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種寫作,稍有文學常識的,即便不喜歡也都會理解到,這也是一種可貴的反思精神,是理性的批判聲音。所謂文學,絕對不只是在奉行“表揚主義”路線,更不是慷慨唱頌歌的慣性表態。極端自大的迷夢、“皇帝新衣”式的繁華,不該讓所有作家去摻和的。

再比如,很多人從西方獎項出發、從陰謀論定性,而不是從文學鑑賞本身去評判莫言,將他的得獎視為迎合、視為別有用心,去諷刺,去圍剿。這些人,表面上正義洶洶,實淪為了野蠻、愚昧、與粗暴門下的打手。

他們說莫言刻意迎合西方人口味,而不知道莫言1980年代出道時,連瑞典在哪都不知道,寫的那些《酒國》等作品,就已經是這個格調——你能說40年輕的莫言就能預測到自己會在西方得獎,從而按需打造?更不用說,他作品等身,可在西方翻譯出版的,也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勞》這三本。他是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種寫作,稍有文學常識的,即便不喜歡也都會理解到,這也是一種可貴的反思精神,是理性的批判聲音。所謂文學,絕對不只是在奉行“表揚主義”路線,更不是慷慨唱頌歌的慣性表態。極端自大的迷夢、“皇帝新衣”式的繁華,不該讓所有作家去摻和的。

再比如,很多人從西方獎項出發、從陰謀論定性,而不是從文學鑑賞本身去評判莫言,將他的得獎視為迎合、視為別有用心,去諷刺,去圍剿。這些人,表面上正義洶洶,實淪為了野蠻、愚昧、與粗暴門下的打手。

他們說莫言刻意迎合西方人口味,而不知道莫言1980年代出道時,連瑞典在哪都不知道,寫的那些《酒國》等作品,就已經是這個格調——你能說40年輕的莫言就能預測到自己會在西方得獎,從而按需打造?更不用說,他作品等身,可在西方翻譯出版的,也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勞》這三本。他是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莫言的作品,其寫法不是沒有問題,“魔幻主義”的夸誕也確實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可更為難堪的是,某些社會流行風氣,是人們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是總愛壓制異己的言論,莫言不過深受其害的一例而已。如此輿論生態環境,即便魯師爺在世,怕也是難應付與抵擋的,一聲嘆息。

數年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莫言說:“我最喜歡說的,是真話”。我不一定讚賞他和他的作品,但喜歡他這個心意。


雖然為莫言辯護,可作為讀者,老實交代,我本人其實都不大喜歡莫言的作品。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種寫作,稍有文學常識的,即便不喜歡也都會理解到,這也是一種可貴的反思精神,是理性的批判聲音。所謂文學,絕對不只是在奉行“表揚主義”路線,更不是慷慨唱頌歌的慣性表態。極端自大的迷夢、“皇帝新衣”式的繁華,不該讓所有作家去摻和的。

再比如,很多人從西方獎項出發、從陰謀論定性,而不是從文學鑑賞本身去評判莫言,將他的得獎視為迎合、視為別有用心,去諷刺,去圍剿。這些人,表面上正義洶洶,實淪為了野蠻、愚昧、與粗暴門下的打手。

他們說莫言刻意迎合西方人口味,而不知道莫言1980年代出道時,連瑞典在哪都不知道,寫的那些《酒國》等作品,就已經是這個格調——你能說40年輕的莫言就能預測到自己會在西方得獎,從而按需打造?更不用說,他作品等身,可在西方翻譯出版的,也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勞》這三本。他是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莫言的作品,其寫法不是沒有問題,“魔幻主義”的夸誕也確實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可更為難堪的是,某些社會流行風氣,是人們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是總愛壓制異己的言論,莫言不過深受其害的一例而已。如此輿論生態環境,即便魯師爺在世,怕也是難應付與抵擋的,一聲嘆息。

數年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莫言說:“我最喜歡說的,是真話”。我不一定讚賞他和他的作品,但喜歡他這個心意。


雖然為莫言辯護,可作為讀者,老實交代,我本人其實都不大喜歡莫言的作品。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個浮躁的時代,哪真有什麼大師與史詩呢? 我也一直覺得,莫言固然是當代中國有數的小說家,在最好的作家之列,但是否是最好的作家,疑慮很深。甚至當初為諾貝爾頒獎給他,頗感意外——我心中有更合適的人選,可以舉出兩三個出來。

從文學角度看,莫言的作品,優點很明顯。他的特出之地,在很會講故事,很熟悉民間底層社會,想象也極其奇詭,手法更是大膽,國內作家,能將諸如蒲松齡聊齋等言怪傳統與拉美馬爾克斯的魔幻手法兼收並劫其優點的,非莫言莫屬。

可是他的缺陷,也同樣太顯在了。總體而言,他文學語言雖生動卻失之於粗糙,文字甚至很鄙俗,實在談不上啥文章之道。有評論家說他的小說像一篇篇沒修改好的草稿,是內行話。再歸結來說,是:文字欠缺提煉、敘事有失分寸、作品屢限於重複,還夠不上“大師”的高度。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種寫作,稍有文學常識的,即便不喜歡也都會理解到,這也是一種可貴的反思精神,是理性的批判聲音。所謂文學,絕對不只是在奉行“表揚主義”路線,更不是慷慨唱頌歌的慣性表態。極端自大的迷夢、“皇帝新衣”式的繁華,不該讓所有作家去摻和的。

再比如,很多人從西方獎項出發、從陰謀論定性,而不是從文學鑑賞本身去評判莫言,將他的得獎視為迎合、視為別有用心,去諷刺,去圍剿。這些人,表面上正義洶洶,實淪為了野蠻、愚昧、與粗暴門下的打手。

他們說莫言刻意迎合西方人口味,而不知道莫言1980年代出道時,連瑞典在哪都不知道,寫的那些《酒國》等作品,就已經是這個格調——你能說40年輕的莫言就能預測到自己會在西方得獎,從而按需打造?更不用說,他作品等身,可在西方翻譯出版的,也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勞》這三本。他是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莫言的作品,其寫法不是沒有問題,“魔幻主義”的夸誕也確實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可更為難堪的是,某些社會流行風氣,是人們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是總愛壓制異己的言論,莫言不過深受其害的一例而已。如此輿論生態環境,即便魯師爺在世,怕也是難應付與抵擋的,一聲嘆息。

數年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莫言說:“我最喜歡說的,是真話”。我不一定讚賞他和他的作品,但喜歡他這個心意。


雖然為莫言辯護,可作為讀者,老實交代,我本人其實都不大喜歡莫言的作品。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個浮躁的時代,哪真有什麼大師與史詩呢? 我也一直覺得,莫言固然是當代中國有數的小說家,在最好的作家之列,但是否是最好的作家,疑慮很深。甚至當初為諾貝爾頒獎給他,頗感意外——我心中有更合適的人選,可以舉出兩三個出來。

從文學角度看,莫言的作品,優點很明顯。他的特出之地,在很會講故事,很熟悉民間底層社會,想象也極其奇詭,手法更是大膽,國內作家,能將諸如蒲松齡聊齋等言怪傳統與拉美馬爾克斯的魔幻手法兼收並劫其優點的,非莫言莫屬。

可是他的缺陷,也同樣太顯在了。總體而言,他文學語言雖生動卻失之於粗糙,文字甚至很鄙俗,實在談不上啥文章之道。有評論家說他的小說像一篇篇沒修改好的草稿,是內行話。再歸結來說,是:文字欠缺提煉、敘事有失分寸、作品屢限於重複,還夠不上“大師”的高度。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為此,我好幾次與友人私下閒聊,都直言不諱說,莫言的得獎,也有運氣好的成分,就是他遇上了一個太好的英文譯者,反把他的缺陷給掩蓋了。有心的讀者,把《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中英文本對照看看,也許就能體諒我所說的了。

不過,莫言本人倒是始終謙虛的。幾年前,某雜誌除了專輯批判他,還特意寄給他。不想,他竟然也回信了,他的原文是:“說實話,我連小學都沒畢業,能有現在的成績,是讀者對我的錯愛,還被戴上一頂‘著名作家’的帽子,實在讓我汗顏”。

"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可更加戲劇性的是,如果能欲知後事,我猜想,莫言估計都不想屁顛顛一路小跑,去領那個諾貝爾獎盃子。


為什麼不應該去領取,因為後來的事態表明,他的損失,似乎莫名其妙地多過於得到。

除了750萬人民幣的實惠,自得獎後,他至今都幾乎處在被內外“群毆”、被同行集體“炮轟”的狀態。2012年10月他才榮膺此國際殊榮,隔年什麼《莫言批判》等大部頭書籍就已陸續上市,一派大批判狀態。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此後,絡繹不絕的“名學者、名評論家”對他搞地毯式轟炸,興師問罪,歷數“罪狀”;而大眾也普遍對他不依不饒,對他的人身與文品不斷髮起攻擊,大有不批倒莫言就誓不罷休的架勢。

莫言肯定是心有餘悸得了。某次難得接受訪談,他說了真實心情,“不大敢說話,一談什麼,馬上就會有人來攻擊”。過去的莫言,大名多隻流播在文學圈,因得獎成了公眾話題人物,反倒名聲更臭了,這也是真實輿情。

好在莫言性子好,能應付,基本策略就是唾面自乾,“人不知而不慍”,沉默以對。他的態度始終沒變:當初在斯德哥爾摩作獲獎發言時,他一再表示,對面世界的是非紛紜,自己希望通過作品來說話。


說實在的,莫言無非一操筆寫作的,還能有什麼“罪行”呢?總結起來,其實不外四點: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一,很多人對他的獲獎資格、文學水準、作品價值有疑慮。認為說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還沒有實力去摘取這個最受矚目的獎項,是名不配位。

其二,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似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得獎以後,他突然升座為“當今中國文壇第一人”,自然眾矢集之。我們的國民性,確實是有“看誰發達就滅誰”的“仇富心理”,這不止是莫言一人暴得大名後的困擾。

其三,他寫了太多中國社會的陰暗面。 那些“名教授們”早就指出了莫言的“七宗罪”:熱衷描繪酷刑血腥;經常出現臍下三寸;沉迷於表現醜惡事物;迷失在民間立場;放逐了道德評判;漠視許多女性尊嚴。其實,按現在的標準,莫言的書確實都出不了,涉黃呀什麼的,他若合符節。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其四,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政治化”的陰謀產物,認為莫言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該獎無非就是主人打賞,而莫言居心叵測,罪大惡極。


就我本人感想而言,這些攻擊,我基本都認為是無理取鬧,而且為這樣變異的輿論生態感到悲哀。

我的總體觀點,批評莫言自然是可以的,是天賦人權,是多元常態,是文學批評題中應有之義,即便是指手畫腳說過於外行的話。但是,如今很多人身攻擊的言論,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

比如,很多人誅心扣帽子,“莫須有”攻擊,以為莫言的寫作內容,那些立意在批判國民性的作品,“妖魔化中國人方面,莫言絕對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是“滅絕國人的宣言書”云云。這些上綱上線,還都是報端上的言論。而實際上, 莫言早就辯白過,他寫的是小說,不是百分百的事實報道,他主旨在以批判方式去反思、去喚醒,祈望不再出現如歷史上一些泯滅人性的事情來。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種寫作,稍有文學常識的,即便不喜歡也都會理解到,這也是一種可貴的反思精神,是理性的批判聲音。所謂文學,絕對不只是在奉行“表揚主義”路線,更不是慷慨唱頌歌的慣性表態。極端自大的迷夢、“皇帝新衣”式的繁華,不該讓所有作家去摻和的。

再比如,很多人從西方獎項出發、從陰謀論定性,而不是從文學鑑賞本身去評判莫言,將他的得獎視為迎合、視為別有用心,去諷刺,去圍剿。這些人,表面上正義洶洶,實淪為了野蠻、愚昧、與粗暴門下的打手。

他們說莫言刻意迎合西方人口味,而不知道莫言1980年代出道時,連瑞典在哪都不知道,寫的那些《酒國》等作品,就已經是這個格調——你能說40年輕的莫言就能預測到自己會在西方得獎,從而按需打造?更不用說,他作品等身,可在西方翻譯出版的,也就《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及《生死疲勞》這三本。他是為中國讀者而寫作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莫言的作品,其寫法不是沒有問題,“魔幻主義”的夸誕也確實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可更為難堪的是,某些社會流行風氣,是人們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是總愛壓制異己的言論,莫言不過深受其害的一例而已。如此輿論生態環境,即便魯師爺在世,怕也是難應付與抵擋的,一聲嘆息。

數年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莫言說:“我最喜歡說的,是真話”。我不一定讚賞他和他的作品,但喜歡他這個心意。


雖然為莫言辯護,可作為讀者,老實交代,我本人其實都不大喜歡莫言的作品。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這個浮躁的時代,哪真有什麼大師與史詩呢? 我也一直覺得,莫言固然是當代中國有數的小說家,在最好的作家之列,但是否是最好的作家,疑慮很深。甚至當初為諾貝爾頒獎給他,頗感意外——我心中有更合適的人選,可以舉出兩三個出來。

從文學角度看,莫言的作品,優點很明顯。他的特出之地,在很會講故事,很熟悉民間底層社會,想象也極其奇詭,手法更是大膽,國內作家,能將諸如蒲松齡聊齋等言怪傳統與拉美馬爾克斯的魔幻手法兼收並劫其優點的,非莫言莫屬。

可是他的缺陷,也同樣太顯在了。總體而言,他文學語言雖生動卻失之於粗糙,文字甚至很鄙俗,實在談不上啥文章之道。有評論家說他的小說像一篇篇沒修改好的草稿,是內行話。再歸結來說,是:文字欠缺提煉、敘事有失分寸、作品屢限於重複,還夠不上“大師”的高度。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為此,我好幾次與友人私下閒聊,都直言不諱說,莫言的得獎,也有運氣好的成分,就是他遇上了一個太好的英文譯者,反把他的缺陷給掩蓋了。有心的讀者,把《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中英文本對照看看,也許就能體諒我所說的了。

不過,莫言本人倒是始終謙虛的。幾年前,某雜誌除了專輯批判他,還特意寄給他。不想,他竟然也回信了,他的原文是:“說實話,我連小學都沒畢業,能有現在的成績,是讀者對我的錯愛,還被戴上一頂‘著名作家’的帽子,實在讓我汗顏”。

為什麼有些人說感覺到莫言在一夜之間被推下神壇?


從這一點看,不管作品爭議如何,我覺得他的心胸,倒還存北方農民式樸素的初心,同時也有文學大師級的開闊。是的,一個人若要贏得敬重與愛戴,不在於其頭頂光環有多亮,是不是啥諾貝爾,而在於其為人處世有多真,用心在何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