後來宣一在國外病逝,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電話那頭的葉怡蘭聲音突然低沉。

沒有請回那一餐成了遺憾,但在兩人的記憶裡,一起在家吃飯的光景依然清晰、溫存於心。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我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最長情的,無論過了多久,再次吃到那一口曾經的味道,心裡沉澱的故事又會重新湧上心頭。和老友一起在家吃飯的模樣,還有專屬於童年的味道記憶。

小時候外婆最喜歡燉葉怡蘭愛吃的藥膳,知道她喜歡吃杏仁豆腐,每年夏天,都特意送到家裡並囑咐:“這是給怡蘭的,弟弟妹妹都沒有哦。”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後來她在臺北定居,想起從前的味道也會親自下廚,故人不在,但食物之味伴隨的記憶會一直彌留。

其實越是日常的小事,越顯得彌足珍貴。最溫暖的記憶,也一定和食物有關。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外面的山珍海味再好吃,也少了沉澱在家常煙火裡的味道和故事。就像葉怡蘭在她的新書中寫道:“晨昏日夕,春夏秋冬,就在這一餐又一餐的美味中,專注踏實,悠然流轉。”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今 / 日 / 互 / 撩

你最喜歡的一道家常菜是什麼呢?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為葉怡蘭

下班後的幾個小時,怎麼過才不算虛度?

怎麼和不喜歡的同事相處?

35歲,還沒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要怎麼改變?

.......

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每天都面臨著很多困惑。

於是,極物聯合國館、物道,推出了這個新欄目——之間。

我們找到了全世界最會生活的100人,和他們聊一聊,在我們和世界之間,怎麼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怎麼在瑣碎冗長的苟且裡,永遠年輕,永遠對世界蠢蠢欲動。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一個話題:長大之後你最懷念什麼呢?

點進去後看到一個回答:“是家裡的煙火氣。”

突然心裡微微一顫,似乎好久沒在家吃飯了。

從前揹著書包,站著樓道里就能聞到熟悉的排骨香,今天又有最愛的糖醋小排;如今提著電腦包,依然在樓道里聞到了一絲香味,只不過是隔壁家的。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家吃飯的記憶本是冗長的,它被掐斷在高考之後。從大學畢業到工作,鮮少再在家裡看見煙火氣的模樣。

最近,我看了本新書《日日三餐,早·午·晚 》,裡面記錄了臺灣飲食作家葉怡蘭20年來的在家的餐廚食事。

無論是一人食,還是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多時候,家裡的煙火氣才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模樣。本次我們採訪到了作家葉怡蘭,和她聊了聊關於食物的美好故事。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以下內容整理自極物與葉怡蘭的訪問對談 -


在家吃,舒服多了!

20多年來,葉怡蘭的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裡吃。家裡的餐盤小碟各不相同,每日的菜餚也幾乎從不重複。葉怡蘭的餐桌像是未知的劇目,她自己也猜不到下一頓的花樣。

有時是簡單的兩菜一湯配糙米飯,有時又是異國滋味的相互碰撞。四季時蔬在餐桌上流轉,美酒甜飲是佐餐必備。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對於葉怡蘭來說,出門吃飯最多算是打牙祭,直到現在,依然不習慣用外面的食物來當作日常。

重油重辣或許是一時的歡愉,偶爾外賣也許是被迫敷衍的生存,只要停下來、閒下來,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一個人的口味大抵與故鄉的風味有關。生長在臺南,葉怡蘭從小就對食物真實的味道非常熟悉。

臺南處於嘉南平原,是臺灣的魚米之鄉。剛撈起來的小海鮮轉眼就到了餐桌上。鮮,是臺南的本味。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即使下樓就能嚐到古早的小吃,臺南人對於在家吃飯這件小事卻格外偏執。“一到中午,公司的人就跑光了,因為大家都要趕回家吃飯,臺南人喜歡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葉怡蘭笑著說。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去臺北上學時,因為南北的口味不一,葉怡蘭才開始學做飯,只有一個小小的爐子,一口迷你電鍋,就搭建了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家的模樣。

在家吃飯,並沒有用想象中的繁瑣,問起葉怡蘭的烹飪原則,她坦誠道:“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可以挑選最合口味的時令蔬菜、不同部位的肉類,可以決定最合適的鹹度和辣度,在家吃的舒服,遠不只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合味”。

回到家時,卸下一天的疲憊,大快朵頤地享受今日之美食,在家吃飯的愉悅心情是任何餐廳的無法比擬的,這是屬於我們最私密的空間,是踏實而自在。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曾經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社交都靠吃。”我們在餐桌上觥籌交錯,很多時候,僅限於人情往來的應酬,飯局結束後就分手,而真正親密的關係叫做“來我家吃飯”。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葉怡蘭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

前一天或當天去採買,提前兩三小時才起身開始準備。詢問大家的忌口後,買菜的第一原則是新鮮。“朋友來家裡吃飯,我是全程一定要參與的,不可能說我都躲在廚房做飯,朋友找不到我。”葉怡蘭說道。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上搭配開胃酒的小菜、再來是一盆清爽的沙拉,烤蔬菜和提前做好的滷味輪番上陣,主菜一般會有一份鍋物,有時是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鍋、有時也會是燜鴨肉,多種食材的芬香分子在鍋內激發,最後以炊飯結尾。不需要一直躲在廚房,而是和朋友一起享受料理的滋味,這是葉怡蘭和朋友間達成的默契。

外頭的餐廳有些吵鬧,在家吃飯的感覺卻是簡簡單單。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葉怡蘭的家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酒,常常桌上的美食被一掃而空,朋友們還不夠盡興,大家就會挑選自己想要的酒杯,配上合口味的酒。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坐在家裡大大的落地窗旁,常常聊到凌晨,外出聚餐總擔心打烊後意猶未盡,草草散場;在家吃飯,隨意就坐,適時添酒,即使笑得再大聲,也不需在意旁人的眼光。

越是親密的朋友,越喜歡約在家吃飯。在熟悉的煙火氣裡,交換真心,彼此坦誠,情誼也隨之生長。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溫暖的記憶,一定和食物有關

一頓頓散場後的家宴其實並沒有散去,它變成最溫暖的記憶藏落在某一處,總讓人時不時想起。

因為食物的關係,葉怡蘭和年少時的偶像臺灣作家王宣一成為了好友。不忙時會約著去對方家裡吃飯。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將自己的小屋翻新佈置後,宣一夫婦和朋友來家做客。“宣一的家宴在臺灣非常有名,大廚要來家裡吃飯,我當時就有些忐忑,後來宣一就提議說‘好啦,那第一次就我來做’。”葉怡蘭回憶起當時,宣一主動帶了食材來家。

宣一做了拿手的佛跳牆,香港天香樓的主廚帶了上好的陽澄湖大閘蟹,大家在一起pk廚藝。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當時有些不好意思和宣一說,下次再來家裡吃飯,我一定要請回你那一餐。但我始終沒有請回他那一餐,後來宣一在國外病逝,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電話那頭的葉怡蘭聲音突然低沉。

沒有請回那一餐成了遺憾,但在兩人的記憶裡,一起在家吃飯的光景依然清晰、溫存於心。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我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最長情的,無論過了多久,再次吃到那一口曾經的味道,心裡沉澱的故事又會重新湧上心頭。和老友一起在家吃飯的模樣,還有專屬於童年的味道記憶。

小時候外婆最喜歡燉葉怡蘭愛吃的藥膳,知道她喜歡吃杏仁豆腐,每年夏天,都特意送到家裡並囑咐:“這是給怡蘭的,弟弟妹妹都沒有哦。”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後來她在臺北定居,想起從前的味道也會親自下廚,故人不在,但食物之味伴隨的記憶會一直彌留。

其實越是日常的小事,越顯得彌足珍貴。最溫暖的記憶,也一定和食物有關。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外面的山珍海味再好吃,也少了沉澱在家常煙火裡的味道和故事。就像葉怡蘭在她的新書中寫道:“晨昏日夕,春夏秋冬,就在這一餐又一餐的美味中,專注踏實,悠然流轉。”沒有什麼比在家吃飯更舒服的事了。


今 / 日 / 互 / 撩

你最喜歡的一道家常菜是什麼呢?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最好的關係,是“來我家吃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