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小吃 臺灣美食 中餐 擔仔麵 牛肉麵 姨婆美食 2018-11-27

蔡瀾提出過一條金科玉律:「到臺灣,絕對不能去高級餐廳吃東西,他們的上海菜不像上海菜,廣東菜不像廣東菜,總之沒有一間是正宗的」。

到了臺灣,你最好對高級餐廳徹底死心,然後把膽固醇、卡路里統統拋在腦後,投入小吃攤的懷抱。

臺灣人最浪漫的故事,都發生在路邊小吃攤或者夜市。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最常見的路邊攤,圖源@人老豬黃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人的命,是小吃給的


臺灣是個很市井的地方,高端酒店門可羅雀,普通飯館、平民小吃攤反而生意滔滔。

臺灣人調侃說:工資二十多年都不漲,只吃得起小吃攤了啦!

小吃品種多倒不能論證生活水平,只能佐證臺灣人對小吃的無限熱愛,音樂人陳昇說:「臺灣的好處就在於,沒有大菜,只有小吃。」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陳昇經常帶著一幫弟兄,騎著腳踏車,說是環島旅行,其實是一路從臺北吃到臺南,一天吃五頓,明明三天的行程,硬生生拖成十天。「老實說,臺灣的小吃啊,實在太好吃了。越往南部越好吃,越新鮮,越便宜,越熱情。」

還沒有半個浙江省那麼大的臺灣,內部差異倒不小。

從臺灣西部到東部,就一座中央山脈的高度,都出現了飲食分化;從臺北到臺南,高鐵就一個多小時,口味都迥異。

只有小吃,成為全臺灣共同演繹的主題。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外國網友繪製的臺灣美食地圖

小吃滲透進臺灣的每一個角落,夜市、馬路邊、便利店、風景區……民以食為天,臺灣人以小吃為天。

從外地回來的臺灣人,回家最惦記的事兒,除了小吃,就是小吃。

惦記那把脆皮烤得吱吱作響的雞腿卷;惦記那一杯足足有一千毫升的古早味紅茶;惦記那加臺灣甜辣醬的牛排、蚵仔煎、生煎包……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雞腿卷,外皮是酥脆的雞皮,裡面則是一整條雞腿肉。

連政客博弈都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扯到小吃,據說小吃能「挑逗選民味蕾」,如果某地小吃種類少,是會因此遭到鄙視的。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新竹市曾被稱為「美食沙漠」,市長林智堅相當不服氣。於是新竹市府整理出51家美食,出版「市長帶你吃美食」。圖為市長林智堅,圖源@海峽新幹線

當你到了臺灣,一定感受得到臺灣人對小吃的自豪:

路邊小吃攤招牌豔麗、晃眼,各式小吃琳琅滿目擺在案臺上,爐灶上的火花和店家的叫賣聲迸發在一起,看起來就口舌生津。

還沒走近一家,便聽到嗲嗲的「歡迎光臨」,稍微走近,店家就會熱情地介紹自家小吃有多麼好吃,言語中充滿了自信。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小吃店豔麗的招牌

臺灣小吃源自庶民,生來就是這樣接地氣。

臺灣美食界扛把子焦桐說:「臺灣特色飲食以小吃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廟為中心而發展」。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焦桐,在臺灣的地位相當於蔡瀾。陳曉卿給他的新書作序,還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飯」。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為什麼臺灣人愛發明小吃?


「夯」是臺灣人用來形容火爆小吃的字。臺灣人,有一萬種理由發明「超夯」的美食。

擔仔麵,原本是漁民為了貼補家用才發明的小吃。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擔仔」在閩南語種是挑扁擔的意思。每年清明到中秋,臺南便風浪險惡,就連最大膽、最不怕死的漁夫都出不了海。漁夫把這段時間稱為「度小月」,擔仔麵創始人漁夫洪芋頭為了維持生計開始賣擔仔麵。

漁夫們挑著扁擔走街串巷,他們用滾水煮油麵,用肉臊或蝦、滷蛋做澆頭,最後裝在精緻的小碗裡,一碗擔仔麵即大功告成。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給擔仔麵加肉臊

一碗擔仔麵各有千秋,靈魂在湯底和澆頭。

湯底一般要用草蝦熬製,提供基本的味道;而澆頭裡萬年不變的是肉臊,把面和湯提升得美味又馥郁的肉臊。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擔仔麵,有鮮蝦,就算高配了。

有些美食的出現是為了一解鄉愁,比如牛肉麵,實際上臺灣牛肉麵的雛形是四川牛肉麵。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北最出名的永康牛肉麵。牛肉麵最早來自高雄崗山的眷村,那裡是四川籍老兵集中的地方。他們嘗試做了臺灣版的郫縣豆瓣,再紅燒一下做湯底;把吃不完的美製罐頭裡的大塊牛肉做澆頭,就做成低配版牛肉麵,結果火遍臺灣。

和現在一樣,四川人走到哪裡就把川菜帶到哪裡。

可惜四川男人手藝實在不佳,臺灣氣候又做不出和四川相似的豆瓣,最終變成了「臺灣川味牛肉麵」。

在臺灣,類似帶有大陸地名的小吃比比皆是:溫州大餛飩、天津蔥抓餅、蒙古烤肉……這些代表了鄉愁的小吃,往往和他們的大陸親戚差別挺大。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美食評論家逯耀東去四川尋找川味牛肉麵卻無功而返的經歷:「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後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鍾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醬回來」。

而有些小吃,甚至好吃到直接征服臺灣人民,不需要理由。

臺灣人喜歡吃QQ彈彈的食物,於是發明了木薯粉圓,有了珍珠奶茶,萬惡的肥宅快樂茶;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墾丁的珍珠奶茶店,粉圓,就是珍珠。圖源微博@Jamjim

喜歡上西式餐飲,發明了「刈包」,這種臺灣版漢堡到了美國反而征服了當地人……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刈包也叫虎咬豬、割包,類似肉夾饃。將半圓形的特製饅頭「割」成兩半,再用醬油滷製的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以及香菜做餡,就成了刈包。刈包在美國各大城市引起轟動,《紐約時報》都曾經在美食版以專文介紹過割包。

為什麼偏偏是臺灣人,能發明如此眾多的小吃?

美食圈有一條不成文的公理:文化交流頻繁的地方飲食文化一般不會差。

近代以來,臺灣人接受的文化是最多元的,幾乎沒有地方的族群、文化能像臺灣這麼複雜。

當年敗退來臺的10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陸人,更是直接促進了小吃在臺灣的發展。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原住民地圖,臺灣人有「四個半族群」,即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和近代遷移到臺灣的越南人等。

臺灣東部的花蓮,一座狹長、窄小得如同大陸一個鎮的城市。

在這裡,你能找到祖籍浙江大陳島的外省人做的眷村美食;也能看見原住民太魯閣族人的山胡椒香腸;甚至還有越南女子嫁到臺灣開的越南小吃店……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花蓮原住民一條街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原住民的馬告香腸,用山豬肉和山胡椒製成。

如果要總結,臺灣味道可能就是一種有容乃大的飲食文化,裡面帶著戰爭、流離的味道,是一種稀有中外文化雜交出來的混血食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說族群豐富是臺灣人熱衷發明小吃的內在原因,那臺灣豐富的物產就是充分且必要的外在條件了。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全省物產差異圖,圖源@窮遊錦囊

臺灣長得好像一個番薯,但難啃的山地、丘陵佔了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則是湖泊、溪流、平原、火山、群島……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地理名詞,在臺灣都用的上。

大陸任何一個省、市、自治區單獨和臺灣比自然資源,都是小巫見大巫。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池上,出產臺灣最好的稻米。以稻米和小麥做成的小吃有:擔仔類、鹹米苔目、米粉湯、臺南米糕、滷肉飯、米粉炒、古早味鹹粥、油飯……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圖為臺東捕獵旗魚人。臺灣有漫長的海岸線,四處都是優良漁港,四季都有海鮮出產,代表小吃有:蚵仔煎、黑輪、

嘉義山區出產的愛玉,擠出果膠,做成琥珀狀、滑嫩Q軟的愛玉凍,淋上檸檬汁,再鎮上冰塊,就是臺灣人夏季最愛的「檸檬愛玉」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檸檬愛玉

南投出產的鳳梨,表面孔隙少,比菠蘿更好入口更清甜,不加冬瓜蓉、用純鳳梨做餡的被稱為「土鳳梨酥」,咬開就看到絲絲的鳳梨,彷彿聞到陽光的氣息;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微熱山丘鳳梨酥

臺南出產的「蝨目魚」,是臺灣人的最愛。整尾魚水煮做蝨目魚煮米線;魚骨熬高湯煮米做魚粥;魚皮裹魚漿煮羹湯配油條;魚肚油脂豐富拿來幹煎、三杯……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煎蝨目魚肚

複雜的飲食習慣加上豐富的物產,讓臺灣人早就站在了小吃之巔。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從臺北到臺南,跟著夜市逛臺灣


沒吃過夜市小吃,不算來過臺灣。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夜市,圖源@落榜進士

夜市是草根小吃的彙集地,從北部到南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熱鬧的夜市。

也許比起臺灣明媚的山海風光,你會更先愛上夜市。

臺北:寧夏夜市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民生西路與南京西路之間的路段

必打卡小吃:阿婆飯糰、胡椒蝦、圓環邊蚵仔煎、豬肝榮仔、劉芋仔蛋黃芋餅

臺北是夜市的集大成者,最有名氣的士林夜市,電影《艋胛》的拍攝地華西街夜市、當地人最愛去的饒河街夜市、文青最愛的師大夜市……幾乎私藏了全臺一半地道的美味小吃。

最小的寧夏夜市也值得一去,夜市總共長400米,卻承載著老臺北人的味覺記憶。

五六十年代就存在的寧夏夜市「最有古早味」,賣的都是傳統小吃。阿婆飯糰、豬肝榮仔、圓環邊蚵仔煎……這裡的許多老字號攤家,一做就是幾十年。

阿婆飯糰,圖源@拖延症少女

基隆:廟口夜市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基隆市仁愛區奠濟宮附近仁三路

必打卡小吃:天婦羅、奶油螃蟹、陳記泡泡冰、營養三明治

基隆地處海港,海鮮是夜市小吃的主力之一。進了夜市,先在掛滿燈籠的路口拍一張照,再心滿意足地面對螺、蚵仔、龍蝦、海魚、鰻等各式海鮮。

由於近海,這裡的小吃量足,價格也實在,所以排長隊是常事。一直到凌晨兩、三點,許多小吃攤都還熱氣騰騰。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廟口炸海鮮

臺中:逢甲夜市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中市西屯區逢甲路跟福星路交叉口

必打卡小吃:日船章魚小丸子、起士洋芋、紅茶臭豆腐、大腸包小腸

臺中是臺灣中部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這裡的逢甲夜市也成了小吃的黃埔軍校。據說臺灣新開發的小吃,都要先在逢甲夜市試水,成功了才敢向全臺推廣。

從逢甲大學的側門起,一直延伸到福星路,逢甲夜市最不缺的就是洶湧的人潮和新奇的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日船章魚小丸子


臺南:花園夜市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南市北區海安路三段、和緯路三段

必打卡小吃:阿美醃芭樂、統大炭烤雞排、傑旗魚黑輪、春捲冰淇淋

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問哪個城市最好吃,最終都會回到臺南。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胛」中府指的就是臺南。許多傳統小吃在此起源,有「南花園,北士林」之稱。

在很多臺灣人心裡,美食之都臺南的花園夜市,才稱得上臺灣第一夜市。雖然擁擠到寸步難行,還是擋不住臺灣人對它的熱愛。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灣一年四季的夜晚,都屬於夜市。

人聲鼎沸,動作飛舞,閃爍的霓虹燈招牌指引覓食者通往卸了妝的城市。

要想見到真正的臺灣,還要左手持串、右手執臺灣啤酒,在微涼的晚風裡,邊走邊大快朵頤,那麼眼之所見,皆是臺灣。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現在去臺灣,不能錯過的小吃

一般在地美食推廣都會列出TOP10的清單,而在臺灣,分分鐘就能找出不重樣的TOP50。

11月,臺灣也能感到微微的涼意,這提醒臺灣人:該進補了。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蚵仔大腸面線。臺灣人完整地繼承了廣東、閩南的食補文化,從患腎病、肝病的比率來看,可能比後者更甚。

現在去臺灣,首先不能錯過臺灣羊肉爐。

臺灣羊肉大多依賴進口,品質不如北方羊那麼講究,無法細分為「上腦」、「下腦」、「黃瓜條」……

不過羊肉爐的出現為肉質扳回一城。先切羊肉塊,用麻油、老薑爆香,使肉質緊實、增香;再用中藥材燉煮數小時即成。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羊肉爐,多用砂鍋煲。

其他的小變化,就是臺灣人動的小心思了。

比如羊肉來自活羊還是冷凍,是母羊還是太監羊;和羊肉搭配是菜心、蛤蜊還是傳統的米酒、蔥薑蒜和中藥材?

一鍋好羊肉爐令人讚美冬天。體驗羊肉爐,也最好是「窗外寒風呼嘯,室內熱氣飄飄」。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羊肉爐,熬湯底的中藥材多達數十種,每家店都有獨門配方。

藥燉排骨,另一道臺灣家喻戶曉的進補美食。

每逢冬日,夜市裡就會出現販售藥燉排骨的攤位。不用下館子,這幾十臺幣一碗就是藥燉排骨的最高境界。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士林十全排骨,據說最火的時候一天賣了5000碗

肉雖然帶著藥香,但是咬下去還是原汁原味。每一塊都要吃得乾乾淨淨,才對得起燉排骨的人。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選十釐米左右的肋排肉,加上當歸、黃耆、枸杞、甘草等十幾種中藥材小火慢燉,濾掉藥材的苦味,再搭配黃豆、辣椒製成的調料,排骨便散發出一股完美的滋味。

除了羊和豬,麻油雞和薑母鴨也逃不過臺灣人的冬季食補清單。

沒去過臺灣,別說你懂中國美食

臺式薑母鴨

如果說藥是治病,食物是治肚子,藥和食物的搭配就算治癒人心吧。

小吃也是,無論煎、煮、烹、炸,只要好吃,似乎就能讓人忘記眼前的寒意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