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快“衛生胡”就被緊跟德國的日本人學去了,昭和時代的日本政客和軍人紛紛留起了“衛生胡”,由於其模樣像一粒仁丹,所以又被中國人稱為“仁丹胡”。近衛文麿、松岡洋右等日本等政治人物就以“仁丹胡”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老一代中國人來說,鋼盔、屁簾、三八槍、仁丹胡就是日本兵留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凶惡形象。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快“衛生胡”就被緊跟德國的日本人學去了,昭和時代的日本政客和軍人紛紛留起了“衛生胡”,由於其模樣像一粒仁丹,所以又被中國人稱為“仁丹胡”。近衛文麿、松岡洋右等日本等政治人物就以“仁丹胡”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老一代中國人來說,鋼盔、屁簾、三八槍、仁丹胡就是日本兵留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凶惡形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近衛文磨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留了“仁丹胡”後,非但沒有增添武士的威儀,反而變得十分好笑。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同樣身材瘦小的他留起“仁丹胡”後,頓時塑造了一系列活脫脫的小丑形象,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對藝術效果的敏銳把握真是無與倫比。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快“衛生胡”就被緊跟德國的日本人學去了,昭和時代的日本政客和軍人紛紛留起了“衛生胡”,由於其模樣像一粒仁丹,所以又被中國人稱為“仁丹胡”。近衛文麿、松岡洋右等日本等政治人物就以“仁丹胡”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老一代中國人來說,鋼盔、屁簾、三八槍、仁丹胡就是日本兵留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凶惡形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近衛文磨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留了“仁丹胡”後,非但沒有增添武士的威儀,反而變得十分好笑。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同樣身材瘦小的他留起“仁丹胡”後,頓時塑造了一系列活脫脫的小丑形象,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對藝術效果的敏銳把握真是無與倫比。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與猥瑣的日本人不同,身材高大,臉部輪廓剛硬的歐洲人留起“仁丹胡”後,就顯得凶猛陰鷙,極具視覺衝擊力。元首的形象為世人熟知,自不待言,迷戀暴力美學的俄國人也立刻喜歡上了這種鬍子,伏羅希洛夫元帥、巴甫洛夫大將、潘菲洛夫將軍等蘇聯將帥紛紛跟進,一時間蘇聯紅軍中“仁丹胡”橫行無忌。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快“衛生胡”就被緊跟德國的日本人學去了,昭和時代的日本政客和軍人紛紛留起了“衛生胡”,由於其模樣像一粒仁丹,所以又被中國人稱為“仁丹胡”。近衛文麿、松岡洋右等日本等政治人物就以“仁丹胡”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老一代中國人來說,鋼盔、屁簾、三八槍、仁丹胡就是日本兵留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凶惡形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近衛文磨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留了“仁丹胡”後,非但沒有增添武士的威儀,反而變得十分好笑。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同樣身材瘦小的他留起“仁丹胡”後,頓時塑造了一系列活脫脫的小丑形象,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對藝術效果的敏銳把握真是無與倫比。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與猥瑣的日本人不同,身材高大,臉部輪廓剛硬的歐洲人留起“仁丹胡”後,就顯得凶猛陰鷙,極具視覺衝擊力。元首的形象為世人熟知,自不待言,迷戀暴力美學的俄國人也立刻喜歡上了這種鬍子,伏羅希洛夫元帥、巴甫洛夫大將、潘菲洛夫將軍等蘇聯將帥紛紛跟進,一時間蘇聯紅軍中“仁丹胡”橫行無忌。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巴甫洛夫大獎

"

在日本幕府末期,照相技術已經傳到日本,使如今的人們能夠一窺那時日本武士的真實樣貌。從照片中可以發現,當時的著名人物,比如阪本龍馬、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土方歲三、近藤勇等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境遇、政治立場等各個方面有多麼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不留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阪本龍馬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精英階層大多留鬍子,像明治天皇、大久保利通、大寺安純等人都留著歐洲樣式的大鬍子,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國粹派仍堅持不留鬍子,在“和魂洋才”的思潮中,他們強調堅守和魂。留不留鬍子看似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但在那個年代的日本卻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反映著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最後這種對立引爆了西南戰爭,不留鬍子的被留鬍子的徹底打敗,從此日本精英都留起了西式鬍子。到甲午戰爭時,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人無不留著大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大久保利通

鬍子是男性主要的外在特徵,代表著力量和勇武,可以藉此威懾對手,鬍子越濃密,這種意味也越濃厚。這很像動物界的獅子,鬃毛顏色越深越茂密的雄獅越凶猛。所以在戰爭年代,男人都留著鬍子,以彰顯勇氣、提振士氣。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也都留鬍子,像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將領都留著凶狠的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小西行長

然而到了江戶時期,由於德川幕府一統天下,社會長期承平,武士們無仗可打,便逐漸陷入溫柔鄉,終日和藝妓廝混,雖然仍舊刀不離身,可是整天把玩的只是精美的刀鞘和刀鐔,把苦練刀術的事丟到了一邊,可謂玩物喪志了。這一時期日本男性的審美觀也開始轉變,鬍子被看成野蠻的象徵,社會上娘炮盛行,光溜溜的小奶狗大受歡迎。1670年,德川幕府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正式下令,武士不準再留大鬍子。

直到1853年,美國佩裡將軍的“黑船來航”,幕府的鎖國政策被打破,武士們溫柔香豔的迷夢也被打碎了。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時,發現當時的西方人都留著大鬍子,他們又豈有不學之理?

所以在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全盤學習西方文化,要求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禁止公務員穿和服,留傳統髮式。

日本一貫崇拜學習強者,一開始他們學習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轉而學習德國。一方面是德國的強大讓日本由衷欽佩,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歷史與德國十分相似,都曾經長期藩閥割據,1870年前後才得以統一併建立君主立憲制。德國條頓騎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兩國社會的支柱,而且兩國國民性都認真嚴謹,都有一根筋認死理的特質,所以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對象就是德國。因此日本特別推崇德國的發展模式,多次派遣使團去德國學習,法律,政治、軍事體制都照搬學德國,連一個細節也不放過。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留著囂張到六親不認的凱撒胡,那種氣場讓日本人萬分仰慕,結果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各級軍官都紛紛仿效。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威廉二世

其實在歐洲古代文明社會中,並不特別崇尚鬍子。羅馬人是完全不蓄鬍子的,因為羅馬軍隊都是步兵,作戰時用短劍與敵人貼身肉搏,留鬍子會被對方抓住,很可能因此喪命,所以他們經常除毛,讓全身滑溜溜的,使敵人無處可抓。而且羅馬的文明富裕,使羅馬人普遍欣賞高貴優雅,追求細膩溫柔;不僅如此,那時的羅馬還是太監當道,著名暴君尼祿居然與他寵愛的太監斯波魯斯結了婚,這導致了陰性審美觀佔據主流,留有旺盛的毛髮被視為野蠻。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可是羅馬的敵人,生活在森林裡的那些勇猛好戰的日耳曼人卻特別看重鬍子,他們認為鬍子是男性最根本的特徵,沒有鬍子的男人就像身體沒有曲線的女人一樣完全不能接受。結果,滿臉鬍子的日耳曼蠻族最後消滅了沒有鬍子的羅馬娘炮,統治了歐洲。此後一千多年裡,日耳曼人的歐洲,大鬍子盛行,君王和騎士乃至強盜無不以鬍子來加持其威嚴和權力。聖神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大帝因為擁有一臉棕紅色鬍鬚而被稱為紅鬍子,即德語“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動就以“巴巴羅薩”命名,可見鬍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威力有多大。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卡爾·馬克思也是一臉大鬍子。那時的德國人可以沒有頭髮,卻絕不能沒有鬍子。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腓特烈一世

然而到了現代,科學衛生的生活觀念逐漸普及,大家認識到大鬍子不易清洗,食物的湯汁和殘渣很容易在鬍子中腐敗,到了夏天更會使細菌會大量滋生,檢測表明,鬍子甚至比馬桶還髒。在戰場上,軍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的鬍子,結果細菌在軍營中傳播,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毒氣,士兵必須佩戴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必須與皮膚緊密結合,若留有大鬍子,會因為鬍鬚卡在面具中而產生間隙。希特勒參加一戰時就因為留有大鬍子而造成橡膠防毒面具洩漏,結果被毒氣所傷。

血的教訓讓德國軍人不得不在生命與威嚴之間做抉擇,他們對凱撒胡進行改革,把鬍子兩端牛角狀的翹起剪掉,變成了八字鬍。這個變動立刻被日本人學去了,後來的日本將領,如鬆井石根等人都留起了八字鬍,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中國人也受這種風氣影響,魯迅就一直留著八字鬍。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鬆井石根

希特勒掌權後,對德軍進行了多方位改革,包括重塑德軍形象。元首的政治觀念極度保守,可是審美理念卻極度前衛,喜歡標新立異。基於這種理念,他不但為德國軍人設計了帥到飛起來的軍裝,還重新設計了鬍子造型。他要求把大鬍子刮掉,剪去八字鬍的兩撇,這樣既保留了男人的雄性特徵,又幹淨衛生,還保護了鼻翼下的危險三角區,不至於因刮破而感染。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鬍子造型以前沒有過,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創新,讓人看了感到新奇,而這正是元首要的效果。這種鬍子因為有別於以前邋里邋遢的大鬍子,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衛生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很快“衛生胡”就被緊跟德國的日本人學去了,昭和時代的日本政客和軍人紛紛留起了“衛生胡”,由於其模樣像一粒仁丹,所以又被中國人稱為“仁丹胡”。近衛文麿、松岡洋右等日本等政治人物就以“仁丹胡”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對於老一代中國人來說,鋼盔、屁簾、三八槍、仁丹胡就是日本兵留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凶惡形象。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近衛文磨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在留了“仁丹胡”後,非但沒有增添武士的威儀,反而變得十分好笑。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是喜劇大師卓別林,同樣身材瘦小的他留起“仁丹胡”後,頓時塑造了一系列活脫脫的小丑形象,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對藝術效果的敏銳把握真是無與倫比。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與猥瑣的日本人不同,身材高大,臉部輪廓剛硬的歐洲人留起“仁丹胡”後,就顯得凶猛陰鷙,極具視覺衝擊力。元首的形象為世人熟知,自不待言,迷戀暴力美學的俄國人也立刻喜歡上了這種鬍子,伏羅希洛夫元帥、巴甫洛夫大將、潘菲洛夫將軍等蘇聯將帥紛紛跟進,一時間蘇聯紅軍中“仁丹胡”橫行無忌。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巴甫洛夫大獎

江戶時代武士都沒鬍子,明治維新後都留了大鬍子,這是為什麼呢?

“仁丹胡”本來只是一種鬍子造型,與各種髮型一樣並不具有政治含義,然而由於這種鬍子是希特勒所倡導,廣泛出現在德國納粹以及日本軍國主義政客和軍人的臉上,因此被打上了負面標籤,而同時期鍾愛這種鬍子的蘇聯也是個專制國家,所以在人們的印象裡,就把這種鬍子與暴力和專制聯繫起來,覺得其所代表的形象與和平、民主、自由的主流理念背道而馳。基於這個原因,二戰後,“仁丹胡”就徹底消失了,儘管後來的幾十年里歐洲各種先鋒時尚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可再也沒有出現過“仁丹胡”。

本文中的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