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四運動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新的”一般是相對“舊的”而言的。那麼,為什麼說五四運動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它是如何創造的?有必要從歷史梳理中探尋答案。

實現救亡圖存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

從時代背景來看,五四運動爆發於民族危難之際。當時,中華民族的生存受到威脅、尊嚴受到侮辱。實際上,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為了實現救亡圖存,各個階層、各種勢力,先後登場,嘗試多種方案、用了多種思想,但是都失敗了。

首先是太平天國運動。作為農民階級領導的一場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在高峰時期曾經佔據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是,後來慢慢地,農民階級的階級侷限性開始顯現,不思進取、缺乏長遠的眼光和規劃,最終太平天國運動以失敗告終。這表明農民階級雖有力量,但是無法單獨承擔救亡圖存的使命。

此後,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洋務派人士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在於器物的落後。他們發動了洋務運動,遵循“中體西用”的思想,試圖通過器物層面的改造來實現救亡圖存。當時,清政府也造了很多比較先進的大炮、艦船。但是,最後在1895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之中,當時位列世界前列、數一數二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說明器物層面的落後不是導致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接著,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等通過光緒皇帝推行戊戌變法,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維新派人士試圖通過戊戌變法,使中國走上一條君主立憲制的道路。但是這一資產積極改良運動在維持了103天之後,就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破壞下失敗了。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在形式上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在實質上並沒有推翻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的統治,所以最後也失敗了。這表明,資產階級也無法承擔救亡圖存的使命。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近代以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對中國近代以來為了實現救亡圖存而進行的一系列失敗抗爭及其失敗原因作了高度精煉的概括,同時也表明實現救亡圖存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

五四運動是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經歷了這些失敗之後,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繼續探究導致中國落後的原因之所在,繼續探索實現救亡圖存的道路之所在。

這個時候,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期望通過這些來改造中國的傳統文化,以此來喚醒民眾。事實證明,新文化運動在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方面的確發揮了重大作用。後來成為黨的創始人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都是在新文化運動當中開始嶄露頭角、登上歷史舞臺的。

在這一時期,各種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但是,這一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並非可以現成拿來就用,需要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的國情中逐漸探索。

從中國的國情和社會實踐來看,新文化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從文化層面喚醒了民眾的民族意識,但是民族意識的形塑與發展需要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社會事件的檢驗與推動,而五四運動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召開巴黎和會。在巴黎和會上,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之一的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不平等特權,這是一項合理的要求。但是,這一要求被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所拒絕。他們不但拒絕了中國這一合理要求,而且還把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給日本,這是對中國國格、對中華民族民族尊嚴的嚴重挑釁和侮辱。當消息傳回國內,群情激奮,民眾紛紛上街遊行,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

在五四運動中,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隨後逐漸發展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尤其是工人階級的加入,不僅給了資本家以沉重打擊,而且顯示了革命力量,極大促成了五四運動取得成功。這就讓當時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特別是那些具有初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他們加緊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並以此來進一步地指導中國的工人運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對於其中的歷史邏輯應當看得更為清楚。

作者單位:中國浦東干部學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笪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