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北殿的傳說

文殊 五臺山 清朝 黃飛虎 斯人如鬆 斯人如鬆 2017-09-07

忻州北殿的傳說

張斯直

忻州有兩座著名大殿,即南殿和北殿。南殿位於莊磨鎮,北殿位於楊胡鄉(現併入奇村鎮)。兩殿相距百里,遙遙相對,成為忻州人民旅遊趕會、商貿流通、拜佛求聖、瞭解溝通的重要地方。那麼,南殿與北殿最早建於何時,恐怕沒有人知道。雖然史書上說是清代早期建築,那顯然是說兩殿建於清代早期,然兩殿建立時間誰先誰後,還是同時建立?關於這個問題就沒有人知道了,倒是有一個神話故事似乎為我們可以揭開這個謎底。

原來在清雍正年間,莊磨鎮出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名叫王五,善能說書。他受桃桃山金身點化,利用說書所賺之錢,在莊磨鎮建起了一座泰山廟,廟內供奉著天齊仁聖大帝——武成王黃飛虎。自從天齊仁聖大帝蒞臨莊磨,莊磨及其周圍百姓生活和睦,出門通順,且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令其他地方的百姓驚羨不已。

就在泰山廟建成三年後,忻州遭遇百年大旱,但忻州城南卻絲毫沒有乾旱跡象。穀雨前後,來了幾場及時雨,都還很大,百姓們便把耕地種上了,一到夏天,便綠油油長出,茁壯茂密,只等在秋天豐收。而忻州城北的情況則不同,快夏至了都沒有一點雨來,土地乾裂,人畜吃水困難,地也無法下種。由於連年遭災,百姓生活本來困難,倘若今年乾旱絕收,百姓們就會有餓死的危險,城北百姓面臨著生死考驗。

卻說在城北楊胡村有一個秀才,年方二十多歲,名叫嶽明。他出身貧苦,硬是靠自學考中秀才。此外,他還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方鄰左右村莊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他在當地很有影響。

城北的百姓本來就生活困難,再加上大旱,大家更覺吃不消,遂請求忻州知州給予救助。但要寫這麼一份申請書,他們覺得不很好寫,遂想到嶽明,說他一來文化高,二來字寫得好,他寫正合適。嶽明見大家信任自己,也不推託,提筆就寫。寫成後,當天即給忻州知州。知州閱後,頗覺無奈,只得從自己俸祿中拿出一兩銀子,算是給嶽明的潤筆費和辛苦跑路費,叫差役送給嶽明。至於說給眾多百姓的救助問題,他在給嶽明的附信中已說明,知州府實在困難,已給差役們半年不發銀餉了,救助資金從何而來?當差役把信件和一兩銀子送到嶽明手中時,不少百姓都前來向嶽明打聽情況,嶽明如實說了,大家說這還能行,我們是否還有別的辦法?嶽明說:“大家人多主意多,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後經一夜討論,也拿不出個辦法,大家只得不歡而散。

嶽明在眾多百姓走後,陷入深深的苦痛之中。他想如果今年不下雨,土地乾涸,百姓們就會全部餓死,自己的這頂秀才帽子又有何用?自己的好文筆好書法又有何用?自己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又有何用?想到此,他雙眼竟流出熱淚,望著漆黑的夜幕,不知該如何是好,真想把自己也變成這夜幕的一部分,最後隨黎明消失於天地之間。

千百年來,陀羅山的崇化寺就那樣沉默著。儘管遭受風雨侵襲,雷電轟鳴,她始終是那樣沉默著,那姣好壯麗的風光吸引著眾多遊人。但見夜裡夏季的景象又與白天不同:迭廊畫房,隱隱約約。谷虛繁地籟,境寂散天香。青松帶露遮高閣,翠鬆留雲護講堂。翠鳥棲息默無聲,深澗自有流泉音。靜士招提好道場,來此仙境忘紅塵。

不知怎麼,嶽明已至陀羅山頂。他對著崇化寺獨自走去。有寺內閃閃的燭光為他引路,他覺得十分好走,輕輕鬆鬆便至寺內,對著文殊菩薩不由叩頭。他想:“文殊菩薩啊,我今夜來此祈求您是為百姓辦事的,請您施展無邊法力,為我們這裡的老百姓降雨吧,只要有雨,莊稼就豐收了,我們這裡的百姓將會對您感激不盡,將在今後年年供養您,季季對您朝拜。”他正這樣想著,只聽耳邊文殊菩薩對他說:“我能施法降雨,不過當你們再面臨乾旱的時候,還得求我,這該多有不便。”嶽明吃驚地問:“那該如何是好?”文殊菩薩說:“在莊磨建一座殿,供奉武成王黃飛虎,就可風調雨順,我看你們也不如建一座殿,也供武成王黃飛虎,不就能夠保你們風調雨順了嗎?”嶽明說:“建殿是大筆銀錢的,我們沒錢呀,怎麼能建成?”文殊菩薩說:“我本來可資助你們建殿,但那情意就落在我的名下。我想你這麼關心百姓生活,這麼有誠心,這個情意不如落在你的名下。你明天可拿那一兩銀子做盤纏,去五臺山走一下,那裡正修建廟宇,用得著書法,憑你的功力和能力,不愁賺點銀錢,一定能將大殿蓋成。至於說如今土地乾涸,我就設法施雨解決,你儘可放心。”說罷,文殊菩薩便沒有聲音,殿內覺得空蕩蕩的,而嶽明也從夢中醒來,原來是因困頓睡了一覺,又是院內雨打樹葉的聲音將他驚醒。

雨就這樣下了,嶽明十分高興,不出三天便把家事安頓好,辭別眾鄉親,向五臺山前去,沒五日便到。果真五臺山正裝修廟宇,搞彩畫,搞字描,嶽明的書法有了絕好的用場。五臺山住持聽他敘述來歷,便知道是為建廟籌集資金,遂額外多給了他些,共給二百兩,足夠建一個大殿了。

嶽明從五臺山回來,就與眾百姓一起建殿,待到第二年三月二十七,大殿終於建起了,看上去畫棟雕樑,富麗堂皇,成為當時忻州著名大殿,至今我們看上去仍風骨猶存,氣勢不凡,成為忻州的一座優秀的古建築。

從此以後,忻州城北面也迎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很少有受災的時候,這不能不說是武成王黃飛虎的功勞。

於是,忻州就把莊磨的那個大殿,由於位居忻州南面,叫做南殿,而把在楊胡鄉的這個大殿,由於位居忻州城北,叫做北殿。每當農曆三月二十七,忻州百姓定要來廟上趕回,以此來盼望今年又能有一個豐收的年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