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今忻州財神廟位於九龍崗西崗。因古城跨西崗而設,財神廟便成為忻州古城的一個重要廟宇。它東西長61米、南北寬23米,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廟內望海樓的傳說可知,此廟與劉淵有著密切關係,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據說,曹魏時左部統帥劉豹屯兵西崗,時崗上有眼水井,劉淵的妻子呼延氏忽見水井裡騰空而出一條大魚,頂有兩角,在她面前徜徉許久而去。不久,呼延氏便產下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劉淵(劉元海)。為了答謝九龍崗上九龍的神佑,劉淵長大後便在水井上建起了一座祭祀九龍的祭壇,同時以水井所在位置為中軸線,修建了道觀,這就是財神廟的前身。2016年修整水井時,人們發現井底四壁砌著整齊的石條,石條上則是厚重的青磚,可見該井年代久遠了。

因為財神廟講究的是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水井上面的祭壇底座正中鑿了一個孔,下雨後全院的積水便通過底座凹處的水道流入其內的石井內,俗稱“海眼”,祭壇自然也就叫做“望海樓”了,民間也稱“聚寶盆”。據說,這口井就是忻州金水河的源頭。清光緒版《忻州志》記載,從這兒流出去的水,潛流至九龍崗西麓,然後經會裡村、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望海樓在“文革”中被毀,後淨明宗壇道士李靜民捐資15萬元按原樣重新建起一幢一人多高的“望海樓”。如今的望海樓上螭吻傲踞、四簷飛伸,上有小石獅和風鈴,真是玲瓏別緻、小巧具體。望海樓的正東為戲臺,戲臺南邊為廁所,戲臺北邊為山門。山門正對的是座製作精美的磚雕影壁,圖案是一條正在吐水的蒼龍。影壁西是丹房(道士居住的房間)。丹房西邊是鼓樓。望海樓正西為一座高大宏偉的石雕牌樓及石獅子、石旗杆,牌樓上雕刻著兩幅對聯,分別為“以義為利則財恆足,既富方谷而邦其昌”“賜萬民以福澤永得盈豐,湧四海之財源普沾喜慶”。牌樓左邊為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過了牌樓往西便是過殿,過殿西是大殿。過殿北面的北配殿又叫三星殿。三星殿往西有間不起眼的北耳房,叫天師殿。過殿南面為順星殿。順星殿往西也有間不起眼的南耳房,叫三霄殿。緊挨三霄殿的地方又開了一個小門,叫後門,也叫安全門,平時不開,當廟裡遊人和香客大量湧入時,為了安全起見、分流人員,才開這個門。後門和三霄殿夾角處是一座小花池。緊挨後門靠南一排的是管理房。管理房東南端為一偏院,中間開一小門,最早為廟祝雜役所居,後來分別為會館、執事所、城工總局、忻州商會的辦公地點。解放後,忻縣工商聯和忻縣政協在此辦過一小段時間公。後來,整個財神廟被氟骨病醫院所佔據,氟骨病醫院遷到頓村後,財神廟遂荒寂了多年,虧有李靜民、陳方珍夫婦多方管護,原有的正殿、過殿、三星殿、鐘樓等才不被繼續破壞,但其它建築卻已蕩然無存。2007年6月6日,財神廟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今忻州財神廟位於九龍崗西崗。因古城跨西崗而設,財神廟便成為忻州古城的一個重要廟宇。它東西長61米、南北寬23米,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廟內望海樓的傳說可知,此廟與劉淵有著密切關係,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據說,曹魏時左部統帥劉豹屯兵西崗,時崗上有眼水井,劉淵的妻子呼延氏忽見水井裡騰空而出一條大魚,頂有兩角,在她面前徜徉許久而去。不久,呼延氏便產下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劉淵(劉元海)。為了答謝九龍崗上九龍的神佑,劉淵長大後便在水井上建起了一座祭祀九龍的祭壇,同時以水井所在位置為中軸線,修建了道觀,這就是財神廟的前身。2016年修整水井時,人們發現井底四壁砌著整齊的石條,石條上則是厚重的青磚,可見該井年代久遠了。

因為財神廟講究的是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水井上面的祭壇底座正中鑿了一個孔,下雨後全院的積水便通過底座凹處的水道流入其內的石井內,俗稱“海眼”,祭壇自然也就叫做“望海樓”了,民間也稱“聚寶盆”。據說,這口井就是忻州金水河的源頭。清光緒版《忻州志》記載,從這兒流出去的水,潛流至九龍崗西麓,然後經會裡村、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望海樓在“文革”中被毀,後淨明宗壇道士李靜民捐資15萬元按原樣重新建起一幢一人多高的“望海樓”。如今的望海樓上螭吻傲踞、四簷飛伸,上有小石獅和風鈴,真是玲瓏別緻、小巧具體。望海樓的正東為戲臺,戲臺南邊為廁所,戲臺北邊為山門。山門正對的是座製作精美的磚雕影壁,圖案是一條正在吐水的蒼龍。影壁西是丹房(道士居住的房間)。丹房西邊是鼓樓。望海樓正西為一座高大宏偉的石雕牌樓及石獅子、石旗杆,牌樓上雕刻著兩幅對聯,分別為“以義為利則財恆足,既富方谷而邦其昌”“賜萬民以福澤永得盈豐,湧四海之財源普沾喜慶”。牌樓左邊為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過了牌樓往西便是過殿,過殿西是大殿。過殿北面的北配殿又叫三星殿。三星殿往西有間不起眼的北耳房,叫天師殿。過殿南面為順星殿。順星殿往西也有間不起眼的南耳房,叫三霄殿。緊挨三霄殿的地方又開了一個小門,叫後門,也叫安全門,平時不開,當廟裡遊人和香客大量湧入時,為了安全起見、分流人員,才開這個門。後門和三霄殿夾角處是一座小花池。緊挨後門靠南一排的是管理房。管理房東南端為一偏院,中間開一小門,最早為廟祝雜役所居,後來分別為會館、執事所、城工總局、忻州商會的辦公地點。解放後,忻縣工商聯和忻縣政協在此辦過一小段時間公。後來,整個財神廟被氟骨病醫院所佔據,氟骨病醫院遷到頓村後,財神廟遂荒寂了多年,虧有李靜民、陳方珍夫婦多方管護,原有的正殿、過殿、三星殿、鐘樓等才不被繼續破壞,但其它建築卻已蕩然無存。2007年6月6日,財神廟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財神廟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改建後石牌樓代替了原山門,進入廟院中間。鍾、鼓樓本來在原山門外或戲臺兩邊,改建後也被建在了石牌樓兩邊,同樣進入廟院,這在全國廟宇結構中也屬罕見。其原因與萬里茶道有著特別的關係。清代對外茶葉貿易,有海陸兩路。其中陸路對外貿易主要是晉商對俄貿易。晉商(包括忻商)從福建武夷山區採購茶葉經分水關、江西鉛山,沿信江航運,經鄱陽湖、九江口、長江至武昌,再經漢江至樊城(今襄樊), 河南賒鎮、北舞渡、洛陽、焦作,進入山西境地,經澤州、潞安、平遙、祁縣、太谷、忻州,經雁門關運出,再分兩路運輸:一路走西口,經殺虎口,至今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轉恰克圖(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與俄貿易進而進入歐洲市場;一路走東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轉運至恰克圖,進入俄境。從洛陽出發往北,基本上和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重合,只不過從19世紀40年代起,晉商茶葉貿易居恰克圖輸俄貿易商品首位,棉布和綢緞已居次要地位了。而忻州成為這條萬里茶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一張忻州財神廟過殿的老照片上,就有一幅“財通歐亞”的掛聯。當年喬貴發就是從祁縣走到忻州,專門到財神廟跪拜財神爺,然後才去北路開了雜貨店,掘起人生第一桶金,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了後來喬家大院的輝煌。忻州東街人陳化鵬(現在東大街牛髒泊33號還有其故居)在外出經商中發現茶葉轉售俄商可獲巨利,但當時法律規定不準私運茶葉出境,於是他赴京上書理藩院,冒死提出放寬部票發放數額、明確規定各項商業稅則、准許商民直接與俄商交易等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並命陳化鵬等在忻州財神廟內培訓外差人員、教授蒙俄言禮、發放龍票(中國商人赴恰克圖特有的信票),由此可見財神廟在當時的地位了。1845年,正是晉商在恰克圖中俄貿易的繁榮時期,為了應付繁忙大量的對俄輸出茶葉,對忻州財神廟的正殿、過殿等進行了改建,並且新建了鍾、鼓樓。另外,在廟院東南端建起“執事所”“會館”“城工總局”,專門對茶葉貿易進行管理、組織、協調等。“執亊所”等雖然佔據著財神廟的地盤,但它畢竟為官方性質,和宗教根本不同。為了有所區別,就在財神廟院內建起牌樓、鐘樓、鼓樓,從而把“執事所”與道觀隔離開。

財神廟戲臺座東向西。全國84000多個戲臺中,座東向西的也僅有四個,山西省就佔了兩個,一個在太原晉祠,一個就在忻州財神廟。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戲是專門演給正殿裡的神仙看的。一般寺廟的正殿都是座北向南,相應的戲臺也就是座南向北了。而忻州財神廟的正殿是座西向東的,戲臺自然也就是座東向西了。

"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今忻州財神廟位於九龍崗西崗。因古城跨西崗而設,財神廟便成為忻州古城的一個重要廟宇。它東西長61米、南北寬23米,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廟內望海樓的傳說可知,此廟與劉淵有著密切關係,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據說,曹魏時左部統帥劉豹屯兵西崗,時崗上有眼水井,劉淵的妻子呼延氏忽見水井裡騰空而出一條大魚,頂有兩角,在她面前徜徉許久而去。不久,呼延氏便產下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劉淵(劉元海)。為了答謝九龍崗上九龍的神佑,劉淵長大後便在水井上建起了一座祭祀九龍的祭壇,同時以水井所在位置為中軸線,修建了道觀,這就是財神廟的前身。2016年修整水井時,人們發現井底四壁砌著整齊的石條,石條上則是厚重的青磚,可見該井年代久遠了。

因為財神廟講究的是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水井上面的祭壇底座正中鑿了一個孔,下雨後全院的積水便通過底座凹處的水道流入其內的石井內,俗稱“海眼”,祭壇自然也就叫做“望海樓”了,民間也稱“聚寶盆”。據說,這口井就是忻州金水河的源頭。清光緒版《忻州志》記載,從這兒流出去的水,潛流至九龍崗西麓,然後經會裡村、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望海樓在“文革”中被毀,後淨明宗壇道士李靜民捐資15萬元按原樣重新建起一幢一人多高的“望海樓”。如今的望海樓上螭吻傲踞、四簷飛伸,上有小石獅和風鈴,真是玲瓏別緻、小巧具體。望海樓的正東為戲臺,戲臺南邊為廁所,戲臺北邊為山門。山門正對的是座製作精美的磚雕影壁,圖案是一條正在吐水的蒼龍。影壁西是丹房(道士居住的房間)。丹房西邊是鼓樓。望海樓正西為一座高大宏偉的石雕牌樓及石獅子、石旗杆,牌樓上雕刻著兩幅對聯,分別為“以義為利則財恆足,既富方谷而邦其昌”“賜萬民以福澤永得盈豐,湧四海之財源普沾喜慶”。牌樓左邊為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過了牌樓往西便是過殿,過殿西是大殿。過殿北面的北配殿又叫三星殿。三星殿往西有間不起眼的北耳房,叫天師殿。過殿南面為順星殿。順星殿往西也有間不起眼的南耳房,叫三霄殿。緊挨三霄殿的地方又開了一個小門,叫後門,也叫安全門,平時不開,當廟裡遊人和香客大量湧入時,為了安全起見、分流人員,才開這個門。後門和三霄殿夾角處是一座小花池。緊挨後門靠南一排的是管理房。管理房東南端為一偏院,中間開一小門,最早為廟祝雜役所居,後來分別為會館、執事所、城工總局、忻州商會的辦公地點。解放後,忻縣工商聯和忻縣政協在此辦過一小段時間公。後來,整個財神廟被氟骨病醫院所佔據,氟骨病醫院遷到頓村後,財神廟遂荒寂了多年,虧有李靜民、陳方珍夫婦多方管護,原有的正殿、過殿、三星殿、鐘樓等才不被繼續破壞,但其它建築卻已蕩然無存。2007年6月6日,財神廟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財神廟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改建後石牌樓代替了原山門,進入廟院中間。鍾、鼓樓本來在原山門外或戲臺兩邊,改建後也被建在了石牌樓兩邊,同樣進入廟院,這在全國廟宇結構中也屬罕見。其原因與萬里茶道有著特別的關係。清代對外茶葉貿易,有海陸兩路。其中陸路對外貿易主要是晉商對俄貿易。晉商(包括忻商)從福建武夷山區採購茶葉經分水關、江西鉛山,沿信江航運,經鄱陽湖、九江口、長江至武昌,再經漢江至樊城(今襄樊), 河南賒鎮、北舞渡、洛陽、焦作,進入山西境地,經澤州、潞安、平遙、祁縣、太谷、忻州,經雁門關運出,再分兩路運輸:一路走西口,經殺虎口,至今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轉恰克圖(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與俄貿易進而進入歐洲市場;一路走東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轉運至恰克圖,進入俄境。從洛陽出發往北,基本上和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重合,只不過從19世紀40年代起,晉商茶葉貿易居恰克圖輸俄貿易商品首位,棉布和綢緞已居次要地位了。而忻州成為這條萬里茶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一張忻州財神廟過殿的老照片上,就有一幅“財通歐亞”的掛聯。當年喬貴發就是從祁縣走到忻州,專門到財神廟跪拜財神爺,然後才去北路開了雜貨店,掘起人生第一桶金,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了後來喬家大院的輝煌。忻州東街人陳化鵬(現在東大街牛髒泊33號還有其故居)在外出經商中發現茶葉轉售俄商可獲巨利,但當時法律規定不準私運茶葉出境,於是他赴京上書理藩院,冒死提出放寬部票發放數額、明確規定各項商業稅則、准許商民直接與俄商交易等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並命陳化鵬等在忻州財神廟內培訓外差人員、教授蒙俄言禮、發放龍票(中國商人赴恰克圖特有的信票),由此可見財神廟在當時的地位了。1845年,正是晉商在恰克圖中俄貿易的繁榮時期,為了應付繁忙大量的對俄輸出茶葉,對忻州財神廟的正殿、過殿等進行了改建,並且新建了鍾、鼓樓。另外,在廟院東南端建起“執事所”“會館”“城工總局”,專門對茶葉貿易進行管理、組織、協調等。“執亊所”等雖然佔據著財神廟的地盤,但它畢竟為官方性質,和宗教根本不同。為了有所區別,就在財神廟院內建起牌樓、鐘樓、鼓樓,從而把“執事所”與道觀隔離開。

財神廟戲臺座東向西。全國84000多個戲臺中,座東向西的也僅有四個,山西省就佔了兩個,一個在太原晉祠,一個就在忻州財神廟。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戲是專門演給正殿裡的神仙看的。一般寺廟的正殿都是座北向南,相應的戲臺也就是座南向北了。而忻州財神廟的正殿是座西向東的,戲臺自然也就是座東向西了。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後廊式構架,斗拱三踩單昂,部分綠琉璃瓦脊筒,瓦壠間有綠瓦甕嵌的圖案。殿內供奉的是五路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公明(紅臉),趙公明又叫趙玄朗,是五路財神之首,主管人間的金銀財寶,他是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正月初五民間有接財神的習俗,這裡的財神就是趙公明。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手執鐵鞭、形象威猛,周圍還有寶珠、珊瑚、元寶等,有扶正除惡、驅邪去病、迎神吉福、呼風喚雨的作用。趙公明的座騎老虎也被封為黑虎財神。趙公明左邊是伏魔大帝義財神關羽,右邊為文昌帝君文財神比干。關羽本為護法四師之一,現在也作為財神來供奉。比干因直言進諫殷紂王而被挖心,因無心,也便無私心雜念,所以買賣公平、老小無欺,其形象為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經帽,五綹長鬚、面目嚴肅、臉龐清癯。趙公明座下是其它四路財神: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藍臉)、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紅臉)、西路財神納珍天寶曹寶(白臉)、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黃臉)。正殿兩邊過去還有幅對聯“通天下財源求賜盈豐,掌人間福澤普沾吉慶”。

過殿(護法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捲棚懸山式。殿內主要供奉的是護法神王靈官王善,長著三隻眼睛,手執金鞭,足登風火輪和祥雲。四周是左青龍孟章大將軍、右白虎監兵大將軍、北玄武執明大將軍、南朱雀靈光大將軍四位神將。過去偏殿兩邊也有一幅對聯“三眼能觀天下世,一鞭驚醒世間人”,看來主要是講王善的。

"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今忻州財神廟位於九龍崗西崗。因古城跨西崗而設,財神廟便成為忻州古城的一個重要廟宇。它東西長61米、南北寬23米,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廟內望海樓的傳說可知,此廟與劉淵有著密切關係,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據說,曹魏時左部統帥劉豹屯兵西崗,時崗上有眼水井,劉淵的妻子呼延氏忽見水井裡騰空而出一條大魚,頂有兩角,在她面前徜徉許久而去。不久,呼延氏便產下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劉淵(劉元海)。為了答謝九龍崗上九龍的神佑,劉淵長大後便在水井上建起了一座祭祀九龍的祭壇,同時以水井所在位置為中軸線,修建了道觀,這就是財神廟的前身。2016年修整水井時,人們發現井底四壁砌著整齊的石條,石條上則是厚重的青磚,可見該井年代久遠了。

因為財神廟講究的是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水井上面的祭壇底座正中鑿了一個孔,下雨後全院的積水便通過底座凹處的水道流入其內的石井內,俗稱“海眼”,祭壇自然也就叫做“望海樓”了,民間也稱“聚寶盆”。據說,這口井就是忻州金水河的源頭。清光緒版《忻州志》記載,從這兒流出去的水,潛流至九龍崗西麓,然後經會裡村、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望海樓在“文革”中被毀,後淨明宗壇道士李靜民捐資15萬元按原樣重新建起一幢一人多高的“望海樓”。如今的望海樓上螭吻傲踞、四簷飛伸,上有小石獅和風鈴,真是玲瓏別緻、小巧具體。望海樓的正東為戲臺,戲臺南邊為廁所,戲臺北邊為山門。山門正對的是座製作精美的磚雕影壁,圖案是一條正在吐水的蒼龍。影壁西是丹房(道士居住的房間)。丹房西邊是鼓樓。望海樓正西為一座高大宏偉的石雕牌樓及石獅子、石旗杆,牌樓上雕刻著兩幅對聯,分別為“以義為利則財恆足,既富方谷而邦其昌”“賜萬民以福澤永得盈豐,湧四海之財源普沾喜慶”。牌樓左邊為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過了牌樓往西便是過殿,過殿西是大殿。過殿北面的北配殿又叫三星殿。三星殿往西有間不起眼的北耳房,叫天師殿。過殿南面為順星殿。順星殿往西也有間不起眼的南耳房,叫三霄殿。緊挨三霄殿的地方又開了一個小門,叫後門,也叫安全門,平時不開,當廟裡遊人和香客大量湧入時,為了安全起見、分流人員,才開這個門。後門和三霄殿夾角處是一座小花池。緊挨後門靠南一排的是管理房。管理房東南端為一偏院,中間開一小門,最早為廟祝雜役所居,後來分別為會館、執事所、城工總局、忻州商會的辦公地點。解放後,忻縣工商聯和忻縣政協在此辦過一小段時間公。後來,整個財神廟被氟骨病醫院所佔據,氟骨病醫院遷到頓村後,財神廟遂荒寂了多年,虧有李靜民、陳方珍夫婦多方管護,原有的正殿、過殿、三星殿、鐘樓等才不被繼續破壞,但其它建築卻已蕩然無存。2007年6月6日,財神廟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財神廟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改建後石牌樓代替了原山門,進入廟院中間。鍾、鼓樓本來在原山門外或戲臺兩邊,改建後也被建在了石牌樓兩邊,同樣進入廟院,這在全國廟宇結構中也屬罕見。其原因與萬里茶道有著特別的關係。清代對外茶葉貿易,有海陸兩路。其中陸路對外貿易主要是晉商對俄貿易。晉商(包括忻商)從福建武夷山區採購茶葉經分水關、江西鉛山,沿信江航運,經鄱陽湖、九江口、長江至武昌,再經漢江至樊城(今襄樊), 河南賒鎮、北舞渡、洛陽、焦作,進入山西境地,經澤州、潞安、平遙、祁縣、太谷、忻州,經雁門關運出,再分兩路運輸:一路走西口,經殺虎口,至今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轉恰克圖(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與俄貿易進而進入歐洲市場;一路走東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轉運至恰克圖,進入俄境。從洛陽出發往北,基本上和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重合,只不過從19世紀40年代起,晉商茶葉貿易居恰克圖輸俄貿易商品首位,棉布和綢緞已居次要地位了。而忻州成為這條萬里茶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一張忻州財神廟過殿的老照片上,就有一幅“財通歐亞”的掛聯。當年喬貴發就是從祁縣走到忻州,專門到財神廟跪拜財神爺,然後才去北路開了雜貨店,掘起人生第一桶金,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了後來喬家大院的輝煌。忻州東街人陳化鵬(現在東大街牛髒泊33號還有其故居)在外出經商中發現茶葉轉售俄商可獲巨利,但當時法律規定不準私運茶葉出境,於是他赴京上書理藩院,冒死提出放寬部票發放數額、明確規定各項商業稅則、准許商民直接與俄商交易等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並命陳化鵬等在忻州財神廟內培訓外差人員、教授蒙俄言禮、發放龍票(中國商人赴恰克圖特有的信票),由此可見財神廟在當時的地位了。1845年,正是晉商在恰克圖中俄貿易的繁榮時期,為了應付繁忙大量的對俄輸出茶葉,對忻州財神廟的正殿、過殿等進行了改建,並且新建了鍾、鼓樓。另外,在廟院東南端建起“執事所”“會館”“城工總局”,專門對茶葉貿易進行管理、組織、協調等。“執亊所”等雖然佔據著財神廟的地盤,但它畢竟為官方性質,和宗教根本不同。為了有所區別,就在財神廟院內建起牌樓、鐘樓、鼓樓,從而把“執事所”與道觀隔離開。

財神廟戲臺座東向西。全國84000多個戲臺中,座東向西的也僅有四個,山西省就佔了兩個,一個在太原晉祠,一個就在忻州財神廟。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戲是專門演給正殿裡的神仙看的。一般寺廟的正殿都是座北向南,相應的戲臺也就是座南向北了。而忻州財神廟的正殿是座西向東的,戲臺自然也就是座東向西了。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後廊式構架,斗拱三踩單昂,部分綠琉璃瓦脊筒,瓦壠間有綠瓦甕嵌的圖案。殿內供奉的是五路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公明(紅臉),趙公明又叫趙玄朗,是五路財神之首,主管人間的金銀財寶,他是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正月初五民間有接財神的習俗,這裡的財神就是趙公明。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手執鐵鞭、形象威猛,周圍還有寶珠、珊瑚、元寶等,有扶正除惡、驅邪去病、迎神吉福、呼風喚雨的作用。趙公明的座騎老虎也被封為黑虎財神。趙公明左邊是伏魔大帝義財神關羽,右邊為文昌帝君文財神比干。關羽本為護法四師之一,現在也作為財神來供奉。比干因直言進諫殷紂王而被挖心,因無心,也便無私心雜念,所以買賣公平、老小無欺,其形象為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經帽,五綹長鬚、面目嚴肅、臉龐清癯。趙公明座下是其它四路財神: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藍臉)、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紅臉)、西路財神納珍天寶曹寶(白臉)、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黃臉)。正殿兩邊過去還有幅對聯“通天下財源求賜盈豐,掌人間福澤普沾吉慶”。

過殿(護法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捲棚懸山式。殿內主要供奉的是護法神王靈官王善,長著三隻眼睛,手執金鞭,足登風火輪和祥雲。四周是左青龍孟章大將軍、右白虎監兵大將軍、北玄武執明大將軍、南朱雀靈光大將軍四位神將。過去偏殿兩邊也有一幅對聯“三眼能觀天下世,一鞭驚醒世間人”,看來主要是講王善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鍾、鼓樓為十字歇山頂結構。

三星殿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有福、得祿和長壽這三個願望,一直是老百姓孜孜以求的目標。

天師殿供奉的是四大天師:祖天師張道陵、茅山宗壇葛玄天師、淨明宗壇許遜天師以及薩守堅天師。

三霄殿供奉的是趙公明的三個妹妹——三霄聖母元君:瓊霄催生娘娘、雲 霄送子娘娘、碧霄奶母娘娘。

"

東漢末年,曹操在今忻府區豆羅鎮麻會村置新興郡,同時在今忻州古城置九原縣,這是忻府區境內第一次設置行政區劃。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將南遷內地的南匈奴分為五部,其中左部統帥為劉豹。太康十年(公元289年), 晉武帝司馬炎改五部統帥為五部都尉,劉豹之子劉淵被詔為北部都尉,居新興郡。後劉淵建漢國,首先入都蒲子(今臨汾隰縣),後又遷都平陽(今臨汾市)。因劉淵生得姿容秀美,一種說法認為後來將“九原”改名“秀容”,便是拜賜於劉淵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今忻州財神廟位於九龍崗西崗。因古城跨西崗而設,財神廟便成為忻州古城的一個重要廟宇。它東西長61米、南北寬23米,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廟內望海樓的傳說可知,此廟與劉淵有著密切關係,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據說,曹魏時左部統帥劉豹屯兵西崗,時崗上有眼水井,劉淵的妻子呼延氏忽見水井裡騰空而出一條大魚,頂有兩角,在她面前徜徉許久而去。不久,呼延氏便產下一男嬰,這就是後來的劉淵(劉元海)。為了答謝九龍崗上九龍的神佑,劉淵長大後便在水井上建起了一座祭祀九龍的祭壇,同時以水井所在位置為中軸線,修建了道觀,這就是財神廟的前身。2016年修整水井時,人們發現井底四壁砌著整齊的石條,石條上則是厚重的青磚,可見該井年代久遠了。

因為財神廟講究的是雨水不能外流,所以在水井上面的祭壇底座正中鑿了一個孔,下雨後全院的積水便通過底座凹處的水道流入其內的石井內,俗稱“海眼”,祭壇自然也就叫做“望海樓”了,民間也稱“聚寶盆”。據說,這口井就是忻州金水河的源頭。清光緒版《忻州志》記載,從這兒流出去的水,潛流至九龍崗西麓,然後經會裡村、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望海樓在“文革”中被毀,後淨明宗壇道士李靜民捐資15萬元按原樣重新建起一幢一人多高的“望海樓”。如今的望海樓上螭吻傲踞、四簷飛伸,上有小石獅和風鈴,真是玲瓏別緻、小巧具體。望海樓的正東為戲臺,戲臺南邊為廁所,戲臺北邊為山門。山門正對的是座製作精美的磚雕影壁,圖案是一條正在吐水的蒼龍。影壁西是丹房(道士居住的房間)。丹房西邊是鼓樓。望海樓正西為一座高大宏偉的石雕牌樓及石獅子、石旗杆,牌樓上雕刻著兩幅對聯,分別為“以義為利則財恆足,既富方谷而邦其昌”“賜萬民以福澤永得盈豐,湧四海之財源普沾喜慶”。牌樓左邊為鐘樓,和鼓樓遙相呼應。過了牌樓往西便是過殿,過殿西是大殿。過殿北面的北配殿又叫三星殿。三星殿往西有間不起眼的北耳房,叫天師殿。過殿南面為順星殿。順星殿往西也有間不起眼的南耳房,叫三霄殿。緊挨三霄殿的地方又開了一個小門,叫後門,也叫安全門,平時不開,當廟裡遊人和香客大量湧入時,為了安全起見、分流人員,才開這個門。後門和三霄殿夾角處是一座小花池。緊挨後門靠南一排的是管理房。管理房東南端為一偏院,中間開一小門,最早為廟祝雜役所居,後來分別為會館、執事所、城工總局、忻州商會的辦公地點。解放後,忻縣工商聯和忻縣政協在此辦過一小段時間公。後來,整個財神廟被氟骨病醫院所佔據,氟骨病醫院遷到頓村後,財神廟遂荒寂了多年,虧有李靜民、陳方珍夫婦多方管護,原有的正殿、過殿、三星殿、鐘樓等才不被繼續破壞,但其它建築卻已蕩然無存。2007年6月6日,財神廟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財神廟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建。改建後石牌樓代替了原山門,進入廟院中間。鍾、鼓樓本來在原山門外或戲臺兩邊,改建後也被建在了石牌樓兩邊,同樣進入廟院,這在全國廟宇結構中也屬罕見。其原因與萬里茶道有著特別的關係。清代對外茶葉貿易,有海陸兩路。其中陸路對外貿易主要是晉商對俄貿易。晉商(包括忻商)從福建武夷山區採購茶葉經分水關、江西鉛山,沿信江航運,經鄱陽湖、九江口、長江至武昌,再經漢江至樊城(今襄樊), 河南賒鎮、北舞渡、洛陽、焦作,進入山西境地,經澤州、潞安、平遙、祁縣、太谷、忻州,經雁門關運出,再分兩路運輸:一路走西口,經殺虎口,至今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轉恰克圖(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與俄貿易進而進入歐洲市場;一路走東口(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轉運至恰克圖,進入俄境。從洛陽出發往北,基本上和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相重合,只不過從19世紀40年代起,晉商茶葉貿易居恰克圖輸俄貿易商品首位,棉布和綢緞已居次要地位了。而忻州成為這條萬里茶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一張忻州財神廟過殿的老照片上,就有一幅“財通歐亞”的掛聯。當年喬貴發就是從祁縣走到忻州,專門到財神廟跪拜財神爺,然後才去北路開了雜貨店,掘起人生第一桶金,逐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了後來喬家大院的輝煌。忻州東街人陳化鵬(現在東大街牛髒泊33號還有其故居)在外出經商中發現茶葉轉售俄商可獲巨利,但當時法律規定不準私運茶葉出境,於是他赴京上書理藩院,冒死提出放寬部票發放數額、明確規定各項商業稅則、准許商民直接與俄商交易等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並命陳化鵬等在忻州財神廟內培訓外差人員、教授蒙俄言禮、發放龍票(中國商人赴恰克圖特有的信票),由此可見財神廟在當時的地位了。1845年,正是晉商在恰克圖中俄貿易的繁榮時期,為了應付繁忙大量的對俄輸出茶葉,對忻州財神廟的正殿、過殿等進行了改建,並且新建了鍾、鼓樓。另外,在廟院東南端建起“執事所”“會館”“城工總局”,專門對茶葉貿易進行管理、組織、協調等。“執亊所”等雖然佔據著財神廟的地盤,但它畢竟為官方性質,和宗教根本不同。為了有所區別,就在財神廟院內建起牌樓、鐘樓、鼓樓,從而把“執事所”與道觀隔離開。

財神廟戲臺座東向西。全國84000多個戲臺中,座東向西的也僅有四個,山西省就佔了兩個,一個在太原晉祠,一個就在忻州財神廟。按照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戲是專門演給正殿裡的神仙看的。一般寺廟的正殿都是座北向南,相應的戲臺也就是座南向北了。而忻州財神廟的正殿是座西向東的,戲臺自然也就是座東向西了。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後廊式構架,斗拱三踩單昂,部分綠琉璃瓦脊筒,瓦壠間有綠瓦甕嵌的圖案。殿內供奉的是五路財神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公明(紅臉),趙公明又叫趙玄朗,是五路財神之首,主管人間的金銀財寶,他是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正月初五民間有接財神的習俗,這裡的財神就是趙公明。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手執鐵鞭、形象威猛,周圍還有寶珠、珊瑚、元寶等,有扶正除惡、驅邪去病、迎神吉福、呼風喚雨的作用。趙公明的座騎老虎也被封為黑虎財神。趙公明左邊是伏魔大帝義財神關羽,右邊為文昌帝君文財神比干。關羽本為護法四師之一,現在也作為財神來供奉。比干因直言進諫殷紂王而被挖心,因無心,也便無私心雜念,所以買賣公平、老小無欺,其形象為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經帽,五綹長鬚、面目嚴肅、臉龐清癯。趙公明座下是其它四路財神: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藍臉)、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紅臉)、西路財神納珍天寶曹寶(白臉)、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黃臉)。正殿兩邊過去還有幅對聯“通天下財源求賜盈豐,掌人間福澤普沾吉慶”。

過殿(護法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捲棚懸山式。殿內主要供奉的是護法神王靈官王善,長著三隻眼睛,手執金鞭,足登風火輪和祥雲。四周是左青龍孟章大將軍、右白虎監兵大將軍、北玄武執明大將軍、南朱雀靈光大將軍四位神將。過去偏殿兩邊也有一幅對聯“三眼能觀天下世,一鞭驚醒世間人”,看來主要是講王善的。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鍾、鼓樓為十字歇山頂結構。

三星殿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有福、得祿和長壽這三個願望,一直是老百姓孜孜以求的目標。

天師殿供奉的是四大天師:祖天師張道陵、茅山宗壇葛玄天師、淨明宗壇許遜天師以及薩守堅天師。

三霄殿供奉的是趙公明的三個妹妹——三霄聖母元君:瓊霄催生娘娘、雲 霄送子娘娘、碧霄奶母娘娘。

走進忻州古廟——財神廟

順心殿供奉的是六十太歲神,即道教信奉的趨吉避凶之本命神,它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共有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分別對應著六十位星宿。六十天神輪流值年,每個人都是生於六十元辰的某一年。當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命神(太歲神)。禮祀本命神可以保佑一年順利、運氣亨通。

2017年5月,忻府區人民政府對財神廟開始進行大規模地修復,拆掉了廟院中不倫不類的現代建築,把戲臺、鼓樓、順星殿等被毀掉的建築建起來,這是繼1845年之後財神廟的又一次“浴後重生”,昔日冷落寂寞的財神廟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忻州古城一處靚麗的風景,為忻州人民和外地客人提供了一處休閒放鬆、風仙道骨、環境清幽的旅遊景點。同時也和附近的泰山廟、秀容書院、南城樓、古城牆等一起展示著忻州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張俊贇,忻府區張村人,曾獲山西省首屆“十佳青年志願者”稱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